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胤靜,于一尊,丁建南,譚晦如
(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南昌 330096)
鄱陽湖水文過程對濕地生物的節(jié)制作用*
譚胤靜,于一尊,丁建南,譚晦如**
(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南昌 330096)
從實測水文數(shù)據(jù)出發(fā),研究2009-2013年近5年各年水位過程變化,歸納年內(nèi)、年際水位變化的特征和類型,在此基礎上分析各年水溫、水體透明度及水深梯度的變化過程. 結(jié)合“鄱陽湖科學考察項目”對生物資源及其動態(tài)變化的考察成果,重點探索2009、2010、2011年3個典型年鄱陽湖濕地生物繁殖、生長、成熟或死亡過程與各水文要素變化過程耦合時的聯(lián)動關系. 結(jié)果表明,4-6月漲水過程,沉水植物經(jīng)歷淹水深度1.5~2.0 m、水體透明度低于20~30 cm后,大部分死亡;3-6月和6-9月水位過程偏低,導致定居性魚類產(chǎn)卵場和索餌場范圍縮??;10-12月水位偏高或偏低影響冬候鳥入遷或棲息等. 研究初步揭示鄱陽湖水文節(jié)律對鄱陽湖濕地生物生長、生存的節(jié)制作用,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鄱陽湖生態(tài)水文過程.
鄱陽湖;水文過程;節(jié)制作用;濕地生物
水文過程變化是水環(huán)境水文要素的變化過程,探索水文過程變化對湖泊濕地生態(tài)的影響,屬于濕地水文生態(tài)學范疇. 程飛等[1]指出,在歐洲濕地研究在水文生態(tài)學中扮演了中心角色. 濕地水文生態(tài)學著重研究不同尺度的水文與生物格局、過程的耦合特征和相互作用, 并在濕地重建中取得了明顯進展. 胡振鵬等[2]認為,近十年來,這一領域的科學研究在一系列國際研究計劃的推動下得到快速發(fā)展,對實踐需求的支撐能力日益增強. 但是,從公開發(fā)行的文獻來看,國內(nèi)外在湖泊生態(tài)水文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比河流、流域生態(tài)水文學研究要薄弱很多.
由于氣候變化,年降水日數(shù)下降趨勢極顯著,且暴雨日數(shù)增加趨勢極顯著,降雨過程更趨向集中,造成鄱陽湖各年各季水文過程變化的明顯差異[3-4],對其生物群落已產(chǎn)生較大影響,導致生物群落結(jié)構(gòu)、分布發(fā)生改變. 因此,加強鄱陽湖水文生態(tài)學研究,探索鄱陽湖濕地變化的水文生態(tài)學機制,以及水文過程和生態(tài)變化的耦合機理,建立符合鄱陽湖實際的研究模型,是鄱陽湖濕地研究面臨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僅是追蹤國內(nèi)外濕地水文生態(tài)學研究的嘗試,期望以此拋磚引玉.
1.1 研究區(qū)域
以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吳城)碟形湖群為研究對象. 吳城湖區(qū)以吳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碟形洼地與湖灣為主,面積約為224 km2,有大大小小碟形洼地與湖灣20多處,最主要的有包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在內(nèi)的9個碟形湖,湖底高程(吳淞)最低的是大汊湖(12.25 m)*本文高程均為吳淞高程,對應國家85基準高程值為-2.25 m.,最高的是梅西湖(15.25 m),其余在14.25~15.25 m間;面積最大的是蚌湖(43.7 km2),最小的是梅西湖(2.04 km2).
碟形湖濕地類型多樣、齊全,分帶清晰,從深水→淺水→泥灘→稀疏草灘→茂密草灘依高程分布,一年內(nèi)隨水位濕地景觀和生境呈現(xiàn)周期性波動. 碟形湖植被發(fā)育良好,遍布全湖,呈環(huán)帶狀分布,依次可見挺水植物帶、濕生植物帶和沉水植物帶. 隨水位升降,適合涉禽、游禽等各種鳥類棲息、覓食,是候鳥的主要棲息覓食地,為國家級候鳥保護區(qū)核心區(qū),也適合魚類產(chǎn)卵、索餌、生長[5].
