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國梁[山西大學文學院, 太原 030006]
山西交口方言中“見”的語法化
⊙尹國梁[山西大學文學院, 太原 030006]
交口方言中的“見”,以動詞為起點,隨著動詞后賓語范圍的擴大和語義的調整,“見”進入連動式結構做補語。其中“見”依附的動詞經歷了由感覺動詞到知覺動詞,再到普通動詞的發(fā)展過程。
晉方言 交口方言 見 語法化
語法化的過程是漸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最典型的表現是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匯或結構形式演變成了沒有實在意義、僅表語法功能的語法成分,或者是一個較虛的語法成分變成更虛的語法成分。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一種新的語法形式出現后,舊的語法成分往往不會立即消失,它會與新形式并存一段較長的時間。任何語言或方言中都存在語法化的痕跡,本文主要分析交口方言中“見”的語法化進程。
交口縣位于山西省西部的呂梁山脈中段,地處呂梁市最南端,是太原盆地通往晉西南地區(qū)的重要通道。方言隸屬晉語區(qū)呂梁片,我們嘗試在對交口方言平面描寫的基礎上,結合歷時材料對交口方言中“見”的語法化進行探究。
根據《漢語大詞典》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義項設置和交口方言中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把“見”的動詞用法歸并為以下四個義位:
①看見、看到;②見面、會面;③碰到;④預料、知道、認為。
下面我們結合以上四個義項具體介紹交口方言中“見”的用法:
一、謂語動詞“見”《說文》:“見,視也。”在殷商卜辭中已有“見”做動詞的例子。上古漢語中“見”也多用作動詞。如:“風雨如晦,雞犬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詩·鄭風·風雨》)。由此可知“見”最初表示“看見、看到”的意思,這一用法在現在交口方言中也是常見的,如:
(1)你在街上見你二姨來沒?
(2)你見王婆婆的牛來沒?
(3)你見地邊放的那把鋤來沒?
(4)我見你媳婦子的面色不好,怎么啦?
(5)我見小劉家院里的菜長得不賴。
(6)小六見王奶奶家的牛跑老李家菜地里了。
(7)你見沒見你爸爸那件灰色的毛衣?
(8)我一進門,就見老李和他家媳婦吵架。
(9)你甚時候見老師了?
(10)咱也到北京見見世面。
以上例子中“見”的賓語可以是詞,如(9)、(10);可以是短語,如(1)、(2)等;也可以是小句(5)、(6)等。從語義看,“見”的賓語可以是人或人身體的一部分,如(1)、(4)、(9);可以是動植物如(2)、(5);可以是無生命的東西如(3)、(7);可以是場景如(8);可以是抽象名詞如(10);或事件行為如(6)。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見”后的賓語的范圍比較廣。
二、謂語動詞“見”語義的重新調配從語法化的結果看,其最后呈現的是語義的虛化,但這需要一個過程。語法化開始的階段表現為語義的重新調配,具體就是指詞義的泛化、多樣化和抽象化。交口方言中的“見”也遵循這一原則,“見”的意思也會從最初“看見、看到”有所發(fā)展。在交口方言里,這一發(fā)展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語言總是存在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不可避免地受語言環(huán)境的制約,因此語義也會因語言環(huán)境的變遷有所變化。句法環(huán)境是語言環(huán)境的一種,“見”的意思由“看見、看到”發(fā)展為“見面”、“碰到”就是這一驅動力促使。交口方言這一意義的說法如:
(11)今天下午,你和劉艷商量好在哪里見呀?
