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玉,肖農,李邦會,劉潤寧
沙盤游戲療法在腦性癱瘓兒童家長心理健康促進中的應用
余文玉1,肖農1,李邦會1,劉潤寧2
[摘要]目的探討沙盤游戲治療腦癱兒童家長心理問題的應用效果。方法腦癱患兒的家長40名,隨機分為實驗組(20名)與對照組(20名)。實驗組行沙盤游戲治療,每周1次,共10次。對照組不進行干預。實驗前后采用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遵醫(yī)囑行為量表、生活質量核心問卷(QLQ-C30)進行評定。結果實驗組SCL-90各因子分低于對照組(P<0.05),遵醫(yī)行為、自尊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軀體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沙盤游戲能夠有效解決腦癱兒童家長的心理問題,提高遵醫(yī)行為和自尊水平,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腦性癱瘓;沙盤游戲;家長;心理健康
[本文著錄格式]余文玉,肖農,李邦會,等.沙盤游戲療法在腦性癱瘓兒童家長心理健康促進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5, 21(9): 1095-1098.
CITED AS: Yu WY, Xiao N, Li BH, et al. Application of sandplay therapy in cerebral palsy children's parents for mental problems [J]. Zhongguo Kangfu Lilun Yu Shijian, 2015, 21(9): 1095-1098.
腦癱是一組持續(xù)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fā)育障礙、活動受限癥候群,這種癥候群由于發(fā)育中的胎兒或嬰幼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所致[1]。腦癱是影響兒童身心健康較嚴重的神經系統(tǒng)傷殘疾病,兒童患有腦癱,對父母來說是沉重的心理負擔和社會壓力,嚴重影響父母身心健康[2]。腦癱患兒父母存在人格偏執(zhí),明顯的焦慮、抑郁心理障礙[3]。因為腦癱患兒的治療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父母要承擔照顧患兒、經濟支持,以及兼顧工作諸多責任。長期負性的情緒必然造成父母出現(xiàn)生理及心理問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4],也會直接影響患兒的康復。所以,對腦癱患兒父母存在的心理問題,必須引起康復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及時進行心理干預[5]。
沙盤游戲療法(sandplay therapy)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多拉·卡爾夫創(chuàng)立的一種心理分析與治療方法[6],廣泛應用于諸如心身疾病的評估、治療,以及學校的心理教育等[7]。在沙盤制作過程中,咨詢師為來訪者創(chuàng)造一個被接納、關注、自由以及受保護的空間,通過制作沙畫的方式,通過沙具在沙盤上的呈現(xiàn)[8],能使來訪者重新體驗前語言與非語言狀態(tài),來訪者的無意識會自動流露在沙盤中[9];咨詢師根據(jù)來訪者無意識的流露,了解來訪者的心路歷程,洞察潛意識的內容,然后對癥下藥;來訪者在咨詢師的幫助下,整合無意識的內容,轉換為積極的能量,產生治療效果[10]。因此,沙盤游戲可作為存在心理問題的人群進行心理評估和治療的工具[11]。
本研究探討沙盤游戲療法對腦癱患兒父母心理問題的干預效果。
1.1研究對象
2014年6~12月在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康復中心進行康復的1~6歲腦癱患兒的父母(21~40歲)40名,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0名。兩組患兒以及他們的父母在性別、年齡,患兒在腦癱類型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表2。
表1 腦癱患兒臨床資料比較
表2 腦癱患兒父母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①父母全程陪護患兒;②文化程度小學或以上;③溝通能力好;④無嚴重軀體疾病及精神病史;⑤近期家庭無重大事件發(fā)生;⑥自愿參加。
隨機方法:由未參與課題組的成員從心理咨詢室獲取的電話中,將受試者分為實驗組(n=20)和對照組(n=20);課題組成員通過短信方式與患兒父母聯(lián)系,獲取隨機號及干預方式。
本研究方案,已由倫理委員審查通過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實驗組患兒父母進行沙盤游戲治療。對照組患兒父母常規(guī)健康指導,包括入院宣教、疾病宣教、用藥指導、出院指導。
