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建鵬
(宜興 214221)
解析“上善若水”壺的創(chuàng)作
羊建鵬
(宜興 214221)
壺,乃茶與水相遇的天地。從茶文化衍生而來的紫砂壺,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成為中國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有茶文化的發(fā)展就難有紫砂今日之盛,所以說茶文化帶動了紫砂壺藝術的發(fā)展。
紫砂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道德經(jīng);老子;茶
上善若水,浮生如茶。聚蚊金谷任葷膻,煮茶留人也自賢。三百小團陽羨月,尋常新汲惠山泉。星飛白石童敲火,煙出青林鶴上天。午夢覺來腸欲沸,松風吹響竹爐邊。出自元末明初學者謝應芳《寄題無錫錢仲毅煮茗軒》。紫砂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chǎn),在陶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自古是茶的故鄉(xiāng),所以中國人愛茶、做茶、品茶形成多姿多彩的茶文化。俗語說:“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深入人們的生活,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敦咪洝氛f茶是“水石之靈”,水是滋養(yǎng)萬物之靈。飲茶品茗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大雅趣,于是乎有了這樣的說法“香茗居其中,壺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壺需要水的養(yǎng)潤,方能越顯其潤澤。一代茶圣陸羽曾言 “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由此可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壺,乃茶與水相遇的天地。從茶文化衍生而來的紫砂壺,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成為中國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有茶文化的發(fā)展就難有紫砂今日之盛,所以說茶文化帶動了紫砂壺藝術的發(fā)展。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好水、好壺方能泡出好茶。人透過茶跟水產(chǎn)生清凈的連結,水也會透過人心轉(zhuǎn)換。上善若水,無為境界。做人最高的德行是像水一樣,柔韌,包容,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做人也像水一樣柔能克剛,隨圓就方。水利萬物而不爭,其實就是一種無為的境界。
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對水的品格一直十分推崇。上善若水任方圓,厚德載物攬萬象。通俗地說水有滋養(yǎng)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以水入壺,意境尤為深遠,自古以水之性表達壺意者有之。
從此壺可窺《上善若水》之深意,整個壺型作水滴狀,器形飽滿圓潤,整個壺體渾然一體。遠觀此壺壺底不見平整,卻平衡自如,也是造型之奇巧。壺把大氣粗獷。壺嘴與壺身連為一體,自壺身上吐出。壺蓋與壺體液形成一體,壺鈕圓而潤澤。壺身上有筋紋形的棱線,條條豎直包圍壺體,壺上肩部位置有水波紋路凸出,形成一圈環(huán)繞壺體。壺體底部可看見有波浪凸刻環(huán)繞,線條簡練,水波浪花走線圓滑。仿佛看見,大海波濤洶涌,浪花飛舞,遼闊,呼嘯而來。整壺以水為寓,突出主題。
老子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比巳羲?,安于卑下,心若浮沉,語誠貌真,條理清晰,與萬物無爭,沒有苛求亦沒有煩惱。人生若茶,水注入杯中,茶葉浮了又沉,沉了又浮,沉沉浮浮,必然飄散茶香。世間蕓蕓眾生,不經(jīng)風雨的人就如溫水沏茶平平無奇,過著平靜祥和的生活,而飽經(jīng)風霜的人就似沸水沏茶,在歲月中載浮載沉,遂聞見芳香。是浮與沉皆在心,清心是平淡才是真;平常心知足常為樂,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靜心即凈心,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智慧心,即自然,和諧。禪心即一杯茶,一掊土,且為樂,謂清靜寂定的心境。道心,即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在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中,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相互依存。紫砂壺豐富的造型、人文內(nèi)涵及優(yōu)良的材質(zhì),其造型語言令世界矚目,亦促進了茶文化層次的提高從而大大地激發(fā)自身的智慧追求和創(chuàng)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