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興祁,蔡志鵬,王 偉
(1.重慶交通大學 土木建筑學院;2.重慶交通大學 德園小區(qū),重慶 400074)
高校新生心理適應問題探析
曾興祁1,蔡志鵬2,王 偉2
(1.重慶交通大學 土木建筑學院;2.重慶交通大學 德園小區(qū),重慶 400074)
“心理斷乳”的問題在各高校大一新生中普遍存在。面對這一問題,文章從“心理適應”的概念出發(fā),揭示開展大一新生心理適應問題研究的價值,結(jié)合實際挖掘出影響新生心理適應高低的各種因素,繼而從高校和學生兩大方面提出促使新生心理適應水平提高的對策,以切實可行的方案推進高校大一新生融入大學環(huán)境。
大一新生;心理適應
所謂適應是指“生物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和生理機能與其賴以生存的一定環(huán)境條件相適合的現(xiàn)象”,而心理適應主要指 “各種個性特征互相配合,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能力”。心理適應性的高低關系著一個人能否快速融入陌生的新環(huán)境,能否輕松有序地面對新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能否創(chuàng)造出自身價值。
1.1 從意義角度看
研究大一新生心理適應問題可以為高校的新生心理教育提供理論指導,豐富心理教育體系,促使高校有效開展大一新生的心理教育活動,從而不斷充實理論體系,推進實踐進步,培養(yǎng)出社會需求的高素質(zhì)人才;同時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能夠提高新生心理適應能力,為學習和就業(yè)鋪墊基石,最終實現(xiàn)自身價值。
相應地,如果忽略對大一新生心理適應問題的研究,一味推行校園工作、盲目追求就業(yè)率,那么由心理適應問題衍生出來的在身體、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將始終困擾學生,阻礙教育者各項工作的開展。
1.2 從必要性角度看
大學生心理現(xiàn)狀要求高校關注大一新生心理適應問題。大一新生處于中學與大學之間的轉(zhuǎn)折點,這一群體的健康發(fā)展既是對高中教育的肯定,也是順利展開大學生活的保障。但從近年來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學生傷害自己、禍害他人的事件并不少,而有潛在的心理問題的人數(shù)更多,由此引發(fā)的沉迷網(wǎng)絡游戲、無心學習、不愿正視自身狀態(tài)、整日煩悶不安、失眠甚至退學休學的現(xiàn)象也存在著?;谶@一現(xiàn)狀,大一新生的心理適應問題研究勢在必行。
大學生的良好發(fā)展需要大一新生具備過硬的心理適應能力。 進入到陌生的大學校園,一些心理適應能力不強的大學生會不知所措,缺乏有序可行的大學計劃,最終以游戲和游玩度日,顯然這與學生當初努力進入高校的初衷相悖。因此要想大學生未來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過硬的心理適應能力就必不可少,對大一新生心理適應問題的探究也就有其必要性。
高校新生大學生活心理適應能力的影響因素,集中于幾個矛盾狀態(tài)的調(diào)整之中,主要包括理想與現(xiàn)實、人際關系、生活習慣、渴望與追求差異等。
2.1 理想與現(xiàn)實間的沖突
進入大學之前,學生對即將展開的大學生活抱有很大期待,但進入學校之后發(fā)現(xiàn)校園的人文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想象之中尚有差距。這一差距加重了陌生感和失落感,一定程度上封閉了新生的內(nèi)心,阻礙了心理上的適應,降低了其參與校園生活和解決現(xiàn)實矛盾的積極性。
2.2 人際關系中的矛盾
來自四面八方的大學生有著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思維觀點及行事作風各異。這一差異會導致學生之間摩擦不斷,使人際關系僵硬。而人際關系的矛盾對新生的心理適應有重要影響。有的教師不負責任、室友行為不可理解、學校工作人員工作懈怠等等想法扭曲了新生對校園生活的認知,與室友、老師、學校工作人員等層面的矛盾大大降低了新生的心理適應感,讓學生對大學生活頗有說辭,甚至逃避與反抗。
2.3 生活習慣上的變化
進入大學,學生不再像中學一樣只關心學習,還要處理衣食住行等生活瑣事。生活習慣,如飲食習慣、居住環(huán)境、個人衛(wèi)生習慣等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而獨立生活能力不夠強的新生就會面對一系列問題,從而使得心理適應問題出現(xiàn)。
2.4 渴望與追求的差異
一方面,大一新生想要尋找共鳴,想要被認可,遇到難題時渴望有人傾聽,與自己共進退。另一方面,意識逐漸成熟,對自我的認知越來越深刻,新生追求自己擁有一個秘密天地,不被外界知曉和干擾。這一渴望與追求之間的差異使得心理適應更加緩慢。
世界著名心理學專家皮亞杰說過:“適應是智慧的本質(zhì)”。目前,有研究表明,大學里因為適應不良致使有45%左右的大學新生存在心理障礙。進入大學以來,有將近一半的新生遇到了學習、經(jīng)濟、生活、人際交往等某一甚至多方面的困惑和問題。大學新生因適應不良而陷入困惑、迷茫不知所措,以致大學生活碌碌無為的現(xiàn)象也比較突出。為了幫助大學新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學校需針對新生不適現(xiàn)狀做好心理疏導和教育輔導工作。同時,學生本人也應加強個人“內(nèi)功”的修煉,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1 高校應搭建平臺,雙管齊下促學生健康發(fā)展
未雨綢繆,建立應對機制與教育體系。
