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夕明 譚燚飛 魏培棟 國生
?
·臨床經(jīng)驗·
針刺分級論治急性腰扭傷臨床經(jīng)驗
劉夕明 譚燚飛 魏培棟 國生
腰椎活動度的變化是衡量急性腰扭傷病情轉歸預后的重要標志。筆者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多年臨床經(jīng)驗,以腰椎活動度的差異為標準對急性腰扭傷不同病情分為輕、中、重三級,相應的在針刺治療上對本病重型采用“對應針刺法”,對本病中型治以“局部鈹針治療”,同時運用局部為主,輔以遠端取穴并結合電針治療本病輕型。從臨床效果上看,對本病的分級論治能使針刺治療本病更有針對性,提高了本病治療的有效性,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
急性腰扭傷; 分級論治; 針刺療法
急性腰扭傷是腰部包括肌肉、韌帶、筋膜、椎間小關節(jié)、腰骶關節(jié)等組織和部位突然遭受扭閃或過度牽拉或承受超負荷活動等外力所致的損傷。本病的命名主要從病因角度出發(fā),而牽涉的組織不僅包括腰骶部的肌肉、筋膜、棘上棘間韌帶,也包括腰部椎間關節(jié)、腰骶關節(jié)、骶髂關節(jié)乃至椎間盤等深層組織。故其臨床診斷名稱除急性腰扭傷外,相關的診斷名稱尚有閃腰、慢性勞損急性發(fā)作、腰臀部肌筋膜炎、筋膜疼痛綜合征、棘上棘間韌帶損傷、椎骨錯縫、腰部椎后小關節(jié)紊亂、腰部椎間關節(jié)滑膜嵌頓、關節(jié)突關節(jié)綜合征、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癥、臀上皮神經(jīng)損傷、脊神經(jīng)后支綜合癥、非特異性腰痛、椎間盤源性腰痛等[1-2]。不同損傷情況下急性腰扭傷的臨床表現(xiàn)差異非常之大,采用一成不變的針刺治療思路在臨床中有時效果并不理想。筆者從事針灸臨床多年,對急性腰扭傷采取針刺分級論治,輔以運動療法等方法治療本病,可有效縮短患者病程,快速減輕患者痛苦?,F(xiàn)將本人針刺分級治療本病經(jīng)驗介紹如下。
急性腰扭傷最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局部的疼痛,腰椎活動功能障礙以及因肌肉痙攣和/或椎間小關節(jié)紊亂產(chǎn)生的疼痛導致的強迫體位。其中,反應腰椎活動功能的腰椎活動度是較易量化并客觀的指標,同時腰椎活動度的改善往往也代表腰部疼痛的緩解。目前,本病尚無任何分級的標準,筆者根據(jù)自身臨床經(jīng)驗,綜合考量腰椎前屈、后伸、左右側彎等四個基本方向活動度,對本病病情的輕重進行分級,為選取不同的針刺治療方案。具體分級方法如下。
(1) 重型急性腰扭傷:腰椎活動度前屈、后伸小于10°,左右側彎小于5°,任一方向活動受限滿足條件即可。(2) 中型急性腰扭傷:腰椎活動度前屈、后伸小于30°,左右側彎小于10°,任一方向活動受限滿足條件即可。(3) 輕型急性腰扭傷:腰椎活動度前屈、后伸大于30°,且左右側彎大于10°,即可確定為急性腰扭傷輕型。
根據(jù)不同的分級標準,對本病病情輕重進行甄別,繼而采用不同的針刺方法及選穴,具體針刺方法選擇如下。
2.1 重型急性腰扭傷的治療
重型急性腰扭傷以對應針刺法[3]為主,根據(jù)臨床癥狀分兩種情況。第一,腰椎一側或雙側受累,即疼痛主要位于脊柱一側或兩側。取穴:健側后溪穴及健側對應腰部敏感點,如:查體壓痛點主要位于腰5左側椎旁,則取穴右側后溪及腰1右側椎旁敏感點。操作:患者俯臥位,75%酒精棉球常規(guī)局部消毒,取0.35 mm×40 mm不銹鋼毫針,采用單手夾持法進針直刺,后溪穴的針尖朝合谷穴方向,深度為1~1.5寸,后施以小幅度的提插補瀉手法(瀉法),然后同樣操作用于腰部對應點,留針20分鐘,每隔5分鐘行針1次,每穴每次行針1分鐘。治療每天1次。第二,患者疼痛感主要位于腰部中間。取穴:人中。操作:患者仰臥位,75%酒精棉球常規(guī)局部消毒,取0.35 mm×13 mm不銹鋼毫針,采用單手夾持法進針直刺,得氣后根據(jù)患者的體質情況,進行中或強刺激,留針20分鐘,每隔5分鐘行針1次,每次行針1分鐘,治療每天1次。病情緩解達到中型標準后采用相應治療方法。
