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適 黃 河
[摘要]1916年1月墨西哥反政府武裝比利亞的部隊襲擊了美國邊境。同年3月15日,美軍侵入墨西哥圍剿比利亞,激起了墨西哥民眾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1917年2月在美軍長期駐扎墨西哥也無法解決美墨之間問題的情況下,威爾遜總統(tǒng)被迫撤回了美國軍隊。盡管威爾遜本人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但是他在處理墨西哥問題時運用老師訓斥學生的方式暴露了美國外交在理想與行動上的差距。
[關鍵詞]墨西哥革命,美墨關系,威爾遜,卡蘭薩
[中圖分類號]K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57-6241(2009)08-0060-05
1913年2月22日,墨西哥將軍韋爾塔(Huerta)殺害了墨西哥民選總統(tǒng)馬德羅和副總統(tǒng)蘇亞雷斯,建立了軍人政權。為了在墨西哥建立一個符合美國標準的民主政府,美國新當選總統(tǒng)威爾遜拒絕承認韋爾塔政府。1914年4月9日,墨西哥軍隊扣留了一艘正在坦皮科港加油的美國小艇上的水手。不過,墨西哥人很快就將他們釋放并賠禮道歉,但指揮美國分艦隊的海軍少將梅奧卻向坦皮科的墨西哥將軍發(fā)出一份最后通牒,要求他在24小時之內“在海岸上一個突出的位置公開升起美國國旗,并用21響禮炮向國旗致意”。墨西哥將軍根據(jù)韋爾塔的命令拒絕了這種奴顏婢膝的做法。威爾遜以此次事件為借口出兵墨西哥逼迫韋爾塔下臺,7月韋爾塔流亡國外。1914年8月墨西哥立憲派武裝控制墨西哥城,一年后美國政府承認立憲派領袖卡蘭薩(Carfariza)領導的政府為墨西哥事實政府。
一、比利亞(Villa)與美國邊境襲擊事件(1916年1月—3月)
1圣塔伊薩貝爾事件(1916年1月)
美國對卡蘭薩政府承認后,兩國關系逐漸得以改善。為了進一步打擊政治對手比利亞的勢力,卡蘭薩要求威爾遜政府允許其通過得克薩斯和亞利桑那的鐵路運送墨西哥軍隊,這一請求得到美國政府的批準。不久,威爾遜向參議院提名亨利·P·弗萊什為美國駐墨西哥大使,而卡蘭薩則提名阿蘭納多(1uredondo)為墨西哥駐美大使。
然而1916年年初,形勢突然發(fā)生變化。由于威爾遜對卡蘭薩的承認,比利亞覺得自己被出賣,因此想方設法報復美國人,他希望通過挑起美墨之間的沖突將自己塑造成為抗擊美國的民族英雄。1916年1月10日,一伙比利亞分子殺害了16名在墨西哥索諾拉州的圣塔伊薩貝爾(Santa Ysabe)工作的美國工程師。此外,比利亞的暴行還有其經(jīng)濟動機,1915年12月,比利亞曾要求美國鐵路公司支付給他150萬美元作軍餉,但公司以資金不足為由拒絕了他的請求,因此他一直尋找機會報復美國人。
雖然威爾遜本人不愿意派遣軍隊深入墨西哥,但他覺得不能夠讓兇犯逃脫懲罰,否則將會開啟一個糟糕的先例,因此,威爾遜希望卡蘭薩能夠采取措施追擊那些謀殺犯。于是,國務卿蘭辛根據(jù)威爾遜的指示致函美國國務院駐墨特使約翰·R·西利曼,在電函中蘭辛表達出對卡蘭薩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邊界安全的憤怒,同時強烈要求卡蘭薩派遣軍隊進入事發(fā)領域,以追蹤和懲罰相關肇事者并保護其他礦工。實際上,卡蘭薩在抓捕兇犯和保護外國人的生命財產(chǎn)上還是盡了力。卡蘭薩的部隊捕獲并處決了幾名參與圣塔伊薩貝爾事件的比利亞分子。此后,卡蘭薩回應國務卿蘭辛的呼吁,派出300余名步兵至美墨邊境的一處礦區(qū)保護美國公民的礦業(yè)財產(chǎn)。隨后,他又派出一支數(shù)量可觀的墨西哥政府軍來到索諾拉的雅基河谷地區(qū),保護外國定居者免受當?shù)匮呕〉诎踩说尿}擾。
