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新媒體背景下的公案報道

        2015-03-19 17:35:14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公案民意審判

        羅 妍

        (淮安市廣播電視臺,江蘇 淮安 223001)

        一、引 言

        現(xiàn)實法律生活中的諸多案件,無論大小輕重,大體皆可分兩類:一是案件卷宗,此類案件除當事人、律師和法官外鮮有人問津;二是熱點案件,此類案件廣為社會關注或熱議,從無人知曉個案變?yōu)榧矣鲬魰浴⒈娬f紛紜的公共話題,是為公案。[1]21

        變?yōu)楣傅膫€案常與公權、公害、公德、公民和公益等主題元素有關,之所以廣為關注并因此干擾司法審判,是因為它們多反映官民沖突、權貴身份、道德底線和公德困境等社會結構性矛盾,而這些矛盾皆屬熱點問題,公共性明顯,易激發(fā)民意。此民意多是民眾樸素態(tài)度和意見,帶有主觀性和情緒化傾向。而民意本身影響力突出,加之媒體合力介入,難免會在輿論上對案件進行裁判,人們習慣稱之為“民意裁判”。[2]136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作為新媒體代表的互聯(lián)網(wǎng)走進幾乎每個人的生活,信息傳播愈加便捷,加之網(wǎng)絡世界相對自由,“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輿情監(jiān)視器’,網(wǎng)上投射著轉型時代的沖突、困頓、無奈和焦慮”,“已經(jīng)成為民眾通向政治的無形的、非正式的重要通道”。[3]58新媒體背景下,受制于自身獨特身份和社會責任,媒體介入個案更趨明顯,個案公案化傾向司空見慣,媒體對公案的報道也大幅增加。由于民意對媒體的影響等因素,媒體報道公案情緒化色彩隨之增加,結果常有失公正、流于偏頗。如此一來,司法裁判勢必受到輿論和民意更多影響,獨立性受到干擾,結果的公正性大打折扣,并因此產(chǎn)生一些不良影響。

        二、新媒體背景下公案報道偏頗的不良影響

        新媒體背景下,無形而強力的外界推手使媒體公案報道彈性大增,傳播信息、發(fā)表評論稍有不慎,報道就失之偏頗,并干擾司法公平審判,甚至會喧賓奪主,戴上臨時法官帽子,從而嚴重影響司法獨立。

        (一)扭曲公案事實

        當下中國,媒體正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快速轉向,這既是媒體迅猛發(fā)展的標志,也是媒體自身發(fā)展不夠成熟的征兆。從傳統(tǒng)媒體到現(xiàn)代網(wǎng)絡媒體,從媒體分立獨行到多種媒體融合并存,新媒體究竟走向何方,無既定模式和成功套路,難免會走一些彎路。如此大背景下,作為信息傳播者、司法監(jiān)督者和輿情導向者,媒體對公案的報道和司法的監(jiān)督常受民意影響甚至捆綁。

        受制于新媒體裹挾和束縛,傳媒與司法往往不同步,媒體報道公案不完整,主觀而片面,晦暗事實,斷章取義,直接導致報道個案化、故事化。即便是一些正面報道,也往往帶著正面引導初衷,打著宣傳正能量旗幟,卻被捆住手腳和頭腦,報道走不出教條化、說教化傳統(tǒng)框框,從而掩蓋公案事實和真相。

        (二)干擾司法審判

        眾所周知,當下我國媒體扮演的角色不僅是信息的傳遞者,它還有特殊的時代使命,充當黨和政府的“喉舌”,發(fā)出黨和政府聲音,以政治宣傳作為自己重要職能,服從并服務于黨和政府要求,宣傳各項路線和大政方針。新媒體背景下,媒體政策導向性沒有淡化,且得以完善和強化,它背倚強有力政治權威,影響力驚人,甚至被譽為“無冕之王”。

