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一富
古典詩詞“誦吟唱”式比較教學,是指引導學生對一首已被改編翻唱的古典詩詞進行誦讀、吟詠與演唱,對由此產(chǎn)生的視聽審美效果進行比較體驗,從而感悟古典詩詞的形式美、情感美與意韻美。它的課堂結構分為誦讀、吟詠與演唱三個環(huán)節(jié)。
人教版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賞析指導是“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據(jù)此教學目標,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誦—吟—唱”的學習方法開展古典詩詞教學,并以此方式記誦積累;鼓勵學生大膽吟唱,從而感受古詩詞那韻律優(yōu)美動聽、結構錯落有致的音樂美與愛恨輾轉(zhuǎn)、悲喜跌宕的情感美,體悟到古典詩詞潛質(zhì)豐富、意蘊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
“誦讀—吟詠—演唱” 式古典詩詞比較教學按誦讀、吟詠和演唱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比較誦讀、吟詠與演唱產(chǎn)生的教學效果。
“誦讀”是反復朗讀,熟讀成誦。誦讀的目的在于疏通字詞,積累語感,記憶內(nèi)容。它偏重記憶能力培養(yǎng)與語感訓練,注重記憶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誦讀語調(diào)平淡,速度均勻,節(jié)奏不明顯,故學生對詩詞的內(nèi)容韻律感受不深,美感不強,構不成欣賞。如在執(zhí)教李清照《一剪梅》時,筆者讓學生集體誦讀一遍,再用五分鐘去嘗試背誦,然后讓學生談讀詞感受。學生誦讀自是平直淡然,全無音韻美,感受除覺得“月滿西樓”詞美外,別無深刻感觸,且大部分不能背誦全詞。
“吟詠”即扮演詩中角色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誦,它建立在對古詩詞主旨情感的理解與感悟基礎上,通過吟詠詩詞品味詩人的喜怒哀樂,偏重于體驗。學生可以在吟詠的語速快慢、節(jié)奏緩急、語調(diào)升降中展開想象,感悟和體驗到古詩詞的情感悲喜起伏、氣勢昂沉頓挫與音韻鏗鏘回環(huán),領略到古詩詞的情感美與形式美。如在學生誦讀《一剪梅》后,本人結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因聲求氣,吟詠詩韻”賞析指導講授了劃分節(jié)奏與吟詠的技巧,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吟詠,然后讓全班聆聽一男一女兩名學生的吟誦、教師吟詠、名家姚錫娟的配樂朗誦,再與前面的集體誦讀進行比較。學生認為:男生沒情感投入,找不到節(jié)奏感,也沒有女性的柔和,是在念而不是吟;女生大膽潑辣,敢表現(xiàn),基本把握節(jié)奏,但可惜聲音較尖,沒有詞中抑郁感;教師吟詠有節(jié)奏感,但嗓調(diào)找不到女詞人的柔和美;配樂誦讀則節(jié)奏感強,語調(diào)舒緩,平仄起伏配以柔和樂曲,將詞中的愁緒逼真呈現(xiàn)。對比前面的誦讀,吟詠更能讓學生夠感受出詞的韻律美和情感美,欣賞也就更深一層。
“演唱”即入樂演唱古典詩詞,相當于古代的“歌”,此指讓學生聆聽或?qū)W唱據(jù)古詩詞改編的古詩新唱,感受和欣賞古詩詞的語言美與音樂美。古詩詞配樂成曲,以唱代讀,把平仄聲韻上升為音符節(jié)拍,把吟誦語調(diào)上升為演唱樂調(diào),把詩詞節(jié)奏上升為優(yōu)美旋律,再輔以樂器演奏與媒體畫面,可獲得聽歌賞舞的藝術效果。這種以聽唱為主的鑒賞教學相對于誦吟教學則更側重于感性體驗,心靈感悟,一改拘泥于理性思維條分縷析的案頭閱讀、背誦記憶與結構分析的鑒賞方式,因而更易于產(chǎn)生共鳴,獲得情感熏陶。例如,僅僅依靠講解、誦吟,學生是無法完全感受到李清照《一剪梅》一詞的美感的,筆者讓學生去欣賞安雯演唱的改編自該詞的歌曲《月滿西樓》,學生反應熱烈,認為該曲用語婉麗,旋律纏綿,充滿了古典美。
《月滿西樓》采用七聲音階依詞韻譜曲,旋律舒緩優(yōu)美;運用低沉的女嗓音顫音拖調(diào),行腔潤字,顯得纏綿婉轉(zhuǎn);配樂方面,以現(xiàn)代管弦樂器與打擊樂器伴奏,注入流行元素以強化情感抒發(fā),把一首凄婉優(yōu)美的宋詞演繹成為秀麗的流行歌曲。加上利用Flash技術制作成MTV動畫,唯美的畫面,浪漫的故事,動人的旋律,詩與歌完美結合,把《一剪梅》文詞優(yōu)美、聲韻和諧的古典純美特點與詞人以女性特有的敏銳觸覺和靈巧之筆抒寫思夫的沉摯細膩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使舊詞重新煥發(fā)生命光彩。因此,引導學生欣賞此樂,對比前面的誦讀、吟詠所獲效果與感受,開展比較體驗感悟的鑒賞教學,前者比后兩者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感受到詞的形式美與情感美。故有學生聽后不禁感嘆“太纏綿了,令人陶醉”,“有現(xiàn)代感,有些憂傷,可以說是情唱古今,讓人神留千年”,“此時此刻,方有傾聽清照愁語之感”。
