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南城+張小莉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已成定論。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在課堂上不活躍,主體參與意識淡薄,有效性極低。那么,影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有哪些因素?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有效、深入地參與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影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多年來,我們在教育觀念上一直強調要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知識和發(fā)展,但在教育實踐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種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一直獨霸課堂,它把學生當作一個裝知識的容器,而忽視了把學生作為一個有情感、有需求的生命體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成了教學的中心,學生成了配角,只能被動地跟在教師后面走,久而久之,大部分學生習慣于在課堂上充當被動接受的角色,導致課堂上不活躍。二是一些學生缺乏信心,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標準答案禁錮的影響,致使一些學生面對那么多同學,心理特別緊張,害怕找不到教師標準答案上預擬的詞語,害怕表達不準確,害怕同學的嘲笑,害怕老師的臉色,所以為避免處于尷尬的環(huán)境中,這些同學只能是保持沉默。三是一些學生學習目的性不強,不知學習到底為了什么,學習方法不正確,不知道怎樣學習,從而導致知識基礎差,學習吃力,同時不受老師注重,學習態(tài)度消極,加上教學中教師做到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照顧到很難,致使一部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受到影響。
針對以上影響學生主體參與課堂活動有效性的因素,筆者以為應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1)教學民主。首先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有情緒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師要主動參與,建立一個溫暖的、學生能彼此接納和相互欣賞的學習場所,讓學生有個安全的心靈港灣。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教師的參與會讓學生覺得教師不再居高臨下,是朋友,這樣有利于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克服心理障礙,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同時,教師要關心每一位學生,特別是那些緊張、不活躍的學生,對他們要熱情,耐心回答他們提出的疑難問題,讓學生在無意識、無壓力、無憂慮的環(huán)境中,激活參與意識,萌發(fā)參與動機,活躍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想象力。
(2)培養(yǎng)自信。教師要學會贊賞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參與課堂活動的信心,要樂于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教師要努力充當好課堂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鼓勵者、參與者和解難者,對課堂活動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在課堂活動中,應當明白無誤地告訴學生如何進行活動,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在組織活動過程時,還要注意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既不能讓基礎差的同學感到任務太難而產生挫折感,又不能讓基礎好的同學因任務簡單而失去興趣,教學中可設計一些梯度練習,盡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讓所有學生都能從活動中收獲,嘗試成功的快樂,在參與中體驗樂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自主選擇。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選擇能力和履行責任的能力。學生有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學習伙伴和學習方法,能夠勝任獨立學習以及合作學習中自己的任務,才能真正實現主體參與的有效性。教學《林?!贰皫X、林、花”這部分時,有的學生喜歡“嶺”,有的學生喜歡“林”,還有的學生喜歡“花”。教師可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語言文字揣摩,激發(fā)學生走進課文語言的欲望。如《畫家鄉(xiāng)》一課,分別有對海邊、平原、山區(qū)、草原不同地方的描寫,課后的“讀讀背背”中要求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是以商量的口氣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選擇自己喜歡的,而不是強迫學生去背哪一段,這樣真正實現了教材、學生的平等對話,充分體現了尊重學生的意識。有的還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組織形式,讓學生在課上自由組合,共同探討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參與的機會,形成主動參與的局面。
(4)情境激趣。皮亞杰指出:“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就的活動需要以某種興趣作先決條件?!苯處熞獜膶W生熟悉的實際情境出發(fā),從學生熟悉的語言引入,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起來自然、親切、真實,也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解答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講故事、說笑話、猜謎語、聽音樂等方式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相通的情境,讓學生進入、擔當、理解、體驗、表現角色,使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操作、交流、評價參與教學全過程。
(5)激活經驗。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聯系,激活學生的經驗,撥動學生的心弦。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實踐又是一種綜合性活動,課堂上應有大量時間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活動,特別是對小學低中段的學生,還應伴隨著肢體活動。解放兒童的大腦、嘴、眼睛、耳朵、口,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如教學《烏鴉喝水》時,教師可以請學生動手做實驗,讓學生在親自操作中體會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銜進瓶子里的細心與耐心,觀察水慢慢升高的現象,體驗烏鴉經過動腦動“手”而成功的歡樂。
(6)開放教學。單一的教學模式,其學生主體參與和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要適時調整教學組織形式,善于組織開放式教學,課堂上放開手腳,給每個學生提供思維的自由時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語文實踐活動。課堂上的語文學習,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潛心研究;討論就應該讓學生各抒己見,議論紛紛;朗讀就應該書聲瑯瑯,聲情并茂。當學生有疑惑時,教師采取啟發(fā)式,開啟學生思想的閥門,讓學生才思泉涌;當學生遇到難點時,采取小組合作學習,集思廣益,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學生各抒己見,互不相讓時,采取討論式或辯論式,讓學生各抒己見,哪怕爭個臉紅脖子粗,誰也駁不倒誰,這辯論過程就是很好的語文實踐活動。有的課文人物形象生動,對話精彩,就讓學生分角色去演。如《西門豹》《再見了,親人》,可以編成課本劇。有的課文為我們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就讓學生去畫畫,或設計出圖文并茂的板書,如《桂林山水》《三峽之秋》《青海湖,夢幻般的湖》等。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內容豐富生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得以真正體現。
總之,在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課堂教學改革中,唯有實現學生主體參與的有效化,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全面、和諧、主動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