該研究區(qū)域(2009-2013年)水位過程變化的基本特征表現(xiàn)為3種類型:
常年型:也可以稱為平水型,未出現(xiàn)>21 m的高水位,6月30日前>15 m水位的天數(shù)≤45 d,>16 m高水位的維持天數(shù)<100 d,退水時間在9月底10月初.
生態(tài)缺水型:也可以稱為枯水型,水位<12 m維持6個月以上,并出現(xiàn)<8 m的極端水位.
潴水型:即水位過程出現(xiàn)高水位長時間潴留. 屬于漲水前期潴水型,即4月(或5月上旬)水位短時間(5~15 d)快速上漲,出現(xiàn)>16 m的較高水位,此后6月30日前維持50~60 d,全年維持150 d以上.
1.2 研究方法
1) 實測水文資料分析:為探索鄱陽湖水文過程,采用江西省水文局提供的實測水文資料,分析2009-2013年水文過程,包括水位、水深梯度、水溫、水體透明度等水文要素的過程變化,并選擇2009、2010、2011年作為典型年,對鄱陽湖水文過程進行研究.
2) 實地考察和定點觀察:結(jié)合“鄱陽湖科學考察項目”之生物資源及其動態(tài)變化,設立觀測點,對湖泊植物、魚類、鳥類考察數(shù)據(jù)和實地觀測資料與水文過程進行對比研究,探索兩者間的耦合關系和因果關系.
3) 模擬實驗:由于湖泊水體透明度無實測資料,為探明湖水含沙量與透明度的關系,進行模擬實驗:采集湖中新沉積的泥沙,經(jīng)烘干后,分別稱取20、30、40、50、60、80、100 g,調(diào)濕加入至1 m3玻璃容器水中混勻,測量其沉降速率和透明度.
2.1 2009-2013年水位過程變化及基本特征和類型
根據(jù)江西省水文局5年實測資料,吳城湖區(qū)日水位過程變化見圖1. 對2009-2013年水文過程的分析研究認為,2009、2013年屬常年型,2011年屬生態(tài)缺水型,而2010、2012年屬漲水前期潴水型. 因此,本文選擇2009、2010、2011年作為典型年,代表3種基本的水文過程.
需要指出的是:由洪水造成的濕地潴水型水文過程比較明顯(如1998年),而非洪水年潴水型往往被忽視(如2010、2012年),兩年潴水特征值見表1.
2.2 水溫變化過程
根據(jù)鄱陽湖星子站(由于吳城站無水溫實測資料,以附近星子站資料表達)近5年觀測資料,鄱陽湖日水溫在3月10日左右開始≥10℃(2010年偏晚至4月20日),4月6日左右穩(wěn)定≥15℃(2011、2013年偏早7 d),4月27日穩(wěn)定≥20℃. 一般情況水溫≥10℃進入植物有效積溫期,≥15℃為植物萌芽期,穩(wěn)定≥20℃為植物生長期和魚類繁殖期. 此后水溫上升,7月下旬至8月達最高值, 為30.5℃(5年平均值),而后下降,至12月9日降至10℃以下.
圖1 吳城站2009-2013年日水位過程Fig.1 The daily water level process in Wucheng station during 2009-2013
年份第一階段漲水過程第二階段漲水過程潴水時間時間(月-日)水位/m(15m以下)時間(月-日)水位/m(15m以上)水位(15m以上)水位(16m以上)2010 3-1~4-12 11.14~14.83 4-13~4-144-15~5-185-19~9-2115.47~15.8516.16~16.8817.23~17.054-13~10-9(179d) 4-15~10-3(161d) 2012 3-1~3-73-19~4-24 12.15~14.9214.97~14.65 3-8~3-184-25~4-294-30~5-125-13~9-115.41~15.2015.08~15.3716.11~16.8117.03~17.144-25~10-3(162d) 4-30~9-18(142d)
2.3 入湖水泥沙含量與水體透明度變化過程
鄱陽湖水體透明度主要受泥沙含量的影響,一般3-5月入湖來水、來沙量加大,湖水透明度為10~35 cm,4-5月透明度最低. 5-6月雖然入湖來水、來沙量最大,但水位迅速上漲,湖水漫灘后湖面擴大、流速變小,來沙迅速沉積,湖水透明度開始加大,逐漸由30~40 cm升高至80~100 cm,東北湖灣可達120 cm. 7月以后,除星子以下入江水道受采砂和長江水倒灌影響含沙量增大外,湖區(qū)其他各地沒有明顯變化.
