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慧
(哈爾濱工程大學 外語系,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從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談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
王曉慧
(哈爾濱工程大學 外語系,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一直處于不受重視的地位,而近年來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中翻譯題型的調整,對所有大學英語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本文結合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現(xiàn)狀,分析了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翻譯教學的相應改革對策,希望對培養(yǎng)學生翻譯能力,改善教學質量,從而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有所助益。
大學英語 四六級考試 翻譯教學 能力培養(yǎng)
近二十年以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1996年1月前沒有翻譯題,而自2007年1月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全面實施改革后,增添了翻譯新題型,即單句翻譯,要求把句子補充完整,占卷面總分的5%。2013年8月,教育部再次發(fā)布的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中最核心的變革之一是將翻譯題型更改為段落翻譯,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fā)展等,翻譯整體難度加大。我國國家教育部2004年發(fā)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明確提出了對學生三個層次的翻譯能力要求。其中一般要求是“能借助詞典對題材熟悉的文章進行英漢互譯”;較高要求為“能借助詞典翻譯一般英美報刊上題材熟悉的文章,能摘譯所學專業(yè)的英語科普文章”;更高要求是“借助詞典翻譯英美報刊上有一定難度的科普、文化、評論等文章,能翻譯反映中國國情或文化的介紹性文章”(教育部,2004)。同時,這三個層次分別就翻譯速度、譯文質量和運用翻譯技巧做了相應的要求。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的系列改革及教育部所做的相應要求充分體現(xiàn)大學生具備翻譯能力的重要性,說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增加翻譯教學比重,培養(yǎng)學生翻譯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教學地位薄弱。
提到翻譯教學,很多人認為這應該是專業(yè)英語的教學范疇。目前各地高校都在醞釀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改革,有的學校甚至已經刪減了部分大學英語課程課時,因而在很多大學里,因課時有限和進度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往往把精力放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能力和讀寫能力上,而忽視“譯”。翻譯通常作為一種“補充”內容變身為課后練習。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為例,每個單元雖然均設置有12個句子的英漢互譯練習,但在實際教學中課上講解時間微乎其微,教師往往將其作為作業(yè),課下簡單批改或者課上提供參考答案,很少就翻譯技巧進行系統(tǒng)講解,學生的翻譯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翻譯能力無法得到實質性提高。
2.大學英語教學中缺乏專門的翻譯教材。
一些研究者認為,“翻譯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學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縱然有一定聯(lián)系,也是為了應付考試的需要”(李桂英,2004)。因此各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中,除部分學校設置了課時有限的翻譯選修課外,很少設置專門的翻譯課程,也缺乏專門的翻譯教材。而一般讀寫教材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中的英漢互譯練習,旨在使學生熟練掌握并運用相應單元中所學的詞匯、短語和句型,缺乏基礎翻譯理論知識及相關翻譯方法和技巧。學生不能通過這種單句互譯訓練掌握翻譯理論和技巧,嚴格來說這種訓練只是語法詞匯的綜合練習,不能成為真正的翻譯實踐,更與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翻譯題型的變化不匹配。
3.學生缺乏相關語言文化的背景知識。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學習語言必須要學習該語言的文化。只有充分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隱含在文本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深入了解文本語言所要傳達的真正意義(張海瑞,2010)。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后的翻譯題型涉及的內容包括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fā)展等。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把重點放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文化背景知識的比例,忽略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造成很多學生不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背景,而習慣于用漢語思維方式表達,在翻譯時往往糾結于字詞表面的形式對等,不考慮社會文化背景因素,生搬硬套,詞不達意,出現(xiàn)誤譯、中式英語等,不但使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影響教學效果,更妨礙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
1.改革課程設置,增加翻譯教學比重。
在中國,80%以上的西方經典著作(不包括文學著作)是由科學、經濟、歷史、哲學等領域的學者翻譯的(羅選民,2002)??梢钥闯龇g教學在非英語專業(yè)中是非常必要的。四六級考試的改革舉措更讓我們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可以適當增加英語翻譯選修課的比例,如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英漢筆譯、口譯,翻譯理論技巧,英漢語言對比,商務英語翻譯等課程。增設這些課程既補充了大學英語教學課時的不足,同時又擴充了學生的知識結構。此外,還可在大學英語讀寫課中增加翻譯模塊教學課時,根據(j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提出的三個要求分階段,分層次增加翻譯教學的比重,在更高階段嘗試學術英語翻譯,使翻譯教學有效貫穿大學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
2.合理選擇和靈活使用翻譯教材。
英語教材改革是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關鍵。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學基本使用統(tǒng)一的大學英語教材,且以聽、說、讀、寫為主,缺乏專門的大學英語翻譯教材,因此根據(jù)近年來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翻譯題型的變革,教師應合理選擇適合本校學生英語水平的翻譯教材及訓練材料。選擇教材時不但要充分考慮其實用性、難易度、時效性等,還要考慮翻譯教材涉及的題材、內容等,如相關段落和篇章翻譯練習是否與四六級考試中涉及的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fā)展等翻譯內容相匹配。有條件的學校甚至可以組織教師根據(jù)學校的專業(yè)特色自編教材。因此慎重選擇大學英語翻譯教材和訓練材料,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至關重要。
3.在翻譯教學中適當講授翻譯理論和技巧。
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沒有系統(tǒng)學過專業(yè)翻譯知識,翻譯時往往追求詞句的對等,而出現(xiàn)“中式英語”。因此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加強翻譯理論及技巧內容的講授極有必要。在讀寫課教學中,教師可選擇教材課文里典型的句子或者段落,適當有效地講授一些翻譯理論和技巧,如常用的八種翻譯技巧,即重譯、增譯、減譯、詞類轉換、詞序調整、分譯、正說反譯或反說正譯、語態(tài)變換等(郭著章,1996)。此外,教師可以進行必要的翻譯講評,對翻譯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并要求學生進行定量翻譯訓練,通過理論學習強化實踐,并在實踐中體會理論和靈活運用技巧,不斷提高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翻譯能力。
4.在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
著名翻譯學家譚載喜認為,“對于譯者來說,沒有對兩種文化的對比認識,就無從談起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和表達”(1999)。也就是說要做好翻譯,必須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了解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手段進行文化導入,如利用課件、多媒體、網絡平臺等適當增加英美國家的歷史、政治、宗教、文學藝術等知識,或通過講解課文中出現(xiàn)的詞匯和習語等灌輸英美文化知識,同時,在翻譯實踐中注意選擇中西方文化方面的段落和篇章,既進行翻譯練習又進行文化對比和交流,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從四六級考試改革措施和未來社會發(fā)展來看,翻譯能力將成為衡量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指標,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翻譯教學應和聽說、讀寫一樣得到同等重視。在教學中合理設置課程,選擇合適的教材,補充翻譯理論和技巧,在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將翻譯教學有效貫穿大學英語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翻譯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
[1]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羅選民.中國的翻譯教學:問題與前景[J].中國翻譯,2002.
[3]李桂英.大學翻譯教學與科技人才培養(yǎng)[J].開封大學學報,2004.
[4]張海瑞.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
[5]郭著章,李慶生.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6]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從文化翻譯理論探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新途徑”(HEUCF14 1201);黑龍江省高等學校教改工程項目“研究型大學精英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的英語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JG2013010209);黑龍江省高等學校教改工程項目(JG201201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