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莉
論金融資產減值損失模型的發(fā)展
張會莉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針對金融資產的減值問題,分析了已發(fā)生損失減值模型的缺陷,對預期損失模型達成了共識。盡管仍存在著分歧,但其體現了資產的本質特征,體現了目的性計量的會計計量目標,體現了會計與監(jiān)管分離的趨勢,且未放棄對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追求。
金融資產;已發(fā)生損失模型;預期損失模型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后,金融資產減值和貸款損失準備成為焦點問題。2014年7月IASB頒布了《IFRS9:金融工具》,明確了金融資產減值損失的確認模型,實現了從已發(fā)生損失模型向預期損失模型的轉變。模型的轉換,既是金融危機形勢的推動,也是會計理論的一次發(fā)展,會計從歷史觀向未來觀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已發(fā)生損失模型下,金融資產采取公允價值計量和攤余成本兩種計量屬性,所有金融資產均進行減值檢查,企業(yè)應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判斷是否存在客觀證據表明某項資產或某組資產可能發(fā)生減值。已發(fā)生損失模型強調“客觀證據”,準則對減值損失的確認建立在充分證據基礎上。
以“客觀證據”為基礎的已發(fā)生損失模型,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要求。但會計證據的獲取存在著主觀選擇性,證據的認定受技術方法的約束,證據的搜集需要大量的成本。所以,客觀證據并非完全客觀。因此可靠程度有限的證據難以滿足相關性要求。
以“客觀證據”為基礎的已發(fā)生損失模型,無法滿足會計信息質量的及時性要求,因為基于該模型計提減值準備無法及時反映金融資產所發(fā)生的損失,從而導致市場高估金融資產、虛增收入。不具有時效性的會計信息,其決策的相關性較弱。
金融危機后,金融監(jiān)管機構與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關于金融資產計量產生了較大分歧,分歧的起點是已發(fā)生損失模型,分歧的意圖是會計的目標到底是什么。
金融穩(wěn)定委員會(FSB)基于順周期角度要求會計準則降低對金融市場的影響,金融危機顧問組(FCAG)基于防范信用風險角度要求會計準則保護市場穩(wěn)定,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基于信用信息角度要求改進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則拒絕將宏觀經濟管理和金融監(jiān)管的目標直接放在會計準則中,堅持認為會計準則應公允地反映企業(yè)財務狀況,認為金融工具減值準則的主要目標是改進金融資產信用質量的透明度,提高財務報表信息的有用性。
由此可見,關于金融資產減值模型的改進,國際金融監(jiān)管機構與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爭論的焦點是,會計準則的目的是保持穩(wěn)定性還是提高財務信息的透明度。首先,基于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角度,會計準則的主要目標不是追求金融穩(wěn)定,而是提高透明度。其次,增加透明度可以維護金融穩(wěn)定,如果對隱含的風險沒有適當的透明度,也將無法維護穩(wěn)定。第三,在互聯網引發(fā)的信息革命的社會環(huán)境下,審慎監(jiān)管機構因為認識到缺乏透明度將直接導致穩(wěn)定性的缺失,也希望采取預期損失模型(漢斯2009)。
攤余成本和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計量的兩種屬性,在金融工具市價下跌的情況下,兩種計量屬性都會反映資產價值的減少。公允價值對市場反映具有及時性和時點性,減值計提對市場的反應具有時滯性和階段性。金融危機之后,實務界和理論界深入分析了兩種計量屬性運用,對攤余成本下的減值損失計提分暫時性和非暫時性兩種類型。
一是明確了非暫時性減值的定義。FASB將對金融資產非暫時性減值的定義從“具備持有意圖和能力”縮小為“管理層不打算出售”并且“在其公允價值恢復到成本以上之前可能不出售”。目的是,試圖賦予企業(yè)在確定公允價值、決定減值是否為非暫時性和能否恢復方面更多的自由裁量權。
二是明確了非暫時性減值的確認方法。僅對債務工具確認和列報非暫時性減值,縮小了非暫時性減值定義的適用范圍。資產負債表日,如果債務證券的公允價值低于攤余成本,在價值恢復前主體很可能不會將其出售,并且無法按照合同條款收回所有金額,那么,就應認為該債務證券出現非暫時性減值,應當確認減值損失。