2哥倫布事件(1916年3月)
1916年3月9日大約500名比利亞分子再次侵擾了美國邊界,他們襲擊了新墨西哥小鎮(zhèn)哥倫布并射殺了17名美國普通民眾。為了將襲擊者一網(wǎng)打盡,美軍少校弗蘭克。托普金斯率軍追入墨西哥境內,直到當天下午,他才率部隊返回美國。雖然托普金斯的行為確實侵犯了墨西哥主權,但墨西哥一方并無人細究。
哥倫布事件在美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美國的報紙無一例外要求政府向墨西哥派兵并將相關兇犯緝拿歸案,因為只要比利亞和他手下的暴徒依然逍遙法外,那么邊境地區(qū)美國公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就無法得到保障。威爾遜總統(tǒng)認為在美國積極調停歐戰(zhàn)之際,美國的國際形象絕不能受到影響,他從法國、英國和俄國那里獲得了對于即將可能進行干涉的支持。此外,威爾遜的重要朋友弗蘭克林·K·萊恩也力主出兵,他認為不對武裝襲擊做出反應將毀掉美國在拉丁美洲國家中的形象。在政府內部一貫持溫和立場的約瑟夫,圖瑪爾蒂也開始對美國長期堅持的小心觀望政策表示失望,他認為美國應該準備全面戰(zhàn)爭。當潘興將軍的討伐部隊越過美墨邊境后不久,圖瑪爾蒂要求總統(tǒng)將對比利亞的追逐進行到底。牠指出假如卡蘭薩阻擾美軍的行動,那么美軍應該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動”。如果不這樣做,美國“將永遠失去有效處理墨西哥問題的機會”。他還提醒威爾遜在墨西哥問題上的任何遲疑將使威爾遜失去連任總統(tǒng)所需要的選舉人票。盡管壓力很大,威爾遜仍對是否應該出兵猶豫不決,他很想確認卡蘭薩的支持。在襲擊發(fā)生的當天,蘭辛會見了墨西哥駐美大使阿蘭納多,大使保證墨西哥政府支持兩方擁有“追逐權”(right of pur-suit),即越境追逐武裝分子的權利。3月11日,卡蘭薩在會晤美國記者詹姆斯??ㄉ瓡r宣稱,他希望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相互越境權。
二、潘興的遠征(1916年3月—1917年2月)
1美國遠征軍對墨西哥的侵略(1916年3月)
美國政府根據(jù)蘭辛對相互越境協(xié)議的解讀積極準備了一支遠征軍。3月15日清晨,在美國政府未與墨西哥政府溝通的情況下,美國軍隊在潘興將軍領導下進入墨西哥境內。威爾遜是在自認為派兵不會引起兩國沖突的前提下做出出兵決定的。在之前一封給約瑟夫,圖瑪爾蒂的私人信件中,威爾遜稱他準備命令遠征,但是在未得到事實政府的完全合作之前。他是不可能派兵進入墨西哥的。此外美國國務院官員和高級軍官一致認為即使遇到抵抗,這些抵抗也只會是孤立和零星的,絕不會代表墨西哥事實政府的立場。當聽說墨西哥駐帕勒莫斯(Palomas)指揮官允許潘興通過他的駐地后,威爾遜總統(tǒng)感覺兩個國家在跨界問題上已經(jīng)達成完全的一致。
可是當美軍進入墨西哥后,卡蘭薩發(fā)現(xiàn)美軍的規(guī)模和裝備遠超出他的想象。與上一次托普金斯在哥倫布事件后短暫進入墨西哥追逐匪徒不同,這次美國人似乎準備長期留在墨西哥??ㄌm薩對此異常惱火,他認為美國人的行為嚴重違背當初雙方達成的相互間越境協(xié)議。3月19日,一份由墨西哥方提出的建議書送抵美國國務院,在這份建議書中,墨方要求越境的范圍應在距邊境線的60公里范圍內,部隊數(shù)量應控制在1000人以內,而且時間也應該較短。但是威爾遜總統(tǒng)拒絕了對美軍所增加的各種限制。威爾遜的決定在相當程度上是基于對卡蘭薩武裝的不信任,他認為他們不具備擊潰比利亞
