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中坡
甲午年并不嚴寒、反倒有幾分暖意的三九天,陪同幾位文物專家去探訪方城巖畫。方城巖畫前幾年我跑了不少地方,但這次去的楊樓鎮(zhèn)的屋石溝,卻是第一次聽說和踏訪。因為我不知道這里的巖畫與別處的有何不同,所以心頭難免有一些興奮。
車從高蘭線右轉(zhuǎn)下到一條臨河的田邊土路前行,最后來到一個名叫張溝的村莊停下,我們徒步向東邊的山崗上進發(fā)。冬天的陽光暖陽陽地照著村莊、田野和山崗,照著在村旁田地邊放羊的老漢和他的羊群。我們向老漢打聽,屋石溝怎么走???老漢用羊鞭向東南方向一指,就在那個方向。沿著山崗小路向上走,山崗上除了零星的幾棵樹毛子外,到處都是黃土石或者枯黃的草色,讓我不禁想起李叔同《送別》中“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那凄婉而優(yōu)美的詞句。
山崗如此空曠而幽靜,想必古時更是一個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又向前行走沒多遠,向東南方向望去,雖有幾枝蕭條的楊樹枝的遮擋,但我們已經(jīng)能夠清晰地看到遠處有一塊黃色的巨大石頭在曠野里矗立著,稍一端詳,便能看出它的形狀來,頗像一個巨大的男性生殖器在天地之間傲然屹立。當?shù)厝朔Q其為石龜。
隨行的縣文物局的人員說,咱們直行吧,前面還有一個小的石龜呢。果不其然,行有數(shù)百米路的樣子,便看到路的右側(cè)散落著幾塊石頭,其中有一個不高的圓形黑色石龜,傻頭傻腦地斜立著,其上還有一個圓坑,顯示著自然造化的神奇;石龜?shù)奈鬟吺且粔K較為平坦的巖石,上面頗為規(guī)則地刻著兩行圓形凹穴,每行都是六個凹穴,兩行凹穴的上方還單獨刻著一個凹穴,不知是何時何人所刻,也不知是什么意思,也許像古人的結(jié)繩記事,也許像天上的星斗,引人向幽遠處遐思;石龜?shù)谋边吺莾蓧K巨石,中間像刀劈斧砍一樣留下一個通道,可容兩三人并排通過,像是一個神道。一位文物專家說,這就是典型的生殖崇拜的祭壇,那些凹穴就是巖畫,或者就是古人的祭祀記錄。不過,這個地方的祭壇顯得有點局促了些,但還是讓我覺得很是神奇。今人想古人,他們的很多行為,總是有很多神秘和奧秘蘊含其中,猶如無字天書,暗藏著他們深不可測的聰明智慧。
從小石龜處折向南行,穿過一片小樹林,行不數(shù)百米,目光向西南方向越過一片一望無際的黃草斜坡,就看到了兩塊碩大無比的石頭,亙古如斯地矗立在堅實的大地之上?;厥淄?,是越來越高的山崗,樹少石多,在冬日上午的陽光下閃射著耀眼的光芒。我們不禁加快了向前的腳步,越往前走,兩塊巨石的形象便越清晰,北邊的那塊儼然是一個巨大的男性生殖器,南邊的那塊儼然是一個男性的睪丸。轉(zhuǎn)到這個石龜?shù)奈鞅眰?cè),我們看到一塊外邊呈圓形狀的巨石斜依在石龜上,中間留出了一塊空間,像是一個石頭搭建的屋子——這里的西邊不遠處是一條河溝,這也許就是這里的地名“屋石溝”的確切來歷吧,而這塊近乎半圓的石頭就是石龜?shù)牧硪粋€睪丸吧。
自然天成的石質(zhì)的男性生殖器,仿佛是冥冥之中神祗的神來之筆,裸露在廣闊的天地之間,有幾分威武,有幾分莊嚴。它們隱藏在山崗之間,卻又被人們發(fā)現(xiàn)和膜拜。在石龜?shù)奈鬟叢贿h處,有一塊平坦的璧狀巖石,有著明顯的人工打磨的痕跡,文物專家說,這是古人祭拜時用于放置供品的地方。在往西邊幾步遠的地方,又有一塊長條形的石頭,那就是古人跪拜的地方。在方城別處的巖畫中,我還看到過女陰的形狀,那是古人對女性生殖崇拜的圖騰。
