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玲,王夢輝
(欽州學院人文學院,廣西欽州535000)
教學學術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研究
于玲,王夢輝
(欽州學院人文學院,廣西欽州535000)
以教學學術理論為出發(fā)點,具體探討教學學術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并從內在聯系、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現狀以及有效途徑等方面入手,積極構建大學英語教師教學學術水平提升的新氛圍,以實現教師自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目標。
教學學術;專業(yè)化發(fā)展;困境分析;有效途徑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不斷的實踐與發(fā)展中已取得豐碩的成果。然而面對新時期的通識教育觀,大學英語教學現狀顯得不容樂觀。通識教育不僅要求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上有所融合與創(chuàng)新,更對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建設與師資隊伍的發(fā)展帶來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教學改革發(fā)展性的過渡,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成為了發(fā)展的關鍵,而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從教學學術背景的角度看待教學,可從根本上反映教學質量,轉變教師教學的策略,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在教學團隊的自我實現,最終確保大學英語教學順利進行。本文擬從教學學術的角度來探討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為今后該領域的繼續(xù)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當前,由于對高校大學教學水平的認識普遍存在局限性,大學體系對教師的評價不太注重教學效果而更關注于科研成果,從而導致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屢屢出現。當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矛盾開始沖擊教學質量之際,教學學術問題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不同學者試圖通過重新構建學術的內涵喚醒教師重要的教學責任意識。
教學學術的概念最初由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前主席歐內斯特·波伊爾(Ernest Boyer)于1990年在《學術反思—教授的工作重點》報告中準確地闡述了教學問題及大學教學的重要意義,重新闡述了教學學術的新內涵。他認為:學術的內涵應該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即探究的學術(scholarship of discovery)、綜合的學術(scholarship of integration)、應用的學術(scholarship of application)和教學的學術(scholarship of teaching)。[1]他認為教學不僅是本學科知識的傳授,也是一個教學相長、改造和擴展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過程。同樣在國內,有學者將大學教師的教學學術定義為:大學教師在其學科領域進行教學時通過教學研究、合作交流、反思實踐等活動表現出來的發(fā)現、綜合、應用的能力。[2]上述的若干個觀點均體現學術內涵多樣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的矛盾,并重申重視教學的重要性。教學既作為一種雙邊的教學活動,本身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與科學性,屬于學術活動范疇。教師在遵循學生主體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有序地組合,并通過分析、綜合、歸納等方式將知識有效地呈現,培養(yǎng)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鍛煉自我邏輯思維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達到“學以致用”最終的教學目的。由此可見,教學學術概念的提出喚醒高校英語教師如何定位自身的角色,樹立教學研究者的身份,通過不斷地發(fā)現、摸索、探究實現自身的飛躍與提高,教師不再一味成為教學的傳授者,而是塑造自身綜合能力的實踐者。
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離不開教學學術理念的指導,在促進教師對自己教學進行反思性總結的同時實現教學與科研的內在結合,從教學中發(fā)現研究的價值,以科研促進教學更有效持續(xù)地進行,并積極地針對教學效果進行同行評價、集體交流,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的成長。“教學學術”意味著教師通過將對理論與研究的反思與以往來自教學經驗的知識相結合產生的一種實踐智慧(a wisdom of practice)。[3]要在實踐智慧的進程中達到教書育人的培養(yǎng)目標,也就意味著教師要承擔更大的責任與使命。在當今大學英語教學面臨重大改革的面前,如何以教師為本,充分利用與挖掘教師自身的資源,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基本之源,而實現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是提高教師教學的學術水平。教學學術理念的提出對于大學英語教師加強自身教學專業(yè)知識與提高教學能力更具有理論上的指導意義。從一般的初任教師向研究型實踐者的轉變不僅需要專家教師的引導與傳達,并且需要教師不斷地適應教學環(huán)境,監(jiān)控教學行為表現,在監(jiān)測與反思中探索不同的教學策略與手段。兩者的融合既為大學英語教師深入地了解教學的內涵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同時又為教師專業(yè)化的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1.教師隊伍結構分析。
