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虹 李麗萍 吳菁 汪際
(1.第二軍醫(yī)大學護理學院,上海 200433;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上海 201203)
?
·講 座·
護 理 心 理 學
劉曉虹1李麗萍2吳菁1汪際1
(1.第二軍醫(yī)大學護理學院,上海 200433;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上海 201203)
護理心理學; 心理學; 癌癥患者
Nursing psychology; Psychology; Patient with cancer
3.1 癌癥患者的早期心理反應 隨著“癌癥早期診治可獲得顯著療效”的宣傳日益深入人心,癌癥早期的臨床治愈率顯著提高,癌癥早期患者一般能持較樂觀的態(tài)度。他們大多在經(jīng)過一個短暫的較強心理反應之后,便會很快地產(chǎn)生積極配合治療的主導心理需求。
有人對乳腺癌早期患者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她們在得知其真實病情后,被突如其來“厄運”所“擊垮”的患者僅不足10%;產(chǎn)生較明顯焦慮、憂郁等負性情緒反應的患者約4%;其中半數(shù)左右的患者都能冷靜地接受這一事實,并設法尋求最有效的治療。但有些癌癥早期患者,由于治病心切,動機沖突強烈,又有可能陷入“病急亂投醫(yī)”的誤區(qū),反而延誤了寶貴的治療時機。
在此期間,大多癌癥早期患者雖并不否認自己所面對的“殘酷現(xiàn)實”,但又無時不在幻想著“奇跡”出現(xiàn)。他們或?qū)κ中g(shù)等“根治療法”抱有很高期望;或心存“僥幸”地企圖通過各種重復檢查,推翻先前已被確定為“癌癥”的臨床診斷。這或許對于癌癥患者來說,既是其謀求自我寬慰的心理應對方式,也是一種與癌癥抗爭的不可或缺的強有力的心理支持。
3.2 癌癥晚期患者的心理反應 癌癥晚期患者的心理反應,大多對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具有負面影響,主要包括癌癥患者病情反復時的心理反應和癌癥患者臨終前的心理反應。
經(jīng)治療緩解后又復發(fā)、病情時有反復的癌癥患者,由于比早期更多地意識到自己所患疾病的不良預后,他們的心理反應也隨之更加復雜多變。一方面,他們希望自己的病癥再次得到緩解;另一方面,又難以排遣“病情惡化”的陰影,寢食難安?;颊叱.a(chǎn)生很強的孤獨感,內(nèi)心介于期盼希望和陷入絕望的激烈沖突之間。同時,癌癥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也對患者的心理構(gòu)成很大的壓力。由于癌癥治療多具有破壞性,各種根治手術(shù)給患者的組織器官造成毀損性后果,特別是性器官惡性腫瘤的根治手術(shù),對未婚的年輕患者或已婚的中青年患者的打擊尤其沉重。化療藥物引起脫發(fā)等有損患者外形的副作用,也會導致患者的不悅或恐慌等。
當患者得知自己所患病癥治療無望時,他們通常會經(jīng)歷短暫的否認、抗議或憤怒等偏激的情緒反應;緊接著便轉(zhuǎn)入憂郁、緊張、恐懼等消極心境狀態(tài),并伴有明顯的睡眠障礙等。此時,患者的求醫(yī)行為摻雜了較多的非理智因素,有更多的僥幸心理,對任何道聽途說的偏方都不想放棄,甚至不惜鋌而走險地想要親身嘗試一下,有時甚至盲目地聽信或采用對自身有害無益的民間巫術(shù)。
當癌癥患者的病情趨于惡化、死亡逐漸逼近時,他們中有些人易感到萬念俱灰、厭世輕生,有的患者斷然拒絕治療,特別是一些性格過于內(nèi)向的患者,更是郁郁寡歡、沉默寡言、痛不欲生。由于長期的病痛折磨,他們感到疲憊不堪,基本上已認同了癌癥的不良預后,放棄了與癌癥的抗爭,表面平靜,態(tài)度消極或敵視,缺乏對癌癥治療過程中進行合作的主觀愿望。也有些患者因受不住疾病晚期的癌性疼痛,希望以結(jié)束生命獲得解脫。因此,在晚期癌癥患者中,因不堪病痛折磨、陷入極度絕望而自殺者并不鮮見,此類問題需引起醫(y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
3.3 痛癥患者的心理反應過程 有學者認為,無論癌癥早期或晚期,無論癌癥患者知情早或晚、病情輕或重,多數(shù)癌癥患者的心理反應大致經(jīng)歷以下四個階段,但不同患者各階段反應的時間、強度、分期清晰度則因人而異。
3.3.1 休克—恐懼期 多發(fā)生于患者突然自知其患癌的消息之初,此期患者的心理反應比較強烈,可有驚恐、心慌、眩暈、昏厥甚至木僵狀態(tài)等表現(xiàn),其中最常見的心理反應是恐懼。
3.3.2 否認—懷疑期 當患者逐漸從劇烈情緒跌宕中冷靜下來后,便借助“否認”的心理防御機制應對“癌癥知情”所引發(fā)的緊張、痛苦體驗。繼而懷疑癌癥診斷的確定性,四處就醫(yī),企圖尋求推翻癌癥診斷的可能證據(jù)。
