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宜丹, 白智華
(1.北京市昌平區(qū)東小口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北京 昌平 100192 2.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yī)院,北京 100037)
1.1 一般資料:50例患者均來自北京市昌平區(qū)東小口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主要癥狀為下肢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日久而導致肌肉萎縮或肢體癱瘓。實證發(fā)病較急,突發(fā)肢體萎軟無力,發(fā)展較快,肌肉萎縮不明顯[1];虛證發(fā)病較緩,病程較長,常見下肢萎軟無力,腰酸膝軟,不能久立,肌肉萎縮明顯。痿證病久都會損傷正氣導致肝腎虧損、精血不足,轉為陰虛內(nèi)熱型痿癥,常見下肢肢體馳緩無力,腰酸膝軟,或伴頭暈耳鳴、盜汗遺精,甚至腿脛肌肉萎縮,完全癱瘓,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
1.2 診斷標準:一般的診斷標準為:①下肢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運動,甚至腿脛肌肉萎縮,完全不能行走為主癥。②病因以感受外邪與內(nèi)傷積損為主,有的起病較急,進展較快,有的起病緩慢,病程較長。③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可見肌力降低,肌萎縮,必要時做肌電圖、肌活檢與酶學檢查等可明確診斷[2]。
1.3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年齡25~70歲;病程1~10年;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能按要求接受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有關節(jié)、肢體疼痛;伴舌本病變,言語不利者;精神病患者以及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脾、腎臟、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的患者;資料不全影響統(tǒng)計分析者。
2.1 治療方法:《素問·痿論》提出了治療痿證的方法:“治痿者獨取陽明。[3]”就是在臨床治療時,不論是選方用藥,還是針灸取穴,治療原則就是調(diào)理脾胃,但是不能單以“獨取陽明”這一個法則治療各種類型的痿病,要在臨床上分別辨證論治。具體的意義有兩個方面:一是補益后天,就是健脾益氣,益胃養(yǎng)陰。脾胃為后天之本,人食五谷后由脾胃受納運化成水谷精微輸送到身體、五臟。脾胃的運化功能強健,化生的氣血津液充足,身體和五臟得養(yǎng),才能保持健康狀態(tài)。肺的津液需要脾胃運化而來,肝腎的精血也需要脾胃的生化供應,如果脾胃的功能減弱或失常,導致津液精血生化之源不足,則會使五臟和肌肉筋脈失養(yǎng),導致肢體痿軟、筋脈失養(yǎng)而不易恢復。如果脾胃功能健運旺盛,飲食得增,化生的氣血津液充足,使得臟腑得養(yǎng),功能轉旺,肌肉筋脈得以濡養(yǎng),則有利于痿病恢復。二是去陽明之熱邪,即清陽明之熱。
痿病不可妄用風藥,這是治療痿癥的另一個重要原則。因為在隋唐至北宋時期的醫(yī)家們將痿列入風門,多用祛除風邪之劑,以發(fā)散風邪為治療痿癥的方法,然而散風邪、開腠理之藥,其性多是辛燥,不僅會傷及陰血,而且助陽生熱,使陰血愈燥,病情加重。《丹溪心法》不但立專篇論述痿病,而且明確指出:“痿癥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又首創(chuàng)名方虎潛丸。治療組40例用滋補肝腎,滋陰潛陽,活血祛瘀之法,方用虎潛丸加減。處方:黃柏10g,知母10g,龜板15g,熟地15g,鎖陽 12g,狗脊 15g,當歸 15g,牛膝 12g,獨活 12g,6劑,每天1劑,水煎,分3次服。治療組應用虎潛丸加減治療,對照組給予碳酸鈣D 3片治療。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3.1 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行走正常,能參加勞動;好轉:癥狀好轉,能行走;未愈:治療后檢查及癥狀同治療前。