        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和司法之間往往呈現(xiàn)滲透性捆綁態(tài)勢。本來獨立的司法進程或懸而未決的公案,一經(jīng)媒體政治滲透性報道和傾向性評判,間或夾雜黨政機關和領導的導向性批示,案件何去何從,實際路徑因人為“指引”而狹窄起來,最終結果甚至變得可以預測。如此一來,媒體監(jiān)督變?yōu)樾姓钌踔潦莻€人權力的強力介入,對司法獨立審判帶來嚴重干擾。公案審判結果就此失去公正性和公信力,變成行政指令和個人主觀意志產(chǎn)物。

        (三)輿論引導失當

        新媒體背景下,媒體之間競爭愈加激烈,為了千方百計地搶奪新聞資源,跟風吸引更多受眾眼球,炒作庸俗不健康的轟動效應,媒體在公案報道時,往往忽略了解和詳察公案事件本身來龍去脈,一味追逐關注點和賣點,從而為本媒體的公共影響力造勢;更有甚者,個別媒體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置公案真正事實于不顧,信息失真,報道偏頗。

        公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媒體,媒體傳遞信息失真,公眾在無法辨別真?zhèn)蔚墓刚嫦嗝媲半y免會產(chǎn)生誤解,以訛傳訛,并產(chǎn)生普遍的非理性或傾向性誤判,降低甚至失去對司法公正的信任,進而出現(xiàn)過激言論甚至非理性行為。

        三、新媒體背景下公案報道偏頗原因

        (一)新媒體特殊背景

        信息傳播是媒體重要功能,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傳播信息顯著特點有二:一是傳播方式立體化。在新媒體時代,原始信息一經(jīng)發(fā)酵,便以裂變方式急速復制而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從而突破傳統(tǒng)報刊、廣電等一傳一形態(tài)的線性或面式遷移,往往借助多媒體融合,按照一傳多形態(tài)進行立體式散射。傳播方式變化破解了傳統(tǒng)媒體信息傳播低速低效和信道狹窄的困境,極大地便利了媒體與受眾的多維互動。二是傳播手段多樣化。新媒體背景下,信息傳受雙方可以酌情選擇留言、回復、轉發(fā)、群圈擴散等手段實現(xiàn)無縫對接,進行全息無障式交流,使得整個社會都被網(wǎng)羅到全方位、零空白、廣覆蓋的信息球中。

        傳統(tǒng)媒體時代,輿論高地基本上為黨政機關和主流媒體壟斷,普通民眾一般只是相對被動地接受相關信息。新型信息網(wǎng)的構建,“由政府及傳統(tǒng)媒體獨占輿論高地的局面被逐漸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網(wǎng)絡輿論、傳統(tǒng)媒體及政府等多種聲音交匯的局面”。[4]13百姓分享公共事件和社會價值評判權和話語權,加上普通民眾公民意識不斷增強,這些評判權和話語權合流為一股強大影響力,持續(xù)為公案報道施壓和加碼,進而直接或間接制約媒體公案報道火候和傾向。

        (二)媒體基本素質欠缺

        公案報道莊重而嚴肅,媒體既要有審慎態(tài)度,也要有必備基本素質作為支撐,新媒體背景下,公案報道對媒體要求更高更嚴。不過在當下,媒體自身基本素質不容樂觀,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媒體從業(yè)人員水平參差。專業(yè)、學歷、閱歷背景不同,媒體從業(yè)人員基本素質也就不盡相同,有的能高效駕馭公案報道,也有的無法勝任或只能勉強應付。第二,不少媒體從業(yè)人員缺乏法律專業(yè)知識。法律專業(yè)知識匱乏,勢必影響報道準確性,甚至扭曲公案事實,嚴重影響司法公正。比如個別記者報道“嚴打”類案件,隨意使用“風雷震蕩、出重拳、掃六合”等詞語,“有失嚴肅,而且缺乏水準”[5]58,引起法學界人士不滿。第三,媒體從業(yè)人員受到利益束縛和驅動。新媒體時代利益爭奪更加激烈,媒體生存需要發(fā)行量、廣告投放量、社會贊助額帶來的物質基礎,媒體發(fā)展離不開閱讀量、收視率、點擊率催生的影響力,媒體穩(wěn)定往往需要政府支撐。在物質、社會和政治利益面前,媒體常迷失自我,放棄職分,丟失身份。受利益驅動,媒體往往在司法審判尚無結果之前先行報道,扭曲事實給案件定性,主觀臆斷給涉案當事人定罪,造成司法審判極端被動。

