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秋
童年時期的托爾斯泰多次面臨親人的去世,他兩歲的時候,母親便去世了。但是死亡對于兩歲的孩子而言沒有任何意義,還天真地認為母親總會蘇醒過來,所以并不悲傷,這是他第一次面對死亡。托爾斯泰九歲的時候,父親在料理事務的路上中風而死,但他總幻想有一天他的父親會出現(xiàn)在莫斯科的街頭。在父親去世九個月之后,祖母又去世了。祖母的離世深深震撼了小托爾斯泰,這是他第一次清醒地目睹死亡,心中充滿了畏懼。經(jīng)歷了母親、父親、祖母的相繼過世,他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有一天也會終結(jié)。
青年時期的托爾斯泰盡情享受生命的歡樂,但他仍繼續(xù)思考關(guān)于死亡的問題,思考生命的意義。在童年失去父母后,姑母成為托爾斯泰的監(jiān)護人。但姑母在他25歲那年,寫信給托爾斯泰說她將要離開人世去天國。托爾斯泰不得不再一次面對至親的生命終結(jié),6年后,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了他關(guān)于死亡看法的短篇小說《三死》?!度馈分胁∪敫嚯恋馁F婦人是虔誠的基督徒,在丈夫和使女的陪伴下去意大利看病。她嫉妒身邊所有健康的人,經(jīng)常抱怨丈夫?qū)ψ约旱牟∧魂P(guān)心,她恐懼死亡,最終還是逃脫不了死亡?!度馈分械牧硗庖粋€重要人物就是農(nóng)夫,他躺在床上等待死亡,彌留之際把自己腳上一雙新靴子送給了年輕的車夫,車夫許諾給農(nóng)夫買一塊墓碑。一天他想到樹林里去砍一棵樹做十字架,一棵樹在斧頭下倒下來,這就是小說的大致情節(jié)。作品的題目可以直觀地理解為三個生命的死去——一位貴婦人、一個農(nóng)民和一株樹。貴婦人雖然是基督徒,但因為一輩子說謊,死得并不平靜;農(nóng)夫雖然不是基督徒,他信奉的是一生與之為伴的大自然,他的彌留之際卻非常平靜、安詳;那棵樹因為既不撒謊,也不做作,所以也是平靜、漂亮地倒下。
在托爾斯泰的成長過程中,他看到過很多次的死亡場景,經(jīng)歷過多次他人的死亡體驗。這些對死亡的直觀體驗,在托爾斯泰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時不時地推動托爾斯泰思考死亡。
在托爾斯泰看來,人的生命有兩種:精神生命和肉體生命,或者說是理性的生命和動物性的生命。對于有些人來說,肉體只不過是精神借居的地方,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改變,是一種形式的變化,所以,他們不畏懼肉體的死亡。在這種層面上來講,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動物性對精神性的服從,它存在于精神生活而非肉體生活中。
作為托翁早期的作品,《三死》為我們了解和研究他的生死觀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在《三死》之后,其生命觀不斷升華——從《三死》所體現(xiàn)的人類生命的短暫性、有限性和速朽性到后來的永恒性、無限性和不朽性的轉(zhuǎn)變。
1860年,托爾斯泰最愛的哥哥尼古拉去世。中年時則經(jīng)歷了幾個孩子的夭折:他的女兒索尼婭剛剛降臨人世就過早地結(jié)束了生命,而當兒子萬尼亞7歲就夭折的時候,托爾斯泰無法走出死亡的陰影,甚至不敢相信死亡的存在,本能地逃避死亡。
1869年的阿爾扎馬斯之夜對托爾斯泰的身心產(chǎn)生重大影響,他經(jīng)歷了人生中的精神激變和思想危機。在這一夜,托爾斯泰感覺到他被死神召喚著,追趕著,半夜里,他被恐懼、迷茫包圍。就在這一夜,托爾斯泰似乎走向了虛無,他覺得一切都失去了價值和意義。這種對生與死的迷茫,在托爾斯泰生命的后四十年一直折磨著他。生命沒有意義,向往死亡,又害怕死亡,他總是不停地徘徊在生與死之間。
伊萬·伊里奇是一位集神學、哲學、社會學及歷史學多種角色于一身的學者,他非常關(guān)注社會問題?!兑练病ひ晾锲嬷馈访鑼懙氖峭魅斯练病ひ晾锲鎻纳〉剿劳鲞@一階段的遭遇,重點描述了他在肉體病痛和精神困惑雙重襲擊下的掙扎和反思。作者使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通過對主人公具體言行的描述,形象而深刻地刻畫出瀕死者內(nèi)心的感受,寫出了人肉體毀滅與靈魂覺醒共同發(fā)生的情形,揭示了人類在生死問題上的一些普遍表現(xiàn)。伊凡·伊里奇是一名法官,也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人,但他一死,整個國家機器對他就露出冷漠、無情的一面,一聽到伊凡·伊里奇的死訊,辦公室里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死對他們本人和親友在職位調(diào)動和升遷上會有什么影響,小說深刻地刻畫了一個俄國官僚可憐的、無奈的死亡。