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偉 李真真
(陜西理工學(xué)院文學(xué)院,陜西漢中 723000)
論《歧路燈》中王中的形象
代 偉 李真真
(陜西理工學(xué)院文學(xué)院,陜西漢中 723000)
《歧路燈》作者李綠園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忠肝義膽、一心為主的忠仆形象——王中。他為人忠厚老實,行事沉著干練,對主家不離不棄。他親歷了譚府由盛到衰,再由衰轉(zhuǎn)盛的全過程,不僅是譚府敗落時的匡扶者,更是譚府復(fù)興的有力推動者。究其形象塑造之原因,乃李綠園作為封建正統(tǒng)文人,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學(xué)影響,形成了“文以載道”的創(chuàng)作觀,而生活于康雍乾三朝的他,在盛世繁華背后敏銳地覺察到了衰敗的開始。所以在作品中努力以“忠孝”兩全的王中為代言,維護和鞏固封建道德秩序和封建等級制度,挽救世風的澆薄和子弟的頹廢。
《歧路燈》;王中;形象命運;成因
王中是《歧路燈》人物群像中,作者著墨較多并且大加贊譽的一位。他是譚府“家生子”,自幼服侍譚孝移,可以算是譚府主要家庭成員之一,受譚家門風及家主端方耿直品性影響,其性格“極正經(jīng)”,卻又近乎執(zhí)拗。他見證了譚紹聞一步步滑入深淵,又一步步重振家業(yè)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以其一片赤誠之心,鞠躬盡瘁力保譚府不至徹底敗落,對譚府的復(fù)興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是不折不扣的忠仆形象。
一
在譚府的眾多仆役中,王中性格沉穩(wěn),品行端正,辦事精明能干,鞍前馬后,任勞任怨。在譚孝移被保舉賢良方正將要進京時,王氏問道:“……我且問你,王中你不帶他上京么?”譚孝移答道:“我打算了,家中再少不得他。”[1]46由此一句便知王中深得主人賞識,是家中可信賴、可依靠之人。而譚孝移臨終托孤之命更是顯示了主人對他的器重。
(一)性格特點
1.為人忠厚端正
王中生長于譚府,而譚府幾代以來皆是詩書名門,“忠弼以上四世,俱是書香相繼,列名膠庠”,[1]2其性格形成必然受譚府的影響。而對其影響最大的,應(yīng)是家主譚孝移端方耿直、學(xué)問醇正的品行。在主人潛移默化的熏陶下,王中亦形成了忠厚端正的性格。
幼兒時的譚紹聞想要買鬼臉兒玩,王中卻買了個硯水瓶兒。譚紹聞稍大后花五百錢買了一籠畫眉,王中便道:“大相公,往后休要買這宗無用的東西。俗話說得好,‘要得窮,弄毛蟲?!辟~房閻楷勸他說話不要太直,要顧及少主人感受時,王中說道:“主戶人家,花亭廳檐掛畫眉籠兒,鸚鵡架兒,也是常事。但只大相公太年輕,我恐將來弄鵪鶉,養(yǎng)斗雞,買鷹,尋犬,再弄出一般兒閑事來,把書兒耽擱了,大爺門風家教便要壞的。所以我不覺話兒太陡。其實大相公臉紅,我也看見了?!盵1]108