武裝的能力,他自信美國軍隊有能力摧毀比利亞武裝并在邊境地區(qū)恢復秩序,在美軍完成他們的使命之前,威爾遜并不希望軍隊撤出該地區(qū)。于是,威爾遜命令潘興繼續(xù)其對比利亞的追逐,而不用理會具體的距離和方向的限制,他完全低估了卡蘭薩對此產(chǎn)生的憤怒和墨立憲派內部持強烈民族主義立場的將領們的反應。
此時卡蘭薩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他根本無力與美國這個北方最強大的鄰國進行一場戰(zhàn)爭,而另一方面對威爾遜的妥協(xié)又必然削弱他在國內極其脆弱的民意支持,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在兩種極端狀態(tài)之間尋找一條現(xiàn)實主義的中間道路。在公開場合卡蘭薩發(fā)表了一系列態(tài)度強硬的聲明譴責美國的入侵,同時他又私下與蘭辛頻繁接觸以便雙方達成妥協(xié)。卡蘭薩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證墨西哥人民對他的支持同時維護與美國的良好關系。他私下答應威爾遜總統(tǒng)將有足夠的墨西哥武裝部隊被調往北部阻載比利亞。此外,他要求美國政府限制進入墨西哥的人數(shù)和他們可攜帶武器的種類,這樣就會最終減少美國軍隊可活動的范圍,并加速美軍的撤軍。3月27日卡蘭薩提出一個正式的方案,在這一方案中,卡蘭薩希望雙方士兵越境天數(shù)不超過15天或者在襲擊發(fā)生3天后不能發(fā)動追擊。威爾遜再一次明確拒絕了這一可能在未來阻礙美軍自由行動的計劃,到4月1日,進入墨西哥的美國軍隊人數(shù)超過6675人,并進入墨西哥350英里。
但是,由于國內的反戰(zhàn)運動,美國人的干涉熱情很快冷卻下來,對事態(tài)發(fā)展的冷漠取代了狂熱,關于干涉的新聞經(jīng)常被報紙放在末版。美國軍隊原計劃招募兩萬名志愿兵,可在事件發(fā)生10天后只招募了1269名。
2全面戰(zhàn)爭的邊緣
(1)帕羅事件(1916年4月)
當局勢朝好的方向發(fā)展時,4月12日發(fā)生的一起偶然事件再次加劇了美墨之間的緊張關系。這一天來自帕羅鎮(zhèn)(Parral)的墨西哥當?shù)孛癖娤蛎绹囊粋€140人的騎兵巡邏隊開火,美國軍隊在遭遇一人死亡和多人受傷后撤出這一小鎮(zhèn)。雖然很可能是墨西哥平民首先開槍,但卡蘭薩仍然指責湯普金斯的巡邏隊未能避開居民集中地,因此卡蘭薩要求駐美大使阿蘭納多去說服或爾遜,如果美國軍隊留在墨西哥,那么類似的沖突以后很可能再次發(fā)生。
受國內反卡蘭薩情緒的影響,威爾遜對懲罰性遠征的主要目的發(fā)生動搖。此時威爾遜總統(tǒng)已經(jīng)將潘興的遠征看做是解決美墨之間一系列問題的一種手段。他希望利用美軍直接保護美國公民的安全并迫使卡蘭薩政府也采取必要措施來保護他們。此外他還希望通過美軍對比利亞勢力的打擊來鞏固卡蘭薩政權,從而穩(wěn)定美墨間關系。威爾遜深信墨西哥領導人卡蘭薩對美國懲罰性遠征的口頭攻擊只是為了迎合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而并非官方政策的闡述,然而威爾遜總統(tǒng)錯誤地估計了形勢。首先民族主義是維持卡蘭薩政權生存的一個重要支柱。對于美國入侵墨西哥問題上的任何妥協(xié)都會使立憲派政府失去墨西哥中產(chǎn)階級和底層平民的支持;其次美國在墨西哥的公民對于美軍是否應長駐墨西哥的問題也分歧嚴重。有人希望推翻卡蘭薩政權扶植一個親美的政府而另一些利益集團則擔心替代卡蘭薩的政府可能更糟糕更加激進。
