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瑩瑩(1990-),女,遼寧瓦房店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學;
吳瓊(1975-),男,吉林農安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學原理。
一、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概念
家長參與(parent involvement)是一個使用較為廣泛但涵義又較模糊的概念。國內外關于家長參與的概念表述有多種。一般情況下指的是學校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合作,目的是促進“兒童社會性、情緒情感和學業(yè)的發(fā)展”。許多學者以多種方式定義和劃分家長參與,但目前的焦點是在形成參與的過程中學校所扮演的角色。依據Epstein (1995)和Kessler-Sklar、Baker(2000)劃分的類型,我們主要關注家長參與的三個方面:包括學校和家長交流在內的活動;家長參加學校舉辦的活動;家長支持兒童在家中的學習。 [1]龐麗娟(2001)認為,家長參與是家長將自身及家庭的教育資源向兒童教育領域投入、傾注的活動。 [2]王正青(2006)認為,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就是指家長通過與學校及教師的密切合作,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事務,旨在推動學生“自由、圓滿地生長”的各種活動。 [3]
綜上所述,研究者在界定家長參與時都強調家長與教師之間的合作,強調兒童發(fā)展這一目標的達成。由此可見,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應當是家長為了實現(xiàn)幼兒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參與到幼兒園教育中,與幼兒園教師溝通合作的各種行為的總和。
二、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對教師、家長和幼兒發(fā)展的影響
從國內外的研究看,研究者主要以心理學和生態(tài)學的研究為理論基礎,指出家長參與對教師、家長、幼兒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一)提升教師的專業(yè)能力
家長參與可以深化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提升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一直以來,與家長的交流合作始終是教師的重要工作內容,許多國家都在教師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具備促進家長參與的專業(yè)能力。楊啟光(2007)在家長參與課程的框架設計中提到教師應具備必要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主要包括家長參與的專業(yè)信念;基礎性的家庭知識;與家長交流、合作的技能;家庭教育問題的診斷與指導技能;真實的家庭工作活動經驗。 [4]
(二)推動家長的自我發(fā)展
家長參與對家長的自我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這種推動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家長對參與角色的建構和幫助兒童發(fā)展效能感的增強。 [5]陳玉成、孫鶴娟(2013)認為,家長作為家庭參與教學活動的執(zhí)行主體,其在教學活動中應該發(fā)揮的功能,則是探討家長參與教學范式的邏輯起點,包括作為學生學習動機的激勵者、學生學習機會的設計者、學生學習過程的輔導者、學生學習經驗建構的促進者和教師教育活動的影響者。 [6]
(三)促進幼兒認知、社會行為的發(fā)展
家長參與能夠促進幼兒認知的發(fā)展。研究表明,家長參與和幼兒的認知發(fā)展存在相關性,包括數(shù)學、閱讀等方面能力的提升。Mido Chang等人(2009)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家長積極參與教育的兒童表現(xiàn)出較好的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 [7]Walker等人(2010)將家長參與對兒童的影響分為近影響和遠影響兩種。他們認為家長參與是兒童學業(yè)成就的重要資源,因為家長參與能夠促進兒童認知的發(fā)展,是發(fā)展的動力來源,是近影響。而遠影響是標準化的成就測驗分數(shù), [8]分數(shù)越高,說明家長參與對兒童認知發(fā)展的影響越大。
除了能促進幼兒認知的發(fā)展,家長參與和幼兒在社會性方面的積極表現(xiàn)密切相關,即家長參與幼兒活動的程度越高,幼兒在幼兒園的行為問題就越少。Gonzalez-DeHass et al.(2005)認為,家長參與提高了幼兒對競爭和自主的認識水平,提供了安全感和聯(lián)絡感,幫助幼兒內化教育的價值觀。 [9]
綜上所述,家長參與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契機。通過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家長可以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與教師交流,從而加深對教育的理解,提升教育能力。家長參與是影響幼兒認知和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三、促進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主要措施
