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良
“飛虎隊”,筑起堅固的抗日空中防線
張 良
在夜幕的掩護下,埃里森小心翼翼地靠近日軍轟炸機,并瞄準它藍白相間的排氣管,隨即開了火。日機被炸成一團火焰,機尾朝下翻轉著栽向地面。其他幾架日軍轟炸機上的炮手借助月光向埃里森進行還擊,子彈打穿了他座機的機身、引擎和螺旋槳。但他堅持擊毀了第二架轟炸機,又擊傷了第三架,此時他的戰(zhàn)機已經(jīng)嚴重受損,但他知道“飛虎隊”飛機零件極度匱乏,因而竭力操縱著飛機朝著湘江的方向飛行……
進入1940年9月,中國空軍作戰(zhàn)力量已基本消耗殆盡,難以組織空中力量進行防空。日軍轟炸機甚至不用戰(zhàn)斗機護航,就直接肆無忌憚地進行轟炸,給中國軍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面對一無戰(zhàn)斗機,二無飛行員的窘境,1941年8月1日,中國政府委托美軍退役軍官陳納德組建一支應急防空部隊,即“中國空軍美國志愿大隊”,該大隊下轄3個中隊。
作戰(zhàn)飛機是從英國輾轉得到的100架美制P-40C戰(zhàn)斗機,該機性能優(yōu)異,最大速度達552千米/小時。與當時日軍裝備的零式戰(zhàn)斗機相比,雖然機動性不如零式戰(zhàn)斗機,但其具有較高的俯沖速度。
1941年12月7日,陳納德率第1中隊和第2中隊進駐昆明。20日,通過防空臺偵測到10架日機組成的編隊向昆明上空逼近。志愿隊飛行員立即起飛升空迎戰(zhàn)。彼得機組突然一個爬升,穿過日機機群,徑直向轟炸機群飛去。機槍一排掃射,日轟炸機措手不及。彼得機組的隊員泰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落一架敵機,鮑勃和約翰也彈無虛發(fā),擊中兩架敵機。當天,10架入侵的日機被擊落3架,重傷4架,而志愿隊無損失。志愿隊初戰(zhàn)告捷,昆明各報相繼報道戰(zhàn)斗經(jīng)過。志愿隊的戰(zhàn)機頭部畫有鯊魚頭,原本是用以嚇唬日本人。由于中國內(nèi)地居民從未見過鯊魚,于是誤將這些飛機稱作“飛老虎”。第二天昆明出版的一家報紙上便使用“飛老虎”一詞來形容志愿隊的飛機。航空隊里的中國翻譯見到后,將其翻譯為“Flying Tiger”這個名字告訴陳納德,隊員們也覺得很好,于是將航空隊命名為“飛虎隊”。
此后,“飛虎隊”通過準確的情報,掌握了日軍飛機作戰(zhàn)動態(tài),不斷對日軍轟炸機群進行精確截擊,都取得了良好的戰(zhàn)果。從1941年9月至1942年4月的8個月時間內(nèi),進行了40多次空戰(zhàn),共計擊落日機300多架,而自身僅損失11架。1942 年12月23日,飛虎隊第3中隊轉戰(zhàn)仰光,協(xié)同英軍作戰(zhàn)。在兩個多月的空戰(zhàn)中,對日作戰(zhàn)31次,共擊落日機217架。
在“飛虎隊”中,有95%的隊員為美籍華裔。這些華裔飛虎隊員都懷有一顆愛國、勇敢的心。隨著戰(zhàn)爭的繼續(xù),又有源源不斷的華裔年輕人加入到了“飛虎隊”的行列中。二戰(zhàn)期間,陳納德在美國各地共招募了1500多名華裔來到中國參戰(zhàn)以及為“飛虎隊”提供后勤和通信服務。
在華裔飛虎隊員浴血奮戰(zhàn)的同時,海內(nèi)外華僑踴躍捐款、參軍,僅航空救國的捐款就達200萬美元,相當于今天的近億美元。許多華僑還開辦工廠,制造飛機零件支持抗戰(zhàn)。8年抗戰(zhàn)期間,美國華僑捐款購買的飛機多達60多架。
“飛虎隊”當年輝煌的戰(zhàn)績背后,離不開廣大民眾的支持,離不開后勤保障和地勤機務人員的辛勤付出。作為“飛虎隊”的大后方,成千上萬桂林人參與建設秧塘機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秧塘機場被作為“飛虎隊”的作戰(zhàn)基地,先后在1939年、1940年和1941年進行了三次較大范圍的擴建。
當時修建工程沒有機械,全靠各縣成千上萬的農(nóng)民,他們白天在機場勞動,晚上就住在現(xiàn)場周邊搭建的茅棚里。為了平整機場丘陵,民工們拉著幾噸重的鋼筋混凝土巨碾來回壓實。當時使用的大型石碾需要120人一組才能拉動。平整場地后,還要夯實跑道,在跑道下埋入大量石片,由于技術手段有限,幾乎每次開山取石都會造成不少民工傷亡,但大家還是積極地投身到機場建設中。
1943年,志愿航空隊改為第14航空隊,除了協(xié)助組建中國空軍,對日作戰(zhàn)外,還擔負從印度接運戰(zhàn)略物資到中國的任務,以突破日本的封鎖。該航線全長800多公里,橫跨喜馬拉雅山脈,沿線山地海拔均在4500到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 000米。由于技術條件有限,當時飛機的飛行高度僅為3500米,飛機只能在峽谷中穿行,飛行路線起伏,有如駝峰,因此得名“駝峰航線”。
飛機在該航線飛行時經(jīng)常遇到強烈的氣流變化,當發(fā)生意外時,難以找到可以迫降的平地,飛行員即使跳傘,也會落入荒無人煙的叢林難以生還;日軍飛機的空中攔截也給運輸隊造成巨大威脅;飛行過程中,由于氣流影響,機器儀表時常故障,還會偏離飛行航線。
因為惡劣的飛行環(huán)境,飛機墜機事件經(jīng)常發(fā)生,伴隨墜機事件,機毀人亡的情況逐步上升。因此,每一次飛行,也許都會是飛行員們的最后一次飛行,每損失一架飛機,就必須重新補充一架飛機,每架飛機都有相對應的編號,事故頻發(fā)的時候,每天都會看到新編號的飛機。有飛行員回憶: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沿著戰(zhàn)友墜機碎片的反光飛行。他們給這條撒著戰(zhàn)友飛機殘骸的山谷取了個金屬般冰冷的名字“鋁谷”。因此,“駝峰航線”又被稱為“死亡航線”。
在三年多的時間內(nèi),中美雙方在這條航線上共向中國戰(zhàn)場運送了70萬噸急需物資,人員33477人,共損失563架飛機,犧牲1500多人以及諸多失蹤機組人員。雖然犧牲巨大,但是航線的開通意義重大,是繼滇緬公路被切斷后唯一的運輸線,是維持抗戰(zhàn)的空中“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