(1)與時俱進,靈活運用新形式與學生提前溝通。在開學報到之前,輔導員老師根據(jù)可查檔案對大一新生初步了解,通過短信、電話、郵件、QQ、微博、飛信、微信等形式與所帶學生聯(lián)系,讓新生對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有淺層了解,深化師生間的情感,為大一新生很快適應大學新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
(2)入學后適時做好心理普查和滿意度調(diào)查,隨時跟進、更新學生心理信息。新生入學后展開全面覆蓋的心理晴雨表調(diào)查,了解學生對教師、學習氛圍、課程架構(gòu)、人際關系、生態(tài)環(huán)境、后勤部門、圖書資料、學生社團、運動設施等方面的看法,繼而根據(jù)調(diào)查結(jié)果進行有針對性的跟進輔導。點面結(jié)合的方式有助于學校準確掌握大一新生的心理動態(tài),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3)設置平臺為新生與朋輩牽線搭橋,引導新生過好大學生活。一方面高校可以安排各學院負責人、各系負責人為新生召開見面會,通過座談、講座等形式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讓新生了解專業(yè)相關概要、學習方法、就業(yè)方向與行業(yè)發(fā)展前景、課程設置、師資狀況、培養(yǎng)方案等等。在充分掌握自己專業(yè)的特點和就業(yè)方向的基礎上制定出初步、可行的學習規(guī)劃,增加學習的計劃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學院可以邀請在學習、社團或生活等方面出彩的學長學姐一起開展活動,以過來人且沒有代溝的身份與新生分享他們當初進校時的心路歷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增強親切感,打破心理交流鴻溝。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1)充分利用宣傳欄、各種活動等一切資源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這包括了心理健康小常識、心理調(diào)適小方法、與心理有關的電影電視劇、圖片和書籍等等。無處不在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能在潛移默化之中豐富他們的心理健康知識儲備,提高其應對不良心理反應的能力。
(2)緊扣心理健康知識,結(jié)合新生心理現(xiàn)狀進行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進校后就要及時開展,心理講座、心理知識選修課程、心理驛站、心理咨詢室等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及設施要適時運行。這一系列的活動能帶領學生對人際關系、大學生活、大學生就業(yè)等方面產(chǎn)生正確認識,引導學生滿足自身的成長需要。
(3)豐富校園業(yè)余生活。多姿多彩的業(yè)余生活對于大學新生拓寬人際交往圈層、熟悉并適應新環(huán)境和練就良好心理素質(zhì)有著重要的作用。高校應統(tǒng)籌團委、各社團的活動規(guī)劃,并考慮到學生心態(tài)和愛好的多樣性,開設目的性和趣味性強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多彩,通過活動實踐使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人際交往能力也得到發(fā)展,樹立起應對問題的積極心態(tài),提高心理適應能力。
(4)學校、家庭等各方應共同聚焦大一新生心理適應問題。大一新生心理適應問題的解決不能只倚靠任意一方,而要注重發(fā)揮各方面的合力作用。學校與家長隨時溝通聯(lián)系,了解學生情況,針對學生的心理現(xiàn)狀平等交流、共同協(xié)商;輔導員老師與大一新生的交流不斷加強,通過對學生學習、生活中困惑的解決與幫助,達到解決心理適應問題的目標;任課教師應立足于當下社會發(fā)展新形勢,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發(fā)展、豐富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適當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
(5)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各高校應對大一新生的心理適應問題給予足夠關注,建立起專業(yè)隊伍應對這一問題,深化專家水平,強化隊伍相關人員的從業(yè)素質(zhì),建立起以大一新生為客體,以輔導員、教師、家長和心理健康咨詢師為主體的健康教育機制,隨著時事形勢的變更不斷更新完善這一體制,為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3.2 學生要做到“軟硬兼修”,注重自我心理提升與技能彰顯
學會自我調(diào)適。
(1)順其自然。學生初進大學校園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環(huán)境等方面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實屬正常。面對陌生環(huán)境應保持平靜、自然、沉穩(wěn)的心理狀態(tài),避免焦躁不安的情緒,遇到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不一直糾結(jié),擺正心態(tài),學會舍棄與放下,等時機成熟再勇敢面對、努力解決。