石龜頂端西側(cè)一處裂開的地方,生長著一棵小樹,顯示著生命力的頑強和偉大。石龜附近土質(zhì)較好的低洼處,齊刷刷長著一些玉樹臨風般的楊樹林,樹枝間有不少鳥窩,各種各樣的鳥兒在樹枝間蹦來跳去,唧唧喳喳地唱著動聽的歌謠。一茬茬的樹和一代代的鳥兒們,不知與石龜相伴了多少年,也不知見證了多少古人與今人對石龜?shù)募腊荨?/p>
古時的南陽盆地,山崗起伏,草木茂盛,河流縱橫,可謂蠻荒之地,人類生存著實不易。出于對人類自身命運的關(guān)注,出于對人類自身繁衍的渴望,古人對生殖的自覺崇拜就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和可以理解的行為。天地之間,有什么事情會比人類的存在和延續(xù)更大呢?生命之基與生命之門,實乃為天地之大道、人間之根本!但我始終不明白的是,遙遠的古人又是如何在人跡罕至的山崗之上,尋覓到這些自然賦予的生殖圖騰呢?
任山川萬年,江河千古,時光流轉(zhuǎn),人類的繁衍和命運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重大命題。隨著現(xiàn)代化的推進,特別是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自然和生態(tài)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氣候日益變暖——譬如今年的冬天就是一個無雪的暖冬,譬如今天就是一個艷陽高照的日子,人類的生活、生存甚至生命無不受到重大挑戰(zhàn)。正是由于這樣的時代前景,當我站在巨大的石龜面前,從靈魂深處感到了強烈的震撼,感到了造物主的神奇?zhèn)ゴ蠛蜕那f嚴雄偉。
沿著祭壇西邊那條小河邊的羊腸小道向北而去,涓涓的河水仿佛大地的低語,亙古如斯地訴說著屋石溝祭壇不變的神圣和幽遠的傳說。行進數(shù)百米后,復返張溝村,驅(qū)車駛?cè)?,屋石溝的石龜形象反而在心中更加清晰。我知道,它們還將長久地在這里矗立下去,一直到地老天荒。
柳林川是個很美的古地名,尋機踏訪,當會有不少幽幽古意。
《嘉靖裕州志校注》一書中載有手繪的《裕州境域圖》。裕州是方城的古稱。從這張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條古老的夏路,從楚長城大關(guān)口處自東北向西南迤邐而去,路上有硯山鋪、龍泉店鋪、扳倒井鋪、招撫崗鋪、沙淤鋪、裕州城、東廓封鋪、西廓封鋪、趙河鋪、羅渠鋪。裕州境外,這條驛路上還有靈龜鋪、博望城、梅林鋪、新店鋪,最后越白河瓜里津渡口,直抵宛城。一條夏路,成為古代南陽盆地北通中原、南達荊襄的必由之路,而扳倒井鋪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
古時的扳倒井鋪,就在煙漠如織的柳林川上。
滴水成冰、落木蕭蕭的深冬時節(jié),與幾位本地的文人相約,一道去踏訪并不陌生的柳林川。過去的歲月里,雖然來過幾次,但都是走馬觀花,未及細看。今又來此,少不了細細領(lǐng)略一番。
透過歷史的煙云,遙想西漢末年,這片位于方城山之南的土地,平坦而肥沃,柳樹密布,溪流縱橫,只有一條古老的驛道穿行其間,難怪古人為其命名“柳林川”。那位為這里命名的人,不啻是一位詩人或者智者。只是由于開創(chuàng)“光武中興”的一代帝王劉秀曾在這里“扳石得泉”,柳林川遂被更名為“扳倒井”至今。雖然時光荏苒,物易人非,但這里的自然風情的蹤跡卻依稀可尋,積淀的文化意味也更加濃厚。
