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萍,彭利芳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嘉定分院 呼吸內(nèi)科,上海,201800)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以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氣流受限呈進行性發(fā)展,多與肺部對有害氣體或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COPD 病程遷延、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在COPD 穩(wěn)定期時,患者的呼吸驅動、氣道阻力、氣道順應性、呼吸力學等方面也存在明顯改變,這些不良改變促使COPD 患者的病情不斷向呼吸衰竭階段進展[1],故在此期間應給予有效的干預以延緩肺功能下降。為此本研究選取64 位COPD 穩(wěn)定期患者并對其進行呼吸功能鍛煉指導,通過比較,探討呼吸鍛煉對COPD 穩(wěn)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3年7月—2014年7月因COPD 在本院經(jīng)治療處于穩(wěn)定期的患者,診斷標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2例。對照組男28例,女4例,年齡54~87歲,平均(72.45±9.58)歲;實驗組男27例,女5例,年齡54~89歲,平均(72.58±10.70)歲。入選標準:患者能理解如何進行呼吸鍛煉;生活能自理,有時間進行鍛煉;無心、肝、腎、糖尿病等嚴重并發(fā)癥;平素能規(guī)律藥物治療;未進行家庭氧療;處于戒煙的穩(wěn)定期。2組的性別、年齡構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予以常規(guī)的治療及護理,實驗組患者在接受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的同時加予呼吸功能鍛煉指導,讓患者學會縮唇呼吸及腹式呼吸,出院后規(guī)律服藥治療并自行規(guī)范呼吸鍛煉。醫(yī)護人員每半個月采用電話、門診復查等形式對實驗組進行隨訪及病情指導。3 個月后復查肺功能。
1.3.1 縮唇呼吸:教導患者練習用鼻子緩慢吸氣,呼氣時嘴唇施加壓力收縮使氣體緩慢呼出,類似于吹口哨,以距離口唇15~20 cm 處的蠟燭火焰隨氣流傾斜卻不會熄滅為適宜。每天練習3次,每次持續(xù)15~20 min。
1.3.2 腹式呼吸:首先讓患者放松自己的肌肉,將左手平貼在胸前,右手貼在腹部,進行膈肌呼吸?;颊咴谖鼩獾臅r候,用膈肌使自己的腹部隆起,右手隨著腹部隆起而輕輕地上抬;呼氣時能見腹部凹陷;呼氣及吸氣時避免胸廓有起伏,如此進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運動。循序漸進,逐漸延長呼氣時間,使吸氣和呼氣時間之比為1∶ 2~1∶3。每天練習3 次,每次15~20 min。待患者領悟并漸漸熟悉后,可在臥位、坐位、立位以及行走時,隨時隨地進行鍛煉,同時配合縮唇呼吸,最終使腹式呼吸變?yōu)橐环N不自覺的習慣性呼吸方式。
1.3.3 評價指標:3 個月后對2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肺功能檢查,采用意大利科時邁公司(COSMED)Quark PFT 肺功能測定儀測定患者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預計值),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的比率(FEV1/FVC)。
采用SPSS 17.0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FEV1%預計值指標方面,2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則具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的FEV1%預計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治療的FEV1%預計值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而對照組治療前后的FEV1%預計值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FEV1%的比較分析()
表1 2組治療前后FEV1%的比較分析()
與治療前組內(nèi)比較,* 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在FEV1/FVC 指標方面,2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則具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的FEV1/FVC 顯著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治療后的FEV1/FVC 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而對照組治療前后的FEV1/FVC 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鍛煉前后FEV1/FVC 的比較分析
