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君 邱福銘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的手術方式對乳腺癌患者在不同階段下生活質量的影響。 方法 整理我院160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患者的手術方式不同分為保留乳房乳腺癌切除的保乳手術組、全乳切除乳房重建組及改良根治組,采用回訪的方法進行量表調查,統(tǒng)計患者在不同階段的生活質量。 結果 在圍手術期,三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年和5年時,保乳手術和全乳切除乳房重建組的生活質量高于改良根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心理等方面的狀況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圍手術期、術后2年、5年期間,保乳手術組與全乳切除乳房重建組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生存質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乳腺癌的治療涉及到患者的生理構造,在很大程度上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造成較大影響,在可選擇情況下,優(yōu)先采用保乳手術或是全乳切除乳房重建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手術方法;乳腺癌;不同階段;生活質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 R759.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03-0068-03
乳腺癌是臨床中常見的癌癥,在女性惡性腫瘤中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且不斷呈現(xiàn)年輕化的趨勢,針對乳腺癌的臨床治療有幾種有效的手術方式,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也都較為理想,但在不同手術方式下,對患者的臨床遠期生活質量影響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1,2]。本研究針對乳腺癌患者不同手術方法下不同階段的生活質量進行研究,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為患者提供更加滿意的治療方案。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接收手術治療或是手術后復查患者160例,均為乳腺癌病癥,病程均為2年或2年以上的,包括Ⅰ、Ⅱ、Ⅲ期患者及臨床無復發(fā)者;排除復發(fā)、轉移或晚期的乳腺癌患者、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或不愿意參與本研究者[3]。納入研究的患者年齡32~67歲,根據手術方式進行分組,包括保乳手術組57例,年齡32~65歲,平均45.4歲,均為Ⅰ~Ⅱ期乳腺癌病癥;全乳切除乳房重建組52例,年齡33~66歲,平均46.2歲,均為Ⅱ~Ⅲ期;改良根治組51例,年齡34~67歲,平均46.3歲,均為Ⅰ~Ⅲ期。三組在一般資料上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臨床按照FACT-B乳腺癌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的標準,制定相應的中文量表,包括生理狀況(7條)、社會及家庭狀況(7條)、情感狀況(6條)、功能狀況(7條)和附加關注(9條)等5個項目36條,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5年的回訪調查。
1.3觀察指標及評價
收集患者在圍手術期、術后2年、術后5年的指標得分情況,得分越高,該項狀況越理想,觀察患者的生存質量[4-7]。同時使用焦慮自測量表(SAS)[8]、抑郁自測量表(SDS)[9]評價患者在3個階段的不良情緒狀況。最后將患者的所有指標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對比研究,觀察不同的手術方式下患者在不同階段的生活質量影響結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均采用SPSS19.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圍手術期三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
在圍手術期,三組患者的生存質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生存質量差異不大,生活指標相近,但在此階段,患者的情緒方面差異明顯,與全乳切除重建和改良根治組相比,保乳手術組的不良情緒較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2.2術后2年三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
手術完成后2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明顯的影響,保乳手術組患者的5項生活質量指標最高,優(yōu)于其他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同時全乳切除重建組患者的5項生活質量指標高于改良根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但術后2年,三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2.3 術后5年三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
術后5年,三組患者的生理狀況、焦慮和抑郁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保乳手術組的社會、家庭、情感和功能狀況、附加關注等均較為優(yōu)異,與其他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全乳切除重建組除生理狀況外、其他生活質量指標均優(yōu)于改良根治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術后5年三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及不良情緒比較(x±s)
注:與改良根治組相比,#P<0.05;與全乳切除重建組相比,*P<0.05
2.4 術后5年三組患者的復發(fā)率、遠處轉移率及總生存率比較
通過比較分析,三組乳腺癌患者術后5年的局部區(qū)域復發(fā)率和遠處轉移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改良根治組的復發(fā)率/轉移率最低,保乳手術組最高;術后5年總生存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4。
3 討論