在扳倒井村午朝門前下車,古色古香的老式建筑檐牙高啄,在冬日上午燦爛的陽光下熠熠生輝。午朝門南面的方形廊柱上鐫刻著一副對聯(lián):“漢室中興圣主,神州杰出明君?!睓M批:“光武遺蹤?!眱?nèi)容為奉直大夫知州董學禮所題,方城現(xiàn)代書法名人程國珍所書。午朝門北面的方形廊柱上也鐫刻著一副對聯(lián):“龍吟碧波韻萬古,鳳翔荷霞舞千秋?!睓M批:“天賜柳林?!眱?nèi)容為粼光所撰,當?shù)卮迕裰苤バ浪鶗?。粼光不知何許人,周芝欣為該村一農(nóng)夫,前些年已經(jīng)故去。不論是一方官員,還是一位農(nóng)夫,還是不知何人的文化人,從午朝門的對聯(lián)的撰寫與書寫上,我都能深沉地感受到他們那種對和平盛世的渴盼、對自然美景的謳歌,以及對歷史文化的敬重與對文物古跡護存的熱忱。
通過午朝門向北走去,是一條不寬的土路,直通光武廟正門,路兩旁各有一方半畝大小的池塘?!鞍氘€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背靥林脑搭^,就是前面不遠處的扳倒井。冬日的池塘顯得有幾分寂寥,結(jié)冰的池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漸漸融化,枯萎的蘆葦在池塘里默然肅立,池塘周邊眾多的柳樹,讓人回想起千年前柳林川柳蔭蔽日的盛況,只是此時稀疏枯黃的柳葉又讓人想起“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離愁別緒。正自黯然,忽見一群鴨子不知從何跑來,在池塘里悠游嬉戲,攪皺了一池冬水,“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詩句又不禁涌上心頭。
土路盡頭的西側(cè)就是扳倒井,井水咫尺可見,幾乎與地表平行,幽深清澈,波平如鏡。井上有亭,內(nèi)外皆有字畫,字為“扳石得泉”、“清瑩透澈”、“甘醇如醴”、“往來井井”,均為現(xiàn)當代方城書家所書;畫為柳林川遠山如黛、柳林如煙的昔日盛景,為現(xiàn)當代方城畫家所畫。緊連主井南側(cè)也有一井,只不過那里面的水是從主井流出匯集而成,但同樣盈盈可掬,最后流向兩方池塘。
井沿下、池塘邊,有美麗的村姑在浣洗衣裳。
忽見一老年農(nóng)婦來井邊打水,便問道:“現(xiàn)在群眾還吃這井里的水啊?”農(nóng)婦答道:“是啊。我們一直吃這井里的水,這里的水清澈甘甜,燒開后從無水垢。我們都吃習慣了?!?/p>
說起扳倒井的故事,她也是耳熟能詳。
西漢末年,風云突變,外戚王莽篡政,群雄逐鹿,青年將領(lǐng)劉秀率義軍北征王莽,途經(jīng)柳林川,正直盛夏,士兵皆渴,尋水源至大石旁,扳開大石,果有清泉,汩汩流出,臨泉痛飲,士氣大振。劉秀暗自驚喜:“真乃天助我也!”北征勝利,劉秀于洛陽稱帝,號曰“光武”。未幾,因鄧奉、董訢叛亂,屢伐屢敗,光武帝不得已御駕親征,率兵重經(jīng)柳林川,軍士戰(zhàn)馬皆于此井汲水為飲,竟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禁喜曰:“井水如此清澈如涌,真如井扳倒矣!”后人有詩贊曰:“英賢扳石得涌泉,魏武羞與比梅林。天公何緣偏鐘秀,玄妙誘煞古今人?!?/p>
為紀念這一神奇的歷史故事,后人還在井亭的北面修建了光武廟,四時祭祀,香火不絕。廟門前是幾棵高大的柏樹,廟內(nèi)更是柏樹林立,遮天蔽日,古意猶存。大殿內(nèi)雕塑著光武帝和云臺二十八宿的塑像,無不栩栩如生,豪氣干云。英雄的征戰(zhàn)和駐足,為柳林川平添了幾許英雄氣息和神秘色彩。