(2)正確評估。大學校園是各地佼佼者匯聚的“英雄臺”,以成績好壞評定學生的單一評價方式不再是唯一主流。新生應認識到這一點,客觀準確評價自己優(yōu)勢和劣勢,揚長避短,結(jié)合自身實際在不同階段設置不同的目標并不斷改進,為之奮斗。
(3)積極暗示。新生要用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用內(nèi)在語言提醒和安慰自己,用諸如“我很優(yōu)秀”、“我能行”、“我能解決這個問題”、“我肯定可以做好”等積極的語言鼓勵自己,拔高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以最佳精神面對新環(huán)境、新氛圍
(4)及時宣泄。消極情緒的閉塞和累積會嚴重影響新生的身心健康,為避免長時間被負面情緒困擾,新生應及時發(fā)泄(當然也要注意適度和影響問題)。通過運動、交流、專業(yè)的心理發(fā)泄器材、聽音樂等對自己有效的方式,及時把負面情緒宣泄出去,疏通心理通道,保持心理平衡。
(5)尋求幫助。遇到問題時學生不要一味歸咎自身、自我封閉或者消極面對,而要向教師、學長學姐、輔導員、學生干部等有助于問題解決的人求助,把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告知他們,共同協(xié)商,以順利解決問題。
注重人際交往,創(chuàng)造和諧的交流環(huán)境。
離開父母和曾經(jīng)的同學好友,新生在心理上存在喪失感,而克服這種喪失感的最好辦法就是建立良好的新的人際關系交際圈,讓心理歸屬感重新得到體現(xiàn)。和諧的交流環(huán)境有利于幫助大一新生適應大學校園,順利度過“心理斷乳期”,樹立信心。這一時期的人際交往涵蓋了師長、同學(尤其是學長學姐和室友)和學校各部門工作人員。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新同學,大一新生應積極、主動,以一顆開放的心去接納新同學新朋友。在交往中真誠待人,以愛之心包容人,平時也多學習一些有關人際交往方面的技巧,多傾聽、多尊重他人。根據(jù)彼此之間的交往志趣、性格不同,把握好交往的尺度。
自立自強,從依賴型向獨立型轉(zhuǎn)變。
學習選擇多樣性和家長干預力度的降低,對高校新生自立能力,提出更高規(guī)格的要求。新生進入大學,一方面課程選擇更加多樣,學習自主性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家長的經(jīng)濟管控相對放松,經(jīng)濟上的自主權(quán)擴大,同時父母不再是“貼身保姆”,衣食住行都要自己安排。要想在大學校園里如魚得水,大一新生就要充分認識到這三方面的變化,生活和經(jīng)濟上不再過分依賴家長、學習上不再依賴教師,自立自強,提高自我生存能力。
學生進入大學校園的初始階段是鍛煉心理適應能力的關鍵階段。高水平的心理適應能力能使大學生活順風順水,而低水平的心理適應能力則會對學生身心產(chǎn)生不良影響。各高校要對這一階段的心理適應能力予以足夠重視,結(jié)合實際不斷提高心理適應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出心理素質(zhì)過硬的高素質(zhì)人才。
[1]姜丹,莊郁馨.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研究[J].學術研究,2012(2).
[2]楊文杰,丁國香.淺談大一新生心理適應問題與對策[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1(10).
[3]李悅.大學新生主要適應問題及對策淺析[J].學園,2011(7).
[4]趙倩,牟道玉.優(yōu)勢視角下探索解決大學新生適應不良問題的新方法[J].高校輔導員,2012(4).
[5]呂索真,程思輝.大學新生適應問題初探[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
責任編輯 周丁力
The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College Freshmen
ZENG Xingqi,CAI Zhipeng,WANG Wei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The“psychological weaning”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freshme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this,this article,from the concept of“psychological adaptation”,reveals the research value,combing with all the actual affecting factors,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rom two aspects,and promotes the freshmen into university environment with the feasible plan.
freshmen;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B844
A
1674-5787(2015)02-0112-04
10.13887/j.cnki.jccee.2015(2).30
2014-12-20
曾興祁(1984—),男,湖南邵陽人,碩士,重慶交通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蔡志鵬(1984—),福建莆田人,碩士,重慶交通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偉(1985—),陜西西安人,碩士,重慶交通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