與此同時。美墨之間為減少彼此的敵對情緒展開了一系列外交談判。5月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厄爾帕索(E1Paso)美國的斯格特將軍和墨西哥陸軍部長奧布雷根將軍舉行了會談,但成果寥寥,美墨雙方在關鍵問題上都堅持自己的立場??ㄌm薩政府要求美國立即五條件從奇華華撤軍,而美國則支持美軍不設立具體的撤軍時間表,只承諾在方便的時間撤軍。
(2)郎赫恩—西伯利(Langhore-Sibley)的遠征(1916年5月)
就在雙方緊張談判之時,又一次對美國邊境的襲擊事件發(fā)生,使得兩國離戰(zhàn)爭更進一步。1916年5月6日, 75名墨西哥武裝分子襲擊了得克薩斯州邊境小鎮(zhèn)格蘭泉(Glen Springs)和波奎拉斯(Boquillas)。他們殺害了三名美國士兵和一名兒童,并抓住數(shù)名當?shù)鼐用褡鳛槿速|。美軍士兵在西伯利上校和郎赫恩少校的帶領下進入墨西哥境內追剿襲擊者并救回被抓人員。他們深入墨西哥境內達160英里后,就地安營扎寨??ㄌm薩對新的入侵事件極為惱火。他認為美國對他應對襲擊事件負責的指控是不公正的,因為即使美國軍隊也無法對付這些人;此外卡蘭薩認為是在美國國內的墨西哥人挑起了事端。不久忠于卡蘭薩的大約1000A的部隊開始在墨西哥的阿蘭德(Allende)集結。他們的使命就是防止美國軍隊的進一步南下。5月20日卡蘭薩發(fā)出警告,如果郎赫恩一西伯利的部隊不立即撤離,那么他的部隊將消滅他們。5月22日威爾遜政府召回這支部隊,危機才得到緩和,但是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因為潘興的部隊還依然駐留在墨西哥境內。同一天,卡蘭薩的外交部長向威爾遜總統(tǒng)發(fā)出一份措辭極其嚴厲的電函,他在電函中指責美國在未與墨西哥政府就相互越境問題達成正式協(xié)議,并在未事先通知墨政府的情況下,向墨西哥派兵破壞了墨美之間一系列已經(jīng)達成的協(xié)議,侵害了墨西哥的主權并且宣稱美國向墨西哥增派步兵和炮兵的行為無疑是對全體墨西哥人民的挑釁。墨外長阿奎拉強調墨西哥的奧布雷根將軍已經(jīng)被要求不再允許任何美國軍人再次由美國進入墨西哥境內,而且這一命令已經(jīng)被傳達到駐守在邊境的墨西哥戰(zhàn)地指揮官那里。他還指責美國一方面要求墨西哥保證邊境安全,一方面縱容墨西哥反政府分子在美國的活動。阿奎拉部長在電函結尾處寫道:任何進一步的流血沖突責任都在美國。盡管卡蘭薩態(tài)度異常強硬,但他在諸多問題上仍然顯示出靈活的姿態(tài),他命令推遲征收有爭議的礦產(chǎn)稅,將自己手下一位年輕沖動的軍官沒收的7000頭美國人所有的山羊和綿羊悉數(shù)退還。
(3)局勢的進一步惡化
在6月連續(xù)發(fā)生的針對美國邊境地區(qū)的襲擊,減弱了這些合作努力所帶來的正面效果。在一群武裝分子攻擊得克薩斯州小鎮(zhèn)圣伊格納西奧(San Ygnaeio),打死3名美國士兵并打傷7人后,美國的第三劃、規(guī)模的遠征軍迅速進入墨西哥境內。雖然在第二天該部隊就返回美國境內,但是這次越境事件給墨西哥普通民眾的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卻是巨大的??ㄌm薩意識到美國不但拒絕撤回潘興將軍的遠征軍,而且還會在他們認為必要的時刻隨時派其他部隊進入墨西哥。