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霞
早期護理干預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應用價值分析
趙文霞
目的研究并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12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6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早期護理干預, 觀察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情況并作對比分析。結果觀察組患者在康復療效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顯著, 安全性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急性腦梗死;早期護理干預;療效觀察
腦血管病是目前社會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多發(fā)病和常見病, 且一旦發(fā)病, 患者的致殘率以及死亡率均較高, 急性腦梗死患者發(fā)病后, 病情往往會迅速加重, 多是動脈硬化以及舊血栓的增大、新血栓的形成加重了局灶腦組織的缺血情況, 同時對局部腦組織造成不可逆性的損害, 進而使得腦組織發(fā)生缺氧和缺血性壞死[1,2]。因此, 針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采取早期護理干預顯得較為重要。本組研究作者對本院近期收治的部分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早期護理干預, 取得了較為令人滿意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確診收治的12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72例, 女48例, 年齡44~80歲, 平均年齡(58.1±4.2)歲。其中79例患者出現右側肢體偏癱,41例患者出現左側肢體偏癱。研究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6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早期護理干預。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入院時間以及病理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早期護理干預, 具體護理措施如下:①床上良肢位的擺放:患者患側臥位時護理人員應保持患者患者患側的上肢前伸, 與軀干的夾角應保持在90°以上, 伸展肘關節(jié)并張開手指, 保持掌心向上, 同時健手放置于胸前身上或是身后枕頭上, 健腿應屈曲向前放置在體前枕頭上, 屈曲髖關節(jié), 此時患者患側下肢在后需后伸髖關節(jié), 屈曲膝關節(jié),使患者保持邁步狀。②患側肢體功能鍛煉:患者患側肢體必要時需要進行被動活動, 活動順序均為近端關節(jié)延伸至遠端關節(jié), 活動量需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從小至大, 且活動過程中不應引起患者疼痛。護理人員應該多鼓勵患者進行患側肢體鍛煉, 如雙手交叉上舉訓練以及下肢的橋式訓練等, 目的在于促進患者患肢的恢復, 盡早適應主動鍛煉[3]。③抬高床頭的訓練:訓練需要將患者床頭抬高15°左右, 待患者病情趨于穩(wěn)定后逐漸抬高床頭, 隨后繼續(xù)進行訓練, 直至能夠自主坐起。④站立平衡訓練:患者站立后前伸上肢并前傾頭以及軀干, 前移重心, 在站立過程中保持重心均勻分布, 持續(xù)進行前后左右的重心轉移訓練。⑤步行訓練:步行訓練的前提為患者不疲勞且應循序漸進, 訓練時患者需借助助行器進行行走, 訓練直至患者能夠單獨行走為止。⑥心理護理:患者進行前期康復護理的同時應該同時進行心理干預護理, 醫(yī)護人員應該及時了解每例患者的心理狀況以及運動情況, 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 排除患者心中的不良情緒, 適時修正治療計劃, 使得患者能夠始終配合治療。上述訓練均有護理人員執(zhí)行操作,30 min/次,2次/d,2周為1個療程[4]。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在康復療效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組間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 分)
注: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 運動功能評分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0 23.4±16.2 34.5±21.2 35.5±8.6 50.2±9.0觀察組 60 26.1±16.9 66.2±25.6a 36.2±8.8 73.7±11.5a
急性腦梗死是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 藥物治療的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血流障礙同時減輕腦組織缺血和壞死等癥狀, 防止神經元死亡以及梗死面積的進一步擴大?;颊叱霈F的運動功能障礙本質在于運動神經元損傷后進而導致肌張力的變化, 進而使得患者肢體出現異常運動模式?;颊吣X功能的重組主要顯示為神經系統在經受損傷后逐步恢復的較為重要的依據之一。人體神經功能的損傷多數為可逆性的, 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 神經元可以通過訓練逐步恢復, 神經功能的恢復期多為急性腦梗死后3個月, 在最初一段時間內恢復速度較快, 此時為前期護理干預治療的關鍵時間[5,6]。
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干預護理治療尤為重要, 早期的護理干預能夠誘發(fā)并產生大量信息的傳入性活動以及傳出性活動, 這能夠有效促進患者大腦皮質功能的迅速重組, 最終促使患者運動功能的不斷恢復, 幫助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運動模式, 進而使得患者病變肢體康復。早期護理干預的介入時間也較為重要, 介入治療前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 確保患者病情基本穩(wěn)定后方可進行早期干預治療, 這樣才能更加有利于患者神經系統的恢復以及運動模式的正確改變, 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的出現。本組研究中, 根據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病理情況, 給予其早期護理干預, 結果顯示, 相比對照組患者, 觀察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明顯較高(P<0.05)。
綜上所述, 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顯著, 安全性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楊新芳. 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護理干預體會.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9):1237-1238.
[2]羅秋蘭, 古賤秀, 黃月紅. 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4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4(8):116.
[3]王蕊, 高娜. 早期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觀察.醫(yī)學信息,2014(22):328-329.
[4]藍雪芬. 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影響.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4):13-16.
[5]劉艷新.早期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作用.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7):132-133.
[6]路偉春.腦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觀察.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104,17(12):129-13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5.155
2014-11-27]
473000 南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二病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