根據(jù)模擬實驗數(shù)據(jù),結(jié)合入湖水泥沙含量實測數(shù)據(jù),推算近5年湖水透明度,結(jié)果表明2009年3-6月鄱陽湖入湖水量和泥沙量處于中等偏低水平,與其它平水年相似,湖水透明度在40~60 cm之間,最大值為80 cm;2010年3-6月入湖水量和泥沙量較大,湖水透明度一般在15~40 cm之間,6月下旬后,達40~80 cm;2011年3-6月入湖水量和泥沙量較小,湖水透明度在40~60 cm之間,6月后來水、來沙量增加,短期內(nèi)透明度降至20~30 cm,7月后升至40~80 cm;2012年3-6月入湖水量、泥沙量較大,湖水透明度在30~50 cm之間,6月下旬后,達60~80 cm;2013年3-6月入湖水量、泥沙量較少,湖水透明度在40~60 cm之間,6月下旬后達60~80 cm(表2).
表2 2009-2013年吳城湖區(qū)各年水體透明度
2.4 湖泊濕地水深梯度隨水位變化過程
吳城湖區(qū)湖群以大湖池為代表,考察近5年大湖池水深梯度變化,2009年和2013年水位過程和水深梯度變化大致相同,屬常年型,而2010年和2012年大致相同,屬潴水型,2011年為枯水型.
根據(jù)實測資料大湖池湖底高程為14.25 m,0.5 m等高線水深依次為14.25、14.75、15.25、15.75、16.25、16.75、17.25 m,相應的水深梯度為0、0.50、1.00、1.50、2.00、2.50、3.00 m.現(xiàn)僅列出2009、2010、2011年3個典型年漲退水水位過程與水深梯度變化,結(jié)果表明3個典型年漲、退水水深梯度出現(xiàn)明顯差異(表3),2010和2012年水位偏高,水深梯度變化大,2011年水位偏枯,水深梯度變化小,2009和2013年除退水后期水位偏枯外,介于兩者之間.
表3 2009、2010和2011年吳城湖區(qū)大湖池漲退水-水深梯度變化*
*吳城湖區(qū)以大湖池為代表,其他湖泊湖底高程和控制高程多在14.25~17.25 m之間,水深為自然狀態(tài)的水位和梯度變化,參照大湖池實測水深,誤差為±0.1 m.
3.1 鄱陽湖水文變化與生物生長耦合過程的關鍵時期
綜合以上水文要素變化過程,對2009、2010和2011年3個典型年生態(tài)水文過程進行分析研究,結(jié)合對當年鄱陽湖主要生物生長、繁殖、棲息過程的考察和定點觀察以及參考文獻[6-9],水文過程與生物生長過程耦合的幾個關鍵時期為:
1) 濕生、水生植物淹水期.一般汛前洲灘濕地多年生植物生長發(fā)育,4月汛期開始,洲灘開始淹水,濕生植物進入淹水期,4、5月時,水生植物開始萌發(fā)生長,5、6月達到最盛,8月植被蓋度和生物量達到最大. 8-9月鄱陽湖開始退水,隨水淹深度逐步降低,水生植物開始生長發(fā)育并迅速完成生活史. 隨淹水深度逐步降低,依靠地下根莖度過淹水期的濕生植物萌發(fā)繁盛,11月洲灘濕生植被群落的生物量達到最大,并逐漸完成生活史. 12月后大部分濕生植物休眠或枯萎.