        (三)媒體與司法專業(yè)差異

        媒體與司法是兩個不同行業(yè),專業(yè)差異明顯,主要表現(xiàn)有四:一是公案事實標準不同。媒體眼中公案事實,往往比較逼近案件本來面目,亦即自然或客觀事實,而司法部門眼中的事實,必須有確認的證據(jù)作為基礎。二是專業(yè)訴求不同。媒體“立足于新聞傳播的及時性、新穎性與吸引性,追求不同往昔、不同特色與不同情節(jié)上的獨特價值”;而司法活動“由于受到專業(yè)性、權威性、保密性的限制”,要求嚴格按照運行程序。[6]148三是專業(yè)立場不同。媒體作為輿情風向標,其公案報道“出于樸素的道義精神”,試圖“為弱者服務、為受害者正名、維護道德倫?!?,往往有鮮明傾向性;而司法活動秉持的是“理性的、法治的、證據(jù)與事實基礎上的正義觀”,追求不偏不倚的中立性和公正性。[6]149四是敘事風格不同。媒體工作是為了傳遞信息和輿論宣傳,往往綜合文藝、政論等多種語體進行敘事;而司法為了案件審判,較多使用法律專業(yè)的說明性語體進行敘事,故而兩者對案件理解存在一定專業(yè)差異。

        正因如此,媒體常模糊公案客觀事實與社會民眾意見界限,有時還根據(jù)有偏誤的常識和慣性思維進行報道,強加給本應獨立的司法活動以不適當?shù)谋O(jiān)督,既降低公案報道合理性和正面影響力,還給司法活動帶來無意卻是不良的影響。

        四、新媒體背景下公案報道要求和策略

        (一)媒體內部進行自我完善

        媒體從業(yè)人員是媒體賴以生存的人力資源,是媒體健康發(fā)展的智力保障,更是媒體一線工作的參與者、執(zhí)行者。媒體從業(yè)人員基本素質高低對公案報道合理性影響極大,并最終決定媒體工作本身的成敗。為了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新形勢,更好地駕馭公案報道工作,媒體亟須自我完善,提升從業(yè)人員綜合素質和水平。

        首先,夯實基礎以提優(yōu)業(yè)務素質。專業(yè)基礎是業(yè)務素質的保證,媒體要有發(fā)展觀念和憂患意識,積極構建緊跟時代步伐的新型全媒體,以綜合大媒體為導向引進各類人才,建立一支專業(yè)基礎扎實、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努力強化從業(yè)人員信息捕捉、判斷、萃取能力,新聞感悟和個案采寫能力,案件專業(yè)評論和報道能力,切實提高公案報道效率和水平。

        公案報道涉及新聞業(yè)務常識、社會溝通和協(xié)調能力、法律專業(yè)知識,媒體可據(jù)實情,著重提高公案報道人員法律素養(yǎng),或派遣法律素養(yǎng)較高人員從事公案報道,也可配備法律事務人員陪同采寫稿件,提交備報稿件由專業(yè)人員審查把關。比如酌情增加稿件專審環(huán)節(jié),最大限度上規(guī)避低級法律常識錯誤,主動遠離因知識性問題帶來的不良后果。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的媒體從業(yè)人員,應養(yǎng)成有意識脫離傳統(tǒng)思想緊箍咒的習慣,冷靜思考,客觀報道,時刻與煽情民意保持安全距離,尊重犯罪嫌疑人人格,為司法審判創(chuàng)設良好氛圍。

