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敏+孟俊男
〔摘要〕本文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藕團鄉(xiāng)新街村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舉行的蘆笙節(jié)為例,應用動態(tài)觀察及從小到大身處當?shù)厣畹慕?jīng)歷,收集整理相關(guān)資料和信息,研究當?shù)厣贁?shù)民族節(jié)日的形式與特色,并從民間舞蹈學的角度切入來記錄蘆笙舞,分析蘆笙舞的服飾、音樂、動作及動律特點和意義。希望能為保護、傳承和發(fā)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做出一絲貢獻,為后人了解與學習特色民族文化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guān)鍵詞〕蘆笙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位于湖南省西南地區(qū),在那山清水秀、崇山峻嶺的山林里,居住著淳樸熱情好客的苗鄉(xiāng)侗寨人群。當?shù)氐奶J笙節(jié)在現(xiàn)今屬于流傳較完整,并一直傳承至今的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苗族侗族文化不僅是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shù),還承載和傳遞著一個民族區(qū)域獨特的生活方式、社會結(jié)構(gòu)、人倫禮俗、智慧精髓等至關(guān)重要的文化要素。而在侗族和苗族傳統(tǒng)歌舞形式中,蘆笙歌舞占有極其重要的分量。
關(guān)于蘆笙舞,早在《新唐書·南蠻列傳》中已有“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盞勸釂”的記述。這種以蘆笙舞為飲酒助興的風習,明清時代的文獻與地方志中多有記載,至今在苗、彝、侗、水、拉祜等民族中,依然盛行不衰。
蘆笙舞流布于貴州、廣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壯族、瑤族等民族聚居區(qū),在各苗族、侗族地區(qū)尤其普及。是南方少數(shù)民族最喜愛、分布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其中以貴州東南部、湘西南和廣西西部山區(qū)最為活躍。在那里,人們從兒童時代起就開始學吹蘆笙和跳蘆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眾的蘆笙手和蘆笙隊,都深受群眾的尊敬和愛戴。關(guān)于蘆笙舞活動的歷史,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蘆笙舞,又名“踩蘆笙”、“踩歌堂”等,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的苗語中音譯為滴嘎(“滴”是踩的意思,“嘎”是蘆笙的意思,所以用漢語翻譯過來就是踩蘆笙的意思),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征,女子左手提上各種顏色和花紋的毛巾,右手握著各式各樣扇子,隨著蘆笙吹出的音樂舞蹈,姑娘們的舞步隨著節(jié)奏的變化而變化,時而進,時而退,時而快,時而慢,時而旋轉(zhuǎn),時而停留。
蘆笙舞蹈起源于苗族祭祀祈福的儀式中,是湘西南少數(shù)民族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是湘西南苗族侗族人民最寶貴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遺產(chǎn)。它是一種祈福舞蹈,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蘆笙節(jié)逐漸轉(zhuǎn)向了娛樂性、群體性,成為慶豐收的節(jié)日。該舞蹈主要以男吹女踩的形式展現(xiàn),時而粗獷豪放時而溫柔煽情,每一次下沉、轉(zhuǎn)身、停頓都真實地反映著苗家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風俗習慣,堪稱人類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1、絢麗多彩的特色服飾
