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淮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安徽淮北,235000)
論《荷馬史詩》的空間結(jié)構(gòu)
王 倩
(淮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安徽淮北,235000)
荷馬史詩描述的宇宙由天空、大地、冥界與塔耳塔羅斯組成,為垂直四分式的等級世界。大地上的方位只有東方與西方,即白晝之方和黑夜之方。與東方接近的地方被視為光明與溫暖的,而與西方接近的地方則相反。換言之,整個的南方被列入接近太陽的東方,整個的北方則被列入遠離太陽的西方。荷馬的右方與吉兆相關(guān),左方與兇兆相關(guān)。概而言之,荷馬世界的垂直與水平層面皆呈二元對立模式,為神話式的非均質(zhì)等級世界。此種空間模式的生成基礎(chǔ)為人對外界的感知,也就是人類通過身體的體驗而獲得的經(jīng)驗。荷馬的空間是非理性的經(jīng)驗世界,因而其空間意識屬體驗的宇宙論范疇。
荷馬史詩 空間 方位 東西 左右
從《伊利亞特》與《奧德賽》的表述來看,荷馬的宇宙空間由四個部分組成:天空、大地、冥界、塔耳塔羅斯。最上面的天空居住著奧林波斯諸神和各種星體,大地的表層是人類的居所,大地下面的冥界是死者靈魂的歸宿地[1],位于大地最深處的塔耳塔羅斯是妖怪與提坦諸神的世界[2]。在劃分宇宙結(jié)構(gòu)層面方面,荷馬與赫西俄德稍有出入,荷馬的宇宙結(jié)構(gòu)是四分式的,赫西俄德的宇宙結(jié)構(gòu)是三分式的,由天空、大地與塔耳塔羅斯組成,塔耳塔羅斯則由冥界和妖怪世界兩個部分組成。奧林波斯諸神居住的世界永遠充滿光明,地球一半時間由陽光照射,一半時間由黑暗籠罩,冥界和塔耳塔羅斯則永遠昏暗無光。
在荷馬筆下,天空到大地的垂直距離等于大地到塔耳塔羅斯的垂直距離??梢詮闹嫠箤χT神發(fā)布的演說中獲得信息:“那地方遠得很,是地下的深坑,大門是鐵的,門檻是銅的,它與冥土的距離之遠,有如天在大地之上?!盵3]四個世界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在《奧德賽》中,奧德修斯乘船一直向西航向,一天即可到達死者居住的冥界[4]。奧德修斯航行的路線在水平層面,與垂直層面并無關(guān)聯(lián)。一般的理解是,“在希臘早期的宇宙論中,水平距離與垂直距離有時被認為是等同的”[5]。那么,天空到大地的垂直距離等于大地到冥界或塔耳塔羅斯的垂直距離,大約是奧德修斯船行一天的航程。我們可以從赫西俄德《神譜》中獲取具體信息:“塔耳塔羅斯與大地相距很遠,從大地到下面的塔耳塔羅斯和從大地到天空有相等的距離。一個銅砧從天宇掉下,也要經(jīng)過九天九夜,于第十天才能夠到達大地;它從大地再往下掉,也要經(jīng)過九天九夜,于第十天才能夠到達塔耳塔羅斯?!盵6]
我們無法從荷馬史詩中獲知天空、大地、冥府與塔耳塔羅斯的具體外形,只能從相關(guān)的詩文中窺其面貌。荷馬筆下的宇宙像一所巨大的房屋,地球是地面,天空是天花板或屋頂,天空由青銅或黑鐵所造,非常明亮并且極為堅固[7]。何以如此?因為在荷馬時代,作為金屬的青銅與黑鐵既是財富與身份的象征,又具有堅固與明亮的特征,以此描述天空能夠體現(xiàn)天空的神圣性。較之于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幾何式宇宙空間模式[8],荷馬關(guān)于天地形狀的是非幾何的。我們在《奧德賽》中看到了阿塔拉斯背負的巨柱支撐天空和大地[9],就像柱子支撐房屋一樣。赫西俄德的《神譜》補充了巨柱的相關(guān)信息?!鞍⑻乩拐驹诖蟮氐倪吘?,站在嗓音清晰的赫斯珀里得斯姊妹面前,用不倦的頭顱和雙臂無可奈何地支撐著廣大的天宇?!盵10]可知,在荷馬史詩中,天地似房屋,天地之間由巨柱支撐,巨柱位于大地邊緣。另外,天地之間還有云氣,這些云氣彌漫于天地間[11]。