從光武廟東側(cè)的一個小門進入一道院落,又是一片與眾不同的天地。當?shù)氐囊晃焕先苏f,這就是接官廳,也叫玉照堂,是古時往來文武官員停留小憩的地方。院內(nèi)修竹茂密,花木扶疏,最有名的花木有兩棵,一棵是繡球,一棵是玉蘭,均已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依然花開不敗,姹紫嫣紅。院內(nèi)還修有一池塘,綠水盈碧,傳為古時洗馬之用。院內(nèi)北邊和東邊建有數(shù)間房子,皆為老式建筑,北廂房就是接官廳和玉照堂所在地。
一干子文人都在傾聽村里的老人們講古敘經(jīng),我則邊聽邊在廂房內(nèi)尋覓。只見西邊的墻壁上嵌著一塊長方形的石碑,上面字跡清秀,如行云流水,仔細審視,原來是一篇短文,文曰:“去裕州東北三十里許為扳倒井,相傳為漢世祖故跡,井上有祠,祠前有園,舊題曰‘調(diào)鶴軒’。其北曰‘玉照堂’,堂前方池,環(huán)池種花,最饒逸趣。余自偕計吏北上時,即游其地;前歲守宛又過之;昨歲再來知宛事,則屢經(jīng)兵燹,無復當年勝概。因命丁道士錫九重修之。于其成也,值余移守開封又過此,撫今追昔,不能無懷,乃為詩以嵌壁間,其詞曰:玉照堂前柳放青,東風重到我重經(jīng)?;仡^多少升沉事,付與泉聲入夜聽?!甭淇顬椋骸巴稳昙鬃酉乃脑孪落角嘤喔祲弁姥b題此?!备祲弁?,字青余,貴州貴筑人,咸豐進士,曾任南陽知府,多次宿住扳倒井。廂房東邊墻壁上上下相接嵌著兩塊長方形的石碑,字跡漫漶,雖看不十分分明,但也知道是歷代文人墨客經(jīng)此留下的詩文。廂房北邊正中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書“八千為春”。清代道光皇帝未登基前路過此處,得在此主持的道人指點后,順利榮登大寶。為感謝這位道人,便為其題寫了這四個大字,祝其長壽。這“八千為春”四字,大有來歷,來自莊子的《逍遙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經(jīng)過此處的達官貴人、文人騷客還有很多,如于謙、林則徐、顧嘉衡等等,均有詩文傳世。于謙游歷此地時,曾揮毫贊道:“漢主中興非偶然,等閑平地涌清泉。靈津千古蛟龍蟄,時出人間救旱年。”林則徐也曾兩次親臨此地游歷,慨然嘆曰:“豈有昆陽待鏖戰(zhàn),坐令渴死千熊羆。想見坤靈涌泉出,驅(qū)使龍馬浮神龜?!?/p>
我在這里還見到了一小塊四方形的石碑,上面鐫刻著清代錢塘文人許乃普的一首詩:“雨暗風尖催暝色,夜來雪滿裕州城。居人擁絮占半歲,過客沖泥怯遠行。村僻亂圍千樹瘦,云寒低壓一峰明。卻思湖上尋梅路,何事魚蓑負舊盟。”乃是許乃普風雪中行抵光武廟、夜宿玉照片堂時,對所看到的鄉(xiāng)村風景的生動描寫。
村里的老人們依然在敘說著口口相傳而來的有關(guān)柳林川的民間記憶。古時接官廳有兩個馬號,每個馬號都有一二十匹馬,其中的一個就在在座的一位老人家里。傳遞公文的使者沿著驛路疾馳而來,到了接官廳后,或者換人不換馬,或者換馬不換人,以最快的速度傳遞著遠方上峰的命令或者信息。而按照傅壽彤短文中的記載,古時的“調(diào)鶴軒”又在哪里?雖已難覓其遺跡,但想來古時的調(diào)鶴軒內(nèi)必有著梅妻鶴子、疏影橫斜的意境和雅趣吧。
