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文舟 編輯/吳冠宇
烏木龍訪茶
文/許文舟 編輯/吳冠宇
離開家鄉(xiāng)的俐侎人,總是會帶上一些采自烏木龍云遮霧繞的群山間的茶,只有茶才能讓離家的俐侎人一解鄉(xiāng)愁。從遠方歸來時,也是一罐茶,路途的顛沛、人生的艱辛都隨著茶一飲而盡了。
生活在烏木龍的俐侎人不用考慮合約、月供、物價指數(shù)等一系列讓居于城市的現(xiàn)代人心慌又終日疲于奔波的數(shù)字,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交給一碗茶。茶在有著古老而悠久的種茶和制茶歷史的俐侎人的生活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們賦予茶太多的神話,使得茶成為了俐侎人人人敬仰的神祗。
在俐侎山寨,春潮不是姹紫嫣紅的花潮——在烏木龍一年四季都有鮮花綻放的地方——這些翠綠通透的茶芽葉兒,才是春意正濃的最有說服力的風向標。每當山寨里春茶伸展出嫩芽,倩影婀娜的俐侎阿朵們,便會循著二十四番花信風,唱起清婉的山歌,將茶樹枝上的嫩芽采摘下來,一直要到薄暮時分,才回到村寨,再陸續(xù)炒茶、揉捻、涼曬?!吧U恿ā笔抢袢俗顭狒[的節(jié)日,能與之毗美的只有這采春茶了。
俐侎山寨山高坡陡,有些地方根本無法種出糧食或是栽培果疏,但卻非常適宜茶樹的栽種。四百多年前俐侎人從鎮(zhèn)遠一帶逃離時,泥制的茶罐就一直陪伴著他們生產生活,每家火塘邊都蹲著一兩只小茶罐,上釉的土盅。好在山里的茶不嫌土的腥氣。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竹子有許多優(yōu)點,于是在他們的茶藝演變過程中所用器具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以當?shù)氐囊环N竹子制成的竹筒做為烤茶的器具,用這種竹筒烤出來的茶葉既吸收了竹子的香氣,又保留了茶葉原有的清香。生活在雪山腳下的俐侎人特別偏愛雪山水,除了一日三餐,清寒凜冽的雪山水還是他們沖泡雷響茶的唯一用水。俐侎人不懂水與茶的關系,他們只知道雪山上流下來的水有一種天然的甜,用來泡茶很是好喝的。直到茶文化發(fā)展到講究水與茶的特殊關系時,人們才發(fā)現(xiàn),聰明的俐侎人早就對這方面的知識了如指掌。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抹不掉茶的影響,瀝不盡茶的水滴,但到了現(xiàn)代,追逐利益的趨勢,使得茶葉也不免受到農藥和化學制劑的侵害。在烏木龍,俐侎人知道提高茶葉產量意味著什么,但他們不會為一己之利而貶損茶的純正,更重要的是,他們相信,茶葉作為神性的飲品,若是對其做了手腳,就會得到果報。
俐侎人采茶制作的方式與其它民族不同,當茶芽發(fā)到五寸左右的時候,他們才開始采摘并制作把把茶。把把茶,顧名思義就是制好后一把把的茶。它其實是深山里的茶農用最簡單的工具純手工制作的,好處是不浪費大自然恩賜給人的茶芽,采茶人會把它采完全,采干凈。再通過烘炒揉捻,手工制作成條形后拿到陽光下烤曬。待茶芽里的水分曬干后,再一小把一小把地扎起來,拿到街上售賣,既美觀又好放置,最重要的是泡出來茶水湯色純正,茶香醇厚。一般品種的散茶每斤二十元,那把把茶每斤則要不下于四十元了。
在烏木龍大山間那些暗藍色炊煙環(huán)繞的村寨,每天都有熱茶供奉人與神。離開家鄉(xiāng)的俐侎人,總是會帶上一些采自烏木龍云遮霧繞的群山間的茶,只有茶才能讓離家的俐侎人一解鄉(xiāng)愁。從遠方歸來時,也是一罐茶,路途的顛沛、人生的艱辛都隨著茶一飲而盡了。有茶的生活,都會在時間的安排下,變得有了回味。茶杯,就是俐侎山寨的熙來攘去。茶也是這個世界上多個民族都有舉敬的祭品。神也口渴,也想凡間的香茶來飲出淡泊寧靜,沖淡世俗煩擾。對于崇拜自然、信仰萬物有靈的俐侎人來說,茶樹也是有靈魂的。俐侎人沒有禮佛的經堂,他們的神在心中,村寨里任何一棵樹都可以成為神祇,饗用俐侎人家敬上的供養(yǎng),他們也會給一些上了年紀的老茶樹安個牌位,焚香燒紙,緊接著獻上古老的頌詩。