因此,4-9月水文條件是濕生、水生植物能否正常生長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水溫適宜,起決定作用的是水深梯度和水體透明度,也就是在水淹深度大、淹水時間長、水體透明度低的情況下,濕生植物能否全部度過淹水期, 水生植物能否正常萌發(fā)生長.
2) 魚類-汛前汛后水位維持期. 據(jù)魚類資源考察[1,10]*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 鄱陽湖南部鯉魚產(chǎn)卵場綜合調(diào)查研究(內(nèi)部報告). 1965.,每年的3-9月是鄱陽湖定居性魚類繁殖、生長時期,3-6月為產(chǎn)卵繁殖期,6-9月為索餌育肥期. 洄游性魚類洄游和在湖泊索餌育肥時期為5-9月.
因此,3-9月水文條件是魚類繁殖、洄游、生長是否正常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水位高低(或者說水深梯度)決定魚類產(chǎn)卵場的范圍大小、洄游通道是否通暢,水體透明度是否影響?zhàn)D料生物(草料、微生物等)的生長和數(shù)量等.
3) 冬候鳥入遷—10月后退水期. 以水禽為主的冬候鳥開始入遷鄱陽湖的時間一般在每年的9月底、10月初,10月中、下旬為入遷高峰期,10月至翌年3月為在湖中棲息、覓食生活時期[11-15].
因此,10月初至翌年3月鄱陽湖退水過程及其水位過程變化是影響冬候鳥入遷、棲息、覓食的關鍵時期,10月,冬候鳥入遷時期,水位在14~15 m左右,碟形湖水深在0.5~2.0 m之間,部分碟形湖甚至未完全出露,影響候鳥(特別是白鶴等涉禽)入遷;而10月后,水位快速降至10 m以下,11月初至翌年1、2月,水位在8~10 m之間波動,碟形湖水深0.50 m以下,最低降至8 m以下,將影響冬候鳥的棲息覓食,鄱陽湖越冬候鳥數(shù)量減少.
3.2 水文過程變化對生物節(jié)制作用研究
以2009、2010和2011年3年為典型年,通過3年水文過程變化的特點,結(jié)合3年生物生長繁殖數(shù)據(jù),重點研究水文變化與生物生長耦合的關鍵過程中水文要素的變化對生物生長的節(jié)制作用.
3.2.1 對水生、濕生植物的節(jié)制作用 2009年水文過程屬常年型,水位為平水年. 4-6月碟形湖水深在0.50~1.50 m之間,泥沙含量偏低,水體透明度較高,有利于水生植物冬芽萌發(fā)、幼苗生長,直至成株(1.0~1.2 m),7月5日后,水深雖然達到2.5~3.0 m,但淹水時間僅18 d,且水體透明度高,水生植物正常生長,順利完成其生活史. 早春生長的灘地濕生植物,如苔草(Carextristachya)、蘆葦(Phragmitesaustralis)、南荻(Triarrhenalutarioriparia)短期水淹后,地上部分枝葉枯黃,5月后進入休眠期的苔草很快恢復生長,蘆葦、南荻等分蘗芽繼續(xù)生長. 全年水生、濕生植物萌芽、生長、成熟基本正常.
2010年水文過程屬漲水前期潴水型,水位為平水年. 汛前灘地早春植物正常萌發(fā)出苗,4月15-21日,碟形湖水位迅速上漲至水深2.00 m以上,泥沙含量也升高,水體透明度降低,水生植物萌芽和幼苗生長受到抑制. 4月21日后水位繼續(xù)上漲至9月下旬,水深維持在2.50~4.00 m之間,時間長達150~160 d,水生植物和部分灘地植物死亡. 直至10月上旬,水深降至2.0 m以下,部分度過淹水期休眠后的苔草、蘆葦、南荻等的分蘗芽恢復或重新生長. 全年水生植物近乎沒有,部分灘地植物稀少,種群結(jié)構(gòu)改變,碟形湖濕地生物量普遍較低.
