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立奇
五原縣潤澤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葵花是五原縣傳統(tǒng)產業(yè),2014 年全縣種植面積達123.4 萬畝,總產量5.92 億斤,位居全國葵花種植旗縣之首。 五原已成為全國葵花籽的產品集散地、價格形成地和信息傳輸地。每年來自葵花的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半以上。
但是,近年來,隨著美葵品種的大面積引入種植,使五原縣的種植結構和種植方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于美葵生育期較短,播種期相應推遲。 農民采用了一種省工省力的耕作方式,即秋季留板茬地,春季水膜播種葵花。 即在每年春季四月底至五月上旬鋪地膜,將二銨尿素隨鋪膜一次性施入,隨后開始灌水,大水漫灌,待到五月下旬至六月上中旬,水滲地干,開始人工點播葵花。有的地塊為了壓堿,澆的很深,直到七月初才能播種,農民習慣的稱這種方法叫水膜播種。 水膜播種葵花造成的危害大致有以下幾點。
水膜播種由于大面積深澆漫灌,致使地下水位升高,使小麥、玉米、甜菜等常規(guī)作物受到滲水的嚴重影響,有的甚至不能種植,只能同水膜種植戶種同類作物。 六月上旬,我們在河套平原上行走,可以看到杭后、臨河小麥玉米面積很大,到處一片綠油油的景色,而五原卻一片汪洋,四處空地,因為都在等待種植葵花。
這如同上世紀六十年代,河套大種水稻,引發(fā)嚴重的次生鹽堿一樣。 后邀請農業(yè)部、水利部專家研究探討,才搞清楚是大面積深澆漫灌所至。從此,禁種水稻,廣挖排干,經過兩代人的不懈努力,才使河套地區(qū)鹽堿化程度逐步減輕。從此,總結出秋翻、秋澆保墑是河套治理鹽堿、農業(yè)耕作的一條定律。
水膜播種導致土壤鹽堿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春澆雖然當時壓下了鹽堿, 但隨著春末夏初的高溫蒸發(fā),又使鹽堿隨地下水的蒸發(fā)積聚到地表,這也就是有些農戶反映,葵花全生育期不敢澆水,一澆就死的原因。
向日葵本來是一種耐鹽堿作物,通過其生長可以吸附一定量的鹽堿,但水膜種植又使土壤鹽堿化程度加重,實在是得不償失。
五原縣大面積種植葵花已有30 多年的歷史。 由于連年重茬種植,致使葵花菌核病、黃萎病、銹病等逐年加重且呈蔓延趨勢。 近年又發(fā)現向日葵列當的危害,其生理小種達到G 小種或更高級別。 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
向日葵列當是一種沒有葉綠素的寄生被子植物,寄生在向日葵的根部,底部形成吸盤,依靠吸收葵花的營養(yǎng)和水分而生存,嚴重者致葵花死亡。 列當全生育期30 天左右,每粒產籽幾萬粒。 籽微小,繁殖速度快,靠風和水傳播。山西省榆次市1985 年發(fā)生葵花列當面積2400 畝,1986 年擴散為5.6 萬畝。寄生嚴重的地塊畝產僅有18.5 千克,現在已經不能再種葵花。 山西省石樓縣、平遙縣、渾源縣和新疆伊犁地區(qū)也發(fā)生十分嚴重,并引起當地政府密切關注。2003 年陜西省定邊縣調查,一株葵花周圍列當30~40 株,平均畝產30 千克。 巴彥淖爾市種子管理站候來寶已經發(fā)表《巴彥淖爾市向日葵列當危害應引起政府部門關注》。 起初向日葵列當發(fā)生在部分沿河灘地, 由于不秋翻,連年種植,致使病害不斷加重。近年來復興鎮(zhèn)、天吉泰鎮(zhèn)和塔爾湖鎮(zhèn)的原豐裕鄉(xiāng)向日葵列當已有大面積發(fā)生,造成葵花嚴重減產。今年春季筆者在天吉泰鎮(zhèn)復豐村調查,那里的農民反映,河頭地已經種不成葵花了,有的改種玉米,產量只有800~900 斤,這樣的現實和傳播速度,可想將來的后果有多么嚴重。
輪作倒茬是農耕民族在漫長的種植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條成功的經驗,它一是可以抑制多種土傳病害的發(fā)生,二是可以彌補由于某種營養(yǎng)元素缺乏而造成的減產。 那么怎樣才能實現輪作倒茬呢? 總結河套農業(yè)多年的歷史證明:秋翻秋澆保墑,第二年三月中旬種小麥,四月下旬種玉米、甜菜,其它什么作物都可以種。這是一種基本的耕作制度,它的好處:秋翻很多雜草種子被埋深層土壤,來年不易發(fā)芽出土,秋澆大量水分進入土壤,冬季形成凍土膨脹,第二年土壤結構疏松,上虛下實,保墑特別好,便于種植各種作物,也能輪作倒茬。 而現在的做法是,鄉(xiāng)鎮(zhèn)農戶為了節(jié)省用水,秋季不翻地,不澆地,第二年淺翻澆熱水,由于大面積澆水,致使小麥玉米都不能種,只能種葵花,破壞了輪作倒茬的耕作制度。
農民在未種之前一個月或40 天, 在沒有青苗的情況下,就把大量氮素化肥施入土壤。 許多農民不知道氮素化肥只能做追肥,不能帶種肥,更不能水膜施肥,這樣氮肥隨水流失或蒸發(fā)浪費,實在令人可惜。
綜上所述, 水膜播種破壞了基本的耕作制度,葵花列當蔓延,大有嚴重影響葵花種植的苗頭出現。 葵花是五原縣經濟主導產業(yè),也是農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渠道,重視葵花產業(yè)的發(fā)展迫在眉睫。 我認為應采取以下幾條措施。
據介紹葵花列當在土壤5~10 厘米深處最容易寄主在葵花根部發(fā)芽生長,如果深翻、秋澆,大部分列當種子和雜草種子深埋土壤深層第二年不易發(fā)芽出土。前些年已經證明,河頭地不秋翻,第二年淺翻種熱水,葵花列當首先在河頭地嚴重發(fā)生, 而總干北基本沒有。 近年來,總干北也不秋翻、秋澆,所以傳播速度飛快。 實踐證明,秋翻可以遏制列當的發(fā)生。
輪作倒茬防治葵花列當的基本辦法,因為列當是寄生在葵花上的雜草,只要不種葵花,沒有寄主條件,就不會發(fā)生。所以,必須引導農民懂得輪作倒茬。據介紹,列當種子可以在土壤中存在6~7 年,這一期間,只要種植葵花,列當的危害還會發(fā)生,可想它的嚴重性有多大。借此,還有許多沒有發(fā)生列當危害的地區(qū),采取輪作倒茬也許能得到遏制。
在列當出土時用0.2%的2.4-D 丁脂1000 倍液噴在列當植株上, 或用氟樂靈10000 倍液噴于土表,還可用10%硝銨水或尿素水鋤死列當苗后灌根,腐爛列當吸盤來防治。
由于大面積種植葵花,這種辦法不是很適用。 因為得人工操作,操作起來既費時又費工,推廣十分困難,很難辦到。
利用鐮孢菌、枯萎鐮刀菌制成生物有機肥,隨葵花播種施入土壤,防治效果明顯。 國外有報道成功案例,我們可以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