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峰
(河北省涿州市婦幼保健院普外科,河北 涿州072750)
腹股溝疝有腹股溝直疝以及腹股溝斜疝2種類型,是根據腹股溝疝與腹壁下動脈的關系進行分類的。腹股溝疝是一種很常見的多發(fā)病,易導致急性腹膜炎,嚴重時會危及生命。腹股溝疝的早期癥狀不明顯,被發(fā)現(xiàn)時患者常已出現(xiàn)嵌頓、腸管穿孔等現(xiàn)象[1-3]。在腹股溝疝患者中老年人居多,并且斜疝者較為多見。在臨床上治療腹股溝疝的最常見方法是手術修補。當前學界一般采用常規(guī)疝修補術,而對于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尚無相關明確研究結論。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91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分別采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比較2組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91例作為研究對象,用信封法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45例,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齡17~63歲,平均(47.52±2.68)歲,病程3~30 個月,平均(17.22±2.38)個月;其中初發(fā)患者32例,復發(fā)患者13例,直疝8例,斜疝37例。對照組46例,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齡16~63歲,平均(46.18±2.76)歲,病程2~26個月,平均(16.23±2.55)個月;其中初發(fā)患者34例,復發(fā)患者12例,直疝11例,斜疝35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及腹股溝疝類型差異均
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和排除標準 91例患者均符合以下納入標準:無腫瘤、內分泌失常、臟器功能損壞等其他疾病,血液系統(tǒng)、自身免疫功能均良好,均無腹部手術史。均排除哺乳期以及妊娠期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接受治療。
1.3 手術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疝修補術,麻醉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高位結扎疝囊,再小心修補腹股溝管處的受損管壁。18例患者采用McVay法治療,12例患者采用Halsted法治療,16例患者采用Bassini法治療[4]。試驗組采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麻醉方法采用全身麻醉,取側臥位,頭低足高,臍下切開一條弧長為2cm左右的小切口,深度為剛達腹直肌,牽拉患者腹直肌,并進行分離,手指進入腹膜前間隙,在患者腹直肌外側緣處,即臍下2 cm處穿刺置入2個5mm的Trocar,臍下皮膚切口放入1個10mm的Trocar,采用腹股溝后間隙以及鏡身分離恥骨后間隙,建立氣腹,通過腔鏡可以直接觀察疝囊,方便用套扎線對疝囊進行結扎,如果疝囊已經全部被陰囊包裹,則可在頸部將疝囊結扎切斷,無需清楚地分辨出疝囊[5]。再準備15cm×12cm的補片,將其卷曲,并從套管鞘內置入,讓其將所有的恥骨肌孔覆蓋,下界盡量蓋住股管內口,股管內口容易發(fā)生股疝,上緣超出腹橫肌。最后將患者管套拔除,并將患者體內氣腹解除,等待腹膜的自然恢復[6]。
1.4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離床活動時間等;比較2組術后并發(fā)癥;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galogue Scale,VAS)比較2組疼痛程度,VAS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手術情況比較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無1例失敗。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離床活動時間均顯著短于或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2組手術情況比較(±s)
?
2.2 2組并發(fā)癥比較 試驗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例數,%)
2.3 2組疼痛程度比較 2組術后1、4dVAS評分比較,試驗組疼痛程度顯著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2組術后VAS評分比較(±s,分)
表3 2組術后VAS評分比較(±s,分)
?
一般而言,腹股溝疝的患病群體以老年人為主,這是由于老年患者的腹壁較其他年齡段患者要薄弱,加之老年人肌肉開始逐漸萎縮,一旦出現(xiàn)了子宮圓韌帶、精索或血管穿過的情況,就很容易形成疝氣;另一方面,老年人易患前列腺增生、便秘、咳喘等病癥,而上述病癥的出現(xiàn)會使得老年患者出現(xiàn)排尿困難的并發(fā)癥,進而直接導致腹壓上升,促成疝氣的形成。因而,及時采用有效的手術方法對患者實施治療是腹股溝疝臨床診治的重點。傳統(tǒng)的腹股溝疝修補術的處理方法是將疝囊高位結扎即縫合不同結構的解剖層。然而這種傳統(tǒng)修補術是以一種強行的方式將患者的組織縫合起來,不僅手術出血量多、創(chuàng)傷大、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而且從人體解剖生理學的角度看,這種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也不符合人體解剖生理特點,強制縫合導致手術部位術后有明顯牽連感,影響創(chuàng)口愈合且復發(fā)率較高[7]。因此,探索并采用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手術治療方法是當前腹股溝疝臨床診治的重點研究課題。
隨著解剖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和推廣應用,結合腹股溝疝的解剖學研究成果,特別是解剖上恥骨肌孔概念的提出,研究人員以此為基礎推出了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相比傳統(tǒng)腹股溝疝修補術,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的修補操作發(fā)生在腹膜前間隙,不進入腹腔內且無需使用釘槍固定,因此具有創(chuàng)口小、手術出血量低、術后恢復較快、術后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有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且該療法更符合人體解剖生理特點[8]。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的具體實施方法是通過臍下緣切口到達腹股溝疝的發(fā)生初始位置,即腹壁后方和髂血管前方,然后使用網片增強修補該部位,達到治療效果。該治療方法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是建立良好的腹膜外間隙,因而手術操作中必須充分地游離腹膜前間隙,且在分離位于腹股溝區(qū)域的腹膜外間隙的過程中,必須精準地識別解剖標志,從而恰當地放置補片并將補片固定好[9]。綜合而論,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比傳統(tǒng)的腹股溝疝修補術技術難度更大、操作要求更高,不僅對醫(yī)務人員有較高要求,而且對醫(yī)療設備亦有很高的技術要求。我院在開展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前首先加強了醫(yī)務人員的相關訓練,以提高術者對腹腔鏡手術的熟練程度,使其不斷積累經驗提升業(yè)務水平,從而滿足了開展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的各項要求。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的試驗組其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接受傳統(tǒng)腹股溝疝修補術的對照組,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并發(fā)癥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0.01)。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10]。
綜上所述,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相比,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具有療效顯著、手術創(chuàng)口小、出血量少、術后恢復較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有效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能幫助患者早日痊愈,且該方法更符合人體解剖生理特點,因而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周琳,周畢軍.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7):1682-1683.
[2] 宋希春.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tǒng)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對比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3,9(34):181-182.
[3] 李仕文.不同手術治療腹股溝疝氣的效果分析[J/CD].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2(10):70,72.
[4] 尹志彬.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2,31(10):15-16.
[5] Kim MJ,Hur KY.Laparoscopic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inguinal hernia repair:10-year experience of a single surgeon[J].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13,23(1):51-54.
[6] Tsai YC,Ho CH,Tai HC,et al.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versus 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total extraperitoneal hernia repair:aprospectiv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Surg Endosc,2013,27(12):4684-4692.
[7] 秦逸.腹股溝疝氣患者不同手術治療方式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6(17):566-567.
[8] 胡勇.疝氣修補術的臨床體會[J].吉林醫(yī)學,2013,2(3):243-244.
[9] 劉權溢,阮必行,岑海洋,等.完全腹膜外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老年腹股溝疝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4(7):1127-1128.
[10] 儲萌.腹股溝疝傳統(tǒng)手術法與無張力補片法的臨床療效比較[J].吉林醫(yī)學,2014,10(33):37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