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良, 馬 捷, 龔靜山, 楊 鵬, 趙樂勇
(廣東省深圳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廣東 深圳 518020)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并已成為威脅婦女生命的第一位癌癥,病死率較高[1]。在眾多影像學檢查方法中,MRI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軟組織分辨率高,并可進行多參數成像和多平面重建,不僅從病變的形態(tài)學分析,更加可以從血液動力學、功能成像得到更加有價值的診斷信息,對乳腺癌的診斷起重要作用。乳腺癌的癌變過程中相關基因的改變具有重要的診斷和預后價值。在與乳腺癌有關的多項免疫組織化學指標中,C-erbB-2,ER,PR 基因可作為評估乳腺癌惡性生物學行為及預后的指標,同時,對新輔助治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國內外文獻多探討腫塊樣強化的病灶特點[2],而非腫塊樣強化是MRI對乳腺癌檢出的優(yōu)勢,其他影像學無法取代,本研究將57個乳腺癌病灶動態(tài)增強掃描表現(xiàn)為非腫塊樣強化特點與癌基因表達進行對照研究,探討其內在聯(lián)系,以期從影像學角度評價其侵襲力并預測預后。
1.1 一般資料:57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6~62歲,中位年齡46歲。使用Siemens Avanto1.5T超導MR掃描儀和雙側乳腺表面線圈,取俯臥位,所有研究對象均進行雙側乳腺MR掃描。
1.2 研究方法
1.2.1 TSE-T1WI加權(橫軸面):TR450ms,TE13ms,層厚 4mm,F(xiàn)OV340×340mm,矩陣 336×448。FS-TSET2WI(橫軸面):TR4500ms,TE102ms,層厚 4mm,F(xiàn)OV340×340mm,矩陣 384×512。FS-TSE-T1WI(矢狀):TR477ms,TE13ms,層厚 4mm,F(xiàn)OV340×340mm,矩陣336×448。動態(tài)增強掃描采用FS-FLASH-3DT1WI:TR5.11ms,TE2.71ms,反轉角 150,層厚 1mm,F(xiàn)OV340×340mm,矩陣 304×448。平掃后設置好動態(tài)掃描序列,范圍包括整個乳腺。高壓注射器團注,Gd-DTPA(0.1mmoL/kg 體重),注射流率為 3mL/s,采用FS-3D-FLASH橫軸面T1序列進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具體方法為對比劑注射前行第一次掃描,掃描完成后,中間暫停20s,暫停開始后立即采用高壓注射器團注對比劑,20秒暫停結束后,連續(xù)進行FS-3D-FLASH序列掃描3次,每次FS-3D-FLASH序列掃描時間為1分01妙,動態(tài)增強總時間為4分23妙。增強后FSTSE T1加權雙側乳腺橫軸面掃描、FS-3D-FLASH矢狀面或斜矢狀面的雙側乳腺T1WI掃描。影像學分析:根據美國放射學會乳腺報告和數據系統(tǒng) BIRADS[3],描述非腫塊樣強化病灶,包括內部信號特點和分布特點。內部強化特點分為:不均勻、點簇樣,網狀樹枝狀;分布特點分為:導管樣、區(qū)域性、彌漫性。
1.2.2 基因蛋白的檢測方法:本實驗采用鏈霉菌抗生物蛋白-過氧化酶免疫組織化學(簡稱免疫組化)法(S-P法)。免疫組化染色過程中,以磷酸鹽緩沖液(PBS)置換一抗染色作為陰性對照,用已知的結腸癌標本作為陽性對照。結果判斷:為確保實驗結果的真實性和避免主觀性,染色結果判斷及記數由專人單盲閱片。判斷標準:c-erbB-2陽性表達位于癌細胞膜,以25%以上的癌細胞膜有棕黃色以上的染色計為陽性,ER、PR陽性表達位于癌細胞核,呈棕黃色顆粒,以25%以上的癌細胞核明確染色計為陽性。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非腫塊樣強化內部信號特點與ER、PR、C-erbB-2間的關系:本組非腫塊樣強化病灶共57例,病變區(qū)內部強化特點分為內部不均勻強化(見圖1)、點簇樣強化、枯枝樣強化三種類型,與 ER、PR、C-erbB-2表達關系見表1。在三組中ER的陽性率分別為72.2%、26.1%、18.8%,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χ2=12.766,P=0.002);PR 的陽性率分別為 55.6%、21.7%、18.8%,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7.039,P=0.03);C-erbB-2 在三組中陽性率分別為 27.8%、56.5%、81.2%(χ2=8.565,P=0.014),有統(tǒng)計學差異。內部不均勻強化,ER、PR陽性表達率較內部點簇樣強化高,更高于枯枝樣強化,C-erbB-2陽性表達則越低。見圖2、圖3、圖4。
表1 非腫塊樣強化內部信號特點與ER、PR、C-erbB-2間的關系