三是明確了非暫時性減值的計量方法。將與信用損失有關的減值計入損益,將與其他因素有關的減值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后續(xù)的價值恢復不調整賬面價值。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減值應在債務證券的剩余期限內攤銷。
四是明確了非暫時性減值的披露要求。根據金融工具合同條款,投資者如果很可能無法全額收回投資,產生的減值不符合非暫時性減值的定義,企業(yè)應在損益中披露與信用損失相關的損失部分。
國際金融危機之后,IASB與FASB加快金融工具準則修改的議程,經歷了各自為政到相互合作的歷程。
第一階段,IASB與FASB分別提出了不同的確認基礎。2009年11月,IASB發(fā)布《金融工具:攤余成本和減值》(征求意見稿),首次提出預計損失模型,即判斷金融工具是否發(fā)生減值,只是根據現有的信息進行綜合判斷,在金融資產整個壽命期內為預期信用損失計提準備金,以攤余成本確認減值。2009年4月,FASB公布的工作人員立場公告(征求意見稿)的暫時性結論,要求以公允價值確認減值。
第二階段,IASB和FASB共同提出了兩組別分類方法。2011年1月,IASB和FASB聯合發(fā)布《金融工具:減值》補充文件(征求意見稿),提出二組別法,設置“好賬”和“壞賬”兩個組別,以時間比例為基礎確定減值準備模型。當存在早期損失證據時,主體對與“好賬”有關的減值準備設置底限,要求最小準備金額建立在不少于12個月的預期損失基礎之上。并且,在決定信用減值金額時建立一個不多于主體報告日后三年的“上限”。但該補充文件未得到會計界的廣泛支持。
第三階段,IASB和FASB共同提出了三組別分類方法。2011年6月,IASB和FASB共同提出“三組別法”模型。該模型將全部貸款分為三組,第一至第三組依次為:尚未受到可觀測事件影響的貸款、受到可觀測事件影響但尚不能具體到特定項目的貸款、受到可觀測事件影響的具體貸款。第一組減值準備的計提基礎為12個月,而第二組和第三組減值準備的計提基礎則擴展為整個存續(xù)期間,從而,不同組別的分類決定了減值準備計提的金額。
1.預期損失模型體現了資產確認的利益觀
上世紀八十年代,資產的定義從成本觀念轉向強調資產的價值,強調資產的未來服務潛能,或未來創(chuàng)造現金流量的能力。FASB和IASB對資產的定義均強調未來經濟利益是資產的一項重要特征。預期損失模型關注的“預期”,與未來經濟利益關注的“未來”,是一致的。金融資產計量中運用的損失模型,就是站在現在的時點預計未來可能發(fā)生的損失,通過對未來損失的扣減計算出的金融資產價值,就是金融資產的未來經濟利益,所以,預期損失模型體現了資產的本質特征。
2.預期損失模型反映了資產計量的目的性
資產的計量有兩種類型:目的性計量和事實性計量。預計損失模型之所以在金融危機之后得以重視,是因為其具有兩個目標:一是為了避免已發(fā)生損失模型下的一個錯配問題,即解決利息收入提前確認而減值損失僅在發(fā)生后才予以確認的缺陷;二是對金融資產的損失進行警示。預期損失模型考慮了未來期間預計損失變化的影響,并將該影響計入當期損益,從而能夠讓報表使用者關注企業(yè)將要發(fā)生的損失,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成為會計準則應對金融危機的良策。
3.預期損失模型兼顧了信息質量要求的可靠性
會計信息質量的兩個基本特征是可靠性和相關性。FASB將可靠性論述為可驗證性,如實表述,中立性等要素。預期損失模型需要建立評價模型、收集模型所需要的必要數據,并對其進行驗證,建立預測所需要的信息系統(tǒng),計算合理的實際利率、進行回溯測試等,要求報告主體對財務系統(tǒng)進行較大變更。收集的數據包括來自內部歷史數據,和來自同行業(yè)的相同或類似數據。已發(fā)生損失模型和預期損失模型均強調數據,前者關注過去已發(fā)生的數據,后者關注將來要發(fā)生的數據。歷史數據的可靠性體現在它已發(fā)生了,成了“唯一”;而未來數據需要現在采取多種技術方法尋找其“唯一”。所以,預期損失模型盡管與傳統(tǒng)的可靠性不完全一致,但它也在盡量追求信息的可靠性,并未拋棄可靠性這一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4.預期損失模型做到了會計規(guī)范與行業(yè)監(jiān)管的分離
財務會計規(guī)范與行業(yè)監(jiān)管規(guī)定相分離,是現代會計發(fā)展的一個特征,無論是IASB和FASB制定的會計準則,還是我國財政部制定的會計準則,都體現了會計已逐漸與稅務管理、金融監(jiān)管、保險監(jiān)管相分離。預期損失模型體現了與金融監(jiān)管的分離,金融監(jiān)管中心提出亦運用預期損失模型,但與準則制定機構運用的方法、內容和目的均不相同。金融監(jiān)管中心運用的目的為了滿足銀行資本充足的監(jiān)管需要,計算貸款損失和確定風險減值準備。
[1]陳燕華.銀行貸款減值準備計提正在醞釀中.中國會計報,2012(3.2).
[2]葛家澍,劉峰.會計理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浙江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財務會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