(12)咱們明早九點在十字街見。
(13)王老漢一出門,就見嘮老李啦。
“看見,看到”是主體單方面“見”對象,其對象不確定的,并且不是為某種目的而“見”的,如前例(1)-(10)。當“見”的賓語是人的時候,必然涉及主體與對象雙方,“見面”是主體與對象可能為某種目的約定相見,而且對象是確定的,如(11)、(12)。“碰見”則是主體與對象無意間見到,并且雙方彼此看見了對方,如(13)。因句法語境的不同,“見”可解釋為不同的意思。
2.語言表達具有主觀性,人在說話的時候總會或多或少帶有說話人的主觀色彩,即說話人在表述中會帶有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和情感。當語言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語言演變過程表現出來,就是語言的“主觀化”。在“見“的語法化過程中表現為“見”的賓語由實到虛的轉變,這一轉變也促使“見”語義的發(fā)展變化。這里“見”的語義由“看見、看到”發(fā)展為“預見、知道”的意思,也就是說“見”的意思由眼睛切實的看見發(fā)展為依據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做出主觀的預知。在交口方言中有較少的表現,如:
(14)我見情況不妙,就趕緊走啦。
這個例句中“見”是“我”根據當時的形勢進行主觀判斷而做出的“預見”。
三、補語“見” 漢語由單音節(jié)向多音節(jié)的發(fā)展這一趨勢,也是“見”語法化的一個重要原因?!耙姟弊畛跏菃巫直硎緞釉~,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見”進入連動式,由此語法化的進程開始加快,其依附動詞的范圍也是逐漸擴大的,具有逐次依類變化的特點,這在交口方言中有所表現。隨著語言的進一步發(fā)展,語義的豐富,“見”逐漸依附在其他動詞后面,具有補語性質,表[結果]義項。
1“.見”用在視覺動詞后,表結果。例如:
(16)我眼瞅見二娃從后門跑啦。
(17)在鏡子里就照見你進門啦。
(18)在鏡子里看見我臉上起了一個疙瘩。
2“.見”用在其他知覺動詞后,表結果。例如:
(19)一回家,在家門外就聞見家里的飯香啦。
(20)這酒品見香。
(21)你吃見我買的甜瓜甜不甜?
(22)我喝見這井水真甜!
(23)你聽見外面打雷啦么?
(24)一早起來,我就聽見外邊亂哄哄的。
(25)你揣見這塊布質量好不好?
(26)你摸見雞窩里的雞蛋啦么?
(27)我捏見袋子里裝的山藥。
3.“見”用在與認知有關的思維動詞后,表結果。這比用在感官動詞后進一步虛化了——由人的感覺器官實實在在感覺到的結果發(fā)展為經過大腦思維而后得出的結果。交口方言中的例子如:
(28)昨晚,我夢見一大條蛇盤著我。
(29)小王竟然能猜見這件東西花了多少錢。
(30)你覺見這件事是誰的錯?
(31)我就料見王強不會來。
(32)我就算見這件事辦不成。
(33)我預料見他兩成不了。
(34)我約摸見這事沒那么好辦。
(35)我思謀見這事要鬧大了。
這類型的動詞可以是單音節(jié)的,如(28)—(32),也可以是雙音節(jié)的(33)——(35)。
4.“見”用在與人有關的一般動作動詞后,表示結果。這種現象不多,可能代表著一種趨勢,如:
(36)你能探見柜頂的那把雨傘嗎?
(37)我在十字街碰見老李家媳婦啦。
(38)這條石子路走見不舒服。
(39)賓館里的床坐見綿綿的。
(40)我踢見桌子底下有個足球。
(41)我穿見這件衣服有點大。
(42)我試見這條褲子有點長。
(43)我用見這支筆挺好用的。
(44)我使喚見老李家的剪子可好用啦。
交口方言中“見”語法化經歷了以下路徑:謂語動詞>結果補語。在補語位置,“見”依附的動詞范圍由與視覺有關的行為動詞,到與其他知覺有關的行為動詞,到與認知有關的思維動詞,再到與人有關的一般動詞逐層擴大,使“見”作為補語的適用范圍隨之擴大,正體現了“見”的語法化過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而語義的重新調整是“見”語法化的催化劑,加快了“見”語法化的過程。
[1]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60-166.
[2] 黃伯榮.漢語方言語法類編[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6.
[3]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4):106-111.
[4]李潤.試論實詞虛化與句法結構的關系——從“見”字的演變談起[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4):268-275.
[5]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J].當代語言學,1998(3):41-46.
作 者:尹國梁,山西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言。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