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曉春 劉婉琳
美學中的悲劇,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思想意義,能反映那些社會生活中的本質規(guī)律的特征。所以,生活中那些純粹表面的、偶然的、或者天然的災禍并不包括其內。再如,丑惡同類之間的爭斗而致死亡下場,所謂“狗咬狗”之類,也需排斥在美學悲劇的范疇之外。美學中的悲劇必須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和悲劇效應。生活中的悲劇大多只能引起人倫理上的反應,止于悲哀痛苦,而不具備一定的審美性。
美學中的悲劇是指那些既有深刻思想含義,能揭示某些社會生活的本質規(guī)律,同時又能給予人美感,具有審美價值的悲劇人物和事件。它除了能激起人們對悲劇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產生一種聲稱被封的情感外,同時還能引人深思,催人奮進,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終產生審美愉悅。
悲劇總是表現(xiàn)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而構成矛盾沖突的原因和性質,往往決定了悲劇的意義。偶然,表面原因造成的悲劇往往缺少社會意義,只有揭示悲劇的社會根源,即與其相對立的社會力量之罪惡,悲劇才有了美學價值。魯迅的《祝福》和《狂人日記》中的祥林嫂和狂人的悲劇,充分揭示出封建社會的吃人本質就有深刻意義;反之,俄羅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狂人”也瘋癲痛苦,但因疾病所致,屬病理性,其悲劇的社會意義就大為減弱。
必須指出,釀成悲劇的矛盾雙方,應當是非分明、善惡相對。而決不能是丑對丑的內訌,或是雙方各自都有理,純屬好人之間的誤會,那樣的話,即使產生悲慘后果,也不會具有美學價值。當然,由于主人公及其悲劇遭遇的情況相當復雜,性質也有所不同,故而不可一概而論。但是真、善、美暫時被假、惡、丑所壓倒,終于釀成悲劇,這是悲劇的基本特征。
亞里士多德曾對悲劇作過精辟的論述,他認為,悲劇主人公在道德品質和正義方面是“比我們今天的人好的人”,但又不是完美無缺的人;他“遭受不應遭受的厄運”,并不是由于他為非作惡,而是由于某種過失或弱點,甚至小錯誤引起大不幸,即所謂“罪不當罰”。正因此,這種存在缺陷、過失仍不失為好人的悲劇,仍能以其道德力量激發(fā)人普遍的情感效應。
悲劇不僅是對悲劇主人公不幸遭遇的同情、憐憫、它同時還應當是對人類高尚品德的肯定,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丑惡勢力的憎恨,對崇高精神的歌頌,從而激發(fā)人為正義、真理而斗爭的勇氣。
事實上,有不少悲劇是帶有崇高色彩的,像奴隸領袖斯巴達克的悲劇,悲劇不止于表現(xiàn)人生巨大的苦難與不幸,也不止于含憤控訴“超過人類之上的殘酷力量”,更在于通過苦難、災變、犧牲,引發(fā)人們進行積極的倫理思考,表現(xiàn)出人類秉性中的正面價值。真正完整的悲劇感往往是由悲痛轉為悲壯,由悲壯轉為振奮,由振奮化為力量。而這些情感的轉化,實際上也正是由痛感轉化為美感的過程??梢?,悲劇感可以說是一種痛哭流涕的美感。
悲劇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公元前6世紀,盛行于古希臘鄉(xiāng)村城市的祭祀活動,悲吟狄奧尼索斯的“酒神頌歌”,預示了悲劇的誕生。公元前5世紀,“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在贊頌酒神的祭祀表演形式上革新創(chuàng)造,引入戲劇因素,于是誕生了獨立的悲劇藝術。根據悲劇沖突的性質來看,悲劇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命運悲劇把悲劇沖突的成因歸結為人類無法抗拒的命運。這是人類早年時代的產物。它的典型代表是古希臘三大悲劇家中,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這出戲表現(xiàn)了命運是主宰一切的。悲劇中的主人公,盡管有偉大的英雄氣概和非凡的超人力量,但最終都不能擺脫命運的操縱,只能忍受巨大的苦難。命運悲劇同當時時代的特征是分不開的。
倫理悲劇側重于從特定社會的倫理道德方面去探索悲劇的成因,它往往反映某些倫理觀念之間的沖突,或者表現(xiàn)理性與情感的矛盾。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拉辛、高乃依等所寫的悲劇就是典型的倫理悲劇代表。例如:高乃依的《賀拉斯》,描寫祖國的榮譽和親情之間的沖突,賀拉斯三兄弟為了國家的榮譽而戰(zhàn),兩個兄長戰(zhàn)死后,最小的賀拉斯終于成為最后的勝利者,但他殺死了他妹妹的未婚夫,因而,當他班師回來時受到他妹妹的埋怨,并侮罵他“用生命保衛(wèi)來的羅馬”,賀拉斯一怒之下,就把他妹妹殺死了。作品的主題就是愛國與親情、愛情之間的沖突。
社會悲劇是近代產生的一種思想意義最為深刻的悲劇。在這類悲劇中,悲劇沖突的雙方已不局限于個人利害的某種因素,而是同歷史時代和社會生活中更深刻的社會因素相關,往往能揭示出社會生活中某些本質規(guī)律,尤其是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各種復雜的社會矛盾。它們的思想意義和美學價值都比較高。
悲劇的審美效應比較復雜。人們接觸悲劇往往先會悲痛甚至痛哭流涕。明明是一種痛感,人們卻會認為它是美感享受,正像柏拉圖所說的“又痛哭、又欣喜”。悲劇的這種魅力到底是什么,人們看悲劇時究竟是什么心態(tài),為此我們進行了以下思考。
上述各種悲劇效應往往不同程度的交織交會,彼此包含在一起,共同構成了悲劇的美感內容。但不同性質的悲劇對于不同境遇的觀眾來說,悲劇效應的側重并不相同。英雄悲劇引起人們崇敬、悲憤心理是主要的,普通善良人的悲劇更加容易使人同情、憐憫,而有錯誤的好人的悲劇則在恐慌和警戒心理比重較大。同時還應該看到,悲劇的魅力全在于使觀眾全身心的投入,同劇中人物同命運,共呼吸。因此,悲劇觀眾的心理距離比起其他任何藝術來都要小得多。所以,當觀眾的自身遭遇或親身感受一旦同劇中人物的悲劇遭遇相似時,引起的共鳴往往最為強烈。
[1][德]尼采.善惡的彼岸.魏育青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譯文據德文有改動)
[2]張永祿.尋找當代美學新的生長點.文藝報(京).2015.1.30
[3]許自強.美學基礎.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