        其次,行業(yè)自律以贏得社會信任。媒體從事公案報道、參與司法評價、實現(xiàn)輿論引導,務必遵守行規(guī),踐行行業(yè)自律,自增壓力約束自我。媒體唯有自律才能要求他人,才能真正在民眾中樹立威信,同時獲取合理生存空間,贏得政治、司法信任,才能真正成為成功的公案報道者,成為關聯(lián)政府、民意和司法的可靠紐帶。

        為實現(xiàn)媒體行業(yè)自律考量,媒體從業(yè)人員務必熟悉相關法規(guī),為媒體和司法事實準確劃界,專業(yè)從事公案報道;抵制新媒體背景下媒體工作不良傾向,杜絕各種物質、政治和社會利益誘惑,始終如一以公平正義宣傳者、守護者和實踐者的形象屹立于社會。我國民主法制進程中的媒體炒作,雖說難以回避,其實也與媒體自律不足有關,從而催生法制亂象。像2003年沈陽劉涌涉黑案,劉涌由一審死刑到二審改判死緩,個中原委復雜。但是輿論一片嘩然,不管為何改判,只看死刑改判死緩的表象,這既有公眾普遍參與性特征,更是媒體介入和炒作的結果。

        再者,引導實踐以增強報道效力。公案報道成功不能依賴紙上談兵,必須引導媒體不斷進行報道實踐。唯有實踐,才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報道能力,才能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成功經(jīng)驗,汲取失敗教訓,增強報道效力;也只有大力提倡、鼓勵、引導媒體進行公案報道,才能使媒體成長為大眾傳媒,不斷提升報道質量和水平,真正維護新聞報道權威性,切實實現(xiàn)有效的司法監(jiān)督。

        要以高質量公案報道力保民眾正當權益,以真實新聞報道維護和尊重民眾知情權,切不可用虛假新聞或斷章取義、添油加醋的炒作嘲弄民眾、踐踏民意。傳媒和民意是司法審判監(jiān)督者,既不能越界進行“媒體審判”,也不能裹足不前,需要把握監(jiān)督重點和介入節(jié)點。比如媒體要盯緊司法審判過程中徇私舞弊、司法工作者貪贓枉法等行為,較真司法文書問題,監(jiān)督干涉司法、以權壓法等。[7]53

        (二)媒體報道恪守獨立公正

        不同媒體環(huán)境催生不同信息傳播方式,不同信息傳播方式產(chǎn)生不同輿論態(tài)勢。新媒體時代,民眾個人意見和群體觀念極為活躍,很容易直入公眾視野,曉喻千家萬戶。信息是否真實,意見是否可信,往往未及核實已經(jīng)傳播出去。此情此景,媒體務必冷靜、理性、審慎,既要有“俠肝義膽”,替民意代言;更要有“鐵石心腸”,堅持獨立報道。

        第一要立足事實去報道。媒體職業(yè)敏感和擔當決定自身對公案關注度較高。公案報道中,媒體必須立足事實,回避不實報道,穩(wěn)妥把握報道傾向。在報道2006年南京“彭宇案”過程中,彭宇和老太太是否相撞,個別媒體隨意放棄事實判斷,想當然地肆意進行價值評判,主觀認為又是“碰瓷”,忽略可靠真相調查,進而影響司法審判。

        “媒體應以事實為依據(jù),堅持‘用事實說話’,不能做片面報道,不能帶有主觀傾向性;要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對事件真相的深入調查上,而不是放在對案件審判的肆意評論上;要關注個案審判前后是否存在人為干擾的因素,不要對審判環(huán)節(jié)指手畫腳,更不要對法官的判案依據(jù)、推理等專業(yè)行為做不負責的評論?!盵8]媒體應關注如何追根溯源,查找案件真相;關注司法審判人為因素、司法違規(guī),不應著力對司法審判品頭論足,更不要非專業(yè)介入、非理性干擾。