3.3.3 憤怒—沮喪期 當患者不得不面對所有會診意見均支持原有癌癥診斷、無法實現(xiàn)原有企盼的殘酷現(xiàn)實時,其情緒反應會再度動蕩起伏,患者可有心煩意亂、憤怒、攻擊性行為等表現(xiàn);有的患者同時伴有悲哀、沮喪、絕望等惡劣心境,嚴重者甚至有輕生念頭和自殺行為。
3.3.4 接受-適應期 隨著病程的推進,多數(shù)患者只能無奈地接受和適應罹患癌癥的現(xiàn)實,一般較難恢復其患癌前的平常心境。有的患者主動適應,持積極樂觀心態(tài);有的患者被動適應,陷入慢性抑郁與痛苦體驗而難以自拔。
根據(jù)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專家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癌癥患者由于壓抑、焦慮等消極情緒的長期折磨,可扭曲原有心態(tài)。他們因暫時或長期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無助甚至累贅于家庭與社會而產(chǎn)生自責與孤獨感,此心態(tài)長期持續(xù)可導致其行為怪僻。但有調(diào)查顯示,癌癥患者中有敵對情緒者比抑郁情緒者的預后較好。有學者認為,傾聽、包容患者的抱怨,可幫助患者學會用坦率方式表達其情感與需要,有益其預后及生活質(zhì)量。以下兩個典型案例如實記錄了癌癥患者的不同心路歷程。
[典型案例1]
某60余歲男性患者,經(jīng)檢查確診為肺癌。先是懼怕癌癥,每日哭泣不止,覺得自己的病情已不可能醫(yī)治,只有等待死亡;后又覺得自己不可能也不應該得癌,可能是醫(yī)生診斷錯誤?;熎陂g,該患者不是積極地配合醫(yī)生進行治療,而是胡思亂想,不敢正視現(xiàn)實,每日以淚洗面,放心不下子女、家庭,以為死亡將至,失去了生活信心,整天唉聲嘆氣。不到一年,該患者病情迅速惡化,不治而亡。
該患者的病友認為:并非癌癥直接奪走他的生命,而是被其對癌癥的極度恐懼嚇死的。
案例分析:本案例非常典型地體現(xiàn)了癌癥患者的心理反應過程。
(1)恐懼期:先是懼怕癌癥,每日哭泣不止,認為“10個癌癥9個埋,剩下1個不是癌”。覺得自己的病情已不可能醫(yī)治,只有等待死亡。
(2)否認—懷疑期:后又覺得自己不可能也不應該得癌,可能是醫(yī)生診斷錯誤。因為自己一生兢兢業(yè)業(yè)、老老實實,從沒有做過對不起別人、對不起社會的事情,癌癥不可能發(fā)生在自己身上。
(3)沮喪期:胡思亂想,不敢正視現(xiàn)實,每日以淚洗面。
(4)接受—適應期:以為死亡將至,失去了生活信心,整天唉聲嘆氣。
本案例中的患者在經(jīng)歷了恐懼、懷疑和沮喪之后,其最后陷入的是難以自拔的痛苦之中,如果有適度的心理干預和正確的引導,或許該患者的生命會延長,或許他可以在其生命的最后平靜地離開。
[典型案例2]
醫(yī)生的一句“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讓28歲的他陡然從美好人生跌入痛苦深淵。他無法接受殘酷的現(xiàn)實,絕望、恐懼、痛苦、焦慮一齊襲向他,籠罩在他心頭的天空是灰暗的,愁云怎么也揮之不散。他掙扎在“生命競要結(jié)束在最絢麗時節(jié)”的憤怒與悲痛漩渦中。
幾天后,他漸漸趨于平靜,并一再告誡自己:既然災難不可避免,不如勇敢地面對!人固有一死,但其生命價值卻不能以生存時間的長短衡量,而是生存的質(zhì)量。漸趨平衡的心態(tài),幫助他建立了與疾病抗爭的充分準備。此后在漫長的與死神抗爭的過程中,他先后5次接受手術(shù)治療,曾連續(xù)發(fā)熱4個月之久,但他始終不放棄希望,積極配合治療。15年過去了,回想闖過的那段“生死路”,他自己也不敢相信,當初竟有如此頑強的意志!他慶幸自己憑借頑強毅力,才創(chuàng)造出與病魔抗爭15年、重返工作崗位11年、且連續(xù)5年全年出滿勤的這般奇跡。
他的一位同事感慨地說:“沒想到他會得那種病,沒想到他還能活著回來,沒想到他還能重新工作,沒想到他仍能工作得那么出色??磥砣藷o論處在怎樣的境遇中,都不能放棄希望?!?/p>
案例分析:此案例中患者的心理變化較快,從恐懼期,直接到了憤怒期。接受期該患者是主動適應,“既然災難不可避免,不如勇敢地面對!漸趨平衡的心態(tài),幫助他建立了與疾病抗爭的充分準備”。
上述兩個典型案例,均突出地反映了癌癥患者的心理因素與其疾病治療過程、效果及預后的關(guān)系。就其腫瘤惡性程度來看,案例2中的患者的惡性程度高于案例1中的患者;就其癌癥發(fā)展的年齡規(guī)律來看,年老者機體的新陳代謝速度相對緩慢,案例1中的患者60歲有余,控制其癌細胞擴散的年齡條件顯著優(yōu)于案例2中的患者,但結(jié)果卻截然相反。
(待續(xù))
劉曉虹(1953-),女,山東,教授,博導,研究方向:護理心理學癌癥患者的心理反應
R471
A
1002-6975(2015)23-2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