王中此言透露出他作為管家的治家理念:一是詩禮人家的門風尤為重要;二是大相公年輕,容易被新異事物吸引,因此有玩物喪志進而耽誤讀書的可能;三是我受老爺托付,對少主人負責,理應(yīng)對少主人的輕浮行為進行干涉,甚至批評教育。在王中眼里,自譚孝移去世后,他的首要任務(wù)是輔佑譚紹聞讀書、做人,其次才是掌理家務(wù)。而在譚紹聞屢屢失足的情況下,王中雖然痛心疾首,并沒有放棄他,仍然艱難地扶持家業(yè),足見其一片耿耿忠心。
第十七回,王中到盛宅接譚紹聞,盛宅家仆邀王中耍賭,王中道:“不會?!笔⒄移陀终f:“俺們是要賭的。你是客,豈不慢待了王哥?”王中道:“不妨。”[1]133短短四個字,態(tài)度斬釘截鐵,回答鏗鏘有力,毅然將盛宅家仆的引誘拒之門外。其端方正直的內(nèi)心,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由此可見。
2.處世沉著老練
忠厚端正并且沉穩(wěn)的性格使王中無論在家務(wù)管理還是行事處世上都始終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尤其是在譚孝移去世后,主母糊涂,少主人年幼,因而王中不得不承擔起打理全家事務(wù)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其謹慎的態(tài)度顯得必不可少。
第十三回,薛媒婆游說王氏買婢女冰梅一節(jié),王中就質(zhì)疑道:
銀子還有,但只恐這閨女有了婆子家?!懊狡趴?,無梁斗。”奶奶與他們做不得交易。我如今領(lǐng)這閨女到賬房盤問,看有妨礙沒妨礙。若無妨礙,管情與奶奶辦下就是[1]107。
王中深知媒婆俱是伶牙俐齒,巧舌如簧,口中并無實話。所以在買婢女這件事上并不輕信媒婆之言,而是同閻楷問明婢女來歷,又親自到其寓所尋訪后,才做成這筆交易。其慎之又慎的態(tài)度恰恰是他沉著穩(wěn)健性格的表現(xiàn)。
在小說中,王中雖不像商人王春宇那樣常在江湖行走,但他卻深諳世道之艱險,歹人之陰毒。第七十四回,譚紹聞從濟寧回河南,途中三盜賊見財起意與其同行,少不更事的譚紹聞僅憑盜賊的河南口音就拋下戒備認盜賊為同鄉(xiāng),差點落得個人死財空的下場。王中知此事后心有余悸地道:“天爺呀!咱若是陜西人,他就是關(guān)中話;咱若是山東人,他就是泰安州話,這叫做‘咬碟子’。俗話說:盜賊能說六國番語。怎的便與他答識上了?!盵1]546所以王中豐富的人生閱歷和處世方面的老成練達是日后譚府復(fù)興的重要保障。
3.持家眼光長遠
面對譚紹聞的墮落,王中屢次勸誡,反被譚紹聞和王氏視為眼中釘,并前后兩次將王中逐出家門。而譚孝移臨終前賞給王中的菜園便成為了他的棲身之所。第五十四回,王中與趙大兒講心事道:“少主人心中毫無主張,每日與狐朋狗黨嗜賭昵娼,將來必至凍餒,想著城南菜園、城內(nèi)鞋鋪,存留一個后手,以為少主人晚年養(yǎng)贍及小主人讀書之資?!盵1]383王中看待事物的眼光的確敏銳,他已經(jīng)深深地察覺到譚府的沒落是必然的。所以被逐后,他精心照管菜園,企圖以之為希望,為譚府保留一線生機。
后來譚紹聞幡然醒悟,與子簣初同入芹泮,譚府亦漸漸步入正軌。此時王氏得銀子三百兩,問王中應(yīng)如何使用。王中只答道:“贖地?!彼J為把贖回的地里的糧食收打回來,這生活變能續(xù)接上。所以在譚府初見光明之時,王中便以全家衣食為先,保一家上下不至饑寒。而后來王中在菜園挖得千余銀兩也是首先想到要與主人贖回產(chǎn)業(yè),其長遠的持家眼光確實令人欽佩!
