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震局 張華 譯;河北省地震局 王曉山 校;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王輝 復校)
(譯者電子信箱,張華:huazhang1222@163.com)
最近一些大地震如2014年4月1日智利地震之前的地震活動分析結(jié)果揭示,一些大地震是有可能被預測的。
大地震之前是否有可測量的、明顯的前兆異常來警示我們?一直以來,前震被認為是地震預測最有希望的指標。至少一半以上的大地震有前震,但這些前震很難從非前兆地震活動中區(qū)分出來。2014年4月1日智利地震及近期其他大地震的前震活動表明,大地震前可能存在可觀測的前兆異常。
地震相互作用的統(tǒng)計模型表明,當區(qū)域地震活動水平很高時,大地震最有可能發(fā)生[1-4]。然而,同樣的模型也表明,任一給定地震成為前震的概率是低的,因為小震之后經(jīng)常并無大震發(fā)生。
2011年日本東北MW9.0 地震數(shù)據(jù)表明,一些板緣大地震孕震過程中出現(xiàn)的前兆是可以探測的。該地震發(fā)生前23天,一連串小地震開始以每天幾千米的速度向未來主震震源區(qū)遷移;主震前2天,在主震的成核點10km 范圍內(nèi)發(fā)生MW7.3地震(圖1a)。從MW9.0地震后取得的海底大地測量數(shù)據(jù)來看,在前震序列活動過程中斷層已緩慢滑動[5-6],但主震發(fā)生前監(jiān)測到斷層不再緩慢滑動[7]。Bouchon等人認為,大約70%的板緣地震主震前幾個月有類似序列活動[8]。由此來看,某些大地震或許是可以預測的。
這種新的樂觀主義受到兩個主要的科學和實踐問題的限制。首先,在缺少最大主震的震群中識別主震前出現(xiàn)的較高地震活動水平依然是困難的[9]。日本東北地震的前震可能是一個隨機序列,隨后它觸發(fā)了主震[10]。如果是這樣,前震的預測效果是有限的,因為這樣的隨機序列通常不會引發(fā)更大的主震。但是,根據(jù)海底大地測量數(shù)據(jù)推斷的緩慢滑動的范圍更廣,因此它可能是潛在的可預測的前兆過程。但遺憾的是,海底數(shù)據(jù)過于稀疏,不能給出滑動的唯一解釋。
其次,海底測量數(shù)據(jù)缺乏是影響揭示俯沖帶斷層活動的微弱前兆信號的現(xiàn)實障礙。直至日本東北地震之后,才用船回收儀器得到與這次地震有關(guān)的近海大地測量數(shù)據(jù)。近海洋底俯沖帶形變的實時遙測數(shù)據(jù)是用以進行超前預測的關(guān)鍵。建立和維護這樣的近海觀測網(wǎng)絡(luò)在技術(shù)上是可行的,但需要建設(shè)大量的基礎(chǔ)設(shè)施[11-13]。
評估2014年4月1日MW8.1智利北部大地震之前是否存在前兆異常是困難的。在主震之前2 周,在板塊邊界的大型逆沖斷層附近發(fā)生了中強近海地震。類似于日本東北地震,主震前2周地震序列以每天幾千米的速度遷移至4月1日主震發(fā)生的位置(圖1b)。該序列位于一個公認的地震空區(qū)(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大地震的區(qū)域,但該區(qū)域具備發(fā)生大地震的條件)。該空區(qū)發(fā)生的最近一次板緣大地震是1877年。
圖1 是不是地震前兆?(a)2011年發(fā)生在板塊邊界俯沖帶的日本東北MW9.0地震序列;(b)2014年4月1日智利北部MW8.1地震;(c)1997年智利中部的地震序列。紅點表示大地震震中,橙色震源機制用來說明前震的斷層產(chǎn)狀(1997年地震序列之后無大震),箭頭指示遷移方向。每幅圖右側(cè)為用顏色表示的前震的震源深度(紅色:5~15km;棕色:15~25km;綠色:25~35km)
面對前震序列,當?shù)孛癖姾涂茖W團體戰(zhàn)戰(zhàn)兢兢。由于對地震序列遷移沒有可靠的科學依據(jù),當局只能通知大家關(guān)注這次不尋常的地震活動,提醒人們應該時刻防備這個地區(qū)的大地震[14]。這次地震造成的傷亡相對較少。可能預示一個更大的地震將貫穿剩余的80%的地震空區(qū)。
把智利北部和日本東北地震序列(圖1a和圖1b)與1997年智利中部的科金博地震序列(圖1c)進行對比,地球物理學家和當?shù)孛癖姸济媾R困惑。1997 年科金博地震的震級、頻度、斷層產(chǎn)狀與2014年智利北部地震類似,且發(fā)生在地震空區(qū)內(nèi),該空區(qū)最近一次大震發(fā)生在1943年。然而,迄今為止,該地震序列并未再發(fā)生更大地震。
將地震活動和構(gòu)造背景相結(jié)合,可以為判斷其是否是即將發(fā)生主震的前震序列提供參考。以上3個地震序列都持續(xù)了幾周,并以每天幾千米的速度沿板塊邊界遷移,這些地震分布在板間滑動的巨型俯沖面上20km左右的深度,其釋放的總能量相當于MW6.8或更大的地震。然而,日本東北和智利北部地震與智利中部地震有2點不同。大地測量數(shù)據(jù)表明,日本東北地震和智利北部地震序列發(fā)生在摩擦閉鎖的板塊邊界。這2個地區(qū)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都沒有發(fā)生過大地震,所以這些地區(qū)應該存在很高的應變積累。智利中部地震序列附近的大地測量數(shù)據(jù)表明,這一區(qū)域的俯沖板塊不像其他地區(qū)閉鎖得那么緊[15]。自上一次大震后的時間相對較短(54年),積累了較少的應力。由于缺乏海洋大地測量數(shù)據(jù),尚不清楚這2個智利地震序列是否發(fā)生在板塊邊界慢速滑動過程中。
