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以假亂真
一進門就能看見的叫號機、殷勤的大堂經理、穿著制服的保安人員以及LED屏上顯示的匯率牌價和存款利率,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是一家標準的銀行“賣相”。
在南京,一年內至少有兩百人像普通顧客一樣,相信這是一家正規(guī)的銀行,并主動“送”上了兩億元存款。
這家“銀行”吸引儲戶的方式比較“簡單粗暴”,除了給他們同期利率外,每周還貼息百分之二?!按媪偃f元返給三十二萬元,當天就給我了。”這樣的發(fā)財速度,讓人不眼紅都不大可能。
可儲戶們剛美滋滋地數了幾周錢,貼息款就不再打進來了。他們遂與“銀行”交涉,沒曾想不但貼息款沒了,連數千萬元的本金也拿不出來了。
警方一查,這家“銀行”的工商營業(yè)執(zhí)照上寫的經營范圍是農業(yè)信息咨詢,與金融類沒有任何關系,于是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對其立案偵查。原來,這是一家有模有樣的假銀行。
其實這以假亂真的做法,與眾多的電話詐騙沒什么兩樣,無非是用高額的回報勾起人們追逐暴利的心理,然后看著愿者上鉤,落入圈套。
話說回來,這個假銀行也真堪稱騙子界的職業(yè)楷模,據說,五個柜臺的職工還煞有介事地穿上了統(tǒng)一的工裝。對利益的追逐,就這樣激發(fā)出了無與倫比的“創(chuàng)造力”。
好在,騙子們這種盯著人性弱點的“創(chuàng)造力”,除了一時的以假亂真,注定難以為繼。而天真的顧客們,下次再遇到這樣“一本萬利”的事兒,不妨先多問問自己。
弄假成真
沒有疾馳的運鈔車,沒有閃著金屬光澤的保險箱,也沒有裝備齊全的安保措施,有的只是一對衣著樸素的夫妻,攜帶著一百五十萬元的假幣,心情忐忑。
在廣東通往河南的大巴上,這對夫妻的心情比旅途還要顛簸起伏。他們不遠萬里來到廣東汕尾,花了六萬元就買回了面值一百五十萬元的假幣,還有給假幣“上光”的特殊綠色珠光顏料和工具。
只是這趟旅程剛一結束,二人下車時就被民警當場抓獲,一萬五千四百三十四張假幣悉數被沒收。錢還沒花出去,人就被逮起來了。他們因運輸假幣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六個月和十二年,并分別處罰金十萬元。
假錢還沒來得及真花,夫妻倆已搭上了二十六萬的真金白銀和難以估價的人生時間成本。
如今,他們再也沒有機會體驗使用假幣時的提心吊膽,倒是有了足夠的時間在監(jiān)獄中體會什么叫望眼欲穿。
所謂“弄假成真”,只可惜這對夫婦弄的“假”,沒有成為他們期待的“真”。買來的假幣沒有換來想象中的富足生活,卻讓真真切切的懲罰結結實實地落到了他們和整個家庭的頭上。這個代價不可謂不大。
【原載2015年1月28日《中國青年報·新聞眼》】
插圖 / 假銀行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