2011年全年性生態(tài)缺水型. 6月11日前嚴重缺水,碟形湖水位低于14.78 m,水深低于0.5 m,水生植物萌發(fā)生長范圍受到限制,但濕地植物生長繁茂,6月11日至7月3日水位升高,水生植物生長范圍擴大并迅速生長,濕生植物雖然淹水,但時間短,2.5 m以上淹水不足10 d,7月10日左右,1.5~1.0 m水深維持近30 d,水生植物生長完成其生活史. 濕生植物恢復生長進入繁盛期,生物量普遍較高,此后,直至成熟、開花、結(jié)果,或衰退、生長冬芽、秋芽.
2012年水文過程與2010年類似,相同時期出現(xiàn)潴水現(xiàn)象(參見2.1節(jié)及表1),2013年水文過程與2009年類似,植物生長情況也基本一致.
因此水生、濕生植物的萌發(fā)、生長、死亡與水文過程密切相關,尤其是水生植物,從4月萌發(fā)開始,遇上16 m及以上水位(水深2.0~2.5 m及以上),水體透明度低于50 cm,3個月及以上絕大部分會死亡;濕生植物3個月及以上大部分枯萎,其中一部分也會死亡.
以苦草(Vallisnerianatans)為例,5年來秋季調(diào)查消長情況表明,苦草2009年平水年、2011年上半年生態(tài)缺水型年和2013年平水年生長基本正常,而 2010、2012年漲水前期潴水型年,苦草基本死亡(表4).
表4 2009-2013年大湖池、沙湖和梅西湖苦草和冬芽平均密度
3.2.2 對魚類繁殖育肥的節(jié)制作用 從5年來對鄱陽湖魚類產(chǎn)卵場面積的研究表明,魚類繁殖、生長主要受3-6月(產(chǎn)卵期)和6-9月(索餌期)兩個水位過程的影響.
2013、2009年3-6月平均水位分別為14.64、14.14 m,產(chǎn)卵場有效面積分別為379.19、332 km2,鯉、鯽產(chǎn)卵量分別為45.5×108、41.6×108粒,產(chǎn)卵場有效面積和產(chǎn)卵量2013年比2009年分別增加14%和9%.
2013年鄱陽湖6-9月的平均水位為14.78 m,2012、2009年鄱陽湖同期平均水位分別為17.38、15.34 m,2012年索餌期平均水位比2013年高2.6 m,比2009年高2.04 m,2012年索餌場面積為449余km2,較2013年增加13.1%,較2009年增加10.3%.
各年水文過程的變化導致魚類產(chǎn)卵場、產(chǎn)卵量、索餌場面積的變化,直接影響該年魚類產(chǎn)量,2010、2012年出現(xiàn)潴水,3-9月水位偏高,2009、2011、2013年3-9月水位偏低,2010、2012年魚類產(chǎn)卵場、產(chǎn)卵量、索餌場面積大于其它年. 據(jù)統(tǒng)計,2009-2013年各年捕撈產(chǎn)量分別為2.35×104、3.02×104、2.23×104、2.85×104、2.57×104t.
3.2.3 對鳥類入遷和棲息的節(jié)制作用 冬候鳥棲息、覓食與越冬期(10月至翌年3月)水位過程密切相關,尤其是與退水過程水位密切相關.
2009年水文過程雖屬常年型(平水年),但退水過程屬缺水型. 該年9月9日開始退水(16 m),9月21日水位退至14 m以下,10月8日退至12 m以下,退水過程偏早,10月冬候鳥入遷時水位偏低,加之11月4日至翌年1月26日,水位在8~10 m低水位之間波動,碟形湖水深低于0.50 m,大部分水深僅為0.1~0.2 m,甚至無積水,不利于冬候鳥棲息、覓食,由于適合候鳥棲息覓食的水環(huán)境較少,該年冬候鳥數(shù)量為近5年最低(約17×104只).
2010年屬漲水前期潴水型,但退水過程正常. 該年10月4日水位退至16 m以下,10月10日退至15 m以下,維持至10月22日,11月1日前水位維持在14~13 m之間,有利于冬候鳥入遷. 此后至翌年3月31日,水位在10~12 m之間波動,碟形湖水深為0.50~1.00 m,適合水禽等冬候鳥棲息、覓食,該年冬候鳥數(shù)量較大(約34×104只).
