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歡墩中學 張艷
引例鋪路,啟發(fā)設問,引導反思
——2015年遼寧大連第26題思路突破與教學構思
☉江蘇省連云港市歡墩中學 張艷
《中學數(shù)學》(2015年8月初中版)刊載了《眾里尋她千百度,最值卻在頂點處——2015年福州卷第26題的思路突破與解后反思》一文,筆者獨立演算了考題的解法,對作者發(fā)出的“眾里尋她千百度”的感嘆亦有共鳴,接著在研習2015年各地中考數(shù)學卷時,也碰到一道類似的考題,有些心得體會.本文就整理該考題的思路突破與教學構思,供研討.
考題:(2015年遼寧大連,第26題)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矩形OABC的頂點A、C分別在x軸和y軸的正半軸上,頂點B的坐標為(2m,m),翻折矩形OABC,使點A與點C重合,得到折痕DE,設點B的對應點為F,折痕DE所在直線與y軸相交于點G,經(jīng)過點C、F、D的拋物線為y=ax2+bx+c.
(1)求點D的坐標(用含m的式子表示).
(2)若點G的坐標為(0,-3),求該拋物線的解析式.
(3)在(2)的條件下,設線段CD的中點為M,在線段CD上方的拋物線上是否存在點P,使PM=
EA?若存在,直接寫出點P的坐標;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圖1
思路突破:(1)根據(jù)折疊的性質得:CF=AB=m,DF=DB,∠DFC=∠DBA=90°,CE=AE,∠CED=∠AED.設CD=x,則DF=DB=2m-x.根據(jù)勾股定理得:CF2+DF2=CD2,即m2+(2m-x)2=x2,解得x=m,即點D的坐標為
(2)在(1)求解的基礎上,設法用含m的式子表示出點E的坐標,借助于△OEG∽△CDG帶來的比例式,可以構造關于m的方程,解出m=2,從而明確點接下來重點處理點F的坐標,我們將圖形稍作分離成圖2.
圖2
作FH⊥CD于H,則∠FHC=90°=∠DFC.利用△FCH∽△DCF帶來的比例式,解出FH).到此,C、D、F三點的坐標均得到明確,可以用待定系數(shù)法解出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
(3)在(2)的條件下,即m=2,可以很快確定CD=AE=待分析的PM=而此時PM恰為CD的一半,于是可以想見以點M為圓心,CD為直徑的圓與拋物線的交點應該是符合要求的.于是構造圖3分析:
圖3
根據(jù)直徑所對的圓周角為直角,可知圖中點F就是符合題意的一個點P,即點再根據(jù)圓、拋物線的軸對稱性質可以求出另一個點P
以下再從解題教學的角度,使用考題開展教學時構思一份“微教學設計”.
(一)開課引入
題1:如圖4,矩形ABCD中,AB=1,BC=2,點E、F在邊BC、AD上,沿EF折疊矩形,過頂點A、C重合,則CE=______,EF=______.
圖4
)在同一直線上,求m的值.
題3:二次函數(shù)y=ax2+bx+2的圖像經(jīng)過)兩點,試求a、b的值.
預設意圖:針對考題將要涉及的一些基本圖形、基本解題經(jīng)驗,預設上述三道小題,以便學生進入后續(xù)考題探究時有所準備.
(二)考題初探
出示考題,學生獨思考之后,預設系列啟發(fā)性問題.
問題1:寫出圖1中頂點A、C的坐標.
問題2:若設BD=x,用含x的式子表示CD.
問題3:在直角三角形CDF中,能否構造一個方程求出問題2中的x?(用含m的式子表示)
問題4:用含m的式子表示點E的坐標.
……
預設意圖:通過上述系列啟發(fā)性問題,讓學生對題干呈現(xiàn)出來的信息達到深刻的理解,有助于解答考題的前兩問.
(三)攻克難點
主要針對考題第三問預設如下啟發(fā)性問題.
問題1:能否求出PM的長?
問題2:你發(fā)現(xiàn)PM與CD有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
問題3:計算FM,你有何發(fā)現(xiàn)?
問題4:以CD為直徑的圓,能否經(jīng)過點F?為什么?
……
預設意圖:通過上述問題,啟發(fā)學生突破難點的思路,讓學生在上述問題的啟發(fā)之下能順利突破考題的第三問.
(四)解后反思
考題的幾個小問思路全部貫通之后,作為必要的反思,給出如下反思角度.
反思1:第三問求出的點P與C、D能否圍成直角三角形?該直角三角形與以CD為直徑的圓有何關系?
反思2:第三問中點P、點P′關于哪條直線對稱?
1.重視預設引例,引導更多學生參與進來
中考二輪復習期間,常常有很多較難綜合題的教學,這時如果直接上來就是一個大的綜合題,往往會把一些基礎不好、數(shù)學適應性偏弱的學生拒之門外,使他們開始就讀不懂問題,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這時,一般先圍繞待講評的較難綜合題在求解、突破過程中需要用的基本圖形、基本解題方法,預設3~4道小題訓練,讓學生預熱起來,為后續(xù)考題的獨立思考提供知識和方法上的準備.
2.多角度難點突破,通過系列啟發(fā)性問題促進學生理解
對于較難綜合題的難點突破,一般需要從各角度嘗試突破,通常情況下“數(shù)”“形”兩個角度都能解答的,應該帶領學生雙向理解.同時通過系列啟發(fā)性問題促進學生理解問題,并且在思路貫通之后,及時引導學生思考該問題的深層結構,這樣就不僅演練、講評了一道考題,而且實現(xiàn)了“做一題·做一類”解題教學的高效.想來,像考題的第三問,如果不能幫助學生揭示以CD為直徑的外接圓與拋物線的兩個交點(P、P′),也許就是羅增儒教授所指出的“入寶山而空返”吧!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