卡蘭薩明白如果墨西哥政府對美國態(tài)度不夠強硬,那么他的政府很可能會失去墨西哥普通民眾脆弱的支持。于是,他的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傾向的政府開始縱容其手下的一些過激行為。隨著兩國關系的日益惡化,6月中旬,美墨兩國幾乎陷入戰(zhàn)爭之中。6月12日卡蘭薩手下的部分士兵裝扮成比利亞分子襲擊了美國邊境。美軍從被擊斃的襲擊者頭目身上搜到了他的身份證明,證實此人為卡蘭薩軍隊的比利亞雷爾(Villareal)上校。此時根據(jù)美國國務院的建議和海軍部長約瑟夫,丹尼爾斯的命令,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海軍艦艇被部署到墨西哥沿岸各港口附近,以備在必要時
采取行動保護美國人的安全。16日,美軍高級將領開始為沿鐵路線由北向南全面入侵墨西哥制定詳細的軍事計劃。17日墨西哥的錫那羅亞(Sinaloa)州單獨向美國宣戰(zhàn);駐墨西哥港口城市馬扎蘭(Mazatlan)的墨西哥軍人向美國軍艦安納波利斯號下來的小艇上的美國水手開火。6月21日美軍上尉查理斯·T·鮑義德(Charles T.Boyd)帶領一支規(guī)模較小的巡邏隊進入奇華華的卡利薩爾(Carrizal)小鎮(zhèn),遭到數(shù)量占優(yōu)勢的卡蘭薩部隊士兵和當?shù)仄矫竦姆鼡?,美軍?2人陣亡,另有23人被俘。盡管威爾遜對卡蘭薩釋放戰(zhàn)俘的意愿深表懷凝,但他還是堅持要求墨方立即釋放所有被俘人員。此時美國各州開始征召國民警衛(wèi)隊并將其并入美國正規(guī)部隊,但威爾遜拒絕向墨西哥宣戰(zhàn)。1916年6月30日,卡蘭薩出人意料地釋放了被俘美軍士兵。與此同時,新的證詞到達威爾遜那里,美軍路易斯·莫瑞(LewisMorey)上尉承認美軍指揮官鮑義德上尉對美墨軍隊的沖突也需要承擔責任,因為盡管潘興一再要求屬下避開卡蘭薩的部隊和親卡蘭薩的居民點,但鮑義德還是堅持率騎兵直接穿過墨西哥小鎮(zhèn)。
三、美墨聯(lián)合委員會(1916年7月—1917年1月)
由于美國方面并非完全有理而卡蘭薩也表現(xiàn)出友好姿態(tài),于是威爾遜的態(tài)度也開始變得緩和。此時的威爾遜需要找到一個既可以撤回潘興將軍的軍隊,又能夠保證邊界安全的方案。7月4日,機會終于來臨,這一天卡蘭薩給威爾遜一封超乎尋常禮貌的信件,在信中卡蘭薩詢問總統(tǒng)是否愿意通過直接對話或通過拉丁美洲國家的調停來解決沖突。威爾遜和蘭辛拒絕由拉丁美洲國家參與調停。因為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此類調停結果往往是不了了之,于是他們提議建立美墨聯(lián)合委員會來解決邊界問題。為了提高委員會成功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蘭辛國務卿請卡蘭薩為會議提出具體建議。蘭辛很快發(fā)現(xiàn)卡蘭薩的立場從斯科特一奧布雷根會談以來未曾改變,卡蘭薩愿意討論的問題只有兩個,即潘興領導的美國遠征軍撤離墨西哥和制定相互越界權的具體規(guī)則,而蘭辛認為在不解決促使美國出兵的根源問題前,討論潘興將軍撤軍的方式是徒勞無益的。這一觀點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卡蘭薩決心捍衛(wèi)墨西哥主權的堅定立場似乎更加無懈可擊。美墨聯(lián)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于1916年9月6日在康涅迪格州的新倫敦舉行。