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雪峰,吳 瓊,楊共樂,曾淑媛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875)
歷史學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經(jīng)驗及問題研究
敖雪峰,吳 瓊,楊共樂,曾淑媛
(北京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875)
針對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實驗教學中心建設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建設性的解決方案。該文主要從本中心的建設指導思想與總體目標、體系架構、基于建構主義的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體系、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體制以及建設成果幾個方面的經(jīng)驗進行總結和分析。并對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觀念轉變、硬件升級、數(shù)據(jù)存儲和跨學科隊伍建設幾個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思索。
歷史學科;建構主義;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隨著大眾史學[1]、通俗史學[2]及公共史學[3-4]等史學分支的發(fā)展,傳統(tǒng)歷史學遭受挑戰(zhàn)[5],歷史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也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培養(yǎng)兼具人文修養(yǎng)和工程實踐能力的新型綜合文科人才,成為國內歷史學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應對該重擔,多所高校歷史學科紛紛倡導歷史實踐教學改革[6-12]。1996年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實驗教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也順勢而立。建立之初,隸屬一級學科歷史學。中心下設歷史文獻與史料數(shù)據(jù)庫實驗室、歷史文化影像化實驗室以及文物修復與文物研究實驗室。中心自成立后,在本校教務處的資助下,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教學活動以及工程實驗項目,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拓展了學生的就業(yè)前景。自2009年以來,在校方及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心著重對新興的歷史文化影像化實驗室進行建設。中心開設的課程產(chǎn)生了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相關項目的展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接下來將對2009~2012年間,中心的建設經(jīng)驗進行總結,同時對建設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設性解決方案,希望能為國內乃至國際高校歷史學科提供參考。
中心堅持科學發(fā)展觀[13]為指導綱要,以培養(yǎng)“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為總體目標,統(tǒng)籌兼顧,合理有效配置資源,將實驗中心建設與歷史專業(yè)方向培養(yǎng)目標相融合、相適應。
科學發(fā)展觀包含的“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是歷史學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
中心的實踐課程體系,提倡“以學生為本”,改革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教學模式,更加突出實驗教學地位,合理分配理論課與實踐課程的比例,提倡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自主建構歷史知識。在發(fā)展的全面性和協(xié)調性方面,中心發(fā)揮硬件資源優(yōu)勢,建立傳統(tǒng)課堂講授與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網(wǎng)絡技術相結合的立體課程體系,深化學生的歷史學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硬件設備以及信息軟件操作技能。中心注重將傳統(tǒng)歷史學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影音多媒體技術結合,是新型史學方向的探索性實踐,具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
中心制定的總體目標為培養(yǎng)“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高素質人才[1]?!昂窕A”是指歷史學專業(yè)基礎深厚扎實。中心的實踐教學措施,不是分散學生在專業(yè)基礎知識方面的努力,而是讓學生通過實踐自主建構歷史知識。研究證明,從實踐中自主建構的歷史知識更加牢固、深厚和持久[2]。“寬口徑”是指就業(yè)出口寬廣。傳統(tǒng)的歷史學人才,大多從事文字或者教學工作。而本中心力求將歷史學人才的就業(yè)面拓展至博物館、檔案館及影視傳媒單位等多個領域[3]?!皬秃闲汀笔侵讣婢呷宋谋尘昂凸こ虒嵺`能力。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歷史學知識的掌握,培養(yǎng)了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體系,同時極大程度地提升了基本信息技術、信息檢索技術、文獻與史料數(shù)據(jù)庫操作技能以及影音設備及軟件操作技能。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實驗教學中心下設3個實驗室,分別為歷史文獻與史料數(shù)據(jù)庫實驗室,歷史文化影像化實驗室以及文物修復與文物研究實驗室。各實驗室承擔不同的教學任務和工程實驗項目,同時又相互配合,緊密聯(lián)系,構成為新型實踐教學體系服務的整體平臺。中心的體系架構如圖1所示,圖中顯示了各個子模塊的功能及相關聯(lián)系。其中,有些課程和項目還處于計劃階段。
圖1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實驗教學中心體系架構圖