十九世紀末期,歐洲的中產(chǎn)階級過著花天酒地渾渾噩噩的生活。表面上,他們閱讀左拉的作品,聽伯恩哈特的音樂,但他們沒有任何信仰,甚至也不信仰宗教,因為他們不肯費心去相信什么。用海德格爾的話說,“這種雜然共在把本己的此在完全消解在‘他人的’存在方式中”,這是一個愚昧的時代,《伊萬·伊里奇的死》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甫一出版,就在歐洲許多國家引起轟動,原因在于伊萬·伊里奇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他們從他身上看出了自己的本相。
在生命的最后,伊萬從生活中的抽離讓他的生活和思想意識之間出現(xiàn)了巨大的矛盾,只能在兩者之中做出選擇。伊萬·伊里奇選擇了后者,他也只能如此。就在他臨死前的兩個小時,他忽然感到了心中的愛——對妻子、對兒子的憐憫之情,原來折磨他的一切都消失了。反觀他的一生是缺乏愛的一生,虛偽的同僚、淺薄的友情、無愛的婚姻,他一生最主要的悲劇就是沒有愛。
《三死》創(chuàng)作于1857年,《伊萬·伊里奇之死》創(chuàng)作于1886年。托爾斯泰在1880年的思想出現(xiàn)危機,導致他1880年以后的作品較之前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托爾斯泰1880年后的作品迥異于其早期所有創(chuàng)作,二者間涇渭分明。后期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中許多貌似全新、令人震驚的東西其實已隱含于早期作品中。1880年以后,托翁對生命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改變,他似乎找到了應對死亡的方法,對死亡不再那么恐懼。
讀過其作品和傳記的讀者都能感受到他是一名幻想死亡,凝視死亡,并想盡辦法超越死亡的作家??v觀他的一生,一直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而他的生命觀與信仰是密切相關(guān)的。在他看來,“信仰是生活的能源。沒有了信仰,一個人就無法生存,無限細微的人類思想是對宗教觀念的詳細闡述。信仰生活的斯芬克斯答案包含了人類最高深的智慧”?!爸灰幌氲剿?上帝),生活的喜悅就在我心中翻滾,我身邊的一切都變得充滿生機,一切都變得有了意義。但我一旦不再信仰他,生活便會突然停止了”。然而后來,當最初的沖動不斷擴展,他也曾試圖以邏輯的形式傳經(jīng)授道,他的確從不相信傳經(jīng)授道之功效。是他那些迥異于他的門徒將托爾斯泰主義變成一種傳道教條,他們鼓動托爾斯泰去傳經(jīng)布道。最終,托爾斯泰學說的神秘成分實際已蕩然無存,他的宗教變成一種實質(zhì)上的幸福學說,即一種以尋求幸福為基礎(chǔ)的學說,人必須善良,因為這是他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他從這種“信仰”出發(fā),進而擺脫了他的對死亡的畏懼和困惑,并以此獲得了精神上的新生。
從早期的《三死》到后期的《伊萬·伊里奇之死》,托爾斯泰從懼怕死亡、逃避死亡、對死亡充滿了困惑到后來的用愛來驅(qū)趕死亡的陰影、獲得幸福的生命觀的轉(zhuǎn)變,從《三死》所體現(xiàn)的人類生命的短暫性、有限性和速朽性到后來的《伊萬·伊里奇之死》永恒性、無限性和不朽性,這種轉(zhuǎn)變與他對死亡的體驗和經(jīng)歷以及他的信仰是密切聯(lián)系的,也反映了他從神秘主義轉(zhuǎn)向一種實質(zhì)上的、以博愛為基礎(chǔ)的幸福學說。
[1](德)叔本華.叔本華美學隨筆[M].韋啟昌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合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2.
[3](美)威廉·白瑞德.非理性的人——存在主義探源[M].彭鏡禧譯,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
[4](英)艾爾默·莫得.托爾斯泰傳(上卷)[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2.
[5](法)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傳[M].傅雷譯,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2003.
[6](俄)列夫·托爾斯泰.童年 少年 青年[M].草嬰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