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微
在文物藝術(shù)領(lǐng)域,中國山水畫和青花瓷是華夏文明兩個輝煌的藝術(shù)門類,它們在各自的發(fā)展中相互影響及借鑒,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國藝術(shù)元素。由于中國文人對山水畫的追求和審美取向,使古代工匠在素胎上的筆法蒼勁多變,設(shè)色清新淡雅,意境深幽闊遠,并最終在明清之際,特別是清三代得到真正的完美結(jié)合,使紙質(zhì)中國山水畫的古典美、意境美和深邃美完全移植于永不褪色的青花瓷上,成為流芳百世的宮廷御用之品和達官顯貴的府第珍藏。
中國山水畫之所以有這么多人喜好,且長盛不衰,其重要原因是歷代文人墨客以山水來寄托情感,抒發(fā)感情,體悟天地玄黃的自然之道。山水是中國文人固有的一種文化情結(jié),它夢幻般溶解在文人的血液中,把人引到一種虛無飄渺的理想狀態(tài)。
這件由私人博物館珍藏15年的清三代山水畫青花盤口尊,見證了中國山水畫在青花瓷上的卓越表現(xiàn),它可能是乾隆皇帝贈送大臣的心愛物件。幸運的是,這件寶物流傳到民間并完好無損保存下來,使我們能在乾隆青花瓷上欣賞到宋、元山水畫的意境之美。
這件青花盤口尊,是以古代青銅器“尊”作為原型而塑造的,屬于乾隆時期比較流行的一種器形(見圖1)。此尊高38cm,俊雅端莊,釉面瑩潤、白中閃青,包漿老道,風化厲害,使用痕跡明顯。青花發(fā)色藍中偏灰,屬浙料青花。胎底有吹釉工藝留下的波浪紋,底足“大清乾隆年制”六字落款工整、規(guī)矩法度,是一件比較典型的乾隆官窯青花瓷作品。
本盤口尊繪有六層紋飾,其中兩個主題紋飾是宋元風格的山水畫。第一幅是“雁南飛”山水畫,第二幅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山水畫。
盤口尊采用了中軸線布局風格,兩幅畫的“靈魂”紋飾“大雁、船和人”布局在一條中軸線上,中軸線兩邊則是山巒、瀑布、水草、山石、大樹和古村落等,整個畫面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動靜相宜,氣勢恢宏,意境深遠,宋元風格之山水畫氣息撲面而來。這兩幅畫不管是藝術(shù)性,還是其文化內(nèi)涵,都是中國山水畫的藝術(shù)精品和巔峰之作,是中國文明史進程的重要物證。
第一個主題紋飾——雁南飛山水畫
這幅雁南飛山水畫,用筆極為蒼茫,無論是遠山近水,還是疏林茂叢,呈現(xiàn)的是一副亦真亦幻、亦實亦虛的人間仙境。整個畫面氣勢磅礴、意境深遠,讓人虛無飄渺,回味無窮(見圖2)。中國山水畫的空間感、層次感、立體感撲面而來,已經(jīng)完全超過了紙上山水畫的視覺沖擊效果,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雁南飛山水畫的意境是:在一個峰巒疊嶂的深山峽谷中,懸崖的平地上有三間茅屋,門前屋后有三棵百年古樹(一見三棵樹,必是康雍乾)。時間已進入深秋,秋風蕭颯,遍山紅葉,樹枝枯萎,只有歲寒三友之松樹青翠欲滴、枝繁葉茂,大雁在峽谷中飛翔,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向溫暖的南方飛去,尋找它理想的棲息地。山谷中回蕩著大雁“咕咕嘎嘎”的叫聲,摻雜著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濺水聲,形成了一種天然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大自然美妙樂章。
整個山谷好像都在深情地訴說:雁南飛!雁南飛!雁叫聲聲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來歸。今日去,愿為春來歸,盼歸,莫把心揉碎,且等春來歸。
從展開的這幅雁南飛長卷山水畫的畫風來看,這是一幅典型的宋、元風格山水畫。整個畫面“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無論是大山、大水、大樹,還是茅屋房舍,都刻畫得極為細致逼真,達到了中國宋、元山水畫意境美的至高境界。像這樣大氣的畫作,只能是乾隆王朝頂級宮廷畫工懸腕一氣呵成的御用之作。
這幅畫的底稿可能是一幅藏在宮中的、內(nèi)容相同的宋、元紙質(zhì)山水畫,清代乾隆的宮廷畫匠把這幅紙質(zhì)雁南飛山水畫搬到永不褪色的青花瓷上,給中華文明留下了永久的記憶??上У氖?,那幅水墨精神體的紙質(zhì)雁南飛山水畫現(xiàn)在不知流亡何處?
第二個主題紋飾:劉禹錫“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山水畫
這是在瓶子上用全景功能拍照的一幅長卷山水畫(見圖3)。當這幅畫徐徐展開時,我震驚了,這不就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贈送給他的好友、大名鼎鼎的現(xiàn)實派詩人白居易同志的千古名句“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山水畫嗎(見圖4)?
這幅畫描繪了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被貶罷官坐船回洛陽的苦悶心情。
整個畫面的意境是:敬宗寶歷二年(公元826年),54歲的劉禹錫被朝廷罷官為和州刺史后,坐船回洛陽。當船行駛到長江一處“巴山楚水凄涼地”的深山峽谷時,劉禹錫心里十分苦悶,他陷入沉思:自己從京城到外地做官已經(jīng)二十二年了,忠心耿耿為朝廷做事,為百姓分憂,努力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可為什么還被貶呢?他坐在船頭,看著眼前生病的柳樹,側(cè)目千帆經(jīng)過,漁民歡快打魚,詩意大發(fā),吟出了中國唐代孤臣的千古絕唱: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這幅畫也曲折地表達了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描繪出千帆競發(fā)、萬木爭春的景象,表現(xiàn)了畫中主人翁劉禹錫對仕宦升沉、世事變遷的豁達襟懷。由于這幅畫采用了乾隆時期的分水和披麻皴技法,使整個畫面具有極強的感染力,畫中也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這就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這件逃過時間之劫的藝術(shù)品,見證了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歷史。由于這件作品之宋、元繪畫風格非常典型,加上鮮明的乾隆青花瓷工藝特征,是一件無法復(fù)制的文物。其實中國陶瓷史,就是半部中國史,從繪畫精細程度可以看出一個王朝的興衰。乾隆之后,我們再也見不到畫工如此精湛、意境如此高雅的山水畫了。
最后在論文中做個廣告,論文作者尋求自藏品外借展覽經(jīng)紀人,通過外借展覽,讓更多的人近距離觀察到這個乾隆盤口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