2011年屬全年性生態(tài)缺水型,該年7月11日退水(16 m以下),7月27日水位退至15 m以下,直至10月31日水位維持在13~14 m之間,碟形湖水深在0.50~1.00 m之間,有利于冬候鳥入遷,此后,直至翌年3月1日,水位在12~10 m之間波動,碟形湖水深維持在0.50 m左右,10 m以下水位只有10余天,有利于候鳥棲息、覓食,該年冬候鳥數(shù)量約37×104只. 翌年3月14日開始漲水,至29日,水位達到16.11 m,但對候鳥影響不大,此時候鳥已陸續(xù)遷飛.
4.1 水文過程變化對植物生長具有顯著的節(jié)制作用
從3.2.1可見,潴水型水文過程年由于在植物萌發(fā)、幼苗生長期,出現(xiàn)3個月以上的高水位(2~3 m及以上)維持期,而且水體透明度偏低,導致植株在水下1~2 m嚴重缺乏光照,對水生植物的繁殖、生長、死亡具有較強的節(jié)制作用. 從30 a水文過程來看,無論漲水期還是大洪水年潴水型水文過程都會造成水生植物,特別是沉水植物嚴重受損或死亡.
水文過程變化對洲灘濕生植物生長也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抑制早春植物的成熟及伴生種生長,嚴重的可造成部分早春生長的濕生植物萎奄或枯死,影響秋發(fā)植物的生長.
4.2 水文過程變化造成鄱陽湖漁業(yè)資源衰退
魚類產(chǎn)卵期(3-6月)出現(xiàn)較低水位,導致魚類產(chǎn)卵場面積萎縮、產(chǎn)卵量減少;魚類育肥期(6-9月)出現(xiàn)較低水位,導致魚類索餌育肥場面積縮小,天然餌料減少. 考察典型年和近10 a來水文過程變化,多數(shù)年份3-9月出現(xiàn)偏低水位,使魚類處在生態(tài)缺水狀況,盡管期間也有1~2 a水位有利魚類生長,但由于造成天然餌料(餌料生物)以及親魚數(shù)量減少,導致漁業(yè)資源的衰退,也加劇捕撈的競爭,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
4.3 水文過程的變化已造成鄱陽湖冬候鳥數(shù)量的大幅度波動
冬候鳥的入遷和棲息與鄱陽湖退水過程密切相關,退水過程水文狀況是候鳥數(shù)量波動的主要原因. 從典型年和近十多年水文過程分析,退水過程的下述情況將影響冬候鳥的入遷、棲息和覓食:退水過程太晚(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水位較高(15 m左右),或者退水太早(7-8月、9月初)、太快,10月中下旬退至12 m左右,并于11月中下旬退至9 m或以下,并維持30 d以上.
4.4 討論:水文過程的變化將造成鄱陽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退化?
綜上所述,由于水文過程的變化對鄱陽湖主要生物的節(jié)制作用,已導致鄱陽湖植物或植被組分的改變,各種植物在系統(tǒng)中生態(tài)位的變化,植被群落種類、分布的變化,也就是植物或植被結(jié)構(gòu)的改變,加上魚類數(shù)量、年齡、組成的改變,系統(tǒng)組分趨向簡單化,生物多樣性降低. 鄱陽湖生態(tài)系統(tǒng)由生物和水環(huán)境組成,鄱陽湖水文過程的變化使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組分發(fā)生變化,或?qū)е论蛾柡鷳B(tài)系統(tǒng)的改變和退化,這是一個需引起關注和重視的課題,本文僅從水文過程變化對鄱陽湖主要生物影響的角度提出問題和討論,以冀有關研究者進一步深入研究.
致謝:感謝葛剛、陳文靜、涂曉斌及其植物、魚類、鳥類資源考察組提供的考察成果.
[1] 程 飛,吳清江,謝松光. 水文生態(tài)學研究進展及應用前景.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10,19(6): 98-104.
