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波 (信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464000)
在歐洲美術史上學院派繪畫曾經占有重要地位,對于傳統(tǒng)的梳理繼承并建立嚴格的規(guī)范和體系使人類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和延續(xù)起到過重要作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過很多重要的畫家,并有大量經典作品存世。雖然學院派曾一度被激進畫派畫家視為保守、僵化、墨守成規(guī)的落后代表。但作為如此大的一個文化存在,或者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做出公正的價值判斷,以使其對于今天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起到積極的影響,而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
學院派是歐洲繪畫史上的一個重要流派,從16世紀末建立,到17、18世紀達到繁盛,最后在19世紀中后期走向衰亡。學院建立的初衷是要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主要是文藝復興傳統(tǒng)。他們把文藝復興經典藝術成就總結出規(guī)律和法則像供奉神明一樣頂禮膜拜,尤其是推崇拉斐爾所創(chuàng)立的古典主義藝術樣式。在繪畫圖式上強調均衡的構圖、穩(wěn)定的結構,重視理性和法則;在創(chuàng)作題材上常選取宗教故事和歷史事件,崇尚宏大的結構和史詩般的敘事性;在教學上,嚴格按照程序和規(guī)則教授學生;學院主義一向對素描的重視勝過色彩。在造型上有嚴格的訓練和要求,他們認為素描是繪畫的骨骼和結構,是繪畫內在精神及理性與秩序的體現,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學院主義畫家都有非常扎實的造型基本功,這與他們從學生時期受過的嚴格訓練是分不開的。
那么學院主義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文藝復興的藝術大師像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創(chuàng)造了當時難以超越的藝術高峰,他們的后繼者們確缺少足夠的才能和幸運再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輝煌,而只能模仿大師的風格和技法使繪畫藝術淪為矯揉造作的樣式主義。自文藝復興盛期之后雖然也誕生過像丁托列托、委羅內塞等這樣的大師,但在藝術品質和氣度上也難以與盛期大師相比。顯然這時的藝術一直在走下坡路。為了繼承文藝復興藝術的衣缽發(fā)揚經典的光輝,1598年第一所真正有近現代意義的美術學院——波倫亞美術學院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建立。其創(chuàng)立者卡拉奇兄弟主張繪畫要回歸文藝復興正統(tǒng)美學和經典藝術,并總結了文藝復興大師繪畫經驗和技巧。打破過去師傅帶徒弟的作坊式美術學習方式。在學院里開設解剖課、人體寫生課,采用系統(tǒng)的現代教學方式。波倫亞美術學院的建立是歐洲美術史上里程碑。在隨后17、18世紀在官方的支持下歐洲各國紛紛建立美術學院,像法蘭西皇家美術雕塑學院,英國皇家美術學院,以及俄羅斯的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等。這些美術學院都以古典主義美術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把表現理想美奉為美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宗旨。由于各國美術學院都受到皇家的支持并為皇家和貴族服務,所以學院派繪畫以其主流地位統(tǒng)治著整個歐洲繪畫審美趣味和美術風尚。自此之后到19世紀之前的整個歐洲美術史也可以說是學院派的歷史。
然而進入19世紀后學院派繪畫由于過分的堅持單一的理想美原則和刻板的創(chuàng)作程式,不允許與之相悖的新的美術動向,逐漸成為僵化保守的流派而飽受詬病,最終淡出歷史舞臺。20世紀后波濤洶涌的現代主義美術的興起更是使傳統(tǒng)的古典主義學院派無立足之地。在法國學院派畫家被趕出美術學院,只有蘇聯的列賓美院(原皇家美術學院)還保留傳統(tǒng)的古典寫實主義教學模式。
