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
在李林看來,所謂“學術”從來都是來自對墻外現(xiàn)實世界的執(zhí)著追問,而不是獨坐墻內、面對黃卷青燈的冥想。李林主編的《法治藍皮書》亦是如此,一直見證著中國法治的成長
冬天的太陽斜射在一片青磚瓦上,枯黃的爬墻虎讓位于北京沙灘北街的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這座小院充滿了學術氣息,墻里墻外,靜謐安然與繁華喧囂僅一線之隔。與《求是》雜志社毗鄰,這里曾是老北京大學地質館舊址,由梁思成和林徽因共同設計。
不過,在李林看來,所謂“學術”從來都是來自對墻外現(xiàn)實世界的執(zhí)著追問,而不是獨坐墻內、面對黃卷青燈的冥想。
早在2002年12月,李林在為十六屆中央政治局的第一次集體學習提供講座的題目就是《認真貫徹實施憲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在此期間,每年由李林主編的《法治藍皮書》亦成為中國法治進步的最佳見證者。
對于藍皮書的理念,充分體現(xiàn)在李林每一部參與主持編著《法治藍皮書》的編輯過程中。“我們有幾個原則,一是要用事實說話,二是具體選題要有普遍性,三是還要能上升到制度層面?!?/p>
自從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之后,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的李林就更加忙碌了?!八闹腥珪献龀龅臎Q定,將是一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宏圖,給出依法治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這是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經常表達的觀點。
在李林看來,應當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zhàn)略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的“法治小康”。他認為“法治小康”還通過依法治國特有的制度安排、規(guī)范手段、教育強制功能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和法治保障。
從田間地頭到法學家搖籃
1955年,李林出生在云南昆明,但剛上到小學四年級時,“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了。后來,雖然“復課鬧革命”時李林又上過兩年初中,但據(jù)其回憶其間至少10個月時間都在勞動。
1972年12月,部隊到工廠征兵,李林應征成為某部高炮營駕駛班戰(zhàn)士?!安筷犗仁邱v扎在大理洱源方向的鄧川,呆了5年,后來到了下關,1978年調到中越邊境,第二年2月17日接到命令打到越南邊境的封土縣,一直打到3月5日,就撤了回來……”這些久遠的記憶,李林輕描淡寫。
學會思考,得益于部隊圖書室僅有的那幾本《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政治經濟學》,這些書幾乎都被他翻爛了,甚至讀部隊機關內一些各種政治方面的文件,也成為了他一大嗜好。
離開部隊后,李林到了云南省政協(xié)參事室工作,待遇不錯且領導對他很好。沒多久,他卻決定還是去讀書?!澳菚r我已經25歲。領導們起先都不同意,我說,你們就讓我考一次試試,我一直都有這個夢想,給我一次機會,如果考不上,我就死心了?!?/p>
李林報了高考夜校補習班,白天堅持上班,晚上熬夜補習?!爱敃r我自己定的高考策略是,數(shù)學和英語基本就不拿分了,答多少算多少,重點是突擊語文、政治、地理、歷史。最后,竟考了310多分,比重點錄取線還超出10多分?!痹谒腥丝磥?,李林簡直創(chuàng)造了“奇跡”。
填報志愿時,李林聽從父輩親戚的建議,選擇了當時的西南政法學院(即后來的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系。
“我在西政期間還沒能確定自己將來要做什么,但確定了不做什么,那就是不回云南發(fā)展,也絕不從政。”李林說。
李林難忘“西政年代”,他說那是自己走上法學研究道路的起點?!按笕龝r在綿陽的法律實踐,我為一個就要被判處死刑的人辯護,法院書記員偷偷告訴我,死刑判決書都打印好了。這個案子沒什么好辯的。但我還是發(fā)現(xiàn)了疑點,運用所學最終使將要被處死的犯人判了死緩?!崩盍终f,這使他“第一次感受到法律帶給自己靈魂的震撼,從此沉醉其中,樂而忘返”。
他的校友中,走出了梁治平、王衛(wèi)國、龍宗智、顧培東、江山、陳桂明、張新寶等諸多堪稱當代法學楚翹的人物,由此西南政法大學也被稱為“中國法學家的搖籃”。
“畢業(yè)前,云南省委組織部到西政選第三梯隊后備人才,學校優(yōu)先推薦的幾個人中就包括我?!钡焕盍志芙^了。此后,李林選擇了考研,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師從吳大英教授。
法治建設的踐行者
1987年李林在中國社科院獲碩士學位,隨即進入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法理學研究室工作,緊接著又繼續(xù)在職攻讀博士,此后,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訪學,并完成博士后研究。
李林長期從事法理學研究,關注和研究的范圍包括法理學、立法(包括比較法學和比較立法)和依法治國。2005年12月?lián)畏▽W研究所所長,2011年3月被推舉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在李林看來,依法治國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是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說服各級領導和群眾,接受法治,實施法治;法制改革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內部條件,領導重視、群眾參與和政治體制改革學習,同時借鑒、吸收人類法治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則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外部條件。
李林被高層注意到的第一次亮相是在1998年。
是年,身為中央政治局委員的李鐵映,到中國社科院擔任院長、黨組書記。“李鐵映院長要做‘一號工程,研究社會主義民主問題,實質就是研究社會主義民主理論和政治體制改革問題,我被指定加入課題組。”李林記得,一次會上,李鐵映鼓勵大家“關上門什么都可以討論,什么問題都可以研究”。
“我有點驚訝,參會的領導和那些資深專家的思想竟一個比一個解放?!崩盍肿鳛椤靶∽州叀毕喈斁o張,就“依法治黨”的問題,他做了簡短發(fā)言:“依法治黨,就是執(zhí)政黨的外部行為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內部行為要用黨章、黨紀來規(guī)范?!碑敃r,極少有人觸及這個“敏感領域”,在座的領導和專家們不由對課題組中這位最年輕成員刮目相看。
據(jù)媒體報道,自2002年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共進行過84次集體學習。什么人才能成為給國家最高層領導上課的老師呢?中國社科院各領域的專家們,曾多次進入“中南海講堂”,李林便是其中之一。
近些年來,李林越來越感到普及法律常識、傳播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從田間地頭、工廠學校到省市領導的會議室,一直到政治局委員集體學習的課堂……人到哪里,他的法學知識就傳播到哪里。他說:“這是一個學者的使命。研究法學需要智慧,更需要責任感——一個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