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虹 (玉林師范學院 537000)
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
李 虹 (玉林師范學院 537000)
我國眾多的民間音樂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豐富的內容在生存著、發(fā)展著。尤其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民間音樂文化作為特點開始得以新的形式煥發(fā)活力。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悠久且種類繁瑣,有著鮮明的特點和風格,然而如何有效的將其進程繼承和發(fā)展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文著重探究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
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繼承;發(fā)展
本文為2013年度廣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立項項目《桂東南民間演出產業(yè)化與發(fā)展走向研究》(項目編號SK13LX314)的成果之一。
桂東南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其文化底蘊深厚且內容和形式以多種形式呈現,并逐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繼承和發(fā)展。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以特有的質樸和獨特的音樂風格映現著桂東南民眾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映現著整個地域的發(fā)展,同時對于道德、文化知識等也有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
音樂文化的本質功能在于其審美價值,其他的文學價值、社會價值等都是附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之上得以體現的。桂東南民間音樂有著深厚的歷史價值,它以自己的特殊性、多元化性等,借助音樂這個載體淋漓盡致的反應桂東南民眾的生活、追求、期望等等,盡可能的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精神需求。具體如下:
1.質樸的音樂表現手法
質樸一直是中國各個領域所追求的,從美學角度來說,它屬于是審美范疇。我國自古以來追求的是原生態(tài)的自然美,注重事物的返璞歸真。桂東南民間音樂最為顯著的特點在于其表現手法的質樸性。如:喃嘟管。喃嘟管是越人流傳下來的,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十四日“中元節(jié)”的前幾天晚上,越人就會開始吹奏古越人流傳下來的“喃嘟管”,其整個桂東南地區(qū)上空就會飄起“喃嘟嗬”悲戚、哀怨的聲音,而到了中元節(jié)的前一晚上,喃嘟聲則就吹的較為響亮,其意在引導自己的“最先”根據聲音找尋回來。它以人們最為自然的悲戚、哀怨聲音來進行單一的表演,不添加其他語言上的聲調和內容,以較小的旋律起伏線來表達情感,讓人們能夠自然的感受到親切,產生共鳴。質樸、純正、自然更真實的表現了桂東南民眾的審美心理和審美取向。
2.意象性的音樂表現內容
所謂意象指的是人們在審美活動過程中以心靈去感觸藝術形象,進而在感悟的基礎之上產生與之相關的聯想和想象,進而在自我的思維領域中產生新的藝術形象。音樂作為特殊的載體形式,更多時候是對民眾生活、民眾愿望等的延伸和映射。桂東南民間音樂也是一樣的,它的音樂表現內容更多的能夠讓人們感性的觀照音樂對象,進而產生“純意識性客體對象”,促使音樂達到欣賞者與欣賞對象的水乳交融音樂審美最高境界。諸如:桂南八音是由嗩吶、竹笛、喉管等多種打擊樂器組合在一起融合呈現出來的吹打樂。桂東南的“大山歌”,在手法上采取較多的是我國古代的歌賦形式:賦、比、興。從而使得桂東南民歌的曲調唱起來婉轉悠揚,讓人們回味無窮等等,其表現內容都帶有一定的意向性。
3.猙獰美的音樂表現情感
我國上古神話諸多的故事都體現了雄桀怖厲的猙獰美,隨后更是出現了半人半獸、人變獸、獸變人等圖騰,這些從審美角度來說都是期望借助這種猙獰、恐怖的形象來表達某種情感。桂東南在思想和風俗上自我意識較為強烈,他們對于風雨雷電、生老病死等自然現象變化的多樣性存在著某種恐懼感和困惑,民間音樂作為一種載體形式,自然的成為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之一,從而使得桂東南音樂表現情感展示出猙獰美。諸如:桂東南民間舞蹈中的擬獸類舞:舞獅斗龍、春牛舞、麒麟舞等等;祭祀類舞蹈:道場舞、跳傀僮、師公舞、走馬舞等。
4.空靈感的整體音樂表現效果
宗白華認為:“靈氣往來是物象呈現靈魂生命的時候,也正是美感誕生之時?!币魳芳彝咝粮駹栒J為:“神話的虛構和審美的虛構是緊密相聯的,它們有著同樣的心理構成。”桂東南民間音樂是伴隨著神祗觀念出現的,它始終圍繞的是祭祀儀式,從而使得音樂審美帶有宗教彩色,整體效果呈現出空靈感,即:安寧、清雅、悠揚等。如:桂東南的“喃嘟音”“吁嘟呀”表演后都給人以安寧、悠揚感。
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對于桂東南民眾的生活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價值。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普及以及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種種因素使得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的本土性受到了一定的破壞,迫使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的存在和發(fā)展出現嚴峻的局面,以及各種不利于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現象:
