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妮 楊新國 徐明津 段修云
(廣西大學教育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4)
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擴大了人口流動的規(guī)模,大量生活貧困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形成了留守兒童這一新的社會群體。廣西是中國西部欠發(fā)達的多民族邊境省份,是勞務輸出大省,留守兒童數量龐大。文章通過對文獻的收集和分析,探討廣西留守兒童的研究現狀,評述其研究不足,這不僅可以讓學界了解廣西留守兒童研究的情況,還為政府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學校開展各項教育活動,家庭關注兒童心理健康提供參考依據。
留守兒童一詞最先由一張?zhí)岢?,是指父母出國工作或求學后由留在國內的祖父母照顧的兒童[1]。同年上官木子提出“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新的社會現象應引起重視[2]。隨著民工潮的出現以及“三農”問題的升溫,農村留守兒童開始受到關注。2004年5月教育部召開“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研討會”,此后,留守兒童的概念內涵逐漸被限定在農村范圍[3]。2005年前大多數研究指向父母均外出務工的兒童,而單親外出務工的兒童卻是當前中國留守兒童的主體,因此葉敬忠等人認為留守兒童應指農村地區(qū)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yǎng)、教育和管理的兒童[4]。后來劉志軍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留守兒童”應特指那些不能隨外出務工、經商或從事其他活動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鄉(xiāng)由代理監(jiān)護人教養(yǎng)或自我照顧的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3]。這個概念包涵了農村和城市兩類留守兒童[5]。迄今為止,留守兒童的概念尚未形成統(tǒng)一界定,其中關于父母外出時間、兒童現居地、兒童年齡等還存在較大的爭議。廣西留守兒童研究使用的概念基本上是借鑒已有學者的界定,未形成自己的概念體系。
廣西留守兒童的研究起步較晚,從2007年起才發(fā)現有關于留守兒童的實地調查研究,此后逐年增多。而興起的留守兒童的研究也引發(fā)了廣西各界人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在政府方面,廣西教育廳采取了多種舉措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如優(yōu)先補助貧困留守兒童家庭、保障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權利、改善留守兒童寄宿條件、開設相關課程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等;在社會群體方面,許多媒體對留守兒童的報道增多,各種獻愛心的社會實踐活動在不斷地進行中,如大學生三下鄉(xiāng)支教、捐款捐物等;在社會學術方面,申報留守兒童研究的課題及留守兒童問題的研討會也逐漸增多,大量學術論文層出不窮。在此,通過整理分析廣西留守兒童的研究現狀,將對未來進一步的幫扶舉措提供依據。
廣西留守兒童的研究關注的主要群體是農村留守兒童,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基本生活狀況、身體健康、家庭教育、學業(yè)、心理行為、道德、安全、原因及對策等方面的問題。
2.1.1 留守兒童數量及其研究分布
廣西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省,農村外出務工的勞動人口數量龐大。2007年,廣西婦聯在《廣西91個縣區(qū)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報告》中指出,廣西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已經達到了98.98萬人[6]。據廣西人民網發(fā)布的數據,到了2011年,廣西留守兒童人數已達到141萬。迄今尚未發(fā)現城市戶籍留守兒童數量的相關統(tǒng)計數據。
從研究對象的分布看,已調查了興安縣、合浦縣、陽朔縣、龍州縣、天等縣、興業(yè)縣、環(huán)江縣、羅城縣、鳳山縣、德保縣、巴馬縣、大化縣、都安縣、富川縣、陸川縣、岑溪縣、田陽縣、大新縣、武鳴縣、扶綏縣、田東縣、馬山縣、融安縣、隆安縣、平果縣、平南縣,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來賓市的農村留守兒童。調查范圍覆蓋了桂北、桂東、桂西、桂中地區(qū),但針對桂南沿海地區(qū)的調查比較少見。其中馬山、天等、富川等縣的農村留守兒童還被多次研究??梢钥闯觯瑥V西留守兒童研究的范圍還不夠全面,大部分研究只把一個或幾個縣的兒童作為研究對象。
2.1.2 父母外出務工情況
大多數農村家庭經濟貧困且負擔重,這正是外出務工的首要原因。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因研究的抽樣不同,有著不同的結果。在陳新花(2008)研究的地區(qū)中,以雙親外出務工為主[7];而在唐春蘭(2007) 研究的地區(qū)中則以單親外出務工為主[8]。綜合查閱的文獻來看,雙親外出務工情況比較普遍,單親外出務工者以父親居多。父母外出務工的時間以半年至一年為主,其次是兩年以上。外出務工時間越長對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影響就越大。
2.1.3 留守兒童監(jiān)護類型
廣西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類型主要有隔代監(jiān)護、單親監(jiān)護、上代親戚朋友監(jiān)護、同輩(自我) 監(jiān)護四種,與已有的研究結果一致[9]。總體來看,隔代監(jiān)護和單親監(jiān)護最多。根據父母外出務工情況的不同,不同地區(qū)監(jiān)護類型的比例會有所不同。陳新花(2008)調查的邊境地區(qū)發(fā)現父母同時外出務工的情況非常普遍,以隔代監(jiān)護為主[7];而唐春蘭(2007)調查的興安縣則以單親監(jiān)護為主[8]。
2.2.1 身體素質狀況