七月十五日當天,一大早寨子的人們在吃完早餐后,便開始忙活著蘆笙節(jié)的前期工作。男子換好服裝,帶上自家的蘆笙到寨子比較寬敞的地方聚集,等著吉時的到來。女人們開始梳妝打扮,穿戴盛典的服裝。從簡單的上衣開始,再戴上胸前專屬的銀飾,然后是復雜的頭飾:首先把自己的頭發(fā)綁到一個固定的位置,然后會帶上一個銀質(zhì)的內(nèi)置頭飾,一方面用來更好地穩(wěn)定戴在頭上絢麗的頭飾,另一方面又可起保護頭的作用;為了固定戴在外圈的頭飾,會在自身頭發(fā)后接上一根很長很大、由黑色與多彩的毛線編織成的假辮子,然后繞著里面的銀質(zhì)頭飾一圈,接著在花毛線辮子的額頭前方一邊插上一個三角狀的銀質(zhì)吊飾,在頭部兩側(cè)插上自家用銀飾跟色澤艷麗的毛線做的花飾,這樣給人視覺效果鮮艷明朗,又有長高個子的效果。頭飾戴上后,接著便是苗族的百褶花裙與繡工精致的綁腿;在程序繁多,裝飾鮮明的苗族服飾里,會發(fā)現(xiàn)很多美妙的細節(jié),當然這里還少不了那根純手工繡制的腰帶和舒適鮮艷的繡花鞋。然后就是各式各樣精美的耳環(huán)、手環(huán)等銀飾。
苗族婦女在吉時前給小女孩子與自己穿戴整齊后,一同到寨子里聚集。苗族分草苗和花苗兩種,約18000多人?;绲牟剂现烈恍?,布質(zhì)硬一些。草苗男裝較為簡單,與侗族男人的裝束大致相同。女服主要由頭帕、長衣、腰帶、百褶裙、綁腿、云頭鞋6部分組成,主色為青黑色;花苗男子上裝為對襟短衣,夏裝多為白色或藍色,冬裝多為青色或深紫色。著便褲,褲腳肥大,冬天裹深藍色綁腿,腳穿草鞋或布鞋。女性的服飾由頭帕、右衽大襟長衣、花帶、圍衣、褲子或百褶裙和勾鞋組成。苗族精于織染和刺繡,服飾式樣繁多,服裝一般都用藍靛染布作底,用黃、藍、綠、白、紅等色點綴,運用繡、挑、織染等工藝裝飾。
湘西南靖州的苗族屬于花苗種類,蘆笙舞蹈的服飾以藍色為主,服飾不僅僅是美的代表,其中更是包含了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歷史概況和圖騰崇拜。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可以從服飾上走進苗家人的內(nèi)心世界,體味苗族人古樸,神秘的精神世界。故服飾也可稱作穿在苗族人民身上的“活史書”。
據(jù)村寨里的年長者們說,以前苗族所穿的衣服都是苗族婦女們用自制土布靛藍印染后做衣料,衣服上的花紋是手工刺繡,百褶裙是用石頭壓制而成,飾品都是銀匠手工扭制而成的,圖案精美,叫人贊口不絕。
為配合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的蘆笙節(jié),大家基本上都是盛裝出席,苗族人民只有在節(jié)日或是出嫁這種好日子里才會穿上這套盛裝,平日里很少見。蘆笙舞蹈服飾最大的特點就是藍色布衣和黑色百褶裙打底,再用形態(tài)各異精美絕倫的銀飾作為裝飾。在苗語里上衣念“哦”,衣服為側(cè)邊扣,與清朝服飾有些相似。裙子念“德”,之所以祖先設計成為百褶的款式就是因為姑娘們在盛裝的情況下能自由舞蹈,百褶提供了旋轉(zhuǎn)的優(yōu)美性。在此不得不提的便是服飾上的圖案。服飾上的圖案主要由鳳凰、蝴蝶、鳥、魚、牡丹花、雞爪花等為組合居多,體現(xiàn)苗族人民對服飾賦予了美的靈性。圖案作為“無字教科書”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圖騰崇拜,展現(xiàn)了苗族人民的信仰文化,表達了對生命的禮贊,對自然的贊美,對人與自然的謳歌。掛在胸前的銀飾有模擬打造的小只“斧頭”“鐮刀”等生活中常用的工具,這體現(xiàn)了苗族人民真實生活的寫照,把生活藝術(shù)化,把對生活的情感依附在服飾上,讓這份情感得到延續(xù)。
花紋獨特、銀飾細膩的舞蹈服裝讓蘆笙舞蹈逐漸得到大眾的認可和文化部門的重視。它蘊藏了苗族人民的歷史文化、民族信仰和精神習性。所以說湘西南蘆笙舞蹈文化是有著歷史文化價值的舞蹈文化。
2、韻味十足的舞蹈動作形態(tài)及其動律
在蘆笙舞中,男子們手捧蘆笙奏樂,女子左手拿毛巾、右手握扇子,進行踩蘆笙。據(jù)說,最初蘆笙舞屬祭祀性舞蹈。男子奏出悅耳的曲子,女子右手持扇子寓意著風調(diào)雨順;左手拿毛巾為男子拭去辛勞的汗水,傳達出苗族人民和諧幸福的生活。
蘆笙舞的動作形態(tài)可概括為走、移、轉(zhuǎn)、立、踢、別、勾、翻等,舞蹈動作或莊嚴肅穆,或節(jié)奏緊湊、動作激烈,或輕松明快、活躍敏捷,都因適用的不同而有異。
蘆笙舞蹈的節(jié)奏,動作一般是:吸氣上步,呼氣下沉,起伏稍慢,節(jié)奏平穩(wěn)。似乎在模仿犁田、爬坡、栽秧、斗雞、老虎下山等動作進行表演。