1.地方政府支持匱乏,民間音樂不足以持續(xù)發(fā)展。桂東南的民間音樂發(fā)展有限,主要在廣西的東南部,且欣賞的大眾也都是當地的民眾,更多的開始將對音樂的欣賞和開發(fā)重點放在了其他地方,從而忽略了對本土音樂文化的支持,而現有的支持對于民間音樂發(fā)展來說是遠遠不夠的,諸如:目前雖然建立了一定的非物質文化館,但是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內容,對于民間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大都是其文化館自己團隊的下鄉(xiāng)演出等,缺少更強大的團隊關注和扶持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性,進而不同程度的也就降低了民眾對于民間音樂文化的保護和繼承熱衷程度。
2.生存環(huán)境臨危。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的受限性,加上社會經濟全球一體化,年輕人的外出,社會音樂文化的多元化等等使得大多的桂東南民間文化繼承者匱乏,更多的是對此失去了興趣,進而也就遏制了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的生存和發(fā)展,使得不少桂東南民間音樂正在逐漸消失,諸如:以玉林市為例,采茶劇團和大新牛劇團都隨著民間“活寶”的消失而消失,且其中的音樂“大山歌”“麒麟舞”隨著其藝人的消失而消失,沒有后繼人,使得民間音樂文化技藝的傳承出現危機,呈現出“人亡藝死”的現象。
3.欣賞群體的老化、局限性。任何音樂文化的出現和發(fā)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即是欣賞群眾。有了一定的群眾欣賞基礎才能夠有效的推動音樂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受流行音樂以及多種娛樂方式的影響,桂東南音樂本身的地域性加之社會因素使得欣賞群體大都是老齡化的民眾,年輕人群對于這些已經沒有了興趣,加之,現在地方紅白喜事的現代化,已經很少請舞獅斗龍、唱小曲等等,使得桂東南民間音樂成了“無用武之地”,欣賞的群體圈也隨之越來成縮小態(tài)發(fā)展,逐步在失去生存的空間。
4.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整體性的匱乏。桂東南民間音樂源自于民間,其藝人大都是民間的,很少的接受過正規(guī)的教育,從而使得他們整體團隊的素養(yǎng)較低,缺乏一定的藝術質量,諸如:這些人員對于新知識的接受和學習能力都很匱乏,對于音樂知識也都不甚了解,只是能夠單一的演奏、歌唱桂東南的民歌、樂器等等。這樣以來就使得他們本身的發(fā)展很受局限性,尤其在日益創(chuàng)新的社會背景下,缺乏創(chuàng)編的桂東南民間音樂不能夠達到現代人們對藝術的欣賞需求。同時,對于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方面的研究,我國呈現的也較為薄弱,其真正的人才很少,且起步也較晚,沒能夠真正的引起世人的關注和喜愛。
1.加大各界的支持力度。想要從根本改變民間音樂的繼承和發(fā)展形勢就必須強化各界對其的支持力度?,F如今社會發(fā)展較快,各界的人事都已經認識到了非物質文化的作用和價值,政府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將保護和發(fā)展桂東南民間音樂作為任務或者項目進行開發(fā)和重視,以其來吸引更多的社會人士加入到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隊伍中來,從人力和資源方面壯大隊伍,同時可以成立一定的“資金招引和管理”部門,以更為專業(yè)的形式進行對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資產以及經費上進行支持,為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有利基礎。
2.分檔建立,強化文化的保護和流傳。以文化館專員的形式來對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進行收集和整合,進而以文字的形式對其進行分檔管理,諸如對不同的藝術表演形式進行歸類、舉例等內容都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以正規(guī)的方式來呈現出來,進行記錄、整理、編輯、歸檔,便于人們更好的閱讀和保護,也更利于更多的人對其進行研究。
3.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力。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離不開的是民眾群體,只有讓本土文化更快的融合到社會中,才能夠更好的推動其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利用桂東南的旅游的優(yōu)勢,將其作為紀念品或者旅游點進行交流和傳播,強化本地人潛意識的深入了解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同時也深化了傳播和欣賞的群體對象,從根本上擴大影響力。此外,也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手段來加大傳播,諸如:建立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網站,成立地方文化生態(tài)交流中心等等。
4.以教育來傳承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教育是傳承文化的最佳基地,將桂東南民間文化引入到高師課堂,不僅能夠強化專業(yè)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的途徑,而且還能夠增強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團隊人員的整體素質。到目前為止,不少的高校、學校教育都融入了本土音樂元素,從教育方面開始對桂東南的民間音樂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深化其傳承的力量。
總的來說,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有著一定的作用和價值,對當地民眾生活、勞動、審美意識的一種別樣的表達和體現,是當地群眾藝術創(chuàng)作的智慧結晶。面對其現在發(fā)展和生存環(huán)境,我們應加以關注和重視,保護和傳承好祖先留下來的珍貴文化財富。
[1]劉延新.桂東南民間音樂探跡[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2]陳家友.桂東南民間藝術的審美人文闡述[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0.
[3]龐梅.瀕危民間樂舞與地方高校傳承的研究——以桂東南地區(qū)為例[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