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對等理論的《酒國》文化意象的俄譯研究
——以葉戈羅夫譯本為例
鐘雪,王金鳳,趙姍姍
(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呼和浩特010100)
摘要:文化意象翻譯是文化翻譯中十分重要的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引起翻譯界的重視。文化意象反映著民族文化與民族特色,是各民族的智慧和歷史文化的結(jié)晶。莫言的小說《酒國》獨具中國民族文化特色,有許多字里行間起不同象征作用的文化意象,這是《酒國》的一大特色。以功能對等理論為理論依據(jù),通過分析《酒國》俄譯本中的一些文化意象,論述功能對等理論運用于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以此來看民族文化意象的翻譯對文化傳播的作用,從而促進中俄兩國文化交流與融合。
關(guān)鍵詞:文化意象;《酒國》;功能對等;文化
基金項目: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教育廳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的科研成果(省級課題成果)。課題名稱:莫言《酒國》俄譯本意象翻譯研究。立項單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教育廳。項目編號:S20141012804。
文章編號:1672-6758(2015)03-0096-4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Cultural image 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it is appeal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mong translators. Cultural image is the refl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character. It is the fruit of the intelligence and history in a nation. The Republic of Wine, the fiction written by MoYan, stand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al.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cultural image, which represents for different meaning, and that is where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the fiction located. By analyzing some cultural images in the Russian version of The Republic of Wine, the article is to clarify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fter the discuss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it can help to find out the funct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of two national cultural images, and it can improve the culture exchange and fus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隨著各民族的不斷發(fā)展和交流,文化意象慢慢地形成一種文化符號,不斷出現(xiàn)在人們的交流過程中,出現(xiàn)在一部又一部的文藝作品里,它們有的具有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lián)想,人們彼此間只要一提到,會立刻心領(lǐng)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的溝通。文化意象,這一文學(xué)作品中的“鮮活力量”,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因此,本文從這一角度出發(fā),以莫言的《酒國》俄譯本作為范本,探討文化因素的翻譯策略及其在文化傳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文化意象的概念
方夢之在《譯學(xué)辭典》中對文化意象做了這樣的定義:文化意象是蘊含文化意義的意象,它是在一定文化環(huán)境下生成的一種文化符號,具有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和很強的語境適應(yīng)性。[1]
謝天振也在他的《譯介學(xué)》一書中,提出了“文化意象”的說法。[2]文化意象是指蘊藏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反映一個民族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長期沉淀下來的民族傳統(tǒng)和民族心理等特征的意象。相當一部分文化意象還與各個民族的傳說及其初民時期的圖騰崇拜有密切的關(guān)系,具有了獨特的文化含義。在本文中,“文化意象”這一詞主要是從文化角度來定義,贊同謝天振提出的這一說法,用“文化意象”這一術(shù)語來概括文學(xué)作品中具有文化意義的意象。
文化意象有許多種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它可以是一種植物,例如漢民族語言里的松柏、水仙、竹子,歐美民族語言里的橡樹、玫瑰、橄欖樹、白樺樹等;它可以是一種實有的或傳說中的飛禽或走獸,例如漢民族語言中的鴛鴦、喜鵲、大雁、龍、麒麟,歐美民族語言中的貓頭鷹、兔子、獅子、熊等;它也可以是一句成語、諺語或、俗語,一則典故或某個形容性詞語中的形象或喻體等等,例如漢民族語言中的“既生瑜,何生亮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fēng) ”,歐美民族語言中的“條條大路通羅馬”(All roads lead to Rome.);“爭斗之源;禍根”(An Apple of Discord);鱷魚的眼淚 (To shed crocodile tears)等等。這里的“周瑜”“諸葛亮”“東風(fēng)”“羅馬”,“蘋果”“眼淚”都有著自己特定的含義,成為特定民族語言中的一個個文化意象。