蘆笙舞蹈的動作特點,概括為四句藝訣:“吹笙前俯身蹲下,左旋右轉(zhuǎn)膝蓋彎,蘆笙嘹亮運氣足,沉韌穩(wěn)顫神瀟灑”。蘆笙舞以腳的動作為主,活動多在腳尖、膝蓋、跨三個關(guān)節(jié)上,擺要自然,吹要氣滿,點要適宜,繞要穩(wěn)健。
蘆笙舞中踩的動律為:右腳腳后跟先著地,前后搖擺跟小船似的在水中搖蕩,左腳微墊一步,再上右腳;然后換左腳踩兩步;中間的每一停頓、每一起步、再轉(zhuǎn)身,都是隨著蘆笙明確的節(jié)奏而舞動的。
3、傳情達意的蘆笙音樂
整個蘆笙隊伍由男子邊奏樂邊起舞,女子在男子身后按年齡由高到低,一直到5、6歲的小女生排成一列,隨著音樂邊奏邊舞蹈。所以這里牽動著整個隊伍“主心骨”的便是那悅耳動人的原生態(tài)音樂。蘆笙舞蹈的音樂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呢?它是由葫蘆、竹子和銅片組合成樂器的。竹子穿過葫蘆的數(shù)量不等,長度也不一樣。有的是三根竹子,有的是六根竹子,竹子的長度由30公分到80公分不等。當然,為了挑戰(zhàn)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也會制作出近兩米甚至更高大更有難度的蘆笙。竹子的直徑也由穿插的位置不一樣而大小不一樣。因為竹子的大小各異所以演奏出來的聲音也出現(xiàn)了明顯的變化,通俗地說演奏出了高、中、低聲部。音樂節(jié)奏以“后十六,小附點”為主要節(jié)奏拍。
蘆笙的演奏方式跟我國傳統(tǒng)的笛子演奏方法大致相同,竹子上方有孔用來控制音樂旋律和音調(diào)。在山清水秀的苗寨里,人們會聽到各式各樣來自大自然的音樂。如:鳥鳴聲、潺潺的流水聲、深山林里發(fā)出的樹枝樹葉聲,以及一些原始動物發(fā)出的各種聲音等。在人的模仿下,通過蘆笙發(fā)出各種悅耳的音樂。通過采訪老藝人,他們稱最初對音樂的記錄與傳承是通過手指的指法來記住一首樂曲的節(jié)奏的。比如先按下哪幾個手指,過幾秒再換第幾個手指……充滿智慧的苗族人民通過這樣的方式便記錄了各式各樣優(yōu)美的樂曲。據(jù)說,當?shù)氐拇堤J笙技術(shù)是傳男不傳女的,所以在蘆笙節(jié)時,看到的都是手握蘆笙的男子帶領著女子奏笙起舞。這些音樂時而高興激昂、時而低落沉悶、時而激情四色、時而歡呼雀躍,在大自然的感染下,苗族同胞把當?shù)厝嗣駥ψ匀坏某绨莺途粗赝ㄟ^音樂表達出來。這一特點也凸顯了苗族人民熱愛自然、淳樸并充滿凝聚力的意識。
4、簡單明了的舞蹈隊形
湘西南蘆笙舞蹈是群眾性、娛樂性舞蹈。通常都是由幾十上百人組成,舞蹈隊形較為單一,一般以圓圈為主,由男子口吹蘆笙領入場地,男人們上身以左右搖擺的方式打著節(jié)拍,雙腳在地面有序地走著舞步。一場蘆笙舞會包括三個部分,也就是蘆笙演奏在主旋律不變的情況下演奏三大段,自然而然舞者們的舞步也分為三種。分別以前進,后退,前進接后退的舞步為主。青壯年的演奏基本在屈伸的基礎上完成,這與苗族人民在深山中刀耕火種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guān),模仿了俯身勞作的姿態(tài)。年輕的姑娘們一步一頓,三步一轉(zhuǎn)身,舞姿輕盈干凈,身上的銀飾不斷發(fā)出打擊聲,異常清脆悅耳,仿佛看見了豐收時大家的喜悅。
整個踩蘆笙的過程大概一個多小時,中間會休息一次,同時也是進行隊形的轉(zhuǎn)換。蘆笙舞的隊形變換比較單一,第一種為進入蘆笙堂的一個大圈;第二種便是女子圍繞圓中的蘆笙手們,以螺旋狀的形式旋轉(zhuǎn)出來。在奏響蘆笙節(jié)開幕的鑼鼓后,男子帶領著整支蘆笙隊伍在蘆笙堂里圍成一個大圈,踩蘆笙正式開始。一開始的大圈似乎象征著少數(shù)民族同胞在世外桃源的苗寨里,過著大團結(jié)的生活。在大圈上進行20分鐘的踩蘆笙后,吹蘆笙的男子們需要對蘆笙進行調(diào)適,清洗蘆笙并在炎熱夏天給蘆笙降溫。第二段蘆笙舞的隊形以螺旋狀呈現(xiàn),男子吹蘆笙的仍在最里圈,接著外圍的女子以螺旋的形式向外展開包圍著吹蘆笙的男子。里圈為清一色的吹蘆笙的男子,男子圍著圓心一根帶有旗幟的竹竿進行奏樂;接著女子在男子外圍形成一個螺旋狀,跟著樂曲的旋律,兩個圈同時進行踩蘆笙。示意著勤勞樸實的苗族婦女和妹子們,會對苗族男同胞辛勤的勞作給予包容、理解和愛護;同時也體現(xiàn)出苗族婦女的奉獻精神。
蘆笙舞具有歷史研究、民間藝術(shù)研究、對外文化交流三大價值,應該加以傳承和保護,并使之流傳綿遠。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