學院派繪畫除卻自身的可生長的頑強生命力外,因其強大的傳統(tǒng),他還為其他畫派的誕生提供了沃土。經過近三百年的發(fā)展19世紀歐洲的學院繪畫顯然是美術界垂垂老矣的封建族長,由于家規(guī)過嚴而引起兒孫們的反抗和反叛。在當時直接或間接提出反對學院派的新興畫派有英國的拉斐爾前派,法國的現實主義、印象主義等。直到20世紀現代主義的興起極,極端的反對一切傳統(tǒng)而為傳統(tǒng)寫實繪畫在歐洲畫上句號。
英國的皇家美術學院由雷諾茲爵士于1768年創(chuàng)立,他為美術學院確立了研究和學習古典主義繪畫的教學宗旨。由于美術學院與皇家的特殊關系,古典主義學院繪畫由于細膩的畫風和既定的表現理想美的程式極善于表現宗教和肖像繪畫,為貴族和上流社會青睞,并在英國流行成為整個英國的官方繪畫風格。很長一段時間英國的官方畫展被學院派統(tǒng)治。直到19世紀中期一批年輕的畫家不滿于美術學院保守的創(chuàng)作樣式,妄圖建立新的畫派——拉斐爾前派,回到以拉斐爾為代表的古典主義之前的文藝復興早期畫家那樣從觀察中獲得創(chuàng)造力的繪畫方式。拉斐爾前派的主要成員本身就是皇家美術學院的學生,盡管打出反學院和古典主義的旗號,但其藝術學習生涯是受惠于學院派的。他們在學院里獲得了基本美術技巧和知識,可以說學院為他們創(chuàng)立新的畫派提供了傳統(tǒng)的滋養(yǎng)。
于此相似的是法國學院派繪畫,法蘭西皇家美術雕塑院建立于1648年,而對皇家美院的完善做出突出貢獻的是勒布倫院長。勒布倫師從法國文藝復興大師普桑。曾隨老師去羅馬學習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藝術。他為美術學院制定了完備的古典主義教學規(guī)則,強調古典主義美學規(guī)范,主張臨摹古代大師作品,重視素描基礎地位,并在羅馬設立分院選擇獲得大獎的優(yōu)秀學生去羅馬深造學習古典藝術。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定了美術學院的古典主義發(fā)展路線。法國的學院同樣受到官方的支持,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很多重要畫家都有學院學習的背景,像古典主義大師大衛(wèi)特、安格爾、布格羅等。學院派繪畫雖然在大型歷史畫和主題性繪畫方面頗有建樹,但是過于教條的規(guī)范和程式也限制了有才華的畫家。法國的學院派進入19世紀后逐漸成為保守文化的代名詞而飽受攻擊。但同時也促進了新興畫派的發(fā)展,像庫爾貝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由于在少龍展上的落選,而自行在展會外搭建展棚展示自己的現實主義作品。還有印象派的畫家都是被排斥在學院沙龍體質之外,而舉起反學院主義的大旗。
這些新興畫派的發(fā)起者們其實都與學院繪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有的本身就是學院的學生像拉斐爾前派的米萊斯、羅塞蒂、亨特,有的雖然沒有進過學院但是他們也有參見過學院畫家開辦的畫室,像印象派畫家的莫奈、雷諾阿等。這些不安分的藝術青年在藝術學習的初期都直接或間接受過學院所宣揚的古典傳統(tǒng)的滋養(yǎng),從這方面講新興畫派不管他們主張多么強烈的反學院派反傳統(tǒng),仍然是在學院派傳統(tǒng)的母體中分娩出的藝術新生兒,他們身上流淌著的是傳統(tǒng)的血液。
對于歷史上的學院派繪畫我們應該做出公正的評價,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學院派繪畫是一個跨越幾百年的藝術流派,它在歷史上產生過積極的影響。首先,作為學院的建立本身就是一件極富現代意義的事件。學院有規(guī)范的集體授課,打破了小范圍的作坊式美術教學,提高了人類學習和研究繪畫的效率。其次,學院建立了完整科學的教學體系,對于美術的學習者更容易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并獲得全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再次,學院的建立使美術作為藝術學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面前處于平等的地位,提升了美術和美術工作者的地位,自有學院以來畫家的地位得到了較大提高。