配置標準沙盤游戲室、沙盤、沙具等[15]。要求房間采光明亮、舒適及安全。沙盤是一個有邊界的容器,大小57×72×7 cm,沙盤內側被漆成天藍色,代表江、湖、海、藍天;沙盤裝白色細沙,各種各樣的縮微模型玩具,如人、動物、樹木、花草、車船、飛行物、建筑物、橋、欄桿、石頭怪獸等,約1600個沙具。還有擺放玩具的擱架。用數(shù)碼相機拍攝,電腦儲存家長的沙盤作品信息。
沙盤游戲干預每次50~60 min,每周1次,共10周。每次干預僅1人進入沙盤游戲室,室內有1名具有沙盤游戲心理治療實踐經驗與理論基礎的心理咨詢師。父母擺放沙盤時,咨詢師會告訴父母基本操作程序,介紹沙盤、各種沙具,以及可以利用這些材料在沙盤上創(chuàng)造出任何圖景[16]。在父母操作沙盤過程中,治療師在一旁陪伴,保持靜默并記錄。記錄包括沙盤游戲的進程,如何開始,有否猶豫,第一件選擇的沙具是什么,之后又選擇了哪些種類的沙具,擺放位置、彼此擺放關系等。作品完成后,用15~20 min讓來訪者表達內心感受,講訴他所擺放的沙畫[17]。咨詢師從沙盤作品內容、主題、自我像等方面與父母進行交流,父母通過作品了解到自己的潛意識世界。每次治療結束后,經父母同意,為他們的沙世界拍照。父母離開沙盤室后方能拆除沙盤作品。
1.3評估方法
在治療前與10次治療結束后,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腦癱患兒父母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s Checklist 90, SCL-90)進行評定,干預后采用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 SES)、遵醫(yī)行為量表及生活質量核心問卷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re- Core 30, QLQ-C30)進行評定。
1.3.1SCL-90
包含90個條目,共9個分量表,即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敵對、恐怖、偏執(zhí)和精神病性。每個項目均采取5級評分制,總分為90個項目得分之和,因子分等于組成某一因子的各項目總分除以組成這一因子的項目數(shù)。以SCL-90總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為存在心理障礙[12]。
1.3.2SES
由10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1(非常不符合)~4(非常符合)4級計分,總分40分,分數(shù)越高自尊程度越高[13]。
1.3.3遵醫(yī)行為
采用本院自行設計遵醫(yī)行為量表,包括:對疾病認知態(tài)度;正確等待患兒配合康復治療情況;參與各項檢查及護理情況;遵醫(yī)囑正確服藥情況。每個項目1(不好)~4(好)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遵醫(yī)行為越好。經檢驗,該量表信度較好(Cronbach's α=0.43~0.84)。
1.3.4QLQ-C30
該問卷共30個項目,包括1個整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量表,5個功能量表(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量表項目均為1(沒有)~4(非常)級評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功能越好[14]。本研究觀察其中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總健康狀況。
1.4統(tǒng)計學分析
全部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錄入及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服從正態(tài)分布,以(xˉ±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顯著性水平α=0.05。
治療前兩組SCL-90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治療后,實驗組各因子分均較治療前改善(P< 0.05),較對照組降低(P<0.05)。見表4。
表3 兩組干預前SCL-90評分比較
表4 兩組干預后SCL-90評分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遵醫(yī)行為量表評分、SE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在QLQ-C30軀體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總體健康等方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后遵醫(yī)行為、SES及QLQ-C30比較
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醫(yī)務人員除了要對患兒疾病進行治療外,更需要加強對腦癱兒童父母面臨的危機和出現(xiàn)的心理變化進行及時的心理干預。
腦癱患兒父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患兒治療時間長、療效慢、費用高,父母要付出長期的精神代價,導致父母長期處于焦慮、抑郁情緒下,變得煩躁、易怒;父母可能將不良情緒發(fā)泄給患兒,導致患兒產生社會退縮、能力退步、人際關系不良,使患兒的康復變得更加困難[18]。