高校的不斷擴招導致在校生的人數倍增,數量的不斷攀升迫切地需要大批的教師補充到教師隊伍的行列。大學英語作為最基礎的公共課之一,為應付激增的學生人數,師資隊伍的需求量也明顯增大。從現有情況分析,大學英語男女教師的比例嚴重失調,從事外語教學的教師一般以年輕的女教師為主,教學經驗上略有欠缺,專業(yè)化的培養(yǎng)需要一段成長的過程,亟需得到教學經驗豐富以及高職稱教師的指導。而高職稱教師數量的稀少在很大程度上同樣也反映出職稱結構的不合理性,往往集中體現在“中級職稱多、高級職稱少”的不均衡,直接導致人力資源的配置上處于不利的地位,影響到教師隊伍的發(fā)展。同時,家庭因素、環(huán)境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造成一定的影響。許多初任教師在步入教學崗位不久即面臨著結婚生育的階段,無法兩者兼顧實現平衡,繼續(xù)學習與深造培訓變得遙不可及。
2.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青年教師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師隊伍中的角色日漸突出,課時任務普遍較重,從新學期的開始一直超負荷地工作至學期的結束。任教前短暫的崗前培訓也無法滿足個人教學發(fā)展的需要,各個專業(yè)英語課程的知識亟待學習與補充,直接登上講臺暴露出教學水平與業(yè)務能力的不足。平行班的授課形式是一種教學的反復操練,雖然可以減輕教師的備課量,但是大班集體授課形式的出現使很多教師意識到教學思路與教學模式處于僵化的狀態(tài),無法實現教學的互動,達不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此外,大學英語課程輔助的教參與課件為教學帶來一定的便利,但也阻隔了教師與教師面對面交流、集體備課的機會。每個教師都在自己的思維空間內自行設計教學內容,整體的授課形式變成聽、說、讀、寫、譯簡單與反復的操練。兩年的輪回與重復極大程度降低了教學的興趣與熱情,教師的業(yè)務水平急劇下滑,教師的身心受到嚴重的打擊,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停滯不前。
3.科研水平分析。
在高校,科研與教學之間的關系往往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通過實際教學發(fā)現問題可以明確科研的方向,對相關教學現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進教學。但在大學英語教師隊伍中,教師在科研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繁重的教學與工作壓力,使大部分教師根本無暇將更多的時間花在科學研究上,對科研僅僅是應付學院的科研任務量或職稱評定,科研意識薄弱,常??鄲烙谏钊胙芯浚鸩絾适蒲械呐d趣。其次,缺少科研的有效組織者與實施發(fā)展的平臺。課題的申報,科研項目的支持,需要學科帶頭人的組織,整體帶動青年教師科學研究的意識,激發(fā)科學研究的定位與方向,然而,單槍匹馬獨立搞科研,造成科研方向的迷茫,致使大部分青年教師意識到自身教育程度與接受培訓的重要性。此外,科研壓力又間接影響到教師職稱評定的成敗,論文發(fā)表的數量、論文發(fā)表的質量、科研項目主持的級別,制約著教師科研水平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直接影響到大學英語整體的教學質量。
4.職稱晉升與機會深造分析。
高校為了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業(yè)務能力,往往利用寒暑假期間安排教師參加相關會議與培訓,然而,名額與機會的有限阻礙了大學英語教師及時獲得前沿信息及擴大自己知識儲備的途徑,其知識水平與教學能力并無太大的起色。同時,科研能力是決定教師職稱評定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獎懲制度以科研水平為直接取向,英語教師關乎更多的是科研成果與職稱的晉升,對教學能力的提升沒有絲毫的動力。如何以教學工作來彌補科研的不足,解決教師職稱評定的困難值得更深一步的思考。
1.大學英語教師要注重合作式教學,提升教學學術。
教學活動是教學學術的根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即形成教學學術。[4]從傳統(tǒng)的角度上來說,最初的教學活動是通過教研活動的開展得以實施,但這種形式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只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大部分教師仍舊一味地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和感悟不斷地改善教學水平,從而導致教學質量得不到客觀評價,無法對教學效果進行及時反思。與此同時,教研活動的開展往往體現于形式,尚未建立科學合理的合作體制,教學活動的開展效果欠佳。而所謂教學團隊的建設是合作式教學開展的先決條件。合作式的教學團隊可依托教學改革、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等項目,促進教師與教師之間開展合作研究,既能實現團隊與個人效能感的雙倍強化,又能在研究過程中促進教師的知識交流與信息共享,鍛煉自我參與研究的協(xié)作能力,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團隊的建立更有助于不同研究背景和知識結構的教師構建教學學術研究體系,不同職稱、年齡結構的教師融為一個團隊,圍繞相關教學開展研究,推進教學研討與教學經驗交流,實現以老帶新的目的,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
2.強化教師教學學術的培訓,構建教師交流平臺。