4.對匪類嫉惡如仇
譚府歷代都是詩禮名門,家風極正,所以王中對待紈绔子弟以及幫閑篾片的態(tài)度一直都是厭惡至極。面對匪類的引誘、挑唆,譚紹聞并沒有一絲的自制力和抵抗力,完全任人擺布。王中非常了解譚紹聞年幼無知,見識淺薄,又胸無主張的稟性?!耙环绞乔Х桨儆嬢o助譚紹聞守業(yè)走正路,一方是挖空心思勾引譚紹聞墮落賺取他的金錢。”[2]60因此他極力反對譚紹聞與此類人交往。第十六回,盛希僑與譚紹聞結(jié)為兄弟,王中勸紹聞道:
這盛公子,我常聽人說,是個敗家子,綽號兒叫做公孫衍。我前日若知道一墨兒時,再不叫大相公與他結(jié)拜?!蝗缛缃袼退粋€辭貼,只說家中有要緊事,不得去,也不得罪他,便慢慢的開交。換帖結(jié)拜的兄弟,本來是不親,縱然起初有一點子親厚,沒有后來不弄淡了的事。且還有翻臉的,廝罵的。[1]127
面對破落宦門公子的勾搭,王中顯然是極不情愿的。因為他們受祖上庇佑,于吃喝上不愁,整日游手好閑、大肆揮霍,其浮浪習(xí)性必定會對紹聞產(chǎn)生負面影響,所以王中竭力阻止紹聞與他們往來。
在與眾匪類的斗爭中,王中不惜搭上性命也要阻絕他們對紹聞的騷擾。七十六回,夏逢若邀紹聞鑄私錢,王中發(fā)現(xiàn)后激憤地痛打夏逢若,情愿以死相拼。在王中的痛罵毆打之間,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夏逢若對譚紹聞的毒害之深,由此衍生出來的憎恨亦是不共戴天的。王中為維護譚家祖業(yè),就算以命相搏也在所不惜。在為挽救譚紹聞而發(fā)生的一系列忠義之舉后,程嵩淑等眾紳衿為他起號“象藎”,此出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中的“王之藎臣,無念爾祖”。為一位奴仆起如此雅號,這在古代小說中是極為少見的,充分展現(xiàn)了士紳們對王中的欽佩和褒獎。
以上四個方面集中表現(xiàn)在王中對譚紹聞的保護和教育上。從中我們可以把握王中端正耿直、忠貞不二的性格。
(二)與其他仆人的對比
要考察王中其人,我們還需要將他與譚府中其他仆人進行對比,方能顯示其形象的獨特性。
閻楷是譚府的賬房先生,其為人也正直耿介,對譚紹聞也用心輔助,只是比王中少一絲執(zhí)拗,故而顯得圓滑。第二十三回,閻楷要起身回家時對紹聞?wù)f道:
……我五年不曾回家,心里委實過意不去。只為家道貧寒,在家中無以奉事老父,在外邊又惹老父牽掛。又為府上大爺待我太好,多年來感因承情,謝也謝不盡。今年家父整六十了,我常在外邊,也算不的一個人?!瓫r且千里捎書,內(nèi)中只說家父著實想我,卻又不是家父手筆,我又疑影別有緣故[1]168。
閻楷此番話確實至情至孝,感人肺腑,使譚紹聞不得不放他回家贍養(yǎng)老父。而此時的紹聞已經(jīng)淪為下流,嗜酒賭博、狎妓、養(yǎng)戲子,連一向清凈的碧草軒也成為戲園子。閻楷此時離開譚府雖以事奉老父為由,但他必然是覺察到了譚府敗落的端倪,所以才匆匆而別。直到第九十七回,譚紹聞改志讀書中得副榜,譚府家道漸有起色,此時已成為書商的閻楷才回到祥符開鋪。雖也合情合理,但不免有明哲保身的嫌疑。
再看其他幾個仆役,德喜、雙慶、蔡湘在譚府瀕臨破產(chǎn)時公然頂撞譚紹聞,全然不顧主仆之分。德喜、雙慶二人竟到到濟寧投靠婁師爺,被遣回后雙慶進了戲班,德喜后來吊死。直到第八十七回,紹聞、簣初中試,蔡湘、雙慶才相約回到譚府效勞。在對比中我們發(fā)現(xiàn),同為譚府仆役的王中,“不論主人貧富,一心向上”。[1]547幾次被逐,都不忘老主人重托,在家道中落之時不忘舊恩義無反顧地幫扶紹聞,始終伴隨著譚府的興衰。其忠心日月可鑒!