3.2 治療結果: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n(%)
兩組治愈率觀察比較,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復發(fā)率比較治療組痊愈38例,復發(fā)3例,對照組痊愈26例,復發(fā)8例,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痿癥是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甚則發(fā)生肌肉萎縮的一種病癥。中醫(yī)認為痿證發(fā)生的原因頗多,如陰血虛則濡養(yǎng)不足;陽氣虛則溫煦不充;濕痰著滯、瘀血停留阻遏氣機,妨礙血運,皆能導致筋骨、肌肉、皮膚失養(yǎng),發(fā)為痿證。臨床以肺胃津傷,濕熱浸淫,脾胃虧虛,肝腎虧損四個類型最為常見。導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復雜,感受外邪,情志內(nèi)傷,飲食不節(jié),勞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機是肺胃肝腎等臟腑精氣受損,肢體筋脈失養(yǎng),如肺熱葉焦,肺失宣降,導致津液不能布散,使筋脈失于濡養(yǎng);又如脾胃虛弱,氣血津液化生不足,不能將水谷精微輸布四肢,導致筋脈失養(yǎng);肝腎不足,精血枯竭而致筋痿[4]。本病臨床辨證應分急緩與虛實。實證一般起病較急,發(fā)展較快,突發(fā)肢體痿軟無力,尚無明顯肌肉萎縮,多為肺熱津傷或濕熱浸淫;虛證一般病程較長,緩慢出現(xiàn)肢體筋脈弛緩無力,日久出現(xiàn)明顯肌肉萎縮,多為脾胃肝腎虧損。
《素問·痿論》指出:“治痿者獨取陽明?!蓖怀鰪娬{(diào)它的治療重點是后天之本脾胃?!捌⒅魃碇∪狻?。全身的肌肉有賴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滋養(yǎng),若脾失健運,傳輸無力,則四肢的營養(yǎng)缺乏,可見倦怠無力,甚至痿廢不用。痿病不能妄用風藥,這是另一個治痿的原則。隋唐至北宋時期,醫(yī)家們將痿列入了風門,《丹溪心法》不但立專篇論述痿病,而且明確指出:“痿癥斷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庇质讋?chuàng)名方虎潛丸?!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芬舱f:“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被撏枵亲プ「文I皆熱,陰血俱虛為治療根本,故能使陰血得養(yǎng),內(nèi)熱得清,氣血交流,陰陽相濟,由熱清而至步健。
《丹溪心法》所載虎潛丸用治肝腎皆熱,陰血俱虛之證。方中重用黃柏配知母以瀉火清熱。但本方主治的痿癥不僅有熱,并有陰血皆虛,故配用熟地、龜板、白芍滋陰養(yǎng)血,以補肝腎之陰。用虎骨強壯筋骨,鎖陽溫陽益精,養(yǎng)津潤燥,加陳皮、干姜溫中健脾,理氣和胃,即可防止因知、柏苦寒敗胃,又能使滋養(yǎng)甘潤補而不滯。諸藥配伍,共具滋陰降火,強壯筋骨之功,于是氣血交流,陰陽相濟,由熱清而至步健。葉仲堅在《名醫(yī)方論》中云:“是方以虎名者,虎于獸中,稟金氣之至剛,風生一嘯,特為肺金取象焉。其潛之云者,金從水養(yǎng),母隱子胎,故生金者必麗水,意在納氣歸腎也。龜應北方之象,稟陰最厚,首常向腹,善通任脈,能大補真陰,深得夫潛之意者。黃柏味厚,為陰中之陰,專補腎、膀之陰不足,能使足膝中氣力涌出。故痿家必用二者為君,一以固本,一以治標,恐奇之不去,則偶之也。熟地填少陰之精,用以佐黃柏、牛膝入肝舒筋。歸芍佐之,肝血有歸;陳皮疏之,氣血以流,骨正筋柔矣。又慮熱則生風,逗留關節(jié),用虎骨所以驅(qū)之;純陰無陽,不能發(fā)生,佐鎖陽以溫之。羊肉為丸,補之以味。淡鹽湯下,急于入腎。斯皆潛之為義?!?。
[1] 司富春.中醫(yī)診治肌萎縮證型和用藥規(guī)律文獻分析[J].中醫(yī)雜志,2012,17(1):35~36.
[2] 周仲英.中醫(yī)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783.
[3] 秦祥連.治痿獨取陽明臨床體會[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1,3:200.
[4] 胡靜,鄭洪新.益腎填精壯骨法防治骨質(zhì)疏松癥研究探要[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9,(12):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