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在中國當代文學的版圖中,海南無疑是充滿魅力但并沒有得到充分開拓的疆域。當我們提起海南時,似乎還沒有哪一位作家、哪一部作品是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的。但是,也沒有必要為此感到失望。當許多作家,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作家被許多時尚的文學話題所卷走時,海南的不少青年作家仍舊在執(zhí)著而堅韌地書寫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并且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特點。這些作家里面,就有林森和王海雪。
林森我們很早就在這個欄目里面推薦過,這里只說王海雪。她生于1987年,作品散見于《天涯》《小說界》《中國作家》等刊物,著有長篇小說《塘鎮(zhèn)敘事》等等。她和林森一樣,都是海南故事的講述者,但是又有各自的寫作根據(jù)地。
為了更好地對她的寫作進行梳理,這次我們特意邀請了作家張楚與青年批評家蔡青來參與寫作評論。
張楚非常擅長寫小城鎮(zhèn)上所發(fā)生的一切,尤其是擅長以隱忍的筆法寫小鎮(zhèn)人物的內(nèi)心風暴。在《那些被囚禁在時光天井里的人們》一文中,他注意到,這位比他要稍微年輕一些的作家在嘗試處理同樣的題材。至于她小說中的敘事美學的特質(zhì),張楚則有這樣的概括:“她的小說里始終流動著一種頑固的、粘稠的、氣質(zhì)鮮明的氣息,那是屬于她自己的氣度和光華。我們在她的小說里,讀到的不僅僅是風俗與人物,更多的是關(guān)于時光的思考和梳理。市井風俗小說在展示對人生的生存性關(guān)注時,往往忽略了對人生的存在性關(guān)注。那么我想說的是,海雪在她的小說世界里不僅完成了對小人物的生存性關(guān)注,也完成了對小人物的存在性關(guān)注。這是種難得的自覺和修養(yǎng)。她在構(gòu)建故事過程中有種奇妙的能力,讓那些情節(jié)在推動故事潛行的同時,讓讀者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時光摧毀萬物的力量?!?/p>
當一位作家嘗試去闡釋另一位作家時,往往會偏重從文學本身出發(fā),會偏重內(nèi)部闡釋,張楚也不例外。蔡青在《想像、經(jīng)驗與建構(gòu)》(擬發(fā)《創(chuàng)作與評論》6月號下半月刊)一文中,則嘗試借用海登·懷特與格爾茨等人的理論資源,來分析王海雪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歷史性思維。在他看來,作為海南年輕一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王海雪的小說“以現(xiàn)實、
王海雪 WANGHAIXUE
1987年生,魯迅文學院21屆高研班學員。作品見《天涯》《小說界》《中國作家》《山花》《作品》《黃河文學》《中國國家地理》等刊,著有長篇小說《塘鎮(zhèn)敘事》《五月茶》。本土、健穩(wěn)、哲韻著稱,而這種成就正來源于她生于斯、長于斯的浸灌與感受,是其立足區(qū)域,自身經(jīng)驗的擴展和外化……這種在經(jīng)驗與想像之間的揮肆游走,是王海雪小說脈搏的節(jié)奏感和生命力的來源?!薄巴鹾Q鴮懙牟⒉皇窍矂。伶?zhèn)總是散發(fā)著腐爛的氣味,總是有著生而為人的嘈雜與艱難,人們生活匱乏,茍延殘喘、噩噩度日、行將就木;同時它也不是一出悲劇,在王海雪的筆下,塘鎮(zhèn)絲毫沒有古典主義悲劇的崇高性可言,有的好似只是時間的無奈流淌和一片陰氣沉沉的憊懶。跳出悲喜劇的束縛,王海雪編導的這場戲劇加入后現(xiàn)代主義的荒誕特征,這當然是處于當代景觀社會下的作家不可避免的寫作選擇,而且這同樣是歷史語境下的某種真實的建構(gòu)?!?/p>
他們在評論中所指證的這些寫作特點,讀者們在閱讀王海雪的《拿來,酒瓶》等作品時,不妨作為參照。
作者:謝有順 李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