建構主義理論是指導現(xiàn)代教育模式的成熟理論。它提倡知識是由學習者積極進行構建獲得的,而不是從外界被動地接受而獲取;同時,在知識進行構建的過程中,需要 “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這4大要素的支撐[14]。本中心正是基于建構主義的指導思想,積極為學生提供這4大要素,協(xié)助學生自主建構歷史知識,培養(yǎng)工程實踐能力。
3.1 實驗教學條件
建構主義理論方法指導下的實踐教學,要提供“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4大要素,對基礎設施要求較高。本中心在政府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已經(jīng)建成了能滿足建構主義實踐教學的基本環(huán)境。中心配備了高端的基礎信息設備。例如,高性能微機、掃描儀及打印機等。這些基礎設備為多媒體教學提供了保障。而在具體的實驗室中,根據(jù)功能需求,配備了更加專業(yè)化的實驗設備。例如,在歷史文獻與史料數(shù)據(jù)庫實驗室中,配置了高精度數(shù)字化掃描儀,可對紙質歷史文獻進行數(shù)字化。還有大容量服務器,可對數(shù)目龐雜的歷史文獻及多媒體史料數(shù)據(jù)進行存儲和管理。在歷史文化影像化實驗室中,配置了高清攝像設備,可供采集圖像和視頻素材。還有功能強大的影音編輯軟件,可對影像素材進行編輯處理。除了硬件條件,中心依附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具有寶貴的文化軟資源可供實踐。歷史文獻與史料數(shù)據(jù)庫實驗室內,存有大量紙質版珍貴歷史文獻與史料。如何對這些資料進行數(shù)字化并建設分類合理,目錄清晰的數(shù)據(jù)庫,便是很有價值的實驗課題。同時,資料中的思想精華為歷史文化影像化實驗提供了思想基礎。文物修復與文物研究實驗室依托的平臺為校文博館。該館館藏不僅數(shù)量豐富,而且大多為歷史遺存精品。這些珍貴歷史文物為文物修復和研究工作提供了實物基礎。另外,由于北京為著名古都,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實地歷史資料,北京悠久的歷史資源和深厚的人文精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基礎。
3.2 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新型課程體系
中心致力于建立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系統(tǒng)化、層次化的實驗教學體系,增進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新型實驗課程體系遵循建構主義的指導思想,與原有理論課配套,涵蓋基本型實驗、綜合設計型實驗、研究創(chuàng)新型實驗等實驗類課程。
在實踐教學條件的支持下,參與實驗課程的學生可深入歷史現(xiàn)場獲取史料素材,即實現(xiàn)“情境”要素;中心指導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協(xié)作,以小組形式完成課程實驗,即實現(xiàn)“協(xié)作”要素;同時,指導教師引導學生主動交流,不僅倡導組內成員的積極會話,也鼓勵小組之間的協(xié)作交流,即實現(xiàn)“會話”要素;學生通過實踐過程完成對歷史知識的建構,最終的實踐成果也是意義建構的實體反映,即實現(xiàn)“意義建構”要素。
下面以歷史文化影像化實驗室內的實踐課程設置為例,闡明實踐課程體系的建構主義要素的體現(xiàn),如圖2所示。
圖2 歷史文化影像化實驗室實踐課程體系的建構主義要素體現(xiàn)
4.1 教學隊伍
中心現(xiàn)有專職教師4名,兼職教師10余名。實驗教師隊伍知識結構合理,教學科研實踐經(jīng)驗豐富,并對信息化實驗教學具有強烈的興趣。這支隊伍在歷史文獻資料的獲取、搜集、存儲與發(fā)布方面具有很強的操作能力,同時在歷史題材影像作品制作方面具備豐富的經(jīng)驗,能為參與實踐課程的同學提供專業(yè)合理的指導。該教學隊伍同時具備較強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主持一系列教改和科研項目,項目成果直接與社會應用掛鉤,對于歷史學的社會化產(chǎn)生積極作用。
4.2 管理體制
中心在管理上實行主任負責制,主任對實驗教學負責人分派具體任務。實驗室管理人員負責對實驗室的微機、存儲設備及網(wǎng)絡設備等硬件設備進行管理和維護。實驗室技術人員負責網(wǎng)絡的調試和架構,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的建立和維護等日常技術型工作。實驗教師對各自所任課程負責。
中心具備完整系統(tǒng)的管理制度,包括人員管理條例、儀器設備管理提案例、消防安全管理提案例、素材管理條例及考核管理條例等。管理制度由主任和主要負責人商討制定。主任負責監(jiān)管制度的實施,逐層責任到人,定期檢查,公布學期和年度總結報告。中心還建立了專門的信息管理系統(tǒng),可對教學課程、儀器設備、實驗素材進行數(shù)字化管理。
6.1 傳統(tǒng)史學教育觀念的轉變問題
傳統(tǒng)史學教育重視課堂傳授,忽視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性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老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灌輸書本知識,而沒有從建構主義教學理念出發(fā),積極創(chuàng)設知識建構要素,讓學生自主建構歷史知識。而且傳統(tǒng)史學教育具有明顯的人文教育方式的特色,基本不提倡工程實踐能力,最后導致培養(yǎng)的學生與現(xiàn)代信息多元社會格格不入。而中心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些傳統(tǒng)史學教育中存在的弊病,因此如何轉變傳統(tǒng)史學教育觀念是最本質的問題。傳統(tǒng)史學教育觀念由于延續(xù)時間長,在老師的思維中已經(jīng)根深蒂固,要對其進行轉變是一項艱巨的工作。為了應對此難題,中心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學”相關的課程培訓、講座以及研討會等,讓教師接受新型教育理念的熏陶。同時,中心開設的一些實驗類課程本身非常強調實踐操作,這也是中心從課程設置方面努力打破原有的史學教育模式,為新型教育模式提供實驗條件。
6.2 硬件配置升級問題
實驗課程的開設,實驗項目的開展無不建立在先進的硬件設施基礎上。其中開設影像實驗相關的影像設備更新?lián)Q代速度非常快,因此需要及時對影像硬件進行升級購置,否則就可能導致生產(chǎn)的實驗成果達不到社會要求的指標。因此,需要財政支持部門意識到本中心硬件配置升級的需求,定期為本中心配備相關經(jīng)費,以購置能符合社會指標的新一代硬件設施。
6.3 資源存儲問題