我們無法從荷馬史詩中獲知大地的具體形狀,但卻能夠通過史詩的描述而了解大致面貌。在荷馬筆下,地球表面由奧克阿諾斯的長河環(huán)繞,長河邊上住著部分埃塞俄比亞人[12]以及基默里奧伊人[13]。太陽每天沿著天空運行,從東方的奧克阿諾斯大水中升起照耀大地與天空,沉沒于西方的奧克阿諾斯大水中。太陽每天從奧克阿諾斯大水中升起[14],但從來不照耀冥府與塔耳塔羅斯。奧克阿諾斯不同于一般的河流,“它是各條河流和所有大海、一切泉流和深井的源泉”[15],它的河口通向了冥界。這就意味著,奧克阿諾斯的河口是通向死者世界的過道,死者的靈魂經(jīng)由此達到冥界[16]。任何凡人均無法通過奧克阿諾斯,只有奧德修斯在神明的幫助下率領(lǐng)部下做到了這一點[17]。人類居住的地表與死者靈魂居住的冥界,其空間結(jié)構(gòu)是垂直式,奧克阿諾斯河口與冥界相接,這就表明人間與冥界水平層面與垂直層面在奧克阿諾斯河口上是相通的。
作為死者靈魂的歸宿地,荷馬筆下的冥界是哈得斯的世界,它并沒有明確的形狀,只有無邊的黑暗。冥界有一處叫作阿克戎的深淵,火河和哀河在這里匯合,二者之間是一座巨巖[18]。死者的“靈魂經(jīng)過奧克阿諾斯的流水和白巖,再經(jīng)過赫利奧斯之門和魔幻之境”[19],最后匯集到那阿斯福得洛斯草地。冥界并非一個孤立的世界,而是荷馬宇宙的組成部分,有多樣的地貌——高山、河流、深淵、草地。就靈魂的歸宿而言,荷馬史詩陳述的內(nèi)容與米諾石棺描繪的情境并不一致。公元前13世紀的米諾石棺描繪的神話場景表明,“對于米諾人而言,亡靈旅行的最終目的為抵達太陽之地,這一點在雙面斧中得以體現(xiàn)”[20]。米諾時代亡靈的歸宿是光明的天堂,而不是荷馬史詩描繪的黑暗世界。這主要因為米諾時代的彼世理念更多地與地中海沿岸的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等地的宗教理念較為接近,它們同為地中海宗教共同體的組成部分,而荷馬時代的希臘已經(jīng)進入“東方化革命時代”,希臘文明開始進入反思與重構(gòu)階段[21]。形成于“東方化革命時代”末期的荷馬史詩自然受到了這種影響,開始重塑希臘宇宙論,重構(gòu)的彼岸世界與米諾時期的樂園截然不同。位于大地最深處的塔耳塔羅斯是提坦諸神的居住地,那里常年不見陽光,只有寒冷與黑暗[22]。塔耳塔羅斯巨大且堅固,赫西俄德《神譜》這樣描述:“塔耳塔羅斯周圍有一道青銅柵欄,夜幕三重如項圈一般包圍著它,大地和不產(chǎn)果實的海洋之根就生在其上?!盵23]這就表明,塔耳塔羅斯在大地與海洋之根之下,是封閉獨立的一個世界。
這是一個多層次的垂直宇宙模式?!吧蠈涌臻g完全不同于中層和地層空間。上層是宙斯和眾神的空間,中層是人的空間,第三個則是死者和地下神靈的空間。這是個等級世界,人不能在不同的等級之間跨越,除非有特殊的條件。”[24]天空與大地、塔耳塔羅斯與大地、冥界之間均無通道,只有冥界與大地之間有通道(奧克阿諾斯河口)。
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表述而言,荷馬關(guān)于方位的認知并不是非常明晰,這一點從他關(guān)于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描寫中可以看出。荷馬眼中的南方與北方是缺失的,只有東方與西方。東方是日升之地,西方是日落之地,因此,東方與西方在荷馬史詩中便與光明與黑暗、溫暖與寒冷聯(lián)系在一起。在表述東方與西方的氣候?qū)傩苑矫?,雅典娜告誡奧德修斯的話語尤具典型性?!按颂庍h非無名之地,它眾所周知,無論是居住于黎明和太陽升起的地方,或是居住在遙遠的昏暗西方的人們?!盵25]