當前世界各國促進家長參與的主要措施包括:通過立法保障和支持家長參與,提出多種家長參與模型和有針對性的實踐策略,這些措施既保障了家長參與教育的權利,拓展了家長參與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前教育的質量。
(一)國家立法保障家長參與
通過法律和政策來保障和支持家長參與是當前主要發(fā)達國家促進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主要措施。劉小蕊、龐麗娟、沙莉(2008)指出,近年來,美國聯(lián)邦政府頒布了多部教育法,如《提前開始法》、《兒童保育與發(fā)展固定撥款法》、《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早期學習機會法》、《不讓一個兒童落后法》、《入學準備法》等,在保障學前教育應有的地位和發(fā)展時,特別對家長參與學前教育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 [10]Sehba Mahmood (2013)從新手教師與家長的合作策略角度強調國家政策對教師專業(yè)能力的規(guī)范和要求。在美國,要求教師具備創(chuàng)造尊重的、互惠的關系的能力,幫助家長參與到兒童的發(fā)展和學習中。在英國,規(guī)定教師應當意識到并尊重家長對兒童發(fā)展的影響。 [11]王淑勤(2013)認為,在國家的政策引導,以及地方的制度規(guī)范下,瑞吉歐學前教育方案中的“家庭參與”得以順利開展。在全國立法層面,有《關于父母責任歐洲家庭法原則》、444法條、國家學前教育實施指南;在地方層面,有瑞吉歐·艾米利亞規(guī)約、市立學前教育管理機構的規(guī)章制度。 [12]
(二)建構家長參與的理論模型
為了促進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教育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提出了多種家長參與的理論模型,指導幼兒園和學校有效實施家長參與。比較有代表性的家長參與模型是Epstein(1995)提出的六類型家長參與模型、Hoover-Dempsey和Sandler(1997)提出的五水平家長參與模型。Epstein從教師角度把家長參與分為六種類型:幫助家長營造一種支持性的家庭環(huán)境;與家長交流課程和學生的進步;招募家長志愿者;幫助家長支持孩子的作業(yè)和學習;吸納家長成為決策者;在社區(qū)提供社會支持服務。 [13]Hoover-Dempsey和Sandler認為,從家長角度看,家長參與由五級連續(xù)的水平構成。第一級為影響家長參與行為的三個心理因素:家長的動機和信念;家長對來自學校、兒童和教師邀請參與的知覺;家長感知的生活情境。第二級水平為家長參與的行為,它受到第一級三個心理因素的影響。第三級是兒童對家長參與行為的知覺,它受到家長參與行為的調節(jié)。第四級是與學習成績有關以及與學業(yè)成績結果接近的兒童特征。第五級是兒童的學業(yè)成績。 [14]
(三)提出促進家長參與的實踐策略
Joanna Smith等人(2011)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長,會遇到語言不通的問題,學校的對策是邀請翻譯參加家庭學校會議,翻譯材料并發(fā)給家長,雇傭會說共通語言的秘書,通過家長讀寫項目,傳達給家長一個明確的信息,他們的參與是受歡迎的。 [15]Kathleen V. Hoover-Dempsey等人(2005)認為,來自教師的邀請主要包括特別的邀請,即教師邀請家長參加學校活動;互動式家庭作業(yè)計劃,即教師給兒童布置需要家長參與的家庭作業(yè),邀請家長和兒童共同完成;家長工作坊,即教師邀請家長到工作坊進行教學方面的研討。 [16]Piper和Tracy(2012)提出,要充分利用網站支持教師與家長的雙向交流。 [17]陳如平(2006)認為,應建立健全家長組織,加強和深化對家長參與教育的研究。 [18]孫姝婷(2007)提出,應加深人們對于家長參與的理解,探索家長參與的多種形式。 [19]李生蘭(2007)認為,美國學前教育機構在落實家長開放政策時,主要使用的策略是:重視家長的第一次來訪參觀;掌握與家長交流的藝術;考慮家長的各種需要。 [20]
四、研究展望
國內外研究者提出的諸多觀點豐富了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使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日益成為提升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從研究趨向看,研究者還應加強家長參與的理論模型研究,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有效形式與合理路徑。在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實踐中,要使家長看到他們的努力與教師努力的關系,與幼兒成長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家長真正積極主動地投身到幼兒園教育之中,為幼兒發(fā)展提供最優(yōu)質的環(huán)境,促進幼兒更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