        第二要回避偏向性報道。公案關注度高,影響比較大,公案報道稍有不妥,就可能產(chǎn)生嚴重后果。報道公案必須始終以客觀性作為準繩之一,回避背離事實的煽情炒作,回避憑一己之見放大事實、炮制真相,回避將簡單問題復雜化。比如弱勢群體是新媒體背景下廣受關注的群體,面廣量大,共性明顯。有些媒體在進行相關報道時,往往無限放大個案,過度報道具有轟動效應的個人,且一味偏向同情報道,淡化群體特征,忽視相關制度建設。

        媒體要正確導向輿論,營造公正輿論環(huán)境。偏向性報道往往會增加司法審判壓力,導致公案審判非公正性,進而降低司法公信力;對媒體自身而言,偏向性報道也會導致自黑,激化媒體與司法沖突,使自身陷入被動而失去法律保護。

        第三要不做媒體審判。公案報道理想狀態(tài)是客觀真實。受制于現(xiàn)實條件,媒體報道只能是盡可能逼近案件本體意義上真實,完全還原事實真相幾無可能,只能達到一種認識意義上合理真實。公案報道客觀真實具有相對性,媒體報道有一定傾向性,這一點無法避免。

        不過,客觀訴求和表達傾向并不背離,一方面,媒體從己任出發(fā),應該盡可能透視公案事實,讓民眾了解事實真相;另一方面,媒體應該基于真實,表達自己的主觀傾向,從而有效地進行民意引導。說到底,就是不能做媒體審判,而要堅守“無罪推定”,信守“任何人在沒有經(jīng)過審判機關依法證實和判決有罪以前,應當視其為無罪”。[9]44媒體可以傾向性評論,也可以陳述他人意見,但要給民眾提供獨立判斷機會??陀^性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還是有一種傾向性”,“絕對的客觀公正是絕對不可能的”[5]58。

        (三)報道過程遵循平衡原則

        公案報道關乎案件人、輿情民意、媒體自身、司法機構多方面利益及相互關系,而它們之間關系的妥善處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報道成敗。不偏不倚、注重平衡就成了公案報道遵循的一般性原則。這種平衡處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是注意案件原被告之間平衡。從公案本身來說,原被告誰勝誰敗,最終要聽從司法終審。媒體在報道過程中,應該給予雙方平等尊重,不做傾向性推斷,一切以客觀真實作為報道標準。第二,注意各種意見之間平衡。公案是非曲直一般會有多元民意,孰是孰非,媒體雖然難以避免自身傾向性,但是一定要遵循機會均等原則,讓各類群體都有機會表情達意,各種意見都有生存土壤,不能厚此薄彼,揚此抑彼。第三,注意民意和司法之間平衡。一邊是民意,是自己輿論導向主體;一邊是司法,是自己報道和監(jiān)督對象。媒體既不能脫離民意,也不能唯民意是從;既不能置司法審判于不顧,也不能唯司法權威是尊,成為司法附庸和純粹傳聲筒。媒體要以獨立姿態(tài)站在民意和司法之間。第四,注意媒體自身與司法機關之間平衡。媒體和司法雖然專業(yè)理解、行業(yè)訴求、操作原則不同,但兩者不是激烈對抗的關系。媒體報道既要與司法工作明確劃界,并始終保持合適距離,還要合理介入司法審判,與司法機關維持高效合作的伙伴關系。

        媒體如果漠視平衡原則,就很可能將自己意見迅速放大,并強加給司法審判,干擾司法獨立。2009年杭州飆車案,涉事雙方身份對立影響媒體的判斷和傾向:肇事方為炫富張狂、不學無術的富二代,受害方為刻苦學習的窮二代好學生。鮮明的身份對比很容易引起媒體對受害方的同情,對肇事者的憎惡。有時候媒體不慎造成原被告之間失衡,直呼犯罪嫌疑人為罪犯,把檢方指控當作實際發(fā)生情況,甚至無所顧忌地使用煽情和各種帶有傾向性的話語。[10]24先入為主的失衡表述和判斷,常使司法判決在民意壓力下發(fā)生變化,順從民意而判決或改判。