2.2 中型急性腰扭傷的治療
中型急性腰扭傷以局部鈹針治療為主。常規(guī)安爾碘消毒術區(qū)皮膚,戴無菌手套,左手尋找壓痛點,右手進行鈹針治療。垂直點刺法進針,鈹針疾刺疾出,不留針。在進針后尋找沉緊澀滯的針感,并在針感層進行松解疏通,即松解壓痛點及肌緊張明顯處的軟組織,行線式或多點式松解4~8針。以患者感覺局部放松為度。出針后按壓局部2~3分鐘,以無菌敷料覆蓋,24小時內(nèi)保持局部干燥、清潔即可。一般1次治療即可,若1次治療不緩解,隔天可再次鈹針治療。病情緩解達到輕型標準后采用相應治療方法。
2.3 輕型急性腰扭傷的治療
輕型急性腰扭傷局部取穴為主,配合遠端取穴,輔以電針治療。取穴:根據(jù)癥狀不同分取督脈及膀胱經(jīng)穴位,如疼痛位于膀胱經(jīng)一線則取關元俞、小腸俞、承扶、委中等穴。操作:針刺方法以毫針直刺,施以提插瀉法,得氣后接電熱針,留針20分鐘。治療每天1次。
3.1 關于急性腰扭傷與針刺療法
關于本病,如前所述,在西醫(yī)學中因其定名以病因,所包含疾病范疇非常廣泛,大致歸納下也可分為筋膜肌肉的急性損傷以及椎間小關節(jié)損傷或紊亂兩大類。在中醫(yī)學中,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可歸為“痹證”、“腰痛”、“閃腰岔氣”等范疇。而基本中醫(yī)病理矛盾則在氣血凝澀,經(jīng)絡壅滯。如《金匱翼》所云:“蓋腰者,……一有損傷,則血脈凝澀,經(jīng)絡壅滯,令人卒痛不能轉側?!贬槾摊煼ㄗ罨镜淖饔眉礊槭柰ń?jīng)絡,行氣活血,以通而達止痛的效果,臨床上廣泛應用于治療各種痛證,在急性腰扭傷治療中的療效是毋庸置疑的[4-6]。
3.2 病情、針刺方法及穴位選擇的耦合對應
急性腰扭傷病情的繁雜客觀要求對疾病的不同狀態(tài)進行區(qū)分以更好的與針刺方法或穴位耦合對應。但目前,針刺治療本病思路主要體現(xiàn)為針刺方法、穴位的差異選擇[1,7]。(1) 針刺方法差異。如任超展等[4]運用頰針、孫東華等[8]運用平衡針等不同針刺方法治療本病,均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2) 穴位的選擇。主要可分為單穴和非單穴治療本病。如于杰等[9]選用臀痛穴單穴治療本病、李雪青[10]運用奇穴三針治療本病均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但無論是針刺方法的差異還是穴位選擇的區(qū)隔,都是在分辨病情輕重緩急之外的單純治療方法的騰挪變化,要進一步提高療效,必須對不同的病情及分期階段采取相應的針對性治療,這也是筆者分級論治本病的出發(fā)點。
3.3 運用針刺分級論治的體會
在急性腰扭傷的I級病理狀態(tài)下,取穴主要為對應針刺法及遠端取穴,主要是取其巨刺繆刺法之意,根據(jù)十二經(jīng)脈氣血能相互交會,病邪侵犯人體時,可引起經(jīng)絡氣血內(nèi)外左右傾移,左盛右虛,或右盛左虛[10]。也正合《孫子·虛實》所云“兵之形,避實而擊虛”之意。在選穴中,后溪為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又為手太陽小腸經(jīng)之輸穴(輸主體重節(jié)痛),而手足太陽經(jīng)首尾相接于頭部,根據(jù)經(jīng)絡所過,主治所及,故督脈和足太陽經(jīng)所系之癥取后溪穴治療,另一方面,后溪穴后的針尖方向透向合谷穴,針身在皮肉之下直透精靈與威靈(即腰痛穴)的區(qū)域,從客觀上起到了一針多穴,一穴多功的效果[11]。同時《醫(yī)學源流論·用藥如用兵論》有云“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巖疆也;……”,在急性腰扭傷病情較重的情況下,取健側對應腰部敏感點即為“保其未病,守我?guī)r疆”之舉。在待病勢稍緩,即病情處于Ⅱ級病理狀態(tài)下,此時邪去正復,為促進病情盡快恢復,針刺治療原則宜轉為活血化瘀通絡以祛邪治標。鈹針作為九針之一,比毫針刺法在祛瘀通絡方面有著更為顯著的療效,可以有效解除肌筋膜的高應力狀態(tài),從而最大限度緩解疼痛,改善腰椎活動度。當病情處于Ⅲ級病理狀態(tài)下,病勢減退,以毫針刺法結合電熱針,扶正祛邪,雙管齊下,達到疏經(jīng)通絡,恢復機體陰陽平衡的作用。
