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玉婷
朝陽縣種子管理站
反季節(jié)地栽香菇,菌棒覆土后能自然轉色,不易感染雜菌,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營養(yǎng),可減少菌棒補水的繁瑣工序,解決了北方夏季高溫季節(jié)不產鮮品香菇問題。 現介紹一下它的技術要點。
選擇優(yōu)質、高產的耐高溫型品種,如武香937 等。生產中通常在頭年12 月至翌年2 月制作菌筒 (一般在春節(jié)前結束),3~4 月進行覆土轉色,5~12 月出菇。
場地最好選擇海拔500 米以上向陽、清潔、近水源、無污染源、排灌方便的地塊。
經過生產實踐證實,外層高架遮陽網的雙層出菇棚能達到這種效果。 規(guī)格一般長35 米,寬6~7 米,棚外開排水溝,冷棚內設置兩排微噴管路,冷棚上用遮光度90%的遮陽網覆蓋。
選闊葉硬雜木屑,最好粗細搭配并新鮮、無霉變、麩皮也要新鮮無霉變。
標準主料、輔料及藥品,拌料達到“三均勻一充分”(主料與輔料均勻、干濕均勻、藥劑均勻、料吸水充分),達到兩個指標(含水量55%~60%,pH 值為7)。
(1)選袋。 裝袋用15 厘米×55 厘米×0.005 厘米規(guī)格的低壓聚乙烯塑料袋, 套袋用17 厘米×55 厘米×0.002 厘米低壓聚乙烯塑料袋。
(2)裝袋。6 人一組,1 人加料,1 人遞袋,1 人裝袋,3 人扎袋,每小時裝800 袋,爭取3 小時內完成。
(3)扎袋。 先直扎兩圈,后折轉兩圈再直扎一圈。
無破損和刺孔,松緊適度,用手抓有木棒狀感,每袋濕重約2.0 千克。 扎好的袋放在鋪好有塑料的地面上,檢查有無破損和刺孔,發(fā)現刺孔的可用膠帶粘住。
提前加水預熱,裝好袋后立即滅菌。 滅菌前排盡冷氣,滅菌過程中及時補加熱水,開始大火猛攻,3~5小時內達到100℃,接著穩(wěn)火保持100℃15 小時,然后?;馉F6 小時,做到“攻前、穩(wěn)中、保后”。
無菌操作接種,可采用打穴接種封口法,開放式不封口接種法,套袋接種法。
總的要求是避光、適度通風,溫度18~25℃,空氣相對濕度60%~70%。 一般需刺孔3 次,翻堆4 次,促進菌絲生長。 菌袋培養(yǎng)前期可疊碼式堆放,刺孔通氣必須與“散堆”同時進行,根據情況降低高度并擺為“田”字形或“井”字形。 經2 個多月培養(yǎng),菌絲達到生理成熟。
菇床按南北走向整畦,挖寬1~1.5 米,深20 厘米的畦床,床間距50 厘米,長度因棚而宜。菌棒下田前,地塊要暴曬2~3 天,每平方米子撒0.25 千克石灰,再鋪厚在烈日下暴曬2 天粗沙土,每個冷棚用量約4 立方米。
(1)下田的時間。一般白天下田,避開早晚低溫,下田后最好有一段好天氣。 若天氣預報有陰雨天氣來臨,則不要下田,防止菌棒立即長菇。
(2)下田菌棒標準。 一看菌齡:一般菌種在22~25℃的條件下,菌齡60~70 天。二看形態(tài):表面菌絲呈腫瘤狀凸起,且占袋面的三分之二。三看色澤:菌袋內布滿潔白菌絲,接種穴或袋壁局部出現紅色斑點。 四看基質:手抓菌袋有彈性感表明達到生理成熟。
下田的菌袋不要急于脫袋,可將接種面朝上在畦面上進行“煉棒”,適當7~15 天,二是使菌棒轉色一致,進而有利于第一潮菇的發(fā)生。
通過7~15 天的“煉棒”,當菌袋表面大部分轉為紅棕色,氣溫穩(wěn)定在15~25℃的晴天上午用刀片進行破袋。脫袋前先用大水將地面澆透,菌袋接種點向上按入地面一半稍多,菌棒間隔1.5 厘米,表面3 厘米不覆細沙土,每個冷棚約放4000 個,需要細沙土2 立方米。
(1)前期管理。 前幾批菇在5~6 月,雨季濕度大,溫差大,對子實體分化有利。 溫度為10~25℃,空氣相對濕度85%~90%,散射光,良好的通風。 出菇后應及時疏去多余的菇蕾,每袋只留4~5 朵。當香菇長至7~8 分熟時,即可采收。
(2)中期管理。 當菌棒長3~4 潮菇后,已進入7 月份,是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此時菌棒管理以降溫養(yǎng)菌為中心。 主要增加微噴次數,并增加通風量,增加棚頂的遮蓋物,中午對棚頂噴井水。
(3)后期管理。 這期間為8~10 月,溫度適合香菇的發(fā)生。經過越夏,菌棒含水量有所下降,菌棒發(fā)生收縮,要及時添加覆土。 注意立秋溫差大,會自然出菇,不要“驚菌”,否則大量現蕾,密而小,質量差。