二功能對等理論的提出
美國當代首屈一指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lbert Nida)首先提出了著名的“動態(tài)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他認為,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在這個定義中,有三點是關(guān)鍵:一是“自然”,指譯文語言通俗、流暢,不能有翻譯腔;二是“貼近”,指在“自然”的基礎(chǔ)上選擇意義與原文最接近的譯文;三是“對等”,這是核心。[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強調(diào)的是盡可能地切近原文的意思,達到譯文與原文的信息對等,而不是形式對應(yīng)?!皠討B(tài)對等”的翻譯理論一經(jīng)提出,就受到翻譯界的廣泛關(guān)注。然而,“動態(tài)對等”十分強調(diào)原文與譯文在內(nèi)容上的一致優(yōu)先于形式上的一致,這樣容易給人造成內(nèi)容與形式相矛盾、不可兼顧的印象,甚至可能使有些譯者翻譯時走向極端,只顧翻譯原文的內(nèi)容卻忽略了文章的形式。因此,為糾正人們的錯誤認識,奈達進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理論。在于1986年與冉·德·瓦爾德(Jan de Waard)合著的《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書中,奈達就把“動態(tài)對等”的名稱改為“功能對等”。在功能對等中,奈達對“信息”做了進一步的界定,指出信息不但包括具體的思想內(nèi)容,而且也包括語言的形式、結(jié)構(gòu)。他認為,功能對等的翻譯,要求“不但是信息內(nèi)容的對等,而且,盡可能地要求形式對等?!?/p>
奈達認為,“功能對等”這一名稱,與“動態(tài)對等”相比,可以更加“突出翻譯的交際功能”。認為翻譯必須以讀者為服務(wù)對象,應(yīng)使得譯本在譯入語文化中實現(xiàn)與源出語中同等的效果。要判斷一部譯作是否能夠譯得準確、譯得好,必須以讀者的反應(yīng)作為衡量標準。因此,這就要考慮到在語言交際中由于各種因素和語言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文化差異。文化意象就是跨文化交際中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本文從《酒國》文化意象翻譯的這一角度,來看作者在翻譯過程中是如何基于功能對等理論,采用合理的翻譯策略來再現(xiàn)原文的風(fēng)貌,使譯入語讀者更容易接受。
三基于功能對等理論看《酒國》俄譯本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
本文將《酒國》俄譯本中作者翻譯文化意象的策略歸納為四種類型,即保留文化意象、替換文化意象、削減文化意象以及舍棄文化意象,具體實例分析如下。
1.保留文化意象的策略。
保留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指的是譯者將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意象直接引入到譯入語作品中,讓不太了解中華文化的讀者得到充分的理解。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譯者大多采用了直譯法和直譯加注釋法。
(1) 直譯。
例1:—“你懷孕了嗎?”
—“我有毛病,鹽堿地?!雹?/p>
—“我是農(nóng)藝師,善于改良土壤?!?/p>
—“小妞,再見了,我有上等肥田粉,專門改良鹽堿地”。②
俄譯:—А ты что, ребёнка ждёшь?
—Солончак я, вот беда.③
—Ну, по вопросам сель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я срец, -подыграл он.
—Пока,дочурка. А удобрение у меня первоклассн-
ое, как раз для солончаков.④
這段對話描述的是中國典型鄉(xiāng)村中對“不孕”概念的一種經(jīng)典幽默方式,葉戈羅夫在翻譯中直接譯為“鹽堿地”和“改良土壤”,這是一種中國幽默的移植,力圖在俄語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中國鄉(xiāng)村文化獨具特色的一面,也體現(xiàn)出了作者的詼諧所在,可以說是對莫言意圖巧妙貼切地表達。
例2:年輕農(nóng)民在背后罵道:“叫他們快開門,這群吃米白的豬?!雹?/p>
俄譯:“Пускай ворота скорее открывают, свиньи.”-бросил вслед крестьянии.⑥
文中是農(nóng)民在罵那些光吃飯不干活的人,稱他們?yōu)椤柏i”。在俄漢文化中,“豬”這個文化意象都有“骯臟,愚昧”的伴隨意義,常喻指人,或指其蠢笨,或指其好吃懶做。正是由于這個意象在兩種文化中的意義是相同的,因此譯者采用直譯,語言簡潔明了,又使俄語讀者心領(lǐng)神會。
(2)直譯加注釋法。
在文化背景比較復(fù)雜的情況下,直譯+注釋比較適用,目的在于詳細說明不太被譯入語國家讀者所熟知的文化意象。這樣,對于欠缺原語文化知識的讀者來說,會更容易理解與接受。
例3:俗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⑦
俄譯:Как гласит поговорка, в семьдесят три и в восемьдесят чемыре разве не призывает к себе Яньло-ван?⑧
此處是丁鉤兒到礦上去調(diào)查,在酒桌上礦長舉杯勸酒時說的話。借自己八十四歲老母親的名義,礦長要敬丁鉤兒偵查員酒祝他身體健康、精神愉快。意思是說他家年邁的老母親今年很可能就要去世了,一個垂死的老母親敬您一杯酒水您可不能推辭呀!