在廣西留守兒童的研究中,關注問題多指向教育、心理方面,而對其身體健康素質的研究較少。已有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陳家勇(2012) 發(fā)現留守兒童的身高、體重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具有顯著的差異,在睡眠和參加體育鍛煉方面也明顯少于非留守兒童[10]。覃耀明(2010)等人調查隆安縣2455名留守兒童的生長發(fā)育狀況后發(fā)現,相對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體格發(fā)育水平整體偏低[11]。
2.2.2 家庭教育狀況
針對家庭教育,諸多研究發(fā)現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嚴重。由于長時間缺乏父母的管教以及合理的教育方式,留守兒童在情感、行為上出現許多問題,例如抑郁、打架等。通過對龍州縣金龍鎮(zhèn)部分學校的留守兒童的調查,吳歡(2010)發(fā)現由于家庭結構不完善,留守兒童在學習和心理上問題嚴重,吳歡認為監(jiān)護人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職業(yè)背景和年齡對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應盡量避免在兒童成長的關鍵期外出[12]。李酋、陽秀英(2013) 等人對平南留守兒童進行研究則發(fā)現隔代撫養(yǎng)問題突出,老人對孩子的教育無從下手,孩子則認為與老人難以溝通[13]。
2.2.3 學業(yè)狀況
學業(yè)狀況的研究沒有形成定論,部分研究認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學業(yè)狀況存在差異,例如唐春蘭(2007)的研究發(fā)現留守兒童比非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更容易出現厭學、逃學、違紀等行為[8];另一些研究則認為他們之間不存在差異,如陳新花(2008) 調查龍州、天等縣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則發(fā)現留守兒童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學習能力等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沒有顯著的差異[7]。陳家勇 (2012) 與張宏宇 (2011)的研究也都發(fā)現留守與非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沒有顯著差異[10-14]。另外,吳歡(2010) 的研究發(fā)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學習態(tài)度差異不顯著,小學階段學習成績沒有明顯差別,而到中學階段學習成績差異顯著,吳歡認為中學階段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是家庭勞務重、青春期缺少監(jiān)管和教育造成[12]。
2.2.4 心理行為狀況
研究發(fā)現廣西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情緒情感、問題行為等方面。
在情緒情感方面。留守兒童表現出更多的焦慮、壓力感、孤獨感、抑郁情緒等問題,而且幸福感偏低。姚鯤鵬(2010) 的研究發(fā)現留守初中生的焦慮水平高于非留守初中生[15];陳家勇(2012)、陳桂基(2009) 等人的研究發(fā)現留守兒童親情需求強烈、內心孤獨感嚴重,并且這些情緒會影響著留守兒童各方面的成長[10-16]。周婧穎(2013)調查了農村留守高中生的心理壓力狀況,提出留守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壓力問題主要有家庭期望的負擔、孤獨成長造成的自卑、缺乏引導造成的負面情緒[17]。李酋、陽秀英(2013) 以及蘭燕靈、吳夏云(2011) 等人的研究則表明留守兒童的抑郁問題突出,留守兒童抑郁的檢出率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13-18]。劉永剛(2011) 的研究發(fā)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安全感和親子依戀安全性上具有顯著的差異[19]。
在問題行為方面。張偉源(2009) 與陸建蘭(2010)的研究都發(fā)現,留守兒童行為問題發(fā)生率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性別、留守時間長短、性格外傾性、情緒的穩(wěn)定性、神經質、與外出父母交流頻次、朋友個數和學習成績等因素影響著行為問題的發(fā)生率[20-21]。有研究者從社會化的角度調查了留守兒童,結果發(fā)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差異不大,但留守兒童在合群等個別因素上的問題比非留守兒童多[7-22]。
總體而言,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比較嚴重,但也有研究發(fā)現,有些地區(qū)的留守兒童整體心理健康水平與非留守兒童無顯著差異[23]。這些研究結論的不同可能是抽樣不同所致。
近幾年廣西研究者從關注留守兒童的負面問題轉向到關注積極的心理品質。權方英、李宏翰(2010,2011) 等人以廣西農村留守兒童為被試編制了農村留守兒童積極情緒問卷以及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問卷[24-25]。黃秋濱(2012) 的研究發(fā)現同輩群體良好關系的建立有利于留守兒童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品質[26]。周永紅、呂催芳等人(2013)研究了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發(fā)現心理彈性在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之間有顯著的調節(jié)作用[27]。此外,他們的另一項研究發(fā)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自我意識沒有差異,并認為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對自我意識具有保護作用[28]。
2.2.5 道德狀況