本中心存儲和處理的數(shù)據(jù)偏向史學圖像和史學視頻數(shù)據(jù)。圖像和視頻數(shù)據(jù)與史學文字數(shù)據(jù)不同,具有數(shù)據(jù)量大、格式復雜和易損壞等特性。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數(shù)據(jù)資源存儲方案,以保障數(shù)據(jù)資源存儲的全面性、魯棒性和最優(yōu)性是本中心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本中心通過配備大量磁盤陣列及移動硬盤等存儲介質,以及租用學校信息網(wǎng)絡中心虛擬空間的方式對數(shù)據(jù)實行全面存儲、分級存儲和優(yōu)化存儲。
6.4 跨學科人員隊伍建設問題
本中心最基本的定位是傳統(tǒng)史學與新興信息技術、影視多媒體技術的跨學科實驗中心。因此跨學科人員隊伍建設是中心得以發(fā)展的關鍵。本中心要求教師既具備扎實的史學基礎知識,同時又熟悉信息技術和影視多媒體技術相關操作。由于這兩個學科的思維模式和知識結構具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兼具兩個學科的人才少之又少,這跟跨學科人員隊伍建設增加了難度。本中心力求從引進人才,對已有人才進行短板知識的加強培訓來加強跨學科隊伍的建設。
本文從4個方面闡述了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情況:中心的建設指導思想與總體目標;中心的體系架構;基于建構主義的實踐教學體系;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體制;中心已取得的建設成果。在信息化時代,實驗教學中心在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倡導新型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培養(yǎng)符合現(xiàn)代多元社會需求的人才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后,本文還就中心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傳統(tǒng)史學教育觀念的轉變問題、硬件配置升級問題、資源存儲問題及跨學科人員隊伍建設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解決方案的探索。
[1]何多奇, 代繼華.簡論20世紀美國的大眾史學[J]. 史學理論研究,2009(3):92-99.
[2]朱慈恩. 20世紀上半期通俗史學述論[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3]姚霏,蘇智良.公共歷史學與高校史學人才的培養(yǎng)[J]. 歷史教學(高校版), 2008(20):92-95.
[4]KELLY R. Public history: Its origins, nature and prospects[J].The Public Historian, 1978(1).
[5]孟德會. “史學危機”與史學人才培養(yǎng)[J].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2(4):18-20.
[6]張曉輝,趙善德. 暨南大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探討[J].歷史教學,2007(11):83-86.
[7]林炎昌. 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研究[D]. 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03.
[8]湯婕.基于多媒體網(wǎng)絡技術的歷史學習模式初探——“真實任務”下的歷史學習[J].教育信息化,2002(4):42-43.
[9]王國紅,李鑫,雷依群,等. 高等師范院校歷史課實踐教學的探索——口述史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J].榆林學院學報,2007,17(5):85-87.
[10]張桂芬,騰蘭花. 中國歷史地理學“課堂+社會”開放式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J]. 教育與職業(yè),2011(11):165-166.
[11]暨愛民. 從“文本”到“田野”——歷史專業(yè)實踐教學的模式轉換[J].當代教育論壇,2010(6):10-11.
[12]敖雪峰,楊共樂,劉林海,等.高校歷史實踐教學與影視技術的融合[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6):381-384.
[13]謝維和. 科學發(fā)展觀與教育的改革[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25(2):9-13.
[14]何克抗.建構主義 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J].科學課,2003(12):22-23.
Research on Experience and Problem of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in School of History
AO Xuefeng, WU Qiong, YANG Gongle, ZENG Shuyuan
(School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was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nstructive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As to the center, the author mainly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d the solutions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the guiding ideas and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construction, the architecture, the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the building of team of teachers, management system and building achievements.
historical discipline; constructivism;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research
2014-06-29;修改日期:2014-08-19
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資助的實驗教學改革項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敖雪峰(1984-),女,學士,講師,主要從事歷史實踐教學改革、計算機輔助教學、教育技術領域方面的研究。
A
10.3969/j.issn.1672-4550.2015.06.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