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興,吳 耀 ,潘曉智,徐云紅,汪冰雨,許鑫雷
(1.杭州新安植保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 10023;2.杭州市植保土肥總站,浙江杭州 3 10020;3.建德市新安植保有限責任公司,浙江建德 3 11600)
茶樹適宜生長在溫暖多濕的環(huán)境,這樣的氣候條件也同樣適合于病蟲害的發(fā)生。茶假眼小綠葉蟬 (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屬半翅目(Hemiptera)葉蟬科 (Cicadellidae),是茶樹上為害最重的害蟲,其若蟲、成蟲刺吸茶樹嫩梢的汁液、雌蟲在嫩梢產卵,嚴重影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1-2]。一直以來,對小綠葉蟬的防治以化學防治為主,但長期使用化學殺蟲劑已導致其對很多農藥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如對聯苯菊酯、啶蟲脒和吡蟲啉已分別達44.1,97.4和11.8倍[3]。噻蟲嗪是一種全新結構的第二代煙堿類高效低毒殺蟲劑,對害蟲具有胃毒、觸殺及內吸活性,內吸性強,對刺吸式害蟲如蚜蟲、飛虱、葉蟬、粉虱等有良好的防效[4]。為明確其目前對茶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治效果,我們于2014年在杭州轉塘茶樹上開展了不同劑量處理防治效果試驗。
試驗于2014年6月在杭州轉塘茶場進行,試驗過程中未施用其他農藥。品種為龍井43號。試驗地土質為砂壤土,肥水中等。
供試藥劑為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先正達(中國)有限公司);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廣東省東莞市瑞德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設置藥劑濃度如表1所示,共計6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每個小區(qū)面積60 m2,計18個小區(qū),隨機排列。
表1 25%噻蟲嗪對茶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效
設置藥劑濃度:(1)25%噻蟲嗪15 g·hm-2;(2)25%噻蟲嗪22.5 g·hm-2;(3)25%噻蟲嗪30 g·hm-2;(4)25%噻蟲嗪37.5 g·hm-2;(5)25%噻蟲嗪 (先正達)22.5 g·hm-2;(6)清水對照。
2014年6月8日在調查完蟲口基數后施藥,施藥時嫩梢以1~2齡若蟲為主,占85%以上,各處理統(tǒng)一按每667 m2對水60 kg,用WS-16型手動噴霧器噴細霧,噴藥時注意正反面均勻噴霧。施藥當日多云,試驗期間晴天為主。分別于藥后1,3,7和14 d調查防治效果,調查采用隨機取樣法,每小區(qū)隨機調查30個梢,定點定株調查,記載各殘留活蟲數,并在試驗過程中同時觀察試驗藥劑對茶葉有無藥害產生。
按下列公式計算防效,并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DunCan’s新復極差法)。
表1表明,供試不同用量的25%噻蟲嗪均對茶假眼小綠葉蟬有較好的防效,但不同處理間防效無顯著性差異。藥后1 d,僅25%噻蟲嗪15 g的校正防效低于90%以外 (為88.7%),其他劑量的校正防效均高于90%。且該藥劑具有較好的持效性。藥后14 d時,各劑量的25%噻蟲嗪的校正防效仍均在96%以上,除清水對照之外,各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
無論是國產還是進口的25%噻蟲嗪均表現出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且試驗期間各處理未見對茶葉產生不良影響 (無藥害),未見對其他病蟲害影響。藥后1 d時,僅25% 噻蟲嗪15 g的校正防效低于90%;而藥后14 d時,各劑量處理的校正防效均在96%以上。因此,25%噻蟲嗪因其對茶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效與進口產品的相當,因此可降低防治成本。另外,因茶假眼小綠葉蟬年發(fā)生代數多、世代接替嚴重,容易產生抗藥性。因此,雖然25%噻蟲嗪的防效較好,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也不能連續(xù)多次使用,需要與其他藥劑輪換使用,且選擇在低齡若蟲高峰期用藥,以提高防效和延緩抗藥性的產生。噻蟲嗪在茶葉和土壤中的殘留量與施藥量、施藥次數相關,其中施藥量對噻蟲嗪殘留量的影響較大,其在茶葉和土壤中的殘留量均隨施藥量的增加而增高[4]。在使用過程中,不能隨意加大劑量,以免因噻蟲嗪在茶葉中的含量而影響茶葉的銷售或出口。有條件的地方,盡量選擇靜電噴霧器施藥,可降低用藥量又提高防效[5]。
[1] 陳宗懋.茶葉農藥殘留標準又有新規(guī)定[J].中國茶葉,2009(7):17-18.
[2] 付建玉,韓寶瑜.茶小綠葉蟬優(yōu)勢種的歸屬的分子依據[J]. 科技通報,2005,21(5):549-556.
[3] 莊家祥,傅建煒,蘇慶泉,等.福建省茶小綠葉蟬抗藥性的地區(qū)差異[J].茶葉科學,2009,29(2):154-158.
[4] 吳小毛,袁圓,王芳,等.噻蟲嗪在茶葉和土壤中的消解規(guī)律研究[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3,52(17):4214-4217.
[5] 高秀兵,趙華富,張正秋,等.在茶假眼小綠葉蟬防治中應用靜電噴霧器的效果分析[J].西北農業(yè)學報,2012,21(12):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