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發(fā)展離不開教師教學學術水平的提升。搭建交流學習的平臺,創(chuàng)造各種學習條件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教學大師級的講座、研討班、教育技術培訓班以及相關教育理論基礎培訓都能潛移默化地促進教師提升教學學術水平。此外,省內高校教師教學相互觀摩,同教研室教師集體備課,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等形式能更快地促進他們的成長。專家教師用真實的經歷描述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能很大程度上對觀摩者產生教學榜樣的影響,在思想上提升教師自我的教學責任意識,使提升教學學術水平變成教師的自覺行動。
3.搭建同類專業(yè)教師發(fā)展共同體,實現專業(yè)的整合。
專業(yè)共同體是建立在教師專業(yè)化浪潮的基礎之上,以學校為基地,以教育實踐為載體,以共同學習、研討為形式,在團體情境中通過相互溝通與交流最終實現整體成長的提高性組織。[5]專業(yè)共同體的建立促使信息共享、溝通自由、協(xié)調合作等方式的可行性,對教師專業(yè)的共同發(fā)展與整個學校教學研究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質量的保障。以不同特色的教研室為根據地,根據教師的專業(yè)特長與發(fā)展需要搭建不同類別的團隊平臺,更可著手于精品課程、優(yōu)質課程等課程群的建立,達到信息資源的傳遞與分享,奠定了專業(yè)的整合發(fā)展。共同體的成員以學科帶頭人為導向,遵循研究的方向,深入地進行探討,并通過合作申報課題、編寫教材、開發(fā)新課程等方面實現大學英語教師個體專業(yè)化的發(fā)展。這種專業(yè)教師發(fā)展共同體的建立,不僅為教師專業(yè)方向做了鋪墊,而且教師可利用這個契機實現進一步的發(fā)展。
4.建立多元學術評價體系完善教師評價制度。
目前,高校教師的獎懲制度依靠單一的科研學術取向,以教師科研的質量與數量為評價標準,而教師的崗位聘任、職稱晉升等往往與科研有固然的聯系,這種評價的標準直接導致從以教學為主到以科研為主的極大轉變,使得大部分教師對科研學術產生了功利性追求。而教學學術取向的教師評價制度的建立,就能系統(tǒng)地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加以評價,不僅評價其教學的最終結果,還要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監(jiān)控;不僅注重學校專家的評價,還要關注學生以及自我的評價。評價觀點的交流與碰擊有助于激勵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積極投身于實際教學,潛心教學學術,把握學科前沿的知識與動態(tài),加強教學學術本質的研究,將全新的授課方式呈現于學生面前,引導學生自我探究與發(fā)現問題,從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學學術水平。
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持續(xù)的過程,而發(fā)展的持久性需要教學學術作為其順利發(fā)展的奠基石。教學學術相關研究更為教育教學實踐的實施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生存空間,它將立足于真實的教學情境,不斷幫助教師通過教學學術的研究,解決課堂實際存在的新問題,形成與更新教學理念,開辟教學發(fā)展的新領域,最終實現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1]呂達,周滿生.當代外國教育改革著名文獻(美國卷:第三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25.
[2]耿冰冰.大學教師教學學術水平初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Z1).
[3]王玉衡.試論大學教學學術運動[J].外國教育研究,2006(12):24-29.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原霞.教師學習共同體:高校教學學術發(fā)展的一種新范式[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156-161.
A Study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Academic Teaching
Yu Ling,Wang Menghui
(School of Humanities,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Guangxi 535000,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academic teaching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academic teaching theories.And then it positively constructed the new atmospheres of promoting the academic teaching level and fulfilling the target of teachers-orient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inherent relationship,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ways.
academic teaching;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effective ways
G645
A
1672-6758(2015)10-0035-3
(責任編輯:鄭英玲)
于玲,碩士,講師,欽州學院人文學院。
王夢輝,碩士,講師,欽州學院人文學院。
Class No.:G645Document Mar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