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建林
晚清軍事變革及其歷史教訓——中日甲午海戰(zhàn)120周年暨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回眸
■ 劉建林
晚清的軍事變革,采取的是不觸動根本軍事制度,而是在舊體制的邊緣改制創(chuàng)新的辦法。對于這些改革來說,確實取得了局部的成功,但從整個全局來看,由于新的軍事制度不能順利確立,軍隊建設的整體水平難有大的突破。因此,必須清醒認識到:今天,當中國軍事步入世界舞臺時,落后絕不僅僅表現在武器裝備方面。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需要從武器裝備、戰(zhàn)術技術、軍事思想、作戰(zhàn)理論、人才素質結構及軍隊體制編制等諸多方面并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歷史上,中日的問題可以追溯到隋唐,自唐后的沖突和戰(zhàn)爭主要有下面幾次:白江村之戰(zhàn)、文永-弘安之役、慶長-文祿之役、中日甲午戰(zhàn)爭、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侵華戰(zhàn)爭等,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暴行。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更要銘記中日戰(zhàn)史上留給我們的恥辱、教訓,本文側重回顧中國晚清軍事變革及其歷史教訓。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大海戰(zhàn),北洋艦隊失敗的直接原因,是戰(zhàn)場對壘的雙方實力有差距,北洋艦隊弱于日本聯合艦隊。但這只是最淺顯的道理。表面看起來是一場遭遇戰(zhàn),但因為雙方都是有備而來,日本艦隊急于尋北洋艦隊主力決戰(zhàn),而北洋艦隊也以主力出海以備作戰(zhàn),所以說這場遭遇戰(zhàn)是一場有準備的大決戰(zhàn)。因為交戰(zhàn)雙方的艦隊都是兩國海軍的精銳,所以說海戰(zhàn)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海軍實力落后于日本海軍。
進一步說來,人們可以把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歸因于當時中國生產力的落后,畢竟,英國工業(yè)革命在19世紀中葉已進入尾聲,清政府與英國的對抗是原始畜牧業(yè)農業(yè)國家與近代工業(yè)國家的對抗,軍事技術的時代差距是任何因素都不能彌補的。
但是,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就不能歸因于當時中國生產力的落后了,因為當時的清政府與日本兩國幾乎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都是靠購買西方武器來打仗的,就財富和金錢而言,中國甚至要遠遠超過日本(9倍);雙方對抗取勝的關鍵是哪一方能更合理地“花錢”。在既無現代制度支撐、又無賢明“人治”保障的情況下,滿清選擇了“反向操作”,硬是把原可用于國防建設的資金挪用于防漢維穩(wěn),活生生地斷送了北洋海軍和近代的軍事近代化。
19世紀后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階段的轉變,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必然引起對殖民地更加激烈地爭奪。列寧分析道:帝國主義列強“除了對已經被分割了的世界來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爭奪半獨立國的斗爭就不免要特別緊張起來?!庇谑牵卮笪锊┑陌敕饨ò胫趁竦刂袊愠蔀榈蹏髁x列強眼中的一塊肥肉。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來沒有停止過,但1884年中法戰(zhàn)爭后,由于列強之間忙于爭斗,相對平靜了大約10年,中國政治家的神經松弛了一些,在人們對西方列強的“友善”感到慶幸的時候,東邊的一個鄰國正在虎視眈眈。
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以后,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發(fā)展,與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結合在一起,產生了軍國主義怪胎,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
侵略并戰(zhàn)勝中國,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國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陽子就主張:“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曉喻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臺灣、呂宋之島,占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奔锏倪@一思想,對他的弟子,后來成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參議院議長)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維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陸政策,大臣田中義一在奏折中說:“明治大帝遺策是第一期征服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比绻f這些議論還是一個“藍圖”,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體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決定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zhàn)的準備,進攻的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臺灣、舟山群島。