荷馬一方面將西方等同于寒冷黑暗的世界,另外一方面又將西方視為樂園,部分身份特殊的人在死后被送到那里享受生活。海中老神普羅透斯對墨涅拉俄斯說道:“你已注定不是死在牧馬的阿爾戈斯,被命運趕上,不朽的神明將把你送往埃琉西昂原野,大地的邊緣,金發(fā)的拉達曼提斯的住所,居住在那里的人們過著悠閑的生活,那里沒有暴風(fēng)雪,沒有嚴冬和淫雨,時時吹拂著柔和的西風(fēng),輕聲哨叫,奧克阿諾斯遣它給人們帶來清爽?!盵26]這種關(guān)于西方的認知與前文表述的內(nèi)容之間存在分歧,這是為什么呢?從源頭上說,西方是人死后前往的樂園這種思想源自米諾時代,因為米諾時代的宗教信仰屬于地中海宗教共同體,即整個地中海世界共享一種關(guān)于人死后升到太陽之地樂園的信仰[27]。荷馬時代處于希臘文化的自省時期,即“東方化革命時期”,希臘人開始系統(tǒng)建構(gòu)其宗教體系。重構(gòu)之后的宗教信仰并沒有能夠完全擺脫原有的宗教信仰,新的彼世信仰系統(tǒng)中同時存在舊有的彼世理念,由此出現(xiàn)西方既是陰暗寒冷之地,又是四季如春樂園的情境。盡管荷馬史詩中并未出南方與北方這樣的方位詞,但這并不意味著荷馬史詩缺乏對于南方和北方的認知。實際上,荷馬史詩中的南方與北方是借助于南風(fēng)與北風(fēng)而表示的——南風(fēng)諾托斯等于南方[28],北風(fēng)波瑞阿斯等于北方[29]。何以如此?因為南風(fēng)是從南面吹來的,而北方則是從北方吹來的。南風(fēng)是溫暖的,北風(fēng)是寒冷的。因此,南方是溫暖的,北方是寒冷的。就意味著,荷馬史詩的四個方位實際上指向了兩種感覺:溫暖與寒冷。換言之,“整個的南方被列入了東方,整個的北方則被列入了遠離太陽的西方”[30]。
荷馬關(guān)于四方的認知是通過居住于該方位的族群而加以表現(xiàn)的。大地的東西兩側(cè)居住著埃塞俄比亞人,這個民族非常虔敬,經(jīng)常為諸神舉辦規(guī)模巨大的盛宴[31]。居住于西方的還有基墨里奧伊人,一個終年生活在黑暗和寒冷之中的民族[32]。與埃塞俄比亞人近鄰的還有腓尼基人和埃及人。腓尼基人善于航海,但極為狡詐[33];埃及遍地黃金,埃及人不論男女皆精通醫(yī)術(shù)與巫術(shù)[34]。荷馬筆下的東方已不是地理學(xué)意義上的方位概念,它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意味。它并非是地中海東岸世界的真實再現(xiàn),而是荷馬將該地區(qū)不同于希臘文化的一面重新加以整合而成的新形象。荷馬將地中海東岸世界物產(chǎn)豐富這一事實重新加以調(diào)整,根據(jù)希臘文化關(guān)于“他者”的片面認知,以及希臘社會迫切需要海外殖民的現(xiàn)實訴求,將其塑造成一個物產(chǎn)豐富的人間天堂?!斑@種形象的再塑造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荷馬時代的希臘人內(nèi)心深處對于‘東方’的財富的渴望,以及到‘東方’殖民的沖動?!盵35]
荷馬除了用南風(fēng)和北風(fēng)表示南方與北方之外,他還通過居住于這兩個地方的民族加以表述。南方有利比亞人、洛托法戈伊人。利比亞人飼養(yǎng)奶羊,“那里新生羊羔帶犄角,母羊一年之內(nèi)能生育三胎羔仔。那里的主人和牧人從不缺乏干酪,也不缺乏各種肉類和甜美的鮮奶,一年到頭都備有充足的奶液吮飲”[36]。至于洛托法戈伊人,他們以花為食,外鄉(xiāng)人食用此花能夠忘記煩憂,不思故鄉(xiāng)[37]。
上述敘述表明,南方非常溫暖與舒適,動物與植物的生長非常迅速。北方有密西亞人、希佩摩爾戈斯人。密西亞人飼養(yǎng)牲畜擅長近戰(zhàn)[38],希佩摩爾戈斯人則飲食馬奶[39]??芍神R關(guān)于北方的感知沒有關(guān)于南方的感知明確。荷馬熟悉的方位世界僅僅限于毗連愛琴海的一些地方,至于距離愛琴海較遠的地方,他尚知道一部分,但再向北推進,譬如地中?;蚝诤N鞑?,他就完全一片模糊。
