李鴻斌 張慧文
(1.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2.大同市衛(wèi)生學校外科教研組 037009)
腺性膀胱炎的另一個醫(yī)學名稱為囊性膀胱炎,是一種膀胱黏膜上皮反應性化生和增生性疾病,醫(yī)學界對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有統(tǒng)一的定論。腺性膀胱炎屬于一種膀胱上皮良性病變,在臨床上比較少見,發(fā)病率比較低,但是,隨著近些年膀胱鏡檢查的普及和病理醫(yī)生對其認識的加深,臨床報告例數也不斷增加[1]。據相關報道顯示,腺性膀胱炎的發(fā)病率為大約是1%。為了提高腺性膀胱炎的診斷水平和治療效果,本文對我院泌尿科從2010年1月~2012年11月這3年期間共收治6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地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為33~72歲,平均年齡(42.3±6.5)歲。病程最短5d,最長30年,平均4.3年。通過術前膀胱鏡活檢和術后病理活檢進行診斷,確診68例患者均患腺性膀胱炎,并已將膀胱癌及腺性膀胱炎合并膀胱癌的患者排除在外。主要臨床癥狀表現尿急、尿頻、尿痛有19例,其中伴下腹部疼痛3例,伴肉眼血尿7例;單純排尿淋漓和尿道口不適有6例,其中伴下腹痛2例;無痛血尿17例,伴下腹痛2例,伴尿頻、尿痛3例;單純下腹部疼痛6例;無特異臨床表現體檢或復查發(fā)現20例。所有患者均進行實驗室常規(guī)檢查、膀胱鏡檢查和泌尿系統(tǒng)彩超檢查。檢查結果顯示,表常規(guī)紅細胞+~++者27例,尿常規(guī)白細胞+~+++者19例;尿常規(guī)正常26例。膀胱鏡檢查病變累及三角區(qū)及膀胱頸者40例,伴累及單側或雙側輸尿口者13例,伴尿道膜部狹窄1例,伴尿結石者1例;僅累及單側或雙側輸尿管口9例,其中伴膀胱頸后唇抬高者2例;累計膀胱左右前后各壁16例;膀胱內病變彌散或呈多灶性分布者2例;膀胱檢查無異常但是MRI檢查顯示后壁增厚者1例。泌尿系統(tǒng)彩超檢查顯示膀胱三角區(qū)黏膜不均勻增厚、欠光滑37例,其中伴發(fā)膀胱結石者1例,伴單側腎積水1例;膀胱欠充盈或者是未發(fā)現明顯異常15例,其中伴單側腎積水1例;側壁或者是三角區(qū)見異常回聲團16例。與此同時,部分患者行X線腹部平片加靜脈腎盂造影,MRI、盆腔CT檢查。3例患者進行MRI檢查,2例發(fā)現明顯異常,1例顯示膀胱后壁增厚;13例進行盆腔CT檢查,發(fā)現向膀胱內突出不規(guī)則密度影5例;發(fā)現膀胱壁不均勻增厚7例;未發(fā)現異常1例;4例進行靜脈尿路造影檢查,均顯示膀胱內的充盈缺損。
1.2 治療方法 68例患者中,觀察組63例患者的臨床癥狀過于嚴重、輸尿管口受累或病變范圍太廣、腎積水,所以選擇進行經尿道膀胱病灶切除手術。其中59例全身麻醉,4例持續(xù)硬膜外麻醉;對照組5例全身麻醉下進行膀胱鏡檢查術結合抗感染保守治療[2]。對于1例膀胱結石者實施膀胱內氣壓彈道碎石術;對于1例尿道膜部狹窄者實施尿道冷刀切開術;對于2例膀胱頸后唇抬高者實施膀胱頸后切開術。術后常規(guī)留置尿導1~5d,進行抗炎治療1~3d。在63例選擇進行經尿道膀胱病灶切除術的患者中,有8例病變范圍廣泛而且病情嚴重,10例術后復發(fā),所以,在術后3~14d內對此18例患者實施膀胱內藥物灌注治療,方法:絲裂霉素10mg或者吡柔比星40mg,1周1次,連續(xù)8~10周,以避免復發(fā)[3]。5例全身麻醉下進行膀胱鏡檢查術結合抗感染保守治療的患者其癥狀比較輕,膀胱檢查見病變面積較小,并且沒有合并癥,所以只需給予抗生素顏對癥保守治療。余下45例患者術后出院,且無需進行任何特殊處理,但出院后進行定期隨訪。