(三)王中及其家人的命運
作者筆下的王中盡善盡美,是“奴仆中一個大理學(xué)”,是作者理想的化身,承載了作者忠孝節(jié)義的愿望。所以王中的命運安排也與其所作所為是相匹配的。
的確,作者為王中及其家人安排了特殊的命運歸宿。第一百零三回作者借盛希瑗之口說道:
顯然王中以其忠貞不渝,誓死相依的情懷打動了所有人,也使他的子孫擺脫了奴隸的身份。作者更安排他老來得子,在其子患撮口風危在旦夕時,又由樊婆用偏方將他治愈。他的女兒全姑更是嫁于簣初為妾,他本人則同譚紹聞成了親家,其全家也不可謂不顯貴。這都是王中不忘舊恩,忠心報主修得的善果。面對王中的種種義舉,作者不吝贊美之詞,并且給予其合理的結(jié)局,為之唱了一首忠孝兩全的贊歌。
二
藝術(shù)形象的產(chǎn)生必然是以社會生活為土壤。作為一部優(yōu)秀的世情小說或者說家庭小說,其結(jié)構(gòu)模式一定是以某個家庭的興衰或個人的際遇為縮影,來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的。《歧路燈》故事雖假托明嘉靖時期,但實為作者對所生活的康、雍、乾三朝的現(xiàn)實反映。所以要理解作者塑造忠仆王中的原因,我們還必須從當時的統(tǒng)治思想、社會風氣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觀三個方面入手加以探究。
(一)程朱理學(xué)的官方哲學(xué)
程朱理學(xué)是“一種集政治性、學(xué)術(shù)性及倫理教化功能為一體的社會政治學(xué)說與意識形態(tài)”。[3]22其中的三綱五常、君臣、父子等封建倫理道德規(guī)范正迎合了統(tǒng)治者“立綱常、正人心”的需要,也在維護政局穩(wěn)定、促進社會發(fā)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滿清貴族建立的清王朝定鼎中原以后,統(tǒng)治者為了統(tǒng)一思想,鞏固政權(quán),消除滿漢矛盾,提倡尊孔重經(jīng),極力推崇朱熹,以程朱理學(xué)作為官方哲學(xué),并加以大力宣揚,作為支配人們思想和行動的最高權(quán)威??滴跫次缓?,常與眾臣講經(jīng)論道,闡發(fā)義理,暢敘治平之道,共論修省之法。他在第一次南巡經(jīng)過曲阜時便“瞻先圣像”,“行九叩禮”,親書“萬世師表”匾額,并免曲阜一年稅賦。為了抬高朱熹地位,康熙于五十一年“二月丁巳,詔宋儒朱子配享孔廟,在十哲之次?!盵4]281他還親自為《朱子全書》作序,重用李光地、湯斌等一批所謂的“理學(xué)名臣”。在皇帝的鼓勵倡導(dǎo)之下,理學(xué)又重新確立了其在思想界的優(yōu)勢地位。再者清朝以孝治天下,李綠園又出身孝門,其祖父、父親都是當?shù)赜忻男⒆?,家庭風氣對李綠園的感染不可謂不深。而忠臣多出于孝子之門,統(tǒng)治者大力宣揚孝道,其目的在于使臣民忠于封建政權(quán),具體地說就是忠于君主。
在統(tǒng)治思想和出身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下,李綠園也成為了一位實實在在的道學(xué)家。反映在文學(xué)作品中,尚忠孝、重等級、明人倫、厚風俗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主旋律。在《歧路燈》中,王中就是一位與程朱理學(xué)的要求完全相符的“忠臣義仆”。王中雖處于封建等級制度的底層,但在作者的觀念中,身處底層并不意味著可以擺脫倫理道德的束縛,相反地必須于綱常上有所遵守。所以在作品中,王中面對少主人的不端行徑,不但沒有坐視不理,反而頻頻苦心相勸;兩度被逐也都沒有怨恨,忠心耿耿地匡扶少主人,甚至在緊要關(guān)頭不惜以性命相搏也要驅(qū)趕勾引主人的匪類,如此表里如一、從一而終的忠貞,是作者的理想人格。所以作者極力贊頌王中,其目的是要以王中為典范,重塑一個能夠保持封建社會穩(wěn)定且能長治久安的封建倫理道德秩序?!耙虼耍P下的義仆,和‘孝子、順孫、節(jié)婦、烈女’一樣,都是為綱常而設(shè)。”[5]171這便是李綠園塑造忠仆形象并為之謳歌的思想原因。
(二)日漸猖獗的賭博之風
十八世紀的中國正處于我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鼎盛時期——康乾盛世?!敖?jīng)過康熙、雍正兩朝的休養(yǎng)生息、勵精圖治,至乾隆年間,不僅政權(quán)已很鞏固,社會經(jīng)濟亦發(fā)展到繁榮的頂點。”[6]225封建君主專制已達到頂峰,雖然經(jīng)濟得到恢復(fù)發(fā)展,國家社會較為安定,但于繁榮的假象背后,處于封建末世的清王朝還是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統(tǒng)治階級腐朽、社會風氣糜爛和倫理道德敗壞的現(xiàn)狀。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越刮越盛的賭博之風。
