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5)21-085
“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幾千年來一直是衡量人道德品質(zhì)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孝德教育應從孩子抓起。如何開展孝德教育,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做到尊老、愛老、敬老和心懷感恩,是每一位教師,尤其是品德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央視曾推出了“尋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guān)注。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以此活動為契機,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和尊老愛幼的品德。下面我談?wù)勛陨淼膸c體會。
一、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各冊教材中不乏一些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美德的章節(jié),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的成長與家庭”就是開展孝德教育很好的材料?!凹彝洹弊寣W生懂得尊敬長輩的一些禮節(jié),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yǎng)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國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父母的疼愛”讓學生了解父母為自己的成長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學生通過小組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體會家庭親情,感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和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學會關(guān)心和了解父母,以恰當?shù)姆绞叫⒕锤改??!艾F(xiàn)在的我能做什么”幫助學生感受父母的辛勞,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yǎng)對家庭和生活的初步責任感?!拔蚁胍?,我能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需要,初步了解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掌握選購商品的生活技能,養(yǎng)成合理消費的習慣。教材的編排非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學生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二、抓住一切教育契機
1.利用節(jié)日進行孝德教育
重陽節(jié)是我國的老人節(jié),《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中秋與重陽”一課除了讓學生了解習俗以外,還要求學生用恰當?shù)姆绞浇o爺爺奶奶過“老人節(jié)”,懂得關(guān)愛長輩,孝敬長輩。在高年級學生中,則開展了“做一件讓家長開心的事”的活動,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有的打掃房間,有的整理衣柜,有的做飯洗衣。通過做家務(wù)活,學生體會到家長的勞累,感受到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家長從原來不許孩子插手做家務(wù)變?yōu)橹笇浜希械募议L為孩子的“作品”拍了照片,有的家長還寫了短文,表達孩子的舉動給自己帶來的感動和思考。這樣的活動,不僅使學生得到教育,也使家長開始認真反思自己的育兒方式。
2.利用學校的相關(guān)活動進行孝德教育
全校師生一起觀看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學生被那些孝心少年感動得流下熱淚,尤其是一些不太懂事的學生,他們看完視頻后,趴在課桌上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一些學生還寫下了深刻的觀后感,下定決心向那些最美孝心少年學習,多為父母排憂解難,主動分擔家庭重任,做一個有孝心、懂感恩的好孩子。12月9日~10日,學校少先隊大隊部組織四、五年級的學生到揚州市中小學素質(zhì)教育基地參加實踐活動,得知這個消息,學生個個興奮不已,又因為要離開父母而有點害怕。沒想到,在素質(zhì)教育基地的兩天,他們都突然長大了似的,自己整理行裝,飯后洗餐盤、擦餐桌,基本做到按時作息,離開前還將宿舍收拾得干干凈凈,體現(xiàn)了較高的素養(yǎng)。管理好自己,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這不也是“孝”的一種體現(xiàn)嗎?從基地返回學校時,學生手拿著自己親手做的絲網(wǎng)花,準備回家后送給媽媽。這一幕,更讓人感受到學生的孝心和懂事。
三、發(fā)揮身邊典型的榜樣作用
結(jié)合邗江區(qū)“孝心少年”的推選活動,我班經(jīng)過調(diào)查、篩選,最終推選出安紅平同學。安紅平來自云南,父母在揚州打工,還有兩個妹妹在上小學。他去年轉(zhuǎn)到我們學校,之前跟隨祖父母在云南老家生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家里只剩下年老的祖父母和幼小的安紅平。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安紅平很小就學會洗衣做飯,有時還跟著爺爺下地干活。爺爺奶奶年老體弱,他們生病時,安紅平總是細心地照顧他們,為他們買藥、喂水、喂飯。三年級的暑假里,父母把安紅平接到了身邊,全家五口人擠在磚廠的宿舍里。由于父母工作忙,安紅平主動承擔起力所能及的家務(wù),不論是整理房間,還是洗衣做飯,他都做得很好。安紅平跟父母團聚了,又常牽掛遠在云南的爺爺奶奶,他在日記、作文中流露出對他們的思念之情。對于他的行為,學生贊不絕口,并以他為鏡子,對比自己的行為。
少年兒童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我們希望從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孝”字入手,塑造他們健全的道德品格,提高他們的個人修養(yǎng),讓他們能把對家庭的孝與對他人的愛、對社會的愛結(jié)合起來,逐漸成長為一個有博愛之心的人。
(責編 鐘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