1.3 療效評估 進行定期隨訪7~42個月,平均21.3個月。術后每個月、術后1年后為半年1次定期進行復查尿常規(guī)、彩超和膀胱鏡檢查。對6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進行電話隨訪或者是門診隨訪,以患者的主觀癥狀的改善效果和最近一次膀胱鏡檢查結果為評估標準。隨訪指標納入患者主觀癥狀的改善效果、最近一次隨訪時間和膀胱鏡檢查結果、是否復發(fā)、復發(fā)時間和處理方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組間比較應用卡方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5例患者實施膀胱鏡檢查術結合抗感染保守治療,出院3個月后其癥狀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1例患者在出院半年后復發(fā),復發(fā)者繼續(xù)堅持保守治療。定期隨訪5例患者發(fā)現,沒有患者發(fā)生癌變。觀察組63例患者實施經尿道膀胱病灶切除術,尿頻、尿痛和尿急者術后緩解率為84.21%(16/19),無痛血尿和單純下腹部疼痛者術后緩解率為82.35%(14/17),排尿淋漓和尿道口不適者術后緩解率為66.67%%(4/6),經體檢發(fā)現病變的患者其術后緩解率為80%(16/20)。在隨訪中發(fā)現有9例患者復發(fā),給予經尿道膀胱病灶切除術結合膀胱內藥物灌注治療后,直到隨訪結束仍未發(fā)現有患者發(fā)生癌變。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的復發(fā)率為14.29%(9/63),對照組患者復發(fā)率為20%(1/5),兩組復發(fā)率差異較小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腺性膀胱炎本質上可以認為是移行上皮的增生和化生。雖然目前關于腺性膀胱炎的發(fā)病機制海尚未有統(tǒng)一的定論,但是很多以學者認為膀胱的慢性炎癥、尿路梗阻、結石和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礙等是引發(fā)腺性膀胱炎的重要因素,本次研究匯中大部分患者尿常規(guī)提示尿路感染,可能和膀胱長期的慢性炎癥有關系[4]。腺性膀胱炎的臨床癥狀表現多種多樣,并且沒有特異性。而在本次研究中,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尿頻、尿痛、尿急、血尿和下腹部不適、尿道口不適、單純排尿淋漓。而有20例患者沒有上述的癥狀,只有在體檢或是復查時才發(fā)現有膀胱腫物。目前,還尚未找到治療腺性膀胱炎的特效方案,因為其病因多而復雜,并且大多數為激發(fā)性的病理改變,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比較注重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并分析病變程度、范圍、部位,從而找出適宜的治療方案。對于病變面積比較小,只需消滅感染就能減輕癥狀的患者,應密切地隨訪,并進行抗炎等保守治療,頻繁進行膀胱鏡檢查并取活檢[5]。本次研究中,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的復發(fā)率為14.29%(9/63),對照組患者復發(fā)率為20%(1/5),對照組5例患者在接受膀胱鏡檢查術后抗感染等保守治療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在隨訪中發(fā)現患者生存質量良好。目前,經尿道膀胱病灶切除術是治療病變面積廣且病情嚴重的患者的最佳治療手段,治療效果良好。總之,在治療腺性膀胱炎中應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案,必要時進行膀胱灌注治療,并進行定期隨訪。
[1]余清平,張清武,趙國銘.腺性膀胱炎的診治體會[J].東南國防醫(yī)藥,1997,(03).
[2]岳丹,任艷.腺性膀胱炎的超聲診斷[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7,(S1).
[3]孫倩,穆柯曉.彩色多普勒超聲、膀胱鏡對腺性膀胱炎診斷的對比分析[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8,(19).
[4]王廣會,吳志強,陳鑫,夏海波.女性腺性膀胱炎19例報告[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06,(01).
[5]劉中建,武德文.腺性膀胱炎24例臨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