乳腺癌在治療過程中采用手術治療的療效較為理想,同時進行化療和放療,可在很大程度上對早、中期患者的病癥進行根治治療,復發(fā)機率較低,然而在實際的治療期間,不同的治療方法可能會對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質量造成較大影響[10,11]。有很多文獻資料都已表明,化療對乳腺癌患者的情緒及心理影響非常大,主要由于在化療期間出現(xiàn)的毒副作用會使患者出現(xiàn)脫發(fā)等一系列的問題,影響了女性天性愛美的心理,導致焦慮、抑郁癥狀發(fā)生[12,13]。而乳腺癌的手術方式不同,必然會對患者的身體結構造成較大影響,部分文獻也表明,在乳腺癌患者治療中,保乳手術受到患者歡迎的程度較高,甚至高于乳房切除即重建的方法,早期沒有實施保乳手術或晚期不能行保乳手術治療時,部分患者放棄治療也不愿意切除乳房。隨著臨床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保乳手術也在不斷完善,目前很多中早期患者已經可以選擇保乳手術進行治療,而不同的手術治療也必然會對患者的遠期生活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14,15]。
本研究按照患者不同手術方式進行分組,在不同階段內,手術方式的變化對患者的影響非常大,從表1可知,保乳手術組患者的不良情緒明顯低于其他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期,與其他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表2表明,三組患者在術后2年的不良情緒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的差異較為顯著,保乳手術患者的5項生活質量指標均高于其他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期,全乳切除重建組患者的生活指標也高于改良根治組(P<0.05);而患者術后5年時,三組患者的生理指標、不良情緒的焦慮、抑郁情況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5項生活質量指標中除了生理指標外,其他4項比較差異顯著,保乳手術指標最高,與其他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全乳切除重建組高于改良根治組(P<0.05),從患者的3個階段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采用保乳手術進行治療,患者的短期不良情緒較少,同時遠期生活質量最優(yōu)。
綜上,在乳腺癌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可以優(yōu)先選擇保乳手術進行治療,當患者的病癥發(fā)展不能采用保乳手術,達不到手術要求的話,可以推薦采用全乳切除重建手術進行治療,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遠期生活質量,同時也盡可能地降低患者在圍手術期內的不良情緒發(fā)生機率,臨床意義較大。
[參考文獻]
[1] Lucci P,Pacetti D,Loizzo MR,et al. Punica granatum cv. Dente di Cavallo seed ethanolic extract: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ies[J]. Food Chemistry,2015,(167):475-483.
[2] Sharma S,Moros EG,Boerma M,et al. A novel technique for image-guided local heart irradiation in the rat[J]. Technology in Cancer Research & Treatment,2014,13(6):593-603.
[3] 陳瑩,趙曙,孔德娟. 不同手術方式對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實用腫瘤學雜志,2008,4(4):45-47.
[4] 趙茹,喬群,岳潁,等. 乳腺癌術后乳房缺損患者的心理調查[J]. 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3,3(4):56-58.
[5] Patris S,De Pauw P,Vandeput M,et al. Nanoimmunoassay onto a screen printed electrode for HER2 breast cancer biomarker determination[J]. Talanta,2014,(130):164-170.
[6] Geng Y,Wu J,Shao L,et al. Sensitive colorimetric biosensing for methylation analysis of p16/CDKN2 promoter with hyperbranched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J].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2014,(61):593-597.
[7] Liang L,Zheng C,Zhang H,et al. Exploring type II microcalcifications in benign and premalignant breast lesions by shell-isolated nanoparticl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HINERS)[J]. Spectrochimica Acta. A Mol Biomol Spectrosc,2014,(132):397-402.
[8] Ramadan RM,Abu Al-Nasr AK,Noureldeen AF. Synthesis,spectroscopic studies,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and antitumor of a new monodentate V-shaped Schiff base and its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J]. Spectrochimica Acta A Mol Biomol Spectrosc,2014,(132):417-422.
[9] El-Boraey HA,Serag El-Din AA.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of a new 15-membered[N5] penta-azamacrocyclic ligand with their spectral and anticancer studies[J]. Spectrochimica Acta A Mol Biomol Spectrosc,2014,(132):663-671.
[10] 曹中偉,劉紅,陳劍秋. 24例保留乳頭乳暈乳腺癌術后即刻乳房重建的臨床經驗[J]. 中國腫瘤臨床,2010,12(2):87-89.
[11] 陳堅賢,黃廣優(yōu),蒙以良. 乳腺癌保乳術后放射治療的效果觀察[J]. 廣西醫(yī)學,2013,12(12):91-93.
[12] 肖平,嚴小歐,郭海燕. 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期間的心理干預[J]. 重慶醫(yī)學,2009,12(2):56-58.
[13] 譚蕾,劉翔宇,諶永毅. 健康教育對乳腺癌患者疾病知識水平的影響[J]. 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16(6):65-68.
[14] 楊柳青,于新穎. 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狀況及相關因素研究進展[J]. 當代醫(yī)學,2009,12(25):63-66.
[15] 郁惠創(chuàng),林梅. 乳腺癌患者術后的主要壓力與護理對策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09,17(12):61-63.
(收稿日期:201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