2.2 非腫塊樣強化分布特點與ER、PR、C-erbB-2間的關系:根據BI-RADS對非腫塊樣強化分布特點描述,本組57例,分為導管樣強化(見圖5)、區(qū)域性強化和彌漫性強化,占所有病例的32.1%(27/84),見表2。在三組之間 ER 的陽性率分別為 22.2%、50.0%、75.0%,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6.718,P=0.035);PR 的陽性率分別為 11.1%、46.2%、75.0%,有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χ2=11.282,P=0.004);C-erbB-2 的陽性率分別為70.4%、42.3%、25.0%,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5.780,P=0.056)。導管樣分布的強化和區(qū)域性分布的強化較彌漫性強化有更高的ER、PR陽性表達。
表2 非腫塊樣強化分布特點與ER、PR、C-erbB-2間的關系
圖1 動態(tài)增強掃描,區(qū)域性強化,內部信號不均勻
圖2 S-P法 ×200,圖中細胞膜呈黃粒為c-erbB-2陽性細胞
圖3 S-P法×200,圖中細胞核呈黃褐色為PR陽性細胞
圖4 S-P法×20,圖中細胞核呈黃褐色為ER陽性細胞
MRI對軟組織具有良好分辨率,主要從病灶的形態(tài)學和強化方式兩方面鑒別良惡性病變,是鉬靶X線和彩超的重要補充[3]。MRI評價病變主要從動態(tài)增強后早期減影分析病變,分為腫塊樣強化和非腫塊樣強化兩大類。目前國內外研究多關注腫塊樣強化特點[4],從形態(tài)學和血液動力學兩方面評價病變,并日趨成熟,對腫塊樣強化病變的評價彩超和鉬靶X線也同樣可以提供有價值的診斷信息;對非腫塊樣強化的病變,往往在傳統(tǒng)的彩超、鉬靶及查體中難以被檢出,而MRI動態(tài)增強后根據其分布和內部強化特點,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可以提高重要的診斷信息以彌補臨床和相關影像學的不足。同時,客觀評價病變范圍和周圍組織[5]。本組資料中,在非腫塊樣強化的病灶中,以導管樣強化和區(qū)域性強化具有較高陽性率,內部多表現(xiàn)為不均勻強化和點簇樣強化、枯枝樣強化,對乳腺癌的診斷具有較高的價值,同時,具有ER、PR的高表達。
ER基因位于第6號染色體,其mRNA長6322bp,編碼595個氨基酸,PR基因位于第11號染色體,cDNA序列全長3014bp編碼933個氨基酸。研究表明,PR是雌激素和ER結合誘導的產物,PR的表達說明細胞內ER的作用機制是完整的,為功能性ER。本組病例中,ER、PR 總陽性率分別為 38.6%和 31.6%,ER、PR陽性的意義在于:ER陽性的乳腺癌對內分泌治療的有效率為50%~60%,ER、PR同時陽性者對內分泌治療的有效率高達80%,而二者同時陰性的有效率僅為6%。有報道:絕經后女性患乳腺癌,若ER或PR陽性,術前輔以內分泌治療癌灶明顯縮小,甚至可以行保乳手術。相反,ER陰性的乳腺癌,更富侵襲力,行保乳術后復發(fā)率高。
C-erbB-2基因位于第17號染色體q21帶上,編碼為一種分子量185KD的跨膜糖蛋白,在正常情況下,C-erbB-2處于非激活狀態(tài),參與細胞生長及分化的調節(jié),當受到體內外某些因素作用后,其結構或表達調空失常,從而被激活,具有腫瘤轉化活性。本組病例中C-erbB-2陽性率為54.4%,與其它文獻報道一致。C-erbB-2陽性的意義:其產物過度表達常提示腫瘤惡性度高,復發(fā)早,預后差,被認為是比激素受體、腫瘤大小等更有價值,僅次于淋巴節(jié)狀況的乳腺癌預后指標。
[1] 袁建偉,許培權.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療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11(4):611~612.
[2] 張英蘭,魏讓,石紅梅,等.乳腺癌轉移抑制因子1在乳腺癌中的表達及其與雌激素孕激素受體的相關性[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8,5(16):961~963.
[3]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mammography.In: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M].4th ed.Reston,VA: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2003.
[4] Ikeda DM,Birdwell RL,O’shaughnessy KF,et al.Computer-aided detection output on 172 subtle findings on normal mammograms previously obtained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detected at follow-up screening mammography[J].Radiology,2004,230(3):811~819.
[5] Warran Burhenne LJ,Wood SA,Orsi CJ,et al.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computer-aided detection to the sensitivity of screening mammography[J].Radiology,2000,215(2):554~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