對于學院派所推崇的古典主義傳統(tǒng),從美學觀點來看無可厚非,古典主義繪畫是美術史上的重要流派,像其他流派一樣代表著不同的學術觀點和美學偏好。學院是為繼承文藝復興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而生的,他推崇的是正宗的美術傳承,其初衷本沒有錯,而且更有積極的意義,因為文藝復興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人類繪畫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此理應加以傳承并發(fā)揚光大,這是學院的初衷和使命。從歷史上看學院派也并非僅僅復制文藝復興的藝術成果,雖然是提倡學習古典主義傳統(tǒng),但是在不同的發(fā)展時期和不同的畫家那里還是有不同的表現。雷諾茲的繪畫里多把王公貴婦放入虛構的神話故事中,體態(tài)飄逸豐盈,體現出過于唯美和甜膩的世俗化傾向。而達維特的古典主義更有一種史詩般英雄主義氣概,多表現悲劇性的歷史沖突,給人一種深沉與昂揚并存的感慨。安格爾的古典主義則又細致優(yōu)雅而不失氣度。學院派繪畫也是在傳統(tǒng)基礎上發(fā)展變化著的,只是這種變化相對于時代對于美的趣味的改變要慢一些。
當然學院派繪畫的衰微也與自身難以克服的的弊端不無關系。嚴格的門規(guī)與保守的做派是其走向末路的主要原因。學院派從建立到走向衰亡歷時三百年,其間所崇尚的古典主義傳統(tǒng)和理想美的原則基本沒有改變,而我們看19世紀是古代向現代大變革的轉型時期,各種現代美學思潮風起云涌,學院派偶有誕生像達維特、安格爾等這樣的優(yōu)秀畫家也難有回天之力,因為古典主義的美學在當時看是過時了的。學院派繪畫在幾百年中建立起的藝術權威很難放下架子去吸收新鮮的思想,因此也難以適應急劇改變的現實。攝影術的發(fā)明更是極大的擠占學院派的肖像畫市場。傳統(tǒng)的古典寫實技術在現代攝影科技的挑戰(zhàn)面前顯得不堪一擊。所以學院派在歐洲美術史上的衰敗是其歷史宿命的結果。
學院派繪畫被趕出學院已有一百年歷史了,我們現在撥開歷史的陰霾在一定距離反觀學院派可以得出更客觀的評價。學院派所代表古典寫實傳統(tǒng)在今天看還是有新價值的??催^美術史的人都知道,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美術史進入了現代主義繪畫時期。傳統(tǒng)寫實體系已被發(fā)明油畫的歐洲人所拋棄,而在中國卻迎來寫實油畫的第二春。徐悲鴻去法國留學曾受過學院繪畫的嚴格訓練,帶回的是寫實的油畫傳統(tǒng)。當然其中有歷史文化的原因,一個是政治文化的需要,另一個是寫實體系相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來說是相對新鮮的事物。我們不能說中國人撿了別人扔掉的東西就不好,判斷一種文化的價值不能只看它的時效性,還要看本身是否有價值,是否能與其民族文化融合而產生新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態(tài)。學院主義所宣揚的文藝復興古典傳統(tǒng)本身就是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學院派在歷史畫和主題性繪畫方面也給中國的重大歷史題材繪畫方面很多啟發(fā)和借鑒。這些都是中國人直接或間接繼承的歐洲學院寫實傳統(tǒng),又有所創(chuàng)新的結果。
在當下的新情況下歐洲學院主義繪畫我們可以借鑒的新價值:首先,在表現理想美的宗旨上,與我們目前的價值觀是相符的,健康的,也與我們百花齊放的文藝政策相一致。理想美是人的積極向上的情感表達,在我們的繪畫審美趣味上應該大膽去追求。其次,在繪畫語言和造型傳統(tǒng)上,對中國的寫實畫派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中國油畫的歷史相比歐洲還很短,缺少足夠的文化積淀,很難與歐洲繪畫精品媲美。我們也缺少對油畫寫實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研究,而歐洲學院派繪畫產生過很多大師和精品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學習。第三,在學院派的史學研究上,我們國內并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和全面的認識,還有很多空白等待我們去填補,對很多畫家的藝術生涯及師承關系的歷史史實等待我們去考證和研究。
總之,歐洲學院派繪畫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文化寶庫。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審慎的加以研究和學習是對待文化傳統(tǒng)的態(tài)度,也是我們藝術創(chuàng)新和文明進步的態(tài)度。
[1]邵大箴,奚靜之.歐洲繪畫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2]佟景韓,余丁,鹿鐳.歐洲19世紀美術:現實主義與印象主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劉淳.中國油畫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