盡管地震能否被預測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現(xiàn)在也許有一些樂觀的理由。如果投入儀器觀測設(shè)備,并將陸地與海上的地震和大地測量資料進行結(jié)合,則可以監(jiān)測板塊邊界大震前的慢速滑動和地震遷移的孕育過程。無論這些觀測是否能實現(xiàn)準確的地震預測,我們都需要搜集更多的資料。
文獻來源:Brodsky E E,Lay T.Recognizing foreshocks from the 1April 2014Chile earthquake.Science,2014,344(6185):700-702.doi:10.1126/science.1255202
[1]Jones L M,Molnar P.Frequency of foreshocks.Nature,1976,262:677-679
[2]Abercrombie R E,Mori J.Occurrence patterns of foreshocks to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western United States.Nature,1996,381:303-307
[3]Helmstetter A,Sornette D.Foreshocks explained by cascades of triggered seismicity.J.Geophys.Res.,2003,108(B10):2457.doi:10.1029/2003JB002409
[4]Felzer K R,Abercrombie R,Ekstr?m G.A common origin for aftershocks,foreshocks,and multiplets.Bull.Seis.Soc.Amer.,2004,94:88-89
[5]Ito Y,Hino R,Kido M,et al.Episodic slow slip events in the Japan subduction zone before the 2011 Tohoku-Oki earthquake.Tectonophysics,2013,600:14-26
[6]Kato A,Obara K,Igarashi T,et al.Propagation of slow slip leading up to the 2011 MW9.0Tohoku-Oki earthquake.Science,2012,335:705-708
[7]Hino R,Inazu D,Ohta Y,et al.Was the 2011Tohoku-Oki earthquake preceded by a seismic preslip?Examination of seafloor vertical deformation data near the epicenter.Mar.Geophys.Res.,2013.doi:10.1007/s11001-013-9208-2
[8]Bouchon M,Durand V,Marsan D,et al.The long precursory phase of most large interplate earthquakes.Nat.Geosci.,2013,6:299-302
[9]Holtkamp S G,Pritchard M E,Lohman R B.Earthquake swarms in south America.Geophys.J.Int.,2011,187(1):128-126
[10]Marsan D,Enescu B.Modeling the foreshock sequence prior to the 2011,MW9.0Tohoku,Japan,earthquake.J.Geophys.Res.,2012,117:B06316
[11]Barnes C R,Best M M R,Johnson F R,et al.Challenges,benefits,and opportunities in installing and operating cabled ocean observatories:Perspectives from NEPTUNE Canada.IEEE J.Oceanic Eng.,2013,38:144-157
[12]Monastersky R.Tsunami forecasting:The next wave.Nature,2012,483:144-146
[13]Bürgmann R,Chadwell C D.Seafloor geodesy.Annu.Rev.Earth Planet.Sci.,2014,42:509-534
[14]Smith A.Experts in Chile fear catastrophe as 300quakes hit in one week.NBC News,(2014-03-25).http:∥www.nbcnews.com/storyline/chile-earthquake/expertschile-fear-catastrophe-300-quakes-h(huán)it-oneweekn61531
[15]Vigny C,Rudloff A,Ruegg J-C,et al.Upper plate deformation measured by GPS in the Coquimbo Gap,Chile.Phys.Earth Planet.Inter.,2009,175:8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