“閻王”一詞,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閻王掌管人的生死和輪回,是佛教中的陰間主宰。在佛教傳說里面,人死后要去陰間報到,接受閻王的審判。在中國民間也有這樣的俗語,“閻王判你三更死,不得留人到五更”。當然,對于不了解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的俄語讀者來說,可能讀起來會很費解,不禁會問,“閻王是誰呢?”這里譯者采用了音譯加注釋的方法,保持了形式上的對等,并且用注釋法來輔助讀者理解原語的文化背景知識,也充分傳達出了原文的意思,可以說也基本達到了內(nèi)容的一致??傮w來說,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
例4:“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⑨
俄譯:В книгах обретешь златые чертоги, книги принесут немало мер зерна, в книгах увидишь словно выточенные из яшмы женские лица⑩
在注釋中說明:Слова, приписываемые императору династии Сун, который правил под девизом Чжэнь-цзун (997- 1022). (該詞句為宋朝時名號為“真宗”的皇帝所寫)。
“黃金屋”“千鐘粟”“顏如玉”這些文化意象在譯入語文化中是完全沒有對應(yīng)的。它們出自中國一個很有名的典故,用以勉勵大家用功讀書。這個典故是這樣的:趙匡胤以陳橋兵變,得開大宋皇朝,為了穩(wěn)定國家,實行了貶抑武人參政的政策,建立士大夫政治制度,全國地方長官一律任用文臣。由于中國宋承五代長期的戰(zhàn)亂,一般人都不喜歡讀書,書讀得好的就更少,所以國家一時要普遍起用那么多文臣,就必須一方面廣開讀書人登仕的途徑,一方面竭力提倡多讀書、讀好書的風(fēng)氣。因此,宋真宗趙恒御筆親作《勸學(xué)篇》,這首短短的篇章,廣傳天下,迷醉天下士子者,幾近千年。詩中這樣寫道:
富家不用買良田 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 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 書中自有顏如玉
再來看譯文,在這段文字中譯者用三個“В книгах”構(gòu)成排比句式,與原文中的三個“書中自有”排比句形成一一照應(yīng)的格局,完美地復(fù)制了中國自古以來對于讀書之作用的描述。并且在意思上通過加注的方式來讓讀者更貼切地去理解。該段翻譯在形式上忠實于原文,且語言表達精準,意思和形式上相互銜接縝密。
2.替換文化意象的策略。
替換文化意象的策略即以譯文讀者熟知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含義的目標語文化意象替換源語文化意象的策略。[4]這種做法的優(yōu)點是能夠順應(yīng)譯文讀者的文化習(xí)慣,使譯文讀者在更為熟悉的文化語境下理解原文的文化含義。
例5:金剛鉆啊金剛鉆,哪怕你銅墻鐵壁,哪怕你皇親國戚,哪怕你盤根錯節(jié),哪怕你天羅地網(wǎng),落到我手里你別想好過。
俄譯:Эх. Цзинь Ганцзуань. Цзинь Ганцзуань, какую бы несокрушимую твердыню ты собой ни являл, на какой бы короткой ноге ты ни был с сильными мира сего, как бы глубоко ни пустил корни, как бы широко ни раскинул сети, а коль попал ко мне в руки, спуску я тебе не дам.
此處先看“銅墻鐵壁”一詞。它出自元·無名氏《謝金吾》楔子:“孩兒此一去,隨他銅墻鐵壁,也不怕不拆倒了他的?!贝撕笥脕肀扔鞣烙謭怨?,不可摧毀的事物。這里譯者直接譯為 “несокрушимая твердыня”(“堅不可摧的堡壘”)來替代原文中這一成語。這雖與原文的意義基本相同,但是沒有遵照形式上的對等,沒能把中國文化中“銅墻鐵壁”這樣的成語原汁原味地表達出來。
同樣,此句中“皇親國戚”一詞?!盎视H”指的是皇家的親屬;“國戚”指的是皇帝的外戚,即后妃的家族。泛指皇帝的家庭和親戚,也比喻極有權(quán)勢的人。當然,“皇帝”等詞的含義只有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才會出現(xiàn),不加注釋的情況下譯語讀者基本不知道什么是“皇親”,什么是“國戚”,譯者用 “с сильными мира сего”取代了這個文化意象的內(nèi)涵,直接用俄語中相近的文化意象來讓譯入語國家的人領(lǐng)會。
3.削減文化意象的策略。
削減文化意象的策略,顧名思義,就是在譯作中對原文文化意象進行削減處理。
例6:“首長,我沒醉,像您這般出色的人物怎么會醉呢?我們這里醉酒的都是寫沒有知識、沒有教養(yǎng)的下里巴人,陽春白雪從來不醉,您是陽春白雪,所以您沒有醉。”
俄譯:Такой видный человек, как можно! У нас тут ежели кто напьётся, так не из интеллигентных, не из культурных. Те, что “белый снег солнечной весной”, не напиваются. Вы ведь из таких-значит, те пьян.