康熙以來,全國賭風愈演愈烈,上至達官顯貴、八旗子弟,下至平民百姓,幾乎各個階層都有人參與其中。清代錢泳在其《履園叢話》中形容賭風之盛時描述道:
近時俗尚葉子戲,名曰馬吊碰和。又有骰子之戲,曰趕洋跳猴,擲狀元牙牌之戲,曰打天九斗獅虎,以及壓寶搖攤諸名色,皆賭也。上自公卿大夫,下至編氓徒隸,以及繡房閨閣之人,莫不好賭者。按諸律例,凡賭博,不分軍民,俱枷號兩個月,杖一百;偶然會聚開場窩賭及存留之人抽頭無多者,各枷號三個月,杖一百;官員有犯者,革職枷責,不準收贖,若是其嚴也[7]578。
此種泛濫之風衍生出來的嫖娼、斗毆、盜竊等犯罪行為與日俱增,“或輸錢已竭,尚求亡羊于無何有之鄉(xiāng),或借貸無門,陷此身于不可知之地,剝衣而去,攘臂而來,貽禍地方”[7]577,“以致蕩產(chǎn)傾家,甚或賣妻而亂倫理,鬻子而失人性,最后不得不流為盜賊,邊賭邊盜,賭盜合一,給社會造成無窮的危害?!盵8]14這也嚴重影響到了政府的運轉(zhuǎn),為及時遏制此風,清政府不得不頒布律例,嚴懲賭博者,但收效甚微。
李綠園清醒地認識到了賭博帶給家庭和社會的災(zāi)難,他在寫給后代的《家訓(xùn)諄言》中論及了賭博及其危害,勸導(dǎo)子孫要“謹守正道”,千萬不要涉足此類惡習(xí)。同樣的,他在《歧路燈》中也塑造了王中這一形象,發(fā)揮勸誡賭博行為的作用,借此表達自己“渴望挽救世風”的意志。作者筆下的王中是一個“反賭斗士”,他深刻了解賭博對人心理、身體的毀滅,更了解因賭博而傾家蕩產(chǎn)、賣妻鬻子,對家庭帶來的悲劇性的創(chuàng)傷。因此他不僅自己不賭,還竭力阻止譚紹聞混跡賭場,盡管王中的微薄之力最終還是沒能扭轉(zhuǎn)因譚紹聞賭博而日漸敗落的家道,但作者寄托在王中身上的拯救意識還是彰顯無遺。由此可知,越刮越盛的賭博之風也于無形中促使李綠園塑造了“王中”這一形象。
(三)李綠園的創(chuàng)作觀
作為封建正統(tǒng)文人,李綠園的綱常倫理觀念極強,一切言論、行為都要符合忠孝節(jié)義,所以其創(chuàng)作觀顯然是以小說進行教化的文以載道觀,其意圖是以文學(xué)來拯救世道人心。在這種觀念的基礎(chǔ)上,李綠園在《歧路燈自序》中對四大奇書一一做了批評:
《三國志》者,即陳承祚之書而演為稗官者也?!瓑郾咀筇挥趧ⅲ坏貌蛔鸱虿?,其言不無閃爍于其間。再傳而為演義,徒便于市兒之覽,則愈失本來面目矣!……淮南盜宋江三十六人,肆暴行虐,張叔夜擒獲之,而稗說加以“替天行道”字樣,鄉(xiāng)曲間無知惡少,仿而行之,今之順手刀等會是也流毒草野,貨釀國家,……。若夫《金瓶梅》,誨淫之書也?!劣凇段饔巍?,乃演陳玄奘西域取經(jīng)一事,幻而張之。[9]888
李綠園認為《三國》歪曲史實,《水滸》倡亂之書,《金瓶梅》宣淫之書,《西游》惑世誣民,皆有悖于世間教化,對正人心、立綱紀沒有任何積極作用。而他所欣賞的是“藉科諢排場間,寫出忠孝節(jié)烈”。他著《歧路燈》一書,就是要以通俗的方式讓“田父所樂觀,閨閣所愿聞”,從而達到“善者可以感發(fā)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的創(chuàng)作目的。從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此人是寄托著作者一定道德理想的,他性格中剛正不阿、忠孝兩全的品質(zhì)是當時大多數(shù)人所欠缺的。作者道學(xué)家的身份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是以小說來“淑世”,王中形象就是為世人樹立的一座榜樣,他鮮明地表達著作者的道德觀和倫理觀,是作者“道性情,禆名教”創(chuàng)作宗旨的真實寫照。
歷經(jīng)明末清初的鼎革之變,清政府與民休息,經(jīng)濟上空前繁榮,文化上確立了程朱理學(xué)的統(tǒng)治思想。但盛世之下卻已危機四伏,《歧路燈》作者李綠園秉著教化人心的目的在作品中塑造了王中形象。王中在小說中盡心竭力,匡扶少主,以其忠孝雙全博得了眾人的贊許,他不僅是作者理想的化身,更是為挽救頹廢世風而開出的一劑良方!
[1]李綠園.歧路燈[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王海燕.《歧路燈》的藝術(shù)成就[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2004.