可見,“誦讀”以記憶為目的,帶有強迫性,有聲無韻,更無情感,故印象不深,鑒賞效果不佳;“吟詠”以理解為基礎,通過吟詠獲得感悟,聲韻兼?zhèn)洌楦谐渑?,故能吸引學生,獲得審美享受;“演唱”以旋律感人,優(yōu)美的詞曲深化理解,加之媒體的立體效果,視聽結合,故能動人心弦,體驗深刻。學生在課堂“讀吟唱” 視聽效果的差異比較中感受到詩詞的韻律起伏與情感的悲喜變化,從而逐步深入詩境,感受詩意,進而積極地調(diào)動聽覺視覺去鑒賞品味。三種方式的主體情感對古典詩詞的介入深度是有極大區(qū)別的,產(chǎn)生的印象與所獲效果也有極大分別,讓學生比較并體察心靈的細微感受,妙悟方可頓生。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虞美人》一課還特地提供該詞曲譜,目的大概就在于此。故宋人王炎曾說:“長短句宜歌而不宜誦。”
事實上,詩樂舞自古三位一體,《墨子·公孟篇》曰:“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史記·孔子世家》則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碧圃姼浅1慌錁费莩拙右住稐盍υ~》說:“《六么》《水調(diào)》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睋?jù)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創(chuàng)作的《陽關三疊》是其中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首。宋詞與音樂的關系,更是路人皆知,葉夢得《避暑錄話》說:“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而當今樂壇古詩新唱則比比皆是,如鄧麗君的《在水一方》出自《詩經(jīng)》的《蒹葭》,李進的《巴山夜雨》來自李商隱《巴山夜雨》,毛寧的《濤聲依舊》源自張繼《楓橋夜泊》,鄧麗君的《雨霖鈴》源于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周傳雄的《寂寞沙洲冷》源于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此外,據(j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王維《相思》等改編的通俗歌曲,更是廣受青少年傳唱,將它們引進課堂開展“誦吟唱”比較鑒賞,會獲得顯而易見的教學效果。
實施“誦—吟—唱”古詩詞比較教學需要注意:教師要備足相關的教學資源,并具備一定的吟詠技巧與音樂欣賞知識;教學時應強調(diào)學生交流三個階段所獲的感悟,前后對比由誦讀、吟詠與演唱所產(chǎn)生的情感共鳴與審美享受。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必修課程”的課程目標中明確規(guī)定了“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的要求;“選修課程”則要求加強誦讀古詩詞,“采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唐詩選讀”則建議“加強誦讀涵泳,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陶冶”。1998年6月,中國青基會推出“中華古詩文經(jīng)典誦讀工程”活動,并于1999年春節(jié)期間舉辦“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演出反響強烈,不少學校也紛紛開展古典詩詞吟誦活動,而鄧麗君演唱的李煜詞《春花秋月何時了》、王菲演唱的蘇東坡詞《明月幾時有》、侯艷筠演唱的李清照詞《風住塵香花已盡》等古詩新唱更是風靡一時??梢姡W(wǎng)絡多媒體教學平臺,視聽結合,讓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充滿了美感的古詩詞充分展現(xiàn)了它的恒久魅力,而以吟誦視唱為體驗基礎的比較教學,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借助詠唱入乎其中,沉于其里,感受古典詩詞那迷人的恒久魅力。
“誦讀—吟詠—視唱”式古典詩詞比較教學中的“視唱”與我們平時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在導語中播放的音樂有所不同,它是在與前面誦讀吟詠體驗基礎上的感悟和鑒賞比較,情感上經(jīng)歷“剝離—投入—共鳴”過程,是感情上的高潮階段。這種比較教學不足之處是許多古詩詞只有配樂誦讀而沒有演繹唱曲,相關教學資源短缺。
參考文獻:
1.漆良燕《中學語文課比較教學淺探》,《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2.房日晰《唐詩比較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田奇蕊《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比較教學法》,《教育與管理》 2003年第5期。
(作者單位:云浮市新興縣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