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曾是時代的弄潮兒,屹立潮頭收獲名望與財富;他們又飽受時代爭議,承受著輝煌過后的辛酸與落寞;他們在媒體聚光燈下精彩亮相,讓自己成為普通民眾的欲望對象,收獲民眾善意的愛戴,也遭受民眾惡意的謾罵;他們憑借過人的藝術(shù)天分、不懈的奮斗以及對于時代走向的敏銳把握成為一時之翹楚。然而,狂飆突進的時代發(fā)展又讓人猝不及防,借助敏銳嗅覺在一個時代攫取到的財富與名望,也終將因為時代的變遷而為他們引來諸多非議。
新春伊始,本刊編輯部特遴選出過往幾十年在中國藝術(shù)舞臺上收獲名望又飽受爭議的人物,他們的人生軌跡折射著過往幾十年中國社會的風云激蕩。
他們包括,受到百姓熱捧,在文藝舞臺上紅極中國30年,春晚沒他就乏味的趙本山,當新的政治周期次第展開之時,善于跨界而締造的本山帝國危機四伏;在充分擁有話語權(quán)的央視里完美演繹“好人”形象的倪萍,隨著社會價值觀日漸多元,大姐倪萍從萬人敬仰的“好人”跌落為網(wǎng)民與一些知識分子恥笑的對象;激流涌動的時代潮流,讓播音傳奇趙忠祥在中國社會舞臺閑庭信步幾十年,新千年后卻步履凌亂,以70歲高齡登臺《武林大會》,在娛樂至死時代的“不甘寂寞”讓他為整個中國社會留下一個令人唏噓的背影;因自己出位言行屢觸時代敏感神經(jīng)的陳丹青,他以一副“憤青”的面孔賺來青年粉絲無數(shù),卻也被人詬病為江郎才盡之后的嘩眾取寵;在電視上開講國學而走紅民間的范曾,自認為自己高于“大師”略遜于“巨匠”,而批評者則認為他不過是媚俗者,一方面向權(quán)貴獻媚,一方面向普通民眾口味獻媚;因批評美協(xié)畫院過分權(quán)力化而受人非議的吳冠中,他對于文藝體制的批判無疑帶有思想者和啟蒙者的責任感與勇氣,圍繞在吳冠中身上的爭議終將伴隨著時代的不斷向前而得到澄清。
在看似繁花似錦,略顯曖昧糾纏的藝術(shù)舞臺上,這些飽受爭議的藝術(shù)家在用自己的作品表現(xiàn)時代的同時,他們自己也成為這個紛繁時代的絕佳鏡像:他們?nèi)绾纬惺堋皻ёu兩重天”所帶來的心理落差?他們?nèi)绾卧凇俺摗迸c“媚俗”之間艱難權(quán)衡?他們?nèi)绾翁幚頃崦良m葛的政商兩界關(guān)系?
凡此種種,構(gòu)成了這些中國藝壇爭議者身上的審美價值:他們有些人的爭議源于領(lǐng)先于時代,故而必將承受先行者的落寞;有些人的成功來自于機緣巧合地踏上了這個時代的“鼓點”,他們必將伴隨著這個時代節(jié)奏的變換而歸于沉寂;有些人的財富與名望則來源于對于中國社會政商關(guān)系的鉆營與附會,他們的“帝國”也將伴隨著政商關(guān)系的洗牌而土崩瓦解。
他們是藝術(shù)舞臺上的爭議者,更是中國時代變換的親歷者,思考者與表現(xiàn)者,正是從時代所賦予給他們的爭議之上,我們看到了中國社會曲折向前的一道道車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