本研究針對腦癱患兒父母的心理特征,引入沙盤游戲進行心理干預。研究表明,沙盤游戲能有效緩解腦癱患兒父母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激發(fā)父母潛在心理資源,改善父母的應對能力,勇敢面對患兒疾??;主動學習腦癱的相關醫(yī)學知識,增強安全感和歸屬感;重建父母健康心理狀態(tài)和信心,主動積極參與康復治療;同時提高父母的生活質量,促進心理健康[19]。
沙盤游戲療法的主要原理與以下方面有關。①沙盤游戲的目的在于喚醒人的無意識及軀體感覺,家長通過制作沙盤過程和沙具的象征意義,很容易以有形的方式,呈現(xiàn)無意識[20],明確家長存在的心理問題,從而可以幫助家長緩解對心理治療的抗拒,幫助家長建立接受心理治療的信心。②家長在創(chuàng)設沙盤過程中,治療師一直在旁陪伴;咨詢師通過全面客觀的觀察,了解家長的感受,發(fā)現(xiàn)家長的心理問題,并給予針對性指導和幫助[21]。③沙盤游戲療法強調給來訪者營造溫馨、和諧、受保護的氛圍,為心理治療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和條件[22]。腦癱患兒家長因患兒疾病及漫長枯燥的康復治療,而產生消極情緒,如對他人的不信任,敵對,以及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制作沙盤能使家長自由地在沙盤中去做想做的事,使家長沒有顧慮地表達真實的認知和情緒,從而對家長產生治療作用[23]。實驗中發(fā)現(xiàn),開始時家長更多地關注孩子的疾病,表現(xiàn)出不愿與外界接觸,不被別人接納,存在逃避、人際關系非常敏感等問題,經過咨詢師的引導,提高了家長的自我效能感,逐步解除了情緒障礙的困擾。④緩解不良行為問題。實驗發(fā)現(xiàn),腦癱患兒家長開始時的沙盤內容多為創(chuàng)傷主題,呈現(xiàn)的沙畫有險惡情景、遭遇攻擊的各種威脅、非常激烈的矛盾以及安全感缺失等。家長通過沙盤游戲,表達和釋放了不良情緒和能量,在治療師的幫助下整合無意識內容,轉換為積極的能量,修復偏執(zhí)人格[24]。從而在生活中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逐步適應生活變化,沖動及攻擊行為明顯改善,心理創(chuàng)傷逐步得到治愈,最后獲得心理成長[25]。
綜上所述,沙盤游戲療法應用于腦癱患兒家長心理健康促進,療效顯著,家長易于接受;能有效緩解家長因患兒疾病帶來的心理問題,充分發(fā)揮家長的正性作用[26],使家長保持較積極穩(wěn)定的情緒,提高患兒康復治療的依從性,是保證腦癱患兒早日康復的關鍵[27]。
本研究樣本量小,并局限于住院患兒的家長,缺乏遠期的評估、需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曉捷,唐久來,馬丙祥,等.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型[J].中華實用兒科雜志, 2014, 29(19): 1520.
[2]千芊,周安燕,胡瑛.深圳市康復腦癱患兒及家庭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1, 17(3): 277-279.
[3]左雪梅,高春榮.行為障礙患兒父母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現(xiàn)狀調查[J].陜西醫(yī)學雜志, 2013, 42(2): 233-234.
[4]李錦蘭,姚麗,劉麗麗,等.腦癱患兒對父母情緒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0, 18(5): 117-118.
[5]余文玉,肖農,張際,等.腦癱患兒父母心理反應及應對方式研究[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0, 35(5): 734-737.
[6] Enns CZ, Kasai M. Japanese sandplay therapy [J]. Counsel Psychologist, 2003, 31(1): 93-112.
[7]申荷永,高嵐.沙盤游戲療法:理論與實踐[M].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44.
[8]賴小林,巢東蕊,丁成文.沙盤游戲療法的應用及研究現(xiàn)狀[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0, 18(6): 754-756.
[9]譚健烽,陳耀琦,楊杰霖.高低樂群性人格大學生初始沙盤特征比較[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3, 22(3): 259-262.
[10] Lagutina L, Sperlinger D, Esterhuyzen A. Addressing psyhological aspects of physical problems thraugh sandplay: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of therapists vieus. [J]. Psychol Psychother, 2013, 86(1): 105-124.