荷馬史詩關(guān)于左手與右手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神諭的吉兇上,尤以鳥卜的方位為典型。希臘人與特洛伊人均遵循相同的神諭方位模式:左方是兇兆,右方是吉兆。當(dāng)發(fā)送神諭的飛鳥出現(xiàn)在人類的左上方時,它發(fā)布的一定是兇兆。譬如,赫克托耳試圖率領(lǐng)部下焚燒希臘人的船只,一只蒼鷹高飛在隊伍左側(cè),特洛伊人由此得知宙斯發(fā)送的兇兆,不敢行動[40]。相反,當(dāng)飛鳥出現(xiàn)在人群右上方時,這一定是吉兆。因此,奧德修斯看到蒼鷺在隊伍的右方飛過便極為高興[41]。同樣,當(dāng)特洛伊老國王普里阿摩斯看到宙斯派遣一只鷹飛在人群的右方時,便明白宙斯允許他贖回赫克托耳的尸首[42]。
這種尊右的方位理念絕非荷馬獨創(chuàng),它在米諾時代就已存在。許多源自米諾時代金戒指刻畫的圖像場景表明,神明會借助飛鳥、流星、蜻蜓等符號發(fā)布神諭,這類符號一般會在占卜者的右方出現(xiàn)。在一枚賽勒派勒(Sellopoulo)出土的金戒指上,神明派遣一只飛鳥低旋于通靈者右方發(fā)布神諭,通靈者右手高舉,回首觀望異象(圖1)。與荷馬史詩不同的是,戒指上通靈者的右上方還出現(xiàn)了象征神意的彗星符號。這種神諭符號出現(xiàn)的情境表明,米諾時代的人們篤信神諭的象征符號一定會出現(xiàn)在右方而不是左方。類似的方位理念同樣體現(xiàn)在斐斯托斯(Phaistos)附近卡萊瓦亞(Kalyvia)墓葬出土的金戒指上(圖2)。在卡萊瓦亞出土金戒指上的圖像場景中,攜帶神意的神諭符號不是飛鳥,而是隕星或流星。大量的神諭圖像表明,荷馬史詩表述的右方優(yōu)于左方的理念自古就有,并非為荷馬獨創(chuàng)。換言之,荷馬史詩關(guān)于左與右的認知具有久遠的本土傳統(tǒng),其源頭為米諾時代的神圣方位理念。因此,“右是吉利的,左代表不祥”[43]。對荷馬時代以右為尊的方位觀是多種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具體說來,導(dǎo)致荷馬史詩尚右方位理念的首要因素是人類慣用右手的生活習(xí)慣。普遍的一種事實就是,不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社會,人們傾向于鼓勵慣用右手而不是左手。古希臘社會也不例外。在這樣一種生活習(xí)慣下,人們往往將善與美好的事物賦予右方而不是左方。這種集體無意識潛藏于人類的記憶深處,借助于人類的文化象征體系,便表現(xiàn)為賦予右方一種積極的象征意味,而將消極的一面賦予左方。
圖1 賽勒派勒金戒指上的神諭場景
圖2 卡萊瓦亞墓葬出土金戒指上的神諭場景
其次,此種方位意識還與荷馬時代宗教儀式的方位相關(guān)。在希臘的鳥卜儀式中,占卜者面北而立,這一點從赫克托耳的話語中能夠得到確認:“你要我相信那空中翱翔的飛鳥,我對它們既不注意,也不關(guān)心,它們是向右飛向朝霞,飛向太陽,還是向左飛向西方,飛向昏冥?!盵44]荷馬時代與米諾時代人們的思維尚處于前科學(xué)時代,因此他們關(guān)于空間的認知依然局限于原始宗教的認識階段,即空間是非均質(zhì)的。對他們而言,“空間是賦有性質(zhì)的東西;不同的空間區(qū)域有自己的特殊屬性……空間與其說是被想象到,不如說是被感覺到,而空間中的不同方位和位置也將在質(zhì)上彼此不同”[45]。荷馬時期的思維模類似于原始宗教的思維,根據(jù)埃米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書的觀點,原始宗教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二元對立的。占卜者面北而立,以這個方向為基準點,其身體的不同部位被指派為不同的方位:東方為右,西方為左。結(jié)果,天空中的區(qū)域特征反映在人體當(dāng)中。東方是日出之地,給人溫暖之感,西方是日落之地,給人寒冷之感。右方成為吉利的象征,而左方則與不吉相關(guān),尚右的空間方位理念由此生成。