這段中“下里巴人”譯者并沒有直譯,而是直接譯成“沒有文化、沒有教養(yǎng)的人”。實際上“下里巴人”就是指的沒有文化、沒有教養(yǎng)的人。譯者省略了令譯入語讀者難以理解的本土文化詞匯,這樣雖然形式上沒有達到完全對應(yīng),不過內(nèi)容上卻十分貼切。
此外,由于文中平頭是丁鉤兒在煤礦保衛(wèi)部遇到的接待人員,原文作者莫言使用了“下里巴人”“陽春白雪”這些成語是為了奉承這位從省里來的“首長”,因此在語言上力求和“首長”保持一致。在這里譯者巧妙地將“陽春白雪”直譯出來,輔之以注釋,并沒有掩蓋原文中的語境氛圍,保留了原語文化的特質(zhì)。這樣翻譯,不論從形式上,亦或是從內(nèi)容上都恰到好處。
4.舍棄文化意象的策略。
舍棄文化意象的策略即在譯文中舍棄原文文化意象的策略。
例7:這是我市的一道最有名的菜,叫做“麒麟送子”。
俄譯:Это у нас самое знаменитое блюдо, называе-
стся “Цилинь приносит сына”.
麒麟送子是中國古代祈子法的一種。在中國文化中,傳說麒麟是吉祥的象征,能為人們帶來子嗣。正因麒麟既作為仁瑞的象征,在古代人們還將自己的小兒稱為“麒麟兒”,又在附著“天仙送子”這一傳說之后,于是人們順理成章地也將麒麟作為了送子的靈物,由麒麟的王道之征到麒麟送子之俗信,其實也是麒麟形象由“帝王世家”走入“尋常百姓家”的過程。
這里,譯者直接音譯,使得原文名稱文化意象“麒麟”所帶有的文化意義都被取消了,譯語讀者不會真正了解到麒麟代表怎樣的意義,更不會懂得這道菜的名字為何源于關(guān)于麒麟的這個傳說。形式上做到了對等,但內(nèi)容上,對于讀者理解原文會稍有偏差。
三結(jié)語
原語與譯語本身代表著兩個民族的文化,語言中的各種文化意象更是充分體現(xiàn)出兩民族文化的特質(zhì)與差異,那么面對著這些差異和特質(zhì),如何翻譯文化意象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分析了《酒國》俄譯本中對于一些意象的翻譯,不難看出,譯者采用舍棄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并不是很多,多數(shù)情況下都比較看重原語中文化意象的象征意義,盡可能地傳達原語文化,可以看出葉戈羅夫傾向于借助這些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意象將中國的民族文化帶到俄羅斯,走近俄羅斯,從而達到兩個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目的。
注釋
①莫言.酒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4.
②Егоров И.А. Страна вина[M]. изд..ЗАО ТИД “Амфора”,М.2012,6.
③莫言.酒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7.
④Егоров И.А. Страна вина[M]. изд..ЗАО ТИД “Амфора”,М.2012,9.
⑤莫言.酒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9.
⑥Егоров И.А. Страна вина[M]. изд..ЗАО ТИД “Амфора”,М.2012,11.
⑦莫言.酒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48.
⑧Егоров И.А. Страна вина[M]. изд..ЗАО ТИД “Амфора”,М.2012:61.
⑨莫言.酒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28.
⑩Егоров И.А. Страна вина[M]. изд..ЗАО ТИД “Амфора”,М.2012:36.
參考文獻
[1]方夢之,主編.譯學(xué)辭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
[3]謝天振.譯介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99.
[4]戚建.文化意象缺失和錯位的翻譯補償手段[J].海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6): 136-139.
[5]莫言.酒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
[6] Егоров И.А. Страна вина[M]. изд..ЗАО ТИД “Амфора”,М.2012.
On Cultural Image Translation in the Russian Version of The
Republic of Wine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Zhong Xue,Wang Jinfeng,Zhao Shansh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100,China)
Key words:cultural image; The Republic of Win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culture
Class No.:H35Document Mark:A
(責(zé)任編輯:蔡雪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