柳林川的文化氣息不僅體現(xiàn)在井、廟、廳上,而且還漫延到了村外。沿著午朝門前的水泥路一路向東而去,村邊的地勢漸低,有一條河流從東北方向蜿蜒而來,涓涓清流像絲帶一樣纏繞在河兩旁高大挺拔的楊樹之間。河東岸的空地上,零亂地散落著一些石磙樣的石頭。村民們說相當年由于河水很大,這里修有一座大橋,這些大石頭就是這座大橋上的遺物。
河東面有一條低洼的小土路,一直延伸向方城山深處,村民們說這就是當年的夏路。而低洼土路的北側(cè)是地勢很高的青青的麥田,有村民遙指麥田東方不遠處說,原來這里還有烽火臺。點亮的烽火就是驛路上的信號,仿佛今天的信號彈,發(fā)布著各種各樣的指示和命令。再向東邊不遠處莽莽蒼蒼的群山,亙古如斯地守護著南陽盆地北方疆域的邊境。南邊不遠處的蘭南高速公路,幾乎與古時的夏路平行,往來穿梭、飛馳電掣的車輛,演繹著比古驛路上奔跑的馬匹更加快捷的現(xiàn)代故事。
古代的柳林川很美,但如果今天我們能夠恢復柳林川的自然風貌和其后歷朝歷代的文化遺存,必將使其更耐游賞、品味和咀嚼。
內(nèi)心深處,我常常自認為是個自然之子和草木之人,但隨著生命的不斷前行和漸次縱深,我也時常獨自悲哀,自己雖然生于鄉(xiāng)野村莊之間,卻再也無法返回自己最初的故鄉(xiāng)和土地,無論是精神抑或是肉體——我已成為一個流浪的孤兒。若干年后,當我在疾病或者睡夢中死去,我不知該歸葬何方何處。這種生命無依的孤獨感和寂寥感,反倒更加堅定了我對自然自由無禁錮狀態(tài)的無比向往。
老界嶺,這片隱藏在八百里伏牛山深處,依然充滿著原始風情的風景,在我對人生世事滿懷失落之際,給了我一次最親切的擁抱。秋意漸濃的時節(jié),踏行于無邊無際的老界嶺,感受老界嶺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云水相間、秋月高懸的諸般意趣,領(lǐng)略老界嶺自自然然的自然之美,做一次精神和肉體徹底的放松和漫游,我竟生出人生難得幾回醉、生死俱在老界嶺的癡心妄想來。
老界嶺是古老的,從18億年前的洪荒中走來,也是哲學的,世傳老子做《道德經(jīng)》、西出函谷關(guān)后曾在此隱居修煉,此謂老界嶺之“老”;老界嶺是中國南北分界線的地理坐標,號稱“中國大地的脊梁”,南北方位由此而來,也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北為北亞熱帶,南為南暖溫帶,此謂老界嶺之“界”;老界嶺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長江、黃河在此分道揚鑣,以北水系流入黃河,以南水系流入長江,最后殊途同歸盡入大海,成就了江南江北迥然不同的地域風情,此謂老界嶺之“嶺”。
暗含天地神寓、生長自然風物的老界嶺,徜徉其中,讓人寫意不盡。
秋天的老界嶺,遠遠望去,被一望無際的樹們覆蓋著,一片暗青蒼茫。成千上萬棵各種各樣的樹們,就成了老界嶺的衣裳。乘索道上山,坐在小小的僅容兩個人乘坐的車廂里,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老界嶺的樹們的模樣。無論是向下俯視,向上仰望,還是向左右遙望,都是大片起伏生長的青翠的樹們。在這青翠之中,由于秋風的吹拂和秋陽的浸染,會不時地閃現(xiàn)出一塊一塊的或黃或紅的樹葉來,點綴其間,猶如火紅的花朵,鮮艷奪目,芳香四溢。
老界嶺的樹是有靈性的,它們有著人的情感、人的思緒、人的悲喜。