[3]胡汀.清前期通俗小說作品中的“義仆”形象[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xué),2009.
[4]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98.
[5]段江麗.禮法與人情——明清家庭小說的家庭主題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6.
[6]張俊.清代小說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7]錢泳.履園叢話[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李延年.《歧路燈》研究[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9]朱一玄.明清小說資料匯編[M].天津: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張新玲)
The Character of Wang Zhong in Crossroad Lights
DAI Wei LI Zhenzhen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723000)
The writer Li Lvyuan invented an honest and loyal servant Wang Zhong in Crossroad Lights. With his honesty, calmness and ultimate loyalty to his master, he experienced the vicissitudes of Tan Mansion: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and inversely from decline to prosperity. He was not only the rescuer of the Tan Mansion in its decline but also the promoter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an Mansion in its prosperity. The reason of inventing this character can be found in the writer Li Lvyuan himself. As an orthodox scholar in feudal society, Li Lvyuan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Neo-Confucianism of Chen-Zhu, and formed his literary creation theory of “Writings are for conveying truth”. The age he lived in crosses the reigns of three emperors: Kangxi, Yongzheng and Qionglong, the heyday of Qing Dynasty. But he was sensitive enough to detect the decline of Qing Dynasty. He thus took Wang Zhong, the symbol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as the means to consolidate the moral orders and hierarchical system of feudal society, and to rescue superficiality of the society and decadence of his disciples.
Crossroad Lights; Wang Zhong; image of fate; origin
I206.2
A
1009-8135(2015)02-0070-05
2015-01-10
代 偉(1991-),男,陜西安康人,陜西理工學(xué)院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敘事文學(xué)。
陜西理工學(xué)院2014年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SLGYCX141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