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和路線圖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并幾乎達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幾十年里將上述國策一以貫之,進行各方面的充分準備,前后實施了8次《擴充軍備案》。甲午戰(zhàn)前的幾年,平均年度軍費開支高達總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從皇室經費中擠出30萬元作為海軍補助費,這筆錢雖然不算很多,但表達了最高統治者的決心,勢必對全國產生很大激勵。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國富豪紛紛捐款,一年就有100多萬元。這不僅增加了軍費,也極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氣。日本一面擴軍,一面派出大批間諜在中、朝活動,在甲午戰(zhàn)前繪成了包括朝鮮和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渤海沿線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條道路的詳圖。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戰(zhàn)爭機器,時刻不停地運轉著,一旦時機成熟,便會毫不猶豫地訴諸武力。與之相比,清政府對國家安全形勢的判斷就顯得很不到位,對遭受侵略缺乏應有的預見和警惕。
致遠艦上的水兵
當時一些有識之士,如兩江總督沈葆禎,臺灣巡撫劉銘傳等看出“倭人不可輕視”,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蕞爾小邦”的階段,“不以倭人為意”。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zhàn)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大海戰(zhàn),北洋艦隊失敗的直接原因,是戰(zhàn)場對壘的雙方實力有差距,北洋艦隊弱于日本聯合艦隊。但這只是最淺顯的道理。表面看起來是一場遭遇戰(zhàn),但因為雙方都是有備而來,日本艦隊急于尋北洋艦隊主力決戰(zhàn),而北洋艦隊也以主力出海以備作戰(zhàn),所以說這場遭遇戰(zhàn)是一場有準備的大決戰(zhàn)。正象我們看到的足球比賽一樣,兩足球隊的比賽,往往是在兩支球隊的首發(fā)主力隊員之間展開,如果甲隊首發(fā)陣容以0:5慘敗于乙隊,那么我們可以肯定,兩隊之間不只是在首發(fā)陣容之間差距很大,整個甲隊的實力肯定低于乙隊的實力。這應該是甲隊失敗的主要原因。因為交戰(zhàn)雙方的艦隊都是兩國海軍的精銳,所以說海戰(zhàn)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海軍實力落后于日本海軍。
甲午戰(zhàn)爭的主戰(zhàn)場在朝鮮、中國一側,日軍屬于跨海作戰(zhàn),補給線很長,必須從海上運輸。中國雖是內線作戰(zhàn),但擾亂和切斷敵軍的海上交通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軍主力,尋找有利時機主動出擊,必要時進行決戰(zhàn),對敵方海軍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當時也有這個力量和可能。如果戰(zhàn)略正確,指揮得當,應該能夠取得一定的勝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在雙方爭取制海權的黃海海戰(zhàn)中,清軍以優(yōu)勢兵力(清軍:2艘重型鐵甲艦,10艘巡洋艦艦,魚雷艇及炮艇6艘,共18艘。日軍:8艘巡洋艦,1艘老式鐵甲艦,炮艇及武裝商船2艘,共11艘)迎擊日軍。而且清軍鐵甲艦定遠號、鎮(zhèn)遠號對日軍有著絕對的火力及防護力優(yōu)勢。
戰(zhàn)役指揮官,清軍水師提督丁汝昌率軍遭遇日艦后,幾次機動,被日軍搶去丁字橫頭優(yōu)勢。此時他將主力戰(zhàn)艦——2艘鐵甲艦和10艘巡洋艦以“八”字型橫列展開,一鐵甲艦為中心,向日軍沖去。妄圖以此沖散日軍艦隊。同時丁汝昌還發(fā)出命令:“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于可能之范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钡匾囊稽c是,丁汝昌并沒有制定艦隊副指揮官。
12時53分,聯合艦隊旗艦松島開始發(fā)炮還擊。定遠主桅中彈,信號索具被炮火所毀,在飛橋上督戰(zhàn)的丁汝昌身負重傷。此時北洋水師失去指揮官,艦隊秩序混亂。
但戰(zhàn)役勝負未定。北洋水師陣型有利于破壞日軍隊形。清軍艦隊如能繼續(xù)向前突進,可以將日軍的第一游擊隊與本隊隔開,那時戰(zhàn)役成敗還未可知。但定遠號此時卻畏縮不前。由于丁汝昌的命令,各艦只能隨旗艦運動,故使日艦有充分時間進行機動。13時20分,日艦完成對清軍的夾擊。自此,清軍戰(zhàn)敗已成定局。
