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泰伯實驗幼兒園 周紅英
多彩的蛋糕:面塑特色課例審議
◆江蘇省無錫市泰伯實驗幼兒園 周紅英
《多層蛋糕》是本園美術特色課程“面塑篇”大班上學期的一個教學活動,《多層蛋糕》特色課程旨在促進孩子們的個性發(fā)展、促進想象力的豐富和身心的愉悅。
特色教育;課例審議;教學活動
《多層蛋糕》是我園美術特色課程“面塑篇”大班上學期的一個教學活動。3年來,我們面塑特色組多位老師先后組織孩子們開展過這一活動。記得有一次筆者在組織這個活動時,準備了大量的蛋糕圖片給孩子們作參考,因為擔心孩子們做出來的蛋糕不夠漂亮、不夠規(guī)范而進行了詳細地講解和示范,活動結束后,孩子們呈現的作品雖然像模像樣,教學目標似乎也達成了,但是總覺得欠缺了什么?,F在再次組織,圍繞這個活動,筆者跟面塑特色組的老師們展開了討論。我們對這個活動的目標、活動設計等都進行了認真地審視。
首先,我們對原來設定的活動目標進行了審視和分析。大家針對原設的目標是否恰當、合理,能否有效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經過觀點碰撞,最后達成了共識,即原設的目標“能夠設計制作不同形狀的多層蛋糕”過于籠統(tǒng)、簡單,不夠具體,操作性也就不強。
接著,筆者和幾位均組織過這個面塑教學活動的老師一起回憶當初自己組織這個活動時的情境。有的老師說自己在組織這個活動時覺得有些孩子在制作蛋糕時表現出縮手縮腳,小心翼翼的樣子;也有的老師說當時很多孩子在制作蛋糕時都以模仿老師的范例蛋糕為主,自己創(chuàng)意的蛋糕作品極少;不過也有老師認為孩子們能夠模仿范例或者借助圖片成功制作出蛋糕已經很不錯了,表明這個活動獲得了成功。筆者也談了自己的想法。當初孩子們制作的蛋糕雖說不是千篇一律,但是每一件作品都大同小異,仔細想想,應該就是缺少了作品本該呈現的那種稚拙、本真、靈動和多姿多彩。如果孩子們在一個藝術活動中不能放開自己的手腳,不能盡情地展現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這樣的活動效果又何談促進孩子的個性發(fā)展呢?于是,圍繞“究竟這個活動該達成一個什么樣的目標,讓孩子獲得一種什么樣的提高才算是真正的成功”這個問題,大家又展開了新一輪的探討。
筆者和老師們重溫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有關藝術領域的目標和教育要求,其中第四條、第五條是這樣說的: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經驗、感受和體驗;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廢舊材料制作各種玩具、工藝裝飾品,體驗創(chuàng)造的樂趣。大家基本認同:幼兒自由表現自己的感受,體驗創(chuàng)作樂趣是目標的重點,也是我們組織藝術活動時不能違背的宗旨。
達成了這樣的共識后,我們對目標進行了如下調整:
1.通過回想、觀察圖片及與同伴、老師的交流等方式,充分感受蛋糕形狀、色彩的多變和豐富性。
2.能夠大膽構思、制作自己喜歡的蛋糕形狀及用自己喜歡的花紋、圖案進行裝飾,并能注意色彩的搭配。
接著,我們對活動方案進行了修改,把原來的觀察老師的范例作品這一重點環(huán)節(jié)改為:
1.組織幼兒觀察、欣賞蛋糕圖片,引導幼兒感受這些圖片上蛋糕作品形狀設計之大膽、構思之奇特,色彩搭配或協調或色彩對比鮮明強烈等特點。
2.引導幼兒說說自己見過的蛋糕,并重點引導幼兒回想或設想自己喜歡的蛋糕是什么樣的。
3.鼓勵幼兒大膽設計、制作自己喜歡的蛋糕。
之所以如此修改,我們的依據則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表現與創(chuàng)造”這一節(jié),藝術教學的目標是:喜歡進行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與創(chuàng)造能力?!吨改稀愤€針對這些目標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建議: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fā)的藝術表現和創(chuàng)造;提供豐富的便于幼兒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兒進行自主繪畫、手工等藝術活動。英國藝術教育家赫伯特·里德也指出:“兒童藝術是人的表現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錯誤的,藝術應為教育的基礎,通過美術來發(fā)揚光大兒童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造力是美術教育應有的基本態(tài)度?!?/p>
正是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認為:再次組織這個活動,要盡量避免因為老師范例作品的出示,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暗示和參考。對孩子們來說,老師的作品總是那么的完美,從而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這樣往往局限了孩子們自由創(chuàng)新的空間。再有,我們覺得,現在的孩子們見多識廣,平日里他們見到過的蛋糕樣子也不在少數,在他們的心中自然也會有他們喜歡、想要擁有的蛋糕樣子。
再次組織《多層蛋糕》這個活動時,在讓孩子們說說自己喜歡的蛋糕環(huán)節(jié)中,筆者果然發(fā)現了:很多孩子的心中都藏著一個蛋糕夢,他們有的喜歡白雪公主模型的蛋糕,有的則喜歡用多啦A夢、凱蒂貓這些動畫形象來裝飾蛋糕,還有的喜歡愛心型的、用花卉圖案裝飾的蛋糕。在引導幼兒回想、交流見過或想要設計一個怎樣的蛋糕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充分激活了孩子們的想象思維,這遠比一個范例作品所能帶給孩子們的啟示作用要大得多。最后,孩子們創(chuàng)作作品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輕松、愉快的神情及他們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多姿多彩的蛋糕作品都證實了筆者的這個修改、調整還是頗有成效的。
反思這次活動中孩子們的表現及他們所呈現的作品,筆者充分感受到了“被游戲”和“主動游戲”的差別。對于孩子們來說,任何教學活動都應該是一種快樂的游戲,而不是一種“被學習”。唯有這樣,孩子們的身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愉悅,他們內心豐富的想象世界才能得以大膽地表現,他們的個性特點才能得到充分發(fā)展。
(編輯:胡 璐)
周紅英,江蘇省無錫市泰伯實驗幼兒園教師。
本文系無錫市泰伯實驗幼兒園立項的江蘇省重點資助課題“吳文化園本課程審議及序列化研究”,編號:B-a/2013/02/102。
G610
A
1671-0568(2015)34-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