老界嶺的松樹是堅忍的,它們長遍了老界嶺的溝溝坎坎,越是高聳之處,越是峭壁之處,它們越是長得挺拔勁直,條條樹枝、根根松針都是迎風而生、向陽而生。無論是分水嶺上的松樹,五棵松景點的松樹,還是別處的松樹,無論是長得強壯也好,還是長得瘦弱也罷,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任憑風和日麗抑或云遮霧罩,一副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樣子,歡迎著四面八方游客的光臨和眷顧。
老界嶺的鬼見愁樹是神奇的,放眼全山,萬木叢中,我只在分水嶺觀景臺下的空地邊上見到了一棵,樹不粗不高也不直,尤其是頂端的枝條盤錯交織在一起,只有不多的綠葉長在枝頭,一點也不好看。但就是這樣貌不驚人的樹,卻是神樹,傳說中可以避邪驅(qū)鬼,其根與果且是清熱解毒、去痰止咳的良藥。鬼見愁樹是落葉喬木,不易長大,也不易尋覓,因而顯得彌足珍貴。
老界嶺的紅豆杉是有情的,紅豆生南國,當春乃發(fā)生。此時此處的紅豆杉,一棵棵筆直地挺向天空,樹枝上纏滿了紅布條子,不知是哪些游人留下的相思的標記,兀自向后來者訴說著記憶深處歷久彌新的思念和牽掛。情到深處不能已,一寸相思一寸灰。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而物化的時代,又有多少清純的愛情在雨打風吹中消散于無形,只有這躲藏于深山的紅豆杉,還能見證著古老愛情詩句的經(jīng)典與醇厚。
老界嶺的黃櫨樹是熱烈的,秋天的黃櫨樹葉像楓葉一樣的火紅,沒有哀怨,沒有憂傷,只有無盡濃烈的色彩,燃燒著老界嶺的大地與天空,溫暖著來來往往的游人的心。它們是老界嶺秋天里最熱情的主人,也是老界嶺秋天里最美的風景。我無比地熱愛這些紅葉,它們讓我明白秋天里的生命還能如此地燦爛,一個有生命的人又怎能面對季節(jié)變幻和人事冷暖,如此地不不堪一擊?
老界嶺的樹種還有很多,在這些樹中穿行,我多么渴望成為它們中的一棵,活得自由自在,堅忍熱烈地活著,而后又悄無聲息地老去,歸化于寬厚的地母。
老界嶺的石怪石嶙峋的并不多,因為其山大都渾然一體,被茂密的樹林所覆蓋,顯得莽莽蒼蒼、雄渾厚重,但幾處造型獨特、充滿靈性的石頭,卻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
從分水嶺往回走不遠處,有一巨石孤零零地矗立在游步道旁,酷似狗的造型,狗嘴朝東,氣吞如虎,石上刻著“天狗”兩字。天狗吃月,是民間的動人傳說。山林之中天氣多變,幾乎難得見到晴天,更深露重之時,更是難見月亮的影子了。想來那山林中的月亮,就是被這天狗吞去了吧。
從下山的索道站臺處沿著向西南方向的游步道前行,走著走著,就看到一處山嶺上寫著“伏牛神龜”四個大字。定睛看時,果然看到一塊龜頭似的山石突出來伸向東方,脖子上還纏著一條紅布。神龜上蓋著一座亭子,四周生長著三五棵松樹,仿佛是在為神龜站崗似的。英武無比的曹操曾說“神龜雖壽,猶有竟在”,而這山中的石龜怕是真的比人和龜都要存在得更為久遠些吧。
特別具有文化意味的是那座伏牛山神,整個山體巍峨高大,自成一體,巧奪天工,儼然老子屹立在天地之間,那鼻子、那眼、那口,甚至其一顰一笑,無不惟妙惟肖,生動形象。山神老子凝視西天,仿佛在思考著什么重大的哲學問題。此時此刻,我不禁想起了老子的《道德經(jīng)》,雖則屈屈五千言,卻道盡了天地、自然、人世之諸般法則。讀懂老子,也就讀懂了山川河流,讀懂了花草樹木,讀懂了飛禽走獸,讀懂了世道人心,讀懂了人生百態(tài)……有山神老子的守護,老界嶺就多了幾分神秘和坦然。
老界嶺的石,自然之手雕刻的人、獸形象,雖然隱藏在山林之中,卻對世人充滿著無盡的暗寓和警示。
