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河池-宜州斷裂帶是褶皺-沖斷帶置疑
河池-宜州斷裂帶是廣西境內最顯目的東西向構造帶,為桂中盆地的北部邊界,夾持于北西向南丹-都安斷裂帶與北東向永福-龍勝斷裂帶之間,呈寬緩波形展布,長度約250 km。斷裂帶南部為桂中凹陷,屬晚古生代寬緩褶皺區(qū),構造線總體呈南北向;北部為桂北隆起,出露前寒武系、下古生界及上古生界,呈雙基底雙蓋層結構。河池-宜州斷裂帶寬8~20 km,由2條東西向主斷裂及其夾持的東西向褶皺組成,故前人稱其為河池-宜州斷褶帶,認為是南北向擠壓形成的東西向褶皺沖斷帶。
野外剖面觀測表明,河池-宜州斷裂帶呈現(xiàn)下列構造性質:(1)平面上, 斷裂帶由近東西向斷裂及其所夾褶皺組成, 其主斷裂分為2條, 西端與南丹-都安斷裂帶逐漸歸并, 東端與永福-龍勝斷裂帶逐漸銜接, 中間宜州-柳城段斷裂相互靠近, 變形最強。斷裂所夾地層呈寬緩的箱式背斜或向斜, 屬斷彎褶皺類型, 近斷裂帶地層陡峻, 遠離則逐漸平緩, 地層間以層間滑動為主。(2)剖面上, 北側斷裂往南傾, 南側斷裂往北傾, 呈逆斷層性質, 上盤相對下盤變形強。結合斷層面上擦痕與階步所指示的運動學指向, 斷裂以平移為主, 逆沖為輔, 屬逆-右旋平移斷層, 斷裂組合呈正花狀。(3)斷裂帶南北兩側發(fā)育牽引構造。在桂北隆起帶一側發(fā)育一系列高角度近南北向的斷裂, 其南端終止于河池-宜州斷裂帶, 并呈東凸右行牽引指向(圖1), 而在桂中凹陷帶一側發(fā)育一系列近南北向的斷裂與褶皺軸跡, 其北端終止于河池-宜州斷裂帶, 并呈西凸右行牽引指向。在斷裂帶的西部, 由南、北兩條斷裂夾持的平面上呈“葫蘆形”的向斜構造, 其尾跡指向東, 亦表明斷裂帶內呈現(xiàn)右旋剪切, 與斷裂帶南、北二側的牽引構造呈現(xiàn)統(tǒng)一的運動學指向。 綜合上述認為,前人關于河池-宜州斷裂帶為南北向擠壓形成的東西向褶皺沖斷帶的觀點是不成立的。 因為斷裂帶內不存在運動學指向一致的疊瓦狀斷裂構造及不對稱的斜歪褶皺構造, 而且斷裂帶南北二側一系列南北向的斷裂與褶皺構造組成的牽引構造, 明顯與南北向擠壓形成東西向褶皺沖斷帶的動力學不符。因此, 河池-宜州斷裂帶不是南北向擠壓形成的東西向褶皺-沖斷帶, 而是在東西向非共軸力偶作用下形成的逆-右旋平移剪切斷裂-褶皺構造帶, 斷裂系在平面上相互平行或分支復合, 在剖面上呈正花狀, 而褶皺一般為箱狀褶皺, 屬斷彎褶皺類型, 形成時代為印支期。上述認識對理解廣西“山字型”構造成因及印支期廣西各地塊(地體)間相互運動程式具有重要的地質意義。
汪勁草,蒙永潘,江 楠,湯靜如,李秀珍,余 何
(桂林理工大學 廣西隱伏金屬礦產(chǎn)勘查重點實驗室,廣西 桂林 541004)
圖1 河池-宜州斷裂帶及南、北二側右旋牽引構造
1674-9057(2015)04-0860-01
10.3969/j.issn.1674-9057.2015.04.028
2015-10-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172089); 廣西國土資源廳重大科研課題招標項目 (GXZC2015-G3-3917-KLZB-O)
汪勁草(1963—),男,博士,教授,構造地質學專業(yè)。
汪勁草, 蒙永潘, 江楠,等. 廣西河池-宜州斷裂帶是褶皺-沖斷帶置疑[J]. 桂林理工大學學報, 2015, 35(4): 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