美國代表團主要成員是美國內政部長富蘭克林·K·雷恩(Franklin K.Lane),而墨方主要代表是財政部長路易斯,卡布雷拉,談判一開始就陷入僵局,卡布雷拉堅持雙方應首先討論美軍從墨西哥撤軍的問題而且在撤軍完成前其他問題一概不予討論,雷恩認為卡布雷拉的態(tài)度部分是真實而部分是為了拖延時間以等待11月美國總統(tǒng)大選的結果。在獲得大選勝利后,威爾遜總統(tǒng)指示雷恩起草一個美墨雙方都能接受的撒軍計劃。卡布雷拉于11月24日在草案上簽了字,隨后草案被呈送給雙方政府等待批準,在此之前,雷恩要求卡蘭薩以書面形式保證他將允許在隨后的談判中討論結束墨西哥的無政府狀態(tài)和恢復穩(wěn)定的問題??ㄌm薩不但拒絕任何承諾同時還拒絕接受卡布雷拉已經(jīng)簽字的草案。1917年1月15日,在互不信任的氣氛中,該聯(lián)合委員會被迫中止工作。
聯(lián)合委員會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威爾遜完全錯估了墨西哥的國內形勢,他認為卡蘭薩絕望的金融困境將會迫使他同意美國的提議從而獲得必要的貨款。此外在新倫敦會議開始后不久,比利亞就在未遭遇大規(guī)模抵抗的情況下占領了墨西哥城北部重鎮(zhèn)奇華華城和托雷翁,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表明卡蘭薩的政權極其脆弱。然而這位墨西哥領導人巧妙地利用美國對墨西哥的入侵計劃來抬高自己的威望,他堅決拒絕任何形勢的妥協(xié)以突出自己的愛國主義,從而獲得了其手下將領對他的絕對忠誠,他還從日本進口武器并強行從銀行獲得巨額貸款,與此同時,他還呼吁召開國民大會制定出一部新的墨西哥憲法。因此,在美墨聯(lián)合委員會工作期間,卡蘭薩的權力非但沒有被削弱,還得到極大增強。
當聯(lián)合委員會停止工作后,美方成員建議威爾遜無條件撤出墨西哥,同時美國駐墨西哥候任大使弗萊徹應立即前往墨西哥城,他們認為美國這支龐大軍隊在墨西哥的駐扎不可能不引起鄰國的擔心。威爾遜接受了該建議,1917年2月5日,最后一批美國士兵離開墨西哥。
威爾遜總統(tǒng)墨西哥政策的最大問題是盡管他想指導墨西哥革命,希望墨西哥領導人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憲政制度,但是墨西哥的革命者們的想法則完全不同,他們的目標不是所謂的有秩序的投票制度而是徹底摧毀舊政權賴以生存的社會和經(jīng)濟基礎。美國的投票制度、尊重私有財產(chǎn)和個人自由原則對于一個逐步擺脫半封建社會和經(jīng)濟制度約束的廣大墨西哥人民來說是相當遙遠的事情。威爾遜總統(tǒng)等人往往將卡蘭薩等人的桀驁不馴歸咎于他個人的無知、個人野心和對自由主義價值觀的憎惡,而覺得有必要對他進行“教導”,這種將老師訓斥學生的方式運用到外交上的行為,暴露了美國外交在理想與行動上的差距。威爾遜“在使(拉美)人民得到其自由的努力中;否決了他們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利。
[作者簡介]朱適,江蘇蘇州人,南京大學歷史系國際關系史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20世紀初美國對外關系。
黃河,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國際關系。
[責任編輯:柳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