俗語說“夏天的天,小孩的臉,說變就變”,而秋天的老界嶺深山老林里的氣候更是變化無常,陰晴不定,一會兒陰云密布,云遮霧罩,一會兒又太陽微露,晴光初現(xiàn)。但總體上來說,是陰云天氣居多,晴朗時候較少。漫步山林之中,頗能感受到幾分賈島《尋隱者不遇》一詩中“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況味。
沿游步道越往上走,秋風就越強勁,天氣就越?jīng)鏊?,云霧就越濃郁,仿佛進入了深冬時節(jié)。一陣秋風吹來,松濤陣陣,云霧縈繞,自由自在,往來東西,飄流南北,幾欲凝結(jié)成雨。于分水嶺處登高四望,云海茫茫,恍如仙境,四面的山川、樹木在云霧中時隱時現(xiàn),時深時淺,惝恍迷離,仿佛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長卷。老界嶺的最高峰犄角嶺高聳入云,與分水嶺遙遙相望,仿佛獨立天地之間的一只雄雞,引吭高歌,一唱天下俱白。
時將向晚,慢慢下山,云霧始才慢慢消散,太陽害羞似地從西邊山上的云霧中露出慘白的臉龐,清冷的陽光照射著老界嶺的山野林木。
到得山下,才又從云霧繚繞的老界嶺回到了人間,但那些自由而散漫的云霧卻于我的心間長久難以消散了。
山高水長。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長。老界嶺附近沒有什么大的河流,想必是都被那條浩大的鸛河匯集而去了吧。
初始我沒有注意,隨著漸入山林深處,我驚異地發(fā)現(xiàn),游步道兩側(cè)隨著地勢起伏,錯落有致地設(shè)置著水渠,渠道是長條瓦塊向上狀的明渠,細水長流,潺潺不絕,一級級流淌迭落,清澈透明。后來,我才知道這是消防水渠,用來防火的。但讓人沒想到的是,老界嶺的消防水渠竟然也設(shè)計得這么富有創(chuàng)意和詩意。捧一捧洗濯手臉,清涼浸骨,爽快無比。水流聲和山林深處的鳥鳴聲相和,混奏成一闕最為動聽的世外天籟。
在山林中游蕩尋覓,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上下相連的三眼泉水,均用水泥作堤圍攔,水清見底,水面上零星地飄落著幾片黃葉,更顯其一塵不染,讓我不禁生出前去喝上幾口的想法。
想來,用老界嶺的山泉煮茶烹飯,必將是人間美味,香氣撲鼻,回味悠長。
薄暮時分,返回夜宿地——老界嶺山腳下的一戶農(nóng)家小院。品嘗罷獨具風味的農(nóng)家飯菜,便到院子外欣賞老界嶺的夜景。
此時,月亮已經(jīng)高高地升起在老界嶺之上的天空,山高月小,遙遠得不可觸摸。老界嶺的月光要比陽光清冷得多,潔白的月光灑落下來,照在遠山上,照在近處修長茂密的竹林里和山萸、柿子等樹木上,仿佛為它們覆蓋上了一層淡淡而又純白的牛奶。
漫步到老界嶺景區(qū)大門口,游人早已四散,失去了白天的擁擠和喧囂,由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張海題寫的“老界嶺”三個字,在月光和燈光的映照下,顯得是那么的雅致、雋美、朦朧而又詩意。
山中一片月,人間一壺酒。由于我不勝酒力,三杯酒下肚,往往就已不知天南地北了,而啜飲老界嶺大把大把的月色,雖不能沉醉,卻已經(jīng)悠然微醺了。
忽然又想起唐代詩人王建“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詩句,然而老界嶺的游人們,又有誰會像我這般傻乎乎地冒著清冷的山林寒氣,出來欣賞老界嶺的冷月呢?
竊以為,這是一種最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