廣西留守兒童道德問題的研究成果比較少,大多從理論角度出發(fā)[29],缺乏實證性支持。例如吳桂彬(2008)、張宏宇(2011) 等人認為留守兒童違法亂紀行為嚴重[14-30]。梁明珠(2012) 通過實證調查,指出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缺位以及社會的不良影響,一些農村留守兒童的道德狀況出現了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現為道德認識模糊、道德情感變異、道德行為失范[31]。
2.2.6 安全狀況
很多研究者認為留守兒童的安全狀況不容樂觀。吳桂彬(2008) 認為缺乏父母的有效監(jiān)管、監(jiān)護人不交心、監(jiān)護職責淺層化是造成留守兒童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家庭暴力、意外傷害、刑事犯罪等方面[30]。唐春蘭(2007) 的研究也認為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監(jiān)管,自我保護能力低下,老人監(jiān)護能力弱,安全保護意識不強,所以容易出現安全問題[8]。陳志福(2011) 認為留守兒童存在的安全隱患主要有:道路交通隱患、火災隱患、女童受性侵犯隱患、食物中毒隱患、被拐賣隱患以及溺水事故隱患等[32]。
首先,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造成留守兒童跟隨父母入學困難,教育費用高,很多留守兒童不能跟隨父母一起出去生活;其次,農村經濟發(fā)展落后,農民家庭經濟負擔重,很多農民不得不外出務工以減輕家庭經濟的負擔,而父母外出務工又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以及教育產生嚴重的影響。
解決這些問題,首要是破除中國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加快三農問題的解決,扶持農村經濟,并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第一,監(jiān)護方式的缺陷和不良風氣的影響。監(jiān)護人文化素質偏低,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造成了不良影響。另一方面,父母外出務工產生的效仿作用、“讀書無用”的思想、生活環(huán)境的文化風氣等因素也會改變留守兒童的學習觀念和學習動機,影響留守兒童的行為養(yǎng)成。改變這些現象,需要個體、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去努力。此外,積極發(fā)展同輩群體的關系也有利于留守兒童規(guī)范學習行為、完善性格成長、促進心理健康[33];第二,政府和學校對留守兒童的重視程度不夠。政府主導作用不明顯,監(jiān)管機制不完善。張彥明(2011) 的研究就發(fā)現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制度存在很大缺陷,政府出臺的政策執(zhí)行力不夠,沒有完全發(fā)揮其職能作用[34]。另外,學校的育人理念落后,管理問題嚴重,對留守兒童的特殊性認識不夠,缺乏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因而政府需要完善其管理機制,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職能,并與學校互相配合,重視留守兒童問題,加大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扶持,完善留守兒童的教育體制,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保障。
首先,留守兒童研究的抽樣范圍還不夠全面。在前面的綜述中已經列舉了一些學者研究的地區(qū),其中有些地區(qū)的留守兒童還被反復研究,并且不同地區(qū)的樣本出現了不一樣的研究結果,說明留守兒童的問題存在著地域性的差別,研究出的結論不能代表整體的狀況。其次,目前留守兒童的概念被窄化,大多數人默認為是農村留守兒童[3],缺乏對城鎮(zhèn)戶籍留守兒童的研究。最后,研究的年齡段多數集中在小學和初中,對于學前和高中的兒童研究較少。
首先研究方法少。在道德、安全、原因對策等方面,以理論性研究為主。在身體健康、家庭教育、學業(yè)狀況、心理行為等方面,以實證研究為主。但在實證研究中,方法單一,多使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法,只有個別文獻采用了實驗干預的方法[35]。其次研究工具單一。在調查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和學習情況時,研究者多采用自編的問卷或調查提綱;在調查心理、行為現狀時,多重復使用一些心理量表,例如流動兒童抑郁量表、Rutter兒童行為教師問卷、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和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問卷等。
廣西留守兒童的研究,大多數深度不夠:第一,很多研究停留在表層,只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學業(yè)、家庭教育、心理行為、道德、安全等現象上,而對問題背后深層次原因的挖掘,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等研究較少;第二,跨地區(qū)、跨民族、跨文化的研究少,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的留守兒童研究結果是否會有差異還有待學者進一步探討;第三,對于留守兒童的概念、研究內容的范圍、研究變量之間的邏輯關系、積極品質的開發(fā)等內容缺乏有影響力的理論建構。
由于留守兒童污名化嚴重,廣西留守兒童的研究中也存在著研究假設及結論片面性大的問題[36]。大量留守兒童的研究側重于負面問題,研究結論有夸大問題嚴重性的嫌疑,因此研究者應該保持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去對待留守兒童。在今后的研究里,不僅要關注留守兒童的負面問題,還應關注其內在積極的品質。
綜上所述,在未來的廣西留守兒童的研究中,應該在擴大研究對象的范圍,使用多種研究方法和多樣研究工具,挖掘研究內容的深度,保持客觀中立的研究態(tài)度,建構科學的理論,力求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上下功夫。但值得說明的是,這些問題并不只是存在于廣西留守兒童中的研究,在全國各地區(qū)這些研究缺陷是普遍存在的[37],學術界人士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