永德烏木龍鄉(xiāng)俐米人傳統(tǒng)的把把茶。 攝影/許文舟
每年開春采茶時,俐侎人都要到古茶樹下舉行祭祀儀式,以求茶神保佑。這樣的習俗已經延續(xù)了幾百年。
每年祭祀茶祖的前一天,族長就要帶著村里年輕的男性到古茶樹前搭架子,點下三炷香,讓朵希(俐侎祭師)稟告茶祖,好讓它知道村里人要來敬他。第二天一早,全村的男人們都身著盛裝,整齊地聚在古茶樹前,聽從朵希的安排,開始隆重的祭茶祖活動。村民們在古茶樹前上好香火后,再將煮熟的三牲、飯菜,加上茶、酒一道送到古茶樹下敬獻。再由朵希祈禱,祈禱的內容包羅萬象,莊稼、牲畜、家運、婚姻、財氣,無不囊括。朵希在祈禱的過程中還會征求在場村民的愿望。村民們就會根據(jù)自己家里遇到的難題提出一些請求,請朵希一一向茶祖禱告祈福。禱告完畢后,族長就會把祭祀用的牛、羊、豬一一宰殺以示給茶祖敬上生靈,讓茶祖饗用人間煙火和俐侎人的感激之情。將祭品奉上后,朵希會端著一碗清水,繞著茶祖古樹一邊往空中和地面潑灑,一邊振振有詞地念唱著祭詞。
祭祀儀程結束之后,參加祭祀活動的每一個人都將在古茶樹下用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祭祀茶神的活動已由原來的大集體統(tǒng)一開展,分化成一家一戶祭祀。“三牲”也已由原來的牛羊豬改成雞。祭祀的時間也不再統(tǒng)一了。
說到俐侎人的茶,就繞不過竹筒雷響茶,它在各種茶文化中顯得很獨特,在滇西乃至整個云南,都有不小的名聲。很多到烏木龍的游人都要親自泡一次竹筒雷響茶,才仿佛嘗到了烏木龍的千般滋味。一般來說,竹筒雷響茶制作復雜,一共有八道工序:溫水,破竹,打茶,洗具,雷響,苦渡,敬茶,收具。
烹制雷響茶要用山間的清泉水或雪山水。俐侎人將山間的清泉水采集回家后,靜置一會兒讓其澄澈,再倒入土罐里文火慢煨,有條件的人家會用銅壺來盛水。所謂的“溫水”,并不是還沒有燒沸的水,而是用慢火逐漸將水燒沸。俐侎人的“溫水”與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所著“水一入銚,便需急煮”的觀點有悖。但我更趨同俐侎人的“溫水”,喝茶本來就是一件讓生活慢下來的事情,又何必心急火燎地將水燒得暴漲呢?俐侎人泡茶的水講究砍頭去尾,剛倒出的水有浮沫揚塵,最后的水有鍋灰殘質,唯有中間的水清甜可以入得茶味。“破竹”則是以竹盛茶葉,用于“打茶”。竹子是與茶有緣的幾種屈指可數(shù)的材質之一,竹葉入茶的歷史由來已久。竹作為禾本科植物,各段之間的節(jié)就是盛放茶葉的最好器具。竹有淡香,沒有掠奪性,不會驅逐茶的香息,用竹烤茶,則可以把竹內的葉綠素、氨基酸等微量元素附加到茶葉中去。雷響茶的竹筒就地選材,用的是烏木龍滿山的龍竹,取節(jié)與節(jié)之間部分,在三分之一處破開,放入適量的當?shù)禺a的大葉茶再合攏,就可以打茶了。新鮮的龍竹很耐火烤,能將火的溫熱慢慢地傳導給茶葉,而不致于茶葉燒焦變糊。
“打茶”是一道頗具傳奇色彩的制茶工序。古時候,俐侎人居于深山,人煙稀少,周遭常有野獸出沒,傷人之事不時發(fā)生。制茶之時,害怕茶葉的香氣驚動了山中野獸,族長為了保護族人的安全,便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烤茶的時候不斷地用棍子敲打竹筒,一方面可以起到抖茶的作用,另一方面竹筒發(fā)出清脆的敲打聲可以使野獸不敢靠近人群。其實,在烏木龍的大山里,俐侎人的生活實在寂寥,制茶時有節(jié)奏地敲打竹筒就像漢族的快板一樣,多少可以讓山中清淡的生活增添一些愉悅。