綜上,針刺分級論治是在整體把握本病繁雜的病理狀態(tài)基礎上,根據(jù)不同病情階段,選取與病情相對應的針刺方法與穴位,采取不同治療策略,使針刺治療本病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
[1] 廖信祥, 鄒崇祺, 龐貞蘭. 急性腰扭傷的臨床治療研究近況[J]. 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 2012, 31(1) : 97-99.
[2] 薛衛(wèi)國, 張黨升, 于天源, 等. 對急性腰扭傷及其推拿治療的再認識[J]. 按摩與導引, 2007, 23(5) :4-7.
[3] 李鵬, 楊勵, 李志道. 對應針刺法臨床應用舉隅[J]. 針灸臨床雜志, 2013, 19(4): 44-45.
[4] 任超展, 方曉麗, 杜小正. 頰針結合運動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56例[J]. 中國針灸, 2014, 34(3): 245-246.
[5] 楊洪芬, 姜文文, 葛寶和. 單穴治療急性腰扭傷研究進展[J]. 山東中醫(yī)雜志, 2013, 32(9): 687-689.
[6] 馬念, 王莉平. 針灸聯(lián)合運動療法的臨床應用概況[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2, 14(16): 28-29.
[7] 郭晶晶. 針刺治療急性腰扭傷的研究進展[J]. 湖南中醫(yī)雜志, 2014, 30(3): 176-178.
[8] 孫東華, 曲小娜. 平衡針療法治療急性腰扭傷57例[J].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3, 8(30): 239-239.
[9] 于杰, 崇菲菲. 針刺臀痛穴治療急性腰扭傷34例[J]. 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 2011, 25(7): 77-78.
[10] 李雪青. 再議繆刺巨刺[J]. 四川中醫(yī), 2013, 31(5): 23-24.
[11] 吳耀持, 汪崇淼, 張必萌. 電針后溪穴治療急性腰扭傷的臨床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 2005, 24(12): 22-24.
(本文編輯:黃凡)
100035 北京按摩醫(yī)院住院部(劉夕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劉夕明(碩士研究生)];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推拿理療科(譚燚飛、魏培棟、國生)
劉夕明(1977- ),女,2009級在職碩士研究生,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針灸治療頸肩腰腿痛。E-mail: liuxi771230@21cn.com
國生(1978- ),碩士,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頸肩腰腿痛的針灸推拿治療。E-mail:guosheng_1978@sina.com
R246.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5.023
20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