由上可知,荷馬的宇宙是垂直四分的世界,其結(jié)構(gòu)以大地為中心分為地上與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指向光明,地下部分指向黑暗。大地水平方位被劃分為東方與西方,左方與右方。東與右相關(guān),西與左相關(guān)。荷馬空間的垂直與水平層面皆為二元對立模式,同時為非均質(zhì)等級空間,帶有明顯宗教象征意味。荷馬的空間呈非幾何形狀,為半神話式想象世界。其生成基礎(chǔ)為人類對外界的感知,即人類通過身體的體驗與觀察而獲得的經(jīng)驗。我們因此能夠斷言,荷馬的空間是非理性的經(jīng)驗世界,其空間意識屬體驗的宇宙論范疇。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漢畫像石神話譜系研究”【13CZW024】;中國博士后科學(xué)基金第七批特別資助“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東西方位模式比較研究”【2014T70448】、中國博士后科學(xué)基金第54批面上一等資助“比較神話學(xué)視閾下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方位模式研究”【2013M540400】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See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 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10,Lines 512~540;Book 11,Lines 23~325;Book 24,Lines 1~203.
[2] See 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8,Lines 13~15;Book 8,Line 279.
[3] 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8,Lines 14~16.
[4] See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 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 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12,Lines 10~22.
[5] William Hansen,HandbookofClassicalMythology,Santa Barbara:ABC-ClIO,Inc.2004,p.52,note 23.
[6] Hesiod,M .L .West,ed,Theogon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Lines 719~725.
[7] 關(guān)于天空由青銅所造的表述,參見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17,Line 425.天空由黑鐵所造的表述,參見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 .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15,Line 329;Book 17,Line 565.