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清朝末期曾進行過一系列軍事改造運動,這些運動給人留下了許多耐人尋味的東西。深入研究和分析這種帶有軍事變革色彩的運動及其教訓,對于今天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具有重要的歷史啟迪意義。
其一、武器裝備不落后但觀念落后,照樣被動挨打。每當重大的軍事變革歷史時期,都是思想觀念必須得到徹底解放的重要歷史時期。如果舊有思想體系仍然占有統治地位,軍事變革很難成功。
時下一提軍事變革,就會自然想到武器裝備的信息化,然而,即使實現了軍隊的信息化而思想觀念落后會怎樣?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海戰(zhàn)為后人留下了最好的回答。從甲午海戰(zhàn)作戰(zhàn)雙方的武器裝備看,中日雙方武器性能不相上下,在個別艦船的性能上,中國甚至超過日本。面對這樣的武器裝備水平,日本大本營對海戰(zhàn)擬定出三套預案。其中之一是:如果日本海軍在海戰(zhàn)中失敗,北洋水師掌握了渤海與黃海的制海權,則日本海軍確保本土海域的制海權。由此可見,戰(zhàn)前,日本對此次作戰(zhàn)并未報有必勝的把握,甚至做好了戰(zhàn)敗的準備。然而,從軍事思想和戰(zhàn)略指導角度看,由于大清水師觀念落后、作戰(zhàn)理論陳舊,用祖上傳下來的“八旗”觀念和西方早以過時的“木帆船”作戰(zhàn)理論,來指揮近代化的鐵甲艦海軍,最終含著千古遺恨沉沒于祖國的黃海波濤之中。歷史昭示后人:軍事變革是觀念革命,必須對舊有思想體系進行深刻改造。
在新世紀,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最落后的民族并不是貧窮的民族,而是自卑保守的民族。最落后的軍隊并不是劣勢裝備的軍隊,而是觀念陳舊的軍隊。如果觀念守舊或滯后,即使有了先進的“殺手锏”裝備,也難免在戰(zhàn)爭中重演甲午海戰(zhàn)的歷史悲劇。
其二、軍事變革是科技創(chuàng)新,要把科技發(fā)展置于重要戰(zhàn)略地位。從根本上講,軍事變革是科學技術在軍事領域廣泛運用的結果。中國古代雖然也重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矚目的科技成果,但長期的封建社會制度,長期的農業(yè)社會物質基礎,長期的儒家思想文化約束,對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消極的影響,致使愚味和無知充斥整個社會。這些為晚清軍事變革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人類社會軍事變革歷史表明,進行軍事變革,必須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作為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離開了科學技術的支持,軍事變革必然成為無源之水。因此,必須面向世界,學習其他國家或民族優(yōu)秀的科學技術成果,否則軍事變革就會成為空談。
其三、軍事變革是系統工程,必須系統抓。軍事變革不僅僅是軍事技術的變革或武器裝備的革命,而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武器裝備、軍事思想、作戰(zhàn)理論以及軍事制度等一系列重要的因素。如果把軍事變革僅限于武器裝備的更新,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提高武器裝備水平上,軍事變革就無法實現。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許多有識之士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但是,他們只感到中國武器裝備不如西方,而看不到軍事機器是整個社會肌體的一個外在表現,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連洋務派中最開明的李鴻章也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于西人之上,獨火器不能及。”他只看到了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而忽視中國整個軍事系統的落后,這是晚清軍事改革的嚴重缺陷,也直接影響著后來所進行的一系列軍事改革的成效。在這種思想的影響和主導下,甲午戰(zhàn)爭前,中國買了幾萬支洋槍,建立了全部新式裝備的陸軍,還買了幾十艘英國、德國的軍艦,建立了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單獨從武器裝備的技術水平和數量看,中國軍隊并不比日本軍隊差,但是在其他方面,中國卻落后日本一個時代。當時日本已經模仿西方實行了軍事體制的改革,陸軍從編制到戰(zhàn)術都模仿德國陸軍,作戰(zhàn)實行散兵隊形。日本海軍則模仿英軍。清朝陸軍則還是古老的湘軍營制,打仗時拿著近代的武器裝備卻排列著古代的密集隊形,往往在日軍進行炮火準備時便潰不成軍。
晚清的軍事變革,采取的是不觸動根本軍事制度,而是在舊體制的邊緣改制創(chuàng)新的辦法。對于這些改革來說,確實取得了局部的成功,但從整個全局來看,由于新的軍事制度不能順利確立,軍隊建設的整體水平難有大的突破。因此,必須清醒認識到:今天,當中國軍事步入世界舞臺時,落后絕不僅僅表現在武器裝備方面。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需要從武器裝備、戰(zhàn)術技術、軍事思想、作戰(zhàn)理論、人才素質結構及軍隊體制編制等諸多方面并進。如果僅僅把目光盯在武器裝備上,而不去全面改造整個軍事系統,即使有了先進的武器裝備,也很難取得軍事變革的成功和未來戰(zhàn)爭的勝利。
(作者單位:北京市974信箱軍事代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