打茶一般由家中的長者完成。在打茶的過程中老人除了手上動作不停,嘴也不停,清唱著俐侎古調,祈禱茶神護佑,也表達感恩之心。打茶最為考驗茶師的技術,也是八道工序中最復雜的一道,置、打、翻、磨、抖、聞之后,才算完成這道工序。出來茶葉的好壞也是全憑茶師的經驗和技術。置入竹筒內茶葉數(shù)量的多少決定著泡制出的茶水香味的濃淡,多則濃,少則淡;打的力度決定著烘烤的茶葉是否解塊分散;翻則可以使竹筒內茶葉充分吸收竹子特有的清香;茶葉外形是否完整,色澤是否均勻,全靠磨;抖能使茶葉再次均勻受熱;聞則是打茶師據(jù)此來感受茶葉的烘烤程度,決定烘烤的時間長短和火候。六個步驟缺一不可,每一個步驟都得注意輕重緩急,這樣打出的茶才會讓客人贊不絕口。對于俐侎阿幽而言,這是生活本領的一種顯現(xiàn),到了十三歲時就必須得學會打茶。
“溫水”與“打茶”幾近同步,這樣水才不會“落氣”?!奥錃狻钡乃莶怀鲰懧暼缋椎闹裢怖醉懖?。再說“落氣”的水又復加熱,就成了俐侎人常說的“鍋巴水”,完全沒有山泉水的回甘,是不能作烹茶之用的。待茶香泛起時,打茶的人會一邊觀察茶葉顏色的變化,一邊注視著水的開沸情況,熟練的打茶人會把水燒開與茶香溢出統(tǒng)一在一個時間點上,這樣當水沖入茶里,才會有幾起幾落的雷動聲響。茶湯有了這如雷響動,才能謂之“雷響茶”。水與茶的煮制過程中,隨便哪個環(huán)節(jié)操作不當,都會讓水遇上茶時喑默無聲,那就成“啞巴茶”,打茶人會覺得臉面無光。更玄妙的說法是,泡制雷響茶時,若是發(fā)出象驚雷一樣的響聲,那么打茶人家來年就會牛羊興旺,五谷豐登,聲音越大,兆頭越好;若是喑默無聲,那么打茶人這一年的運氣都會不佳。
烏木龍鄉(xiāng)天生橋小組俐侎人張金保一家在祭祀茶神。 攝影/許文舟
烏木龍鄉(xiāng)天生橋小組俐侎人張金保一家在烹飪罐罐茶。 攝影/許文舟
永德烏木龍鄉(xiāng)巖子腳小組正在做把把茶的俐侎阿婆。 攝影/許文舟
烹好的茶要敬給尊貴的客人。人們在享用之前,得先分給諸神天地,然后才能端起茶杯。飲一口,香而不焦,回味悠長,包含著俐侎人濃濃的情誼和深深的祝福。茶宴完畢之后,俐侎人會將茶具放置在固定的地方,他們強調一定不能隨意挪動,有些人家甚至將茶具放在了祖先神靈牌位的左右。
在俐侎山寨,不管娶妻生子還是生老病死,竹筒雷響茶是不可或缺的禮俗。俐侎人喜歡交朋友,打茶是交友的平臺,客來了,主人再忙都得歇下手里的活,燒火打茶,這一打就迎來更多的鄰里,于是只要誰家打茶,那家就會熱鬧得如辦喜事一般。
茶在俐侎人的生活中,除了充當解渴的飲品,還是一道道美食。逢年過節(jié),在俐侎人家大酒大肉的餐桌上,會出現(xiàn)一道涼拌茶葉。將茶葉的一芽二葉采下洗凈,放到一個容器內,然后捎作揉捻,放入清潔的盤中,加入檸檬汁、辣椒油、食鹽等佐料,拌勻即可食用。涼拌茶葉清新可口,兼有涼血消炎功用。俐侎人也喜歡將土雞和茶葉一起烹制,雞湯的濃鮮之中夾雜著茶的香氣,去除了肉食的油膩,食之清淡爽口。
一杯茶均攤到每家每戶的清香,正是烏木龍留給我最誘惑的記憶。我也是茶的愛好者,離開都市茶道機械呆板的程序,我知道茶香才是茶道的核心,否則都只是形而上的表演。在烏木龍,每個俐侎人都在努力窮其一生做累功積德之事,誰家樓楞上懸吊的臘肉再香,也不會有人覬覦;但誰家烹了好茶,就會有人惦記,放下手里的農活,過來品嘗一杯,順便也就把隔日那點小小的矛盾泡進茶杯化解了。
近些年的俐侎山寨,孩子讀書、人情往來、起房蓋屋、婚喪嫁娶的成本逐年提高,生活撕開了嚴峻的面紗。再守著那片茶園,按老辦法操作,就無法應付生活的諸多開支。許多采茶的阿朵離開了烏木龍,北上廣都有她們忙亂的腳步。茶園少了隨風擺動的綠水羅裙,只是留下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在這里忙碌,曾經在茶樹枝間飛舞的蔥蔥玉指,如今已被粗大的骨節(jié)與皸裂的手指取代,就是這樣的雙手,在高熱的鐵鍋里將一批批茶葉揉捻成形。所幸,烏木龍回味久遠的茶香還未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