[8] 《淮南子·天文訓(xùn)》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薄痘茨献印ぞ裼?xùn)》曰:“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鳖愃频恼f法見于《呂覽·圜道》《大戴禮記·曾子天圓》《周髀算經(jīng)》等。
[9]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 .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15,Line 329;Book 1,Lines 52~55.
[10] Hesiod,M .L .West,ed,Theogon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Lines 517~519.
[11] 關(guān)于云氣的表述,參見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 .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14,Line 288,Book 15,Line 19.
[12] See 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 .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1,Line 423.荷馬史詩中的埃塞俄比亞人居于大地的東西兩隅,一部分居于日落處,一部分居于日出之地。參見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1,Lines 21~24.
[13] 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 .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11,Lines 11~19.
[14] See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19,Line 434;Book 22,Line 197;Book 23,Line 347.
[15] 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21,Lines 196~197.
[16]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20,Line 65;Book 24,Line 11.
[17]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20,Line 65;Book 11,Lines 10~22.
[18]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10,Lines 513~515.
[19]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24,Lines 11~13.
[20] [希]南諾·馬瑞納托斯:《米諾王權(quán)與太陽女神——一個近東的共同體》,王倩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年,第187頁。
[21] Walter Burkert,OrientalizingRevolution:NearEasternInfluenceonGreekCultureintheEarlyArchaicAge,Translated by Margaret E.Pinder and Walter Burkert.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1~8.
[22]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and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8,Lines 13~16.
[23] Hesiod,M.L.West,ed,Theogon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Lines 726~728.
[24] [法]讓-皮埃爾·維爾南:《希臘人的神話和思想——歷史心理分析研究》,黃艷紅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212頁。
[25]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13,Lines 239~241.
[26]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4,Lines 561~568.
[27]關(guān)于米諾宗教中人死后回歸樂園,以及與地中海宗教共彼世信仰系統(tǒng)之間關(guān)系的具體闡釋,參見[希]南諾·馬瑞納托斯:《米諾王權(quán)與太陽女神——一個近東的共同體》,王倩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年,第177~190頁。
[28]荷馬史詩中關(guān)于南風(fēng)諾托斯的表述,具體參見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3,Line 295;Book 5,Line 295,331;Book 12,Line 289,325,326,427;Book 13,Line 111.
[29]荷馬史詩中關(guān)于北風(fēng)波瑞阿斯的表述,具體參見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14,Line 395;Book 19,Line 358;Book 21,Line 346;Book 23,Line 208.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 .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 .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5,Line 296,328,331,385;Book 9,Line 67,81;Book 10,Line 507;Book 13,Line 110;Book 14,Line 253,299,475,533;Book 19,Line 200.
[30] [蘇]波德納爾斯基編:《古代的地理學(xué)》,梁昭錫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2年,第4頁。
[31] See 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23,Line 206;See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1,Line 22,23,Book 4,Line 84,Book 5,Line 282,287.
[32]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11,Lines 14~19.
[33]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14.Line 288,291;Book 15,Line 415,417,419,473.
[34]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3,Line 300;Book 4,Line 83,127,229,351,355,385;Book 14,Line 246,263,275,286;Book 17,Line 426,432,448.
[35]王倩:《欲望之鏡:論荷馬史詩中的“東方”形象》,載《中國比較文學(xué)》2014年第1期,第142頁。
[36]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4,Lines 85~89.
[37] Homer,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A.T.Murray,revised by George E.Dimock,Odysse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Book 9,Lines 84~98.
[38] 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13,Lines 4~5.
[39] 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13,Line 5.
[40] 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12,Line 202,219.
[41] 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10,Lines 274~280.
[42] 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24,Line 320.
[43] [法]讓-皮埃爾·維爾南:《希臘人的神話和思想——歷史心理分析研究》,黃艷紅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212頁。
[44] Homer,with English translated by A.T.Murray,revised by William F.Wyatt,Iliad,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Book 12,Lines 237~240.
[45] [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丁由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第4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