        五、結 語

        新媒體背景下,媒體基本功能并無明顯改變,應繼續(xù)擔負起發(fā)出黨和政府聲音、傳達輿情民意、傳遞社會正能量、維護社會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的光榮使命。

        在時代特征明顯的公案報道過程中,煽情的話語的確可以暫時與普通民眾產(chǎn)生轟動性互動,瞬間釋放百姓中孕育的傾向性壓力,幫助宣泄民間長期積蓄的情緒。然而,媒體這一做法又為民眾其他情緒蓄力和增壓,褒揚真善美,貶斥假丑惡,同情弱小,憎惡不公,有時甚至產(chǎn)生明顯負面效應,引起民眾對司法審判不滿,放大社會不公和不良現(xiàn)象,激化百姓與社會、司法及相關職能部門之間,不同行業(yè)、階層人群之間矛盾,為社會和諧和穩(wěn)定增加阻力。

        媒體應堅持自我,獨立、謹言、慎行,始終“冷眼”看世界,用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進行公案報道。

        [1]孫笑俠.公案及其背景——透視轉型期司法中的民意[J].浙江社會科學,2010(3).

        [2]孫笑俠.公案的民意、主題與信息對稱[J].中國法學,2010(3).

        [3]孫笑俠.司法的政治力學——民眾、媒體、為政者、當事人與司法官的關系分析[J].中國法學,2011(2).

        [4]張子凡.新形勢下傳媒與司法良性關系的建構策略[J].現(xiàn)代視聽,2013(4).

        [5]韓元.法學家視野中的司法與傳媒——陳興良、賀衛(wèi)方、蔡定劍、張志銘訪談[J].新聞記者,2006(2).

        [6]栗崢.感官正義與司法正義:對2009十大影響性訴訟案件的再解讀[J].福建論壇,2010(9).

        [7]胡敏潔,劉雪.論司法與傳媒.行政與法[J],2002(2).

        [8]鄭保衛(wèi),葉俊.從彭宇案看傳媒與司法的關系[N].人民法院報,2014-07-28(002).

        [9]吳飛,程怡.傳媒與司法的對話——“公開與公正——司法與傳媒關系研討會”述評[J].新聞記者,2006(4).

        [10]賀衛(wèi)方.傳媒與司法三題[J].法學研究,1998(6).

        猜你喜歡
        公案民意審判
        建議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中國公案小說
        新傳奇(2018年36期)2018-05-14 03:47:38
        歪寫數(shù)學史:絕代雙驕和數(shù)學史上最大公案
        七十年前那場文明的審判
        消失中的審判
        政法論叢(2015年5期)2015-12-04 08:46:28
        直接民意、間接民意及司法應對——分類學視角下對司法與民意關系的再審視
        未來審判
        小說月刊(2015年10期)2015-04-23 08:51:45
        匯聚民情 暢達民意
        浙江人大(2014年1期)2014-03-20 16:19:53
        審判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19
        抬頭又見王曉湘*——中國現(xiàn)代修辭學史中一樁公案之發(fā)掘
        當代修辭學(2010年1期)2010-01-23 06:35:18
        日本少妇又色又紧又爽又刺激|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久久久|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麻豆|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av| 日本一区三区三区在线观看| 777米奇色8888狠狠俺去啦|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蜜桃成人永久免费av大| 日本一区二区免费高清| 国产偷国产偷精品高清尤物|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天美|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韩在线观看| 丰满熟女高潮毛茸茸欧洲视频| 宝贝把腿张开我要添你下边动态图| 麻豆人妻无码性色AV专区| 亚洲三级中文字幕乱码| 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国产中文| 91九色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视频xvideos入口| 亚州精品无码人妻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播放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长筒靴| 男女真人后进式猛烈视频网站 |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中国老妇女毛茸茸bbwbabes| 九九99久久精品午夜剧场免费| 极品夫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日韩国产欧美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大片|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越南女子杂交内射bbwbbw| 欧美亚洲另类 丝袜综合网| 国产自产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窄裙美女教师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爽a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