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亮 李冬青 李思涵
(1河南大學大學外語教學部 開封 475000 2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文理學院 北卡羅萊納 27599-3155)
近年來,個體差異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受到廣泛關注。一些教師認為由于現代教學主要通過課堂授課而非一對一授課,所以研究個體差異對二語習得的影響是不必要的。但是,最終學生對語言的學習是通過對語言的不同需要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習得的。因此,對于二語習得的研究者來說,二語習得的研究是建立在對個體差異的研究之上。同時,對于個體差異的研究Gardner和Lambert主要將其分為九個方面:學習者的動機、態(tài)度、能力、學習方式、年齡、性別、認知方式、性格和智力。①本文將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闡述個體差異的概念。第二部分通過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為教師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提出建議,即如何充分利用學生個人差異的外部因素來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第三部分闡述本文的最終結論。
Dornyei②認為,在心理學發(fā)展早期,研究者嘗試同時理解人類大腦的普遍原理和個人大腦的獨特性。對個人大腦獨特性的研究為差異心理學的發(fā)展鋪平了道路,現在被稱為個人差異研究。根據此術語的字面意義,個人差異可以被理解為:個人不同于他人的顯著的特點。
Michael Eysenck認為,個人差異即個人不同于規(guī)范性人類性格特征的穩(wěn)定的系統(tǒng)性偏差。Sir Galton被認為是對個人差異進行科學系統(tǒng)研究的第一人,其研究采取的統(tǒng)計技巧是定量心理學的開端。之后的法國心理學家Alfred Binet提出的個體心理學是對其研究的目的、范圍、方法進行科學系統(tǒng)規(guī)范的第一人。因為二語學習者的學習成果不盡相同,所以在1960年后個人差異對二語習得的研究開始主要關注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學習動力。
在二語習得這一研究領域內,個人差異通常被看做是學習者在動機、態(tài)度、能力、學習方式、年齡、性別、認知方式、性格和智力方面的區(qū)別。這些因素其中一些是獨立變量,一些是外部變量。由于獨立變量,例如:學習者的性別、年齡等教師無法改變,所以教師只能從外部變量著手進行教學。
近年來,有關二語習得的研究表明學習動機是區(qū)別語言學習者和影響其學習成果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老師通過強調學生的自身學習動機(外在動機)和通過選擇不同教學手段學生反映出的學習動機(內在動機)來指導教學。同樣,Ellis指出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理論模型的改變也反映出研究者對學習動機越來越重視。Lambert與Gardner撰寫的加拿大雙語背景下對語言教育的社會心理③一文中Gardner首先對學習動機進行詳細研究并將學習動力分為融入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融入型動機與正向引導密切相關,即學習者希望融入到所學語言的文化中去并成為其社會的一員。而工具性動機則指學習者希望通過學習通過考試或者提高薪資。對比之后不難發(fā)現,在不同性質的動機導向下學習者會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對英語電影感興趣的學生會經常通過看英語電影來學英語,因此融入型動機會驅使這些學生在課外通過觀看英語電影來學習英語。受此動機影響的學生會保持較長時間的學習熱情。而受工具性動機影響的學生則會以通過高考為目標被動地學習,在達成短期目標后就會放棄英語學習。因此,怎樣保持學生長時間的學習動力值得老師們的研究與關注。
Dornyei④認為,在研究學習動機時,學習動機如何產生、變化和發(fā)展與時間密不可分。因此,研究學生在進行長時間學習時的動機十分重要。同時擁有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動態(tài)觀點在兩個領域上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第一,教師運用系統(tǒng)的激勵策略可以有效地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第二,學習者自我控制的形成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習者控制其情感狀態(tài),從而影響其對學習的態(tài)度。
考慮到學習動機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影響,教師在激發(fā)學生學習方面的方式應當被作為提高教學效率的主要方法。但是保持學習動機這一實用方法卻沒有得到研究者應有的重視,相反教師如今更加依賴于雜亂的教學方法。而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研究者在此領域過于關注學習動機這一概念本身。盡管如此,現在仍有一些研究者提出適用于課堂教學的可行性方案。
1.保護學生自尊心增加其自信心
教師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并幫助其增強自信心,這是教師激勵教學法實踐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同時也是最常被忽略的一部分。Dornyei⑤認為,學習者的自尊心與自信心與其心理因素緊密相連。許多自信心缺失的學生是因為害怕失敗而導致的,所以教師應該為這些學生提供通過嘗試就可以成功的機會。這就意味著老師應該通過設計每個學生都可以做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可以提高自信心的機會。同時,一旦學生在語言學習上有所進步教師就應該給學生正面的反饋。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學生自信心的增加不僅對自身今后學習有積極作用,同時也可以激勵周圍同學一起進步。因此,教師給予學生的鼓勵會給學生一種自己有能力獲得成功的信念。在很多情況下一句話的確可以創(chuàng)造出意想不到的結果,在我的教學經歷中確實也證實了這個觀點。Covington⑥的自我價值理論也同樣證實了這一點,Covington的自我價值理論強調當人類遇到競爭、失敗、消極評價時就會尋找個人價值,而這些經歷就是學生會在課堂中經常體會到的,因此教師即使在學生學習進步不明顯時也該仍然鼓勵他們。
2.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學習對于學生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就體現出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自主”一詞是教育心理學領域的熱門詞匯,它同樣可以被稱為“自我調節(jié)”。著名的自我決定理論中也強調了學習動機與自主學習的關系。自我決定理論強調動力的出現是基于自由選擇的基礎。我們也曾在教學中實踐過此方法,我們非常注重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并希望用通過布置閱讀英文文學作品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當然,學生不僅僅只關注文章的內容,他們也要寫關于作品的文章主題、人物分析。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同時也可以提高其寫作能力。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每個學期堅持做這份作業(yè)的學生比沒有堅持的同學在閱讀與寫作水平方面有了更大的提高。
3.重視形成性評價而非總結性評估
Falout⑦認為,測試目的是為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而形成性測驗可以很好地激勵學生。當然如果要充分發(fā)揮形成性測驗的作用學生就必須理解測試的目標與作用,所以當形成性測驗與總結性測驗模式過于一致時學生就無法判斷所做測驗的目的,形成性測驗的目的也就無法達到了。與形成性測驗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總結性評估測驗,因為總結性評估的高風險性很有可能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學生對于測試的形式的反應是不同的,所以測試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通過分析,明白了對于一名教育者來說,計劃好如何支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如何引導他們踏入學習的正確軌道都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相應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語言學習活動,并使他們學會自我激勵。通過研究,認為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者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也認識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內化其學習動機,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習者的共同努力?!鲎⑨專?/p>
①Gardner,R.C.&Lambert,W.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language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②Dornyei,Z.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Jersey:Lawreence Earlbaum Associates,Inc.2005
③Gardner,R.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④Dornyei,Z.Motivation in action:Towards a process-ori?ented conceptualisation of student motiv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nal Psychology,2000,70,519-538
⑤Dornyei,Z.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M].Edinburgh: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
⑥Convington,M.Making the Grade:A Self-Worth Per?spective on Motivation and School Refor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⑦Falout,J.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motivation re?search:An interview with Ema Ushioda[J].The Language Teacher,2011,35(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