[11]高嵐,申荷永.沙盤游戲療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161-171.
[12] Paap MC, Meijer RR. Cohen-Kettenis PT, et al. Why the factorial structure of the SCL-90-R is unstable: comparing patient group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using Mokken Scale Analysis [J]. Psychiatry Res, 2012, 200(2-3): 819-826.
[13]申自力,蔡太生. 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條目8的處理[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8, 22(9): 661-663.
[14]王建平,陳仲庚,林文娟,等.中國癌癥病人生活質量的測定——EORTC QLQ-C30在中國的試用[J].心理學報, 2000, 32(4): 438-442.
[15]譚健烽,吳詩婧,郭歡,等.有敵對癥狀大學生的初始沙盤特征[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4, 28(9): 701-707.
[16]王巧敏,黃鋼,章小雷,等.沙盤游戲治療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對照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0, 24(9): 691-695.
[17]譚健烽,申荷永,李鶴展.抑郁癥狀陽性人群的初始沙盤特征[J].心理科學, 2012, 35(4): 999-1003.
[18]王濤,張際,余文玉,等. 322例腦癱患兒行為問題調查及影響因素[J].中華護理雜志, 2012, 47(7): 642-645.
[19]劉躍琴,肖曙光,丁玉蓮,等.心理護理干預對腦癱患兒母親焦慮情緒的影響[J].當代護士(??瓢?, 2011, (7): 161-162.
[20] Ruth Ammann.張敏,譯.沙盤游戲中的治愈與轉化:創(chuàng)造過程的呈現(xiàn)[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16-24.
[21]張雯,劉亞茵,張日昇.團體箱庭療法對人際交往不良大學生的治療過程與效果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0, 18(2): 264-265.
[22]王濤,張際,余文玉,等.團體沙盤游戲對腦癱患兒行為問題的干預效果研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 2012, 34(10): 755-759.
[23] Cerda M, Sagdeo A, Johnson J, et al.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a systematic review [J]. J Affect Disord, 2010, 126(1-2): 14-38.
[24]張日昇,杜玉春.攻擊性青少年的箱庭作品特征[J].心理科學, 2009, 32(1): 213-216.
[25]譚健烽,鄒曉波,張淑紅,等.有焦慮癥狀大學生的初始沙盤特征[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3, 27(8): 607-612.
[26]黃小玲,張雙好,李家妮,等.腦性癱瘓患兒及其家屬生存質量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 2012, 27(21): 3264-3266.
[27]吳萍蘭,吳建賢.腦癱患兒家長心理護理的新進展[J].安徽醫(yī)學, 2011, 32(10): 1779-1780.
·社區(qū)康復·
作者單位:1.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康復中心,重慶市400014;2.重慶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兒科,重慶市400062。作者簡介:余文玉(1954-),女,重慶市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兒童心理行為障礙研究。通訊作者:肖農(1961-),男,博士,主任醫(yī)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樞神經系統(tǒng)神經可塑性研究。E-mail: xiaonongwl@163.com。
Application of Sandplay Therapy in Cerebral Palsy Children's Parents for Mental Problems
YU Wen-yu1, XIAO Nong1, LI Bang-hui1, LIU Run-ning2
1.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Center, Children's Hospital,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4, China; 2.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ongqing, Chongqing 40006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pply sandplay therapy in cerebral palsy children's parents for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ethods 40 parents of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n=20) and control group (n=20).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cepted sandplay therapy once a week for 10 week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out any intervention. All the parents were assessed with Symptoms Check-List 90 (SCL-90), Self-Esteem Scale (SES), compliance questionnair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 (QLQ-C30)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Results The scores of all the factors of SCL-90 were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with the higher scores of compliance and self-esteem (P<0.05), and the high quality of life in physical function, role in work and social function (P<0.05)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nclusion Sandplay therapy can be used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erebral palsy children's parents, and improve their compliance, self-esteem and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cerebral palsy; sandplay therapy; parents; mental health
(收稿日期:2015-02-12修回日期:2015-06-23)
DOI:10.3969/j.issn.1006-9771.2015.09.024
[中圖分類號]R7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771(2015)09-10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