[2] 胡振鵬, 葛 剛, 劉成林. 越冬候鳥對鄱陽湖水文過程的響應. 自然資源學報,2014,29(10):1770-1779.
[3] 徐衛(wèi)明,段 明. 鄱陽湖水文情勢變化及其成因分析. 江西水利科技,2013,39(3): 161-163.
[4] 章 茹,孔 萍,蔣元勇等. 近50年鄱陽湖流域降水時空特征及其對水文過程的驅(qū)動. 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14,38(4): 268-272.
[5] 張 本, 鄧宗覺,李建德等. 鄱陽湖研究.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 1988: 1-1026.
[6] 胡振鵬, 葛 剛, 劉成林等. 鄱陽湖濕地植物生態(tài)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及湖水位對其影響研究.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 2010,19(6): 597-605.
[7] 張全軍, 于秀波, 胡斌華. 鄱陽湖南磯濕地植物群落分布特征研究. 資源科學, 2013,35(1): 42-49.
[8] 張麗麗, 殷 峻, 蔣云鐘等. 鄱陽湖自然保護區(qū)濕地植被群落與水文情勢關系. 水科學進展, 2012,23(6): 766-774.
[9] 李 偉, 劉貴華, 熊秉紅等. 1998年特大洪水后鄱陽湖自然保護區(qū)主要湖泊水生植被的恢復. 武漢植物學研究, 2004,22(4): 301-306.
[10] 鄱陽湖漁業(yè)資源調(diào)查隊. 鄱陽湖漁業(yè)資源調(diào)查. 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 1974.
[11] 劉成林,譚胤靜,林聯(lián)盛等. 鄱陽湖水位變化對候鳥棲息地的影響. 湖泊科學, 2011,23(1): 129-135. DOI 10.18307/2011.0119.
[12] 朱 奇, 劉觀華, 金杰鋒等.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自然資源2011-2012年監(jiān)測報告.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
[13] 劉觀華, 金杰鋒.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自然資源2012-2013年監(jiān)測報告.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
[14] 李言闊, 單繼紅, 馬建章等. 氣候因子和水位變化對鄱陽湖東方白鸛越冬種群數(shù)量的影響. 生態(tài)學雜志,2014,33(4):1061-1067.
[15] 袁方凱, 李言闊,李鳳山等. 年齡、集群、生境及天氣對鄱陽湖白鶴越冬期日間行為模式的影響. 生態(tài)學報, 2014,34(10): 2608-2616.
Control effects of Lake Poyang hydrological process on the wetland biology
TAN Yinjing, YU Yizun, DING Jiannan & TAN Huiru
(BiologicalResourcesInstitute,JiangxiAcademyofSciences,Nanchang330096,P.R.China)
The annual change of water level process in the Lake Poyang was summariz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annual and inter-annual water level variation in the past 5 years from the measured hydrological data. Based on these, the inter-annual change processes of water transparency, temperature and depth gradient were also studied. Combined with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s from “the scientific survey of Lake Poyang”, focusing on the three typical years of 2009, 2010 and 201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ocess of hydrological element variation and the biological reproduction, growth, maturity or death in Lake Poyang wetland was explored: submerged plants were flooded 1.5-2.0 m under the water with transparency less than 20-30 cm and most of them died while swelling between April and June; low water level from March to June and June to September resulted in the spawning and feeding grounds of settled fishes narrowed; too high or too low water level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impacted winter migratory birds to move into or perch in the Lake Poyang wetland. The study had preliminarily presented the control effects of hydrological rhythm on growth and survival of organisms in the Lake Poyang wetland and reflected the eco-hydrological process of Lake Poyang in a certain sense.
Lake Poyang; hydrological process; control effect; wetland organisms
J.LakeSci.(湖泊科學), 2015, 27(6): 997-1003
DOI 10.18307/2015.0602
?2015 byJournalofLakeSciences
*江西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20114ABG01100-1-05)資助.
2014-11-07收稿;2015-03-05 收修改稿.
譚胤靜(1980~),女,助理研究員;E-mail:77641083@qq.com.
**通信作者; E-mail:22577237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