COPD 是嚴重危害中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常見慢性病,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呈增長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據(jù)統(tǒng)計,中國40歲以上人群COPD 患病率8.2%,每年因COPD 死亡的人數(shù)超過128 萬[3]。COPD 全球防治創(chuàng)議(GOLD)提出COPD 的管理目標是緩解患者癥狀、防止疾病惡化、提高生活質量和降低病死率,并指出任何疾病階段的COPD 患者均能從肺康復治療中獲益,可減輕其呼吸困難和疲乏的癥狀,改善運動耐量和生活質量[4]。COPD 穩(wěn)定期是肺功能恢復的有利時機,指導患者進行有效的呼吸鍛煉,可改善患者日常活動能力,盡可能恢復已受損的心肺功能,防止或減緩心肺功能的繼續(xù)減退,預防或減輕慢性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各種并發(fā)癥[5]。
COPD 患者的呼吸是以上胸廓活動為主,運動幅度低,胸廓常處于吸氣狀態(tài),這種以胸式呼吸為主的表淺呼吸不僅不能保證肺臟有效地通氣量,而且容易引起呼吸肌的緊張,增加耗氧量,誘發(fā)呼吸肌疲勞[6]??s唇呼吸訓練能有效延緩呼出氣體的流速,增加呼吸氣道內(nèi)的壓力,避免外周小氣道過早出現(xiàn)塌陷和閉合的現(xiàn)象,有利于將肺泡內(nèi)氣體盡量排出體外,從而提高肺及胸廓的順應性,增加吸氣肌肌力,降低肺通氣阻力,提高肺通氣的動力[7-9]。膈肌在肺通氣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作用在正常呼吸運動過程中占70%~80%,而COPD 患者胸廓活動度減弱,呼吸幅度下降,只能靠增加膈肌活動度進行代償,易致膈肌疲勞。而腹式呼吸有鍛煉膈肌的作用,其能增大膈肌上下移動的幅度,使呼吸阻力降低,增加潮氣量及通氣量,減少功能殘氣量,從而改善了肺通氣功能,降低呼吸功耗,最終預防了呼吸衰竭[10-12]。而FEV1%、FEV1/FVC 是COPD 患者肺功能的敏感指標,可反應患者肺通氣情況。本研究32例實驗組患者呼吸鍛煉后,患者的FEV1%、FEV1/FVC指標均有明顯改善(P<0.05)。所以,對于COPD的治療除了控制氣道炎癥之外,還要在穩(wěn)定期時進行系統(tǒng)的呼吸鍛煉,從而優(yōu)化胸腹運動形式,增強呼吸肌耐力,減緩呼吸肌疲勞,減輕過度充氣和提高氣體交換能力,以緩解呼吸困難癥狀,進而增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達到肺康復治療的目標[13-14]。
[1]丁立君,閻錫新,王紅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功能不全發(fā)病機制[J].國際呼吸雜志,2008,28(523):144.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
[3]Fang X C,Wang C,Bai C X.COPD in China:the burden and importance of proper management[J].Chest,2011,139(4):920.
[4]GOLD Executive Committee.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nt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updated 2013)EB/OL.http://www.goldcopd org,2013,11:20.
[5]陳聆,李敏,萬歡英.穩(wěn)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復治療的新進展[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9):564.
[6]王慧玲,馬文華,張騫云,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家屬呼吸鍛煉知識知曉情況調查[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0,17(5):648.
[7]孫林,周紅兵,艾偉,等.呼吸訓練聯(lián)合沙美特羅替卡松和噻托溴銨在老年COPD 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1(6):765.
[8]王岫蘭.不同護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鍛煉中的效果[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8(14):38.
[9]朱峰.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研究[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3,19(10):1428.
[10]馮靖,陳寶元,朱寶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呼吸力學和炎癥狀態(tài)的研究[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1,25(2):332.
[11]曾奕華,劉琴,李小華.整體護理模式對COPD 患者健康行為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4):117.
[12]潘瑞麗,郭愛敏,趙艷偉.呼吸功能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3):38.
[13]姜輝,王軍,鐘雷,等.不同機械通氣模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呼吸曲線的影響[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3,34(9):655.
